市场叙事的【历史结构性】

来源: 寻找无罪 2016-08-30 01:49:3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68021 bytes)
市场叙事的【历史结构性】
 
 
 
原本主题乃是《市场叙事的【结构性版图】》。市场与历史之间是相互的,甚至是【协同】,在其不同的历史变化中,“国际格局”错综复杂的。我们一般听到的,媒体的或者报纸的,甚至于网络上的,以至于【国际社会】之上那种“眼睛可见,耳朵能听到的”的国际变化,市场波动与金融震荡等【新闻】——这些波动信息,只是“波动的”,也就是【现象的】
 
我最近看了蛮多篇的《货币战争》,从中也【实践到】我对星洲财经的“解构”,我实在有很多【分析层次】想要展现出我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市场的【国际格局】,也包括了【内幕格局】
 
但是,平面的网络,加上固定概念联系的【语言结构】,却让我意识到——语言结构根本就无法【透露出】市场的历史结构的【拓扑空间】
 
当语言与思维【挂钩】时,就如同我们在“市场信息不对称性”之中听到的——只知道美元指数中,所代表着的【美元兑一揽子货币指数】一样的“被挂钩着”引导
 
从此我们也忘记了——市场上也存在着【英镑指数】。也是英镑兑一揽子主要贸易国货币的指数。
 
我们的语言,文化的语言,只不过是【线性代数】的,只是一种——二元性空间
 
但是我们的【世界】,不论是物理的,精神探索的,思想性的,都是——三度空间
 
而我们的【意识】,却是一种的——【意识流的】,不仅仅是“框架的”,“模式的”
 
于是,市场上的【变化】,在历史机遇之中,经过不同大国的【工业化革命博弈】,市场的“机制”,或者策略/战略,也必然出现了——多重性,又是重叠性之间的【相互交错】
 
 
 
(一)
 
 
 
我最近在想——现在市场上的【债券流通】,是否异化成洗钱的工具,或者作为“不是投资用途的”工具效益呢?
 
我不断【浓缩】最近市场波动的“简单形势”,发现【组合性对比】
 
第一,市场都让我们相信许多中行,尤其是欧洲中行,以及日本中行,都实行了【负利率政策】
 
可市场又告诉我们到——银行在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环境下失去了【获利的能力】
 
却又向我们报告两件事
 
1)债券回酬率剧烈波动,或叙述,连债券回酬率也出现了负利率的
 
2)然而,在银行失去获利的情况,可是全球市场或者全球经济都陷入【负增长】时
 
民间借贷的情况,却不断攀升
 
而且全球的【融资成本】不断的高企
 
从以上各种【不相称的】市场轮廓中,就不难发现重叠矛盾的【市场效应震荡】
 
A)既然中行实行了【负利率政策】,为什么还有债券回酬率,甚至乎“风险资产的报酬率”这样【市场波动】的存在价值呢
 
B)既然整个全球【市场利率形势】不是零利率,就是一种负利率的,那么为什么还存在着——【融资成本】高企方式的呢?——照理应是“银行利率攀升”,才能够导致融资利率高企的【效益】
 
C)竟然整个“市场利率”都处在低利率环境下,为什么还会有大规模的【民间借贷】的方式及其“效应”存在着??
 
于是。当我联系反思以下的【矛盾】
 
负利率—中行获利终结—债券回酬率波动—融资成本高企—民间借贷“兴盛”
 
我就从中行负利率政策(债券回酬率的指标),与民间借贷兴盛之间的【市场不对称】而深深得出了唯一可能存在着的【结论】
 
很可能,【债券】在负利率的意义下,被用来——当做了不是投资用途的【工具】,例如洗钱等等
 
这样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各国甚至于美国,中国都在【不断的强调】——全球反腐,全球网络安全控制/打击网络欺诈犯罪/网络黑客,或者甚至于欧美很多【监察机构】两年来不断的“诉讼”例如高盛,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等等的全球主要中行的【汇率操纵】
 
第二,市场另外一个重叠性的市场信息不对称性在于
 
放美国股市【普遍下跌】,且还是“走势低迷”的时候,市场只是【叙事了】——市场震荡或者市场恐慌
 
但是,去年中国A股出现暴跌了,并加上【人民币贬值】的效益下,全球股市“轮番”进入一种【暴跌循环】时——市场把中国股市的暴跌,与其所谓的【资本净流出】“相提并论”
 
难道【只有美国股市】暴跌时,才没出现所谓的——资本大规模流出美国,甚至于美国市场的吗?
 
如果是真的,这意味着什么样的【市场效应震荡】??
 
第三个重叠性的市场不对称性就是,一个连我们都没有意识到的【简单常识对比】之中
 
市场一直【报道】或【叙事】
——美联储在2008年施行了大规模的QE达到了1000兆美元进入了市场流动性
 
可我们是否【想过】——外汇市场每一天的【交易量】都是5兆美元左右
 
10兆美元的QE流动性
与其,5兆美元的【汇市交易流动性】
 
请问,其他的【QE流动性】又去了哪里了??
 
还是说——美联储在金融危机的时候,根本就是没有【施行量化宽松】过的??
 
于是乎,市场波动最“隐秘”的并且“忽悠人”的——重叠性效应以矛盾的【市场信息不对称性的】方式,市场【分化成】了
 
1)在中行的负利率市场之下导致了市场利率的【融资成本高企】,但却银行获利损失的大前提之下——民间借贷也是大量的【成立】
 
2)美国股市即使【全线下滑的】,也不与其“资本大规模流出的风险”相互叙事联系着的——只有是欧洲中行的利率政策,亚洲的国家债务风险或新兴市场的外汇储备下滑,才发生了【市场所叙事】的资本大规模流出的“波动要义”
 
3)即使欧美国家,或者诸如日本中行,或新兴市场的货币政策,都采取【QE计划】,但大规模的“超额资本流动”也是在外汇市场的【每日交易量】都是保持在——5兆美元的流动量——剩下的【资本流动性】,永远不知去向
 
从以上的【三点波动内幕】我看到——两种可能性
 
A)如果把中行的负利率决策与股市上涨/下滑,以及债券殖利率,加上“货币贬值的”(资本大规模流出)都是看作——【资本流动性】,那不论是欧美资本流动性的波动或亚洲/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动性的波动
 
【这些资本流动性波动】其实都反映了——各国政策再怎样的【政策分歧】或者货币分歧都其实是。。。。。协同效应的【控制着】各国市场,乃至各国政府政策的【波动】
 
也就是说,【资本流动性波动的】其实是可能“独立于”各国的市场,政府,货币政策或【汇率】的——“影子势力”,如同【影子政府】
 
它们正在【整合】市场波动
 
一个【以分歧】为主调的另类资本流动性势力,控制着全球市场,乃至于全球经济成长的【风险整合震荡】
 
B)资本流动性的波动,其实就是种【美国股市】的“欧洲力量格局”,在操纵着从美国股市,到亚洲股市,乃至新兴市场股市的【风险争夺】
 
这只要“举例”2016年8月27日周六的星洲财经报道中的其中三篇报道,就能【厘清】市场信息“潜藏着”的——风险争夺
 
《英散户忧脱欧。七月领走53亿基金》中提到——
“去年7月英国吸引37亿英镑的投资金额。投资协会首席执行员西尔斯指,英国散户投资者在公投脱欧后态度谨慎,出脱股票与房地产基金持股,他们偏爱有固定收入,百分之百保本及资产混搭的投资商品”
 
由《经济日报》评论的《新兴资产吸金。暗藏风险》
——“【英脱】后全球投资者因担心其他国家也会【向内看的】,导致保护主义抬头,对贸易与投资多加管制。企业也无法再委外生产,进口原料及零组将面临障碍,国际并购也更加困难,并可能会引发通膨升高,使资金一度大举撤离新兴股市,债市”
 
《华尔街日报》的《频遭骇客攻击。美加强监管了Swift》中描述了——
“在旗下用户相继爆发遭网络骇客攻击后。。。。。包括联储局(Fed),货币监理署(OCC)与联邦存保公司(FDIC)等金融主管机关已指示部门承办相关业务的官员坚强监控银行业者连结Swift的网络系统安全性的问题”
 
从以上的【市场信息波动】就不难“整合出”市场上的【风险格局】——
 
第一,在【英镑投资者】,有大量的“避险资本”从股票与其房地产【出脱】,并且寻找着资产混搭的——固定收益投资商品
 
第二,英国脱欧之后与其“反全球化的”市场联动性,使到国际资本流动【又涌向】风险资产——但也存在,资金大举撤离新兴市场股市,与债市
 
第三,美国联储局等的【金融主管机关】,在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不断遭骇客攻击之后,加强监控银行业者连结Swift的网络系统安全
 
这三组不同的【市场格局】却隐藏着——共同性
 
英镑的投资基金转移固定收益投资商品的【市场信息】乃是由——投资协会所“透露的”
 
而报道关于资金涌入了风险性资产,以及也有资金大举撤离新兴市场股市,债市——却是由【国际金融协会】的数据所展开的
 
而这次美国金融主管机关进行监控的Swift,乃是【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是一个所谓的——全球支付关键平台
 
您们是否已看到了“不同风险争夺的”【共同关键】的吗?
——投资协会,国际金融,与全球支付平台
 
也就是——投资。金融。支付
 
它们对应着的就是
投资——英镑资产转移
 
金融——新兴市场/风险性资产的【美元】流动性
 
支付平台——监管或者说网络系统安全性
 
看来,不论是英镑,或者新兴市场,还有所谓的【网络安全监管】——它们似乎又相互的风险争夺,也相互的【协同性效应】
 
而不论是风险争夺,或协同性都有【更内幕的连结】——即
投资“协会”
国际金融“协会”
Swift(银行+金融+电讯)
美国金融主管机关
 
可这样【诠释】(比喻)——
投资与金融有关
 
金融与市场(银行)有关
 
而银行就联想【电讯】(网络监控)的相关联动性
 
于是乎,需【重新调整】这样的“基本概念”——
 
 
风险投资的【风险形势】
对!!就是风险“形势”
不应该【仅仅视为】——争夺的【现象】
 
 
风险,本身就是——在斗争中【协同进行】。
 
 
风险(等价于)协同效益的【争夺】——而市场的本质就是,在风险中“引导”流动性的争夺,从而进入了某种战略形式的【协同性】
 
 
其实以上的【战略协同】还能继续的——衍生;并放在一个更大的【环球视角】看看最近的——市场波动的【格局】
 
例如,2016年8月24日的星洲财经中一篇《TPP若未获批准,美国亚洲政策或受挫》就提到了——
“多数专家认为,美国对亚洲贸易程度已深,不会因TPP的生变而改变贸易关系。不过,若TPP失败收场,对已投入政治本钱的亚洲领导人来说,未来恐怕很难再支持重启协商。专家看法指出,夹处在中美两大国的小国可能对美国失去信任,转而靠拢中国”
 
在这里,我们不应该只看到【中美关系博弈】,也存在着——【投入政治本钱的亚洲领导人】,及多数专家认为/专家看法指出
 
于是——TPP的博弈也包括了专家(意见)及亚洲领导政治本钱之间的:【协同效益】
 
另外,看看8月20日星洲财经报道中的《亚洲热钱流窜。负利率养出6怪兽》所论述的
——“强势的日元近乎限制了负利率的程度,近日英国中行就采取了量化宽松,都会因脱欧公投后遗症,英镑贬值,使得负利率影响范围变得更不确定的,情势更加趋于复杂”
 
——“标普全球评级高级分析师阿萨拉指出,银行忙于【劝阻着】储户存入资金,而满手现金的民众倾向数码支付,财管部门少了手续费收入,要靠着顾问咨询费取代,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模式更被重新定义已弥补偏低的投资回报率”
 
这里让我看到几个有意思的【协同性】
第一,2015年的市场震荡关乎油价暴跌,美元强势,人民币贬值——但是今年的市场波动却来自于:负利率政策,日元强势,英镑贬值
 
第二,当日元与英镑的两极化使得【负利率形势】更复杂时,导致“形势复杂”的也是那日元与英镑之间,两极化的【协同效益】
 
第三,即使负利率引起了银行获利减少,只因为“满手现金的民众倾向数码支付”
 
 
 
(二)
 
 
 
于是,我比较倾向从【协同性的】的角度,来理解,并厘清出【市场信息不对称性】背后的——“同时性事件”,或其联动形势
 
实际上,我不仅仅是从【市场矛盾的市场不对称性】之中看不同种类的波动,或国际格局变数——我也是从【资本流出的可能内幕】,来整理出市场信息的“意外透露”
 
您们是否想过,所谓货币贬值引发的【资本规模流出】可能并不是“真实的流出”,乃是——如同中行之市场操作的【逆回购】般的,【逆流出的】形式
 
也就是说,【资本流出】非常可能就是——逆向“资金流进”了相关市场内部的资本市场
 
《货币战争》第三册•第五章的<蒋介石的金权天下>(白银风潮:第一次中美汇率战争)
——“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席卷世界后,英,加,日本等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放弃了金本位制度,并开始实施货币贬值,企图以汇率贬值打开其他国家市场的大门,为自身的经济找出路。1933年,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为摆脱经济危机而推行【新政】。。。同时,为了对抗通货紧缩和物价下跌,通过《白银收购法案》。。。。。美国希望通过在市场购买白银的行动,推动白银价格上涨,增加银本位国家的购买力,实际上就是迫使中国和其他银本位国家的货币升值,以便向其倾销过剩商品的。。。。。随着美国政府在纽约和伦敦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白银价格猛涨。受国际银价上涨所吸引,中国的白银大量【被出口】。。。美国不断收购白银,到了1934年,伦敦白银市场的价格已经涨了一倍多。银行家看到这行情,早已发现其中的机会:只要把白银从上海运至伦敦或纽约出售,就可赚取可观利润,他们迄能放过这样的机会?此时,上海储存了中国大部分的白银,尤其是【上海租界】被认为是最安全的地方,各地的地主,军阀和贪官污吏,都把他们的银子运到租界存放,因为那里有外国列强【治外法权的保护】。。。。在上海持有白银最多的是外国银行。。。白银外流,中国货币被迫升值,外贸逆差日益加剧了,外国货充斥中国市场,中国出口却日益艰难”
 
从以上的叙事不难发现几个的【市场本质】
 
第一,外汇储备,就是“税务特区”。就是一个国家【透过金融形势的交易】,把换来的“美元计价”,或者英镑等的汇率报酬,【放在】所交易的欧美市场之金融账户往来内,以至于在自己的国家为其所交易的【国际资本】,就是我们熟悉的FDI,为它们设计一个【税务特权区域】,诸如“自由贸易区”等等
 
第二,汇率,其实就是【外汇储备的中行(账户)交易】并其中代表着的——税务特权的谈判
 
其中包括了“以下的战略规律”
1)欧美中行增加【收购力】就是为了——推高金属或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
 
2)推动“市场价格”上涨,看来是为了【刺激】例如中国相关价格产品的【购买力】——看来,一个国家的【购买力】就根本是“来源于”欧美主要中行对某种“市场价格”的【收购力决策行动】
 
也就是说,国家的购买力来自于外国的市场价格【收购力】
 
这也就是我们时常听到的——新兴市场的【波动因素】,或者亚太区金融震荡的【风险因素】,除了是源于国内的市场决策,政府信用等等的,但是也【多数】必须看该国内市场的所引起波动的【外围因素】
 
3)但是,【刺激国家的购买力】,根本为了【导致】该国的“货币流动”——被出口
 
4)推动【国家货币被出口】就是为了增加该国从产品生产,到“货币制造”的【原料基础】都最后——只依靠进口价格的【成本效应】
 
5)而增加【进口需求】,对欧美市场而言,就是——通过了【出口价格】,而削弱一个国家的【出口能力】,从而就导致了包括“货币流通”和货币主权的【独立性】的——阉割
 
6)削弱一个国家的出口能力其实就是,所谓的【输出通货膨胀】,就是欧美市场的价格操纵(收购力/收购策略)对例如中国的【货币本位】之间的——博弈。也就是——欧美的价格,与其他市场的货币主权/本位之间的【交易博弈】
 
 
第三,市场无论怎样波动或者充满“风险流动”,不外乎只是着重在——外汇储备,各国间的【自由贸易区】的关系及其格局划分,然后就是“汇率的价码收益”。
 
就是说,外汇储备—税务特权区域—汇率波动(自由贸易的谈判),这三者其实就是市场的【共同体】,最本质也最是内幕的【市场合纵国】
 
第四,于是乎,所谓的【资本流出】,不在乎就是一个市场的国内的“资本流动”在【逆向流入】到外国资本所享有的——税务特权区域
 
第五,不论是【货币贬值】或所谓的【汇率升值】,都只不过是【连结】各国的外汇储备与欧美市场之间的“桥梁”,这包括,外汇储备对于一个国家所能够【兑换到】的——税务特权回扣,及其这样的“税务格局”与其在欧美市场分量的【地位关系】
 
第六,不过,最关键的【市场要义】是我们必须是——完全洞察力到——并不是货币贬值导致了【资本流出】
 
乃是,【资本流出】就是为了引导一个国家【货币升值】
 
当【市场外围因素】引发其他市场的“资本流出”时候,对于它们所欲【推动的】货币升值意义而言,——资本流出其实也是为了【引发】该国市场的【贸易赤字】
 
而贸易赤字的结果,就是暗示或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贸易需求】反而导致外国产品,不断的【充斥着】本国市场之内,结果是——该国的货币升值,反而是【推高了】进口成本,增加了国内的通货膨胀
 
然而,市场偏偏要我们相信或不断的【信息我们说】——货币贬值的结果,反而是增加了进口成本及其进口价格攀上
 
【货币贬值】从来就不是为了增加【出口竞争力】
 
【货币贬值】的战略意义根本就是为了——刺激另一个国家【货币升值】,以便能够将自己本国的【过剩产能】倾销到另一个国家中——货币贬值就是为【强行打开】其他市场的“投资管道”,俗称【赚钱的门路】
 
 
 
 
(三)
 
 
 
 
先谈谈历史,再谈谈我在星洲财经报道中【观察到的】
 
《货币战争》第四册有这样的一段描述
 
“由于法国人认定德国这次的巨额赔款指日可待,所以在收回1870年普法战争之中被德国夺走的洛林和亚尔萨斯两省后,就立刻投入了40亿美元的重建经费,致使政府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法国反复威迫德国立刻拿钱,德国却迟迟交不出来,法国人大怒下,居然武装打劫,出兵就占领了德国鲁尔工业区”
 
从以上的【叙事】之中,我们的【经济学教科书】,或及其相关的“理论”,是否就会告诉我们这样一件事
 
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战胜国是英国,法国,但是也导致了——欧洲大陆的工业区设施,建设,设备,基本上都是【损失的】
 
就正如当《货币战争》介绍了当时的【美国银行家道威斯】在——指导着【战争债务偿还计划】的制定时,就描述着当时一大堆的——各国收支账单,里面就提到了
 
——英国在战争中共花了4百30亿美元,其中110亿美元用来资助法国,俄国这些穷朋友。它靠增税筹集到90亿美元,约占战争费用的20%,国内外举债270亿的美元,剩余部分只能靠印钞票了。法国战争开销总计300亿美元,法国人堪称世界上最强悍的【抗税民族】,宁可亡国也绝不愿增税,因此税收贡献不足5%。法国中产阶级痛恨了税收,但酷爱存钱,他们认购了150亿国债。考虑到法国的人员伤亡的规模,美国和英国在道义上必须出点儿血,总共借给法国100亿美元,剩下的差额部分还是靠印票子。德国的战争费用为470亿美元,其中10%由税收贡献,而德国也缺乏英国复杂的金融市场以及强大的融资能力,又没有法国的富裕中产阶级,最后只得靠印钞票了事。战争期间,英国货币流通量是战前的两倍,而法国是三倍,德国是四倍。欧洲总共在一战中耗费了2000亿美元的惊人数字
 
从这样的【历史数据】,我们就能够“洞察到”一个有趣,又基本的【市场规律】
 
~原来当时的法国,在【没有经济能力】的发展战略前提下,竟然能够“仅仅基于”德国对法国的【战争赔款】,加以大规模的——战后重建经费的计划了,从而也导致——法国财政赤字居高不下
 
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之余,法国就【不断】要求德国——偿还战争赔款。并且在得不到还债的【前提下】,竟发动“武装冲突”,占领了德国重要的【工业区】
 
从以上的“历史视角”,我们也同时可以洞察到几个【经济学新常态】
 
第一,我们是否听过,或者说经济学是否曾经对我们说——即使没有【发展经费的】国家条件,也能够“仗着战争赔款”,仗着他国对自己的【欠债】的一厢情愿心态之前提下,而大规模的【展开】国家发展战略,或者经济重建的呢??
 
第二,原来,一个国家的财政赤字的扩大,竟然可以是【赖在】他国对本国的“战争赔款”的拖欠之上——两种互不相干的【市场问题】,也能相互联动着,这是经济学基本常识会告诉我们的【内幕】吗?
 
第三,当战争赔款【迟迟没有着落】的“赤字恐惧”下,法国竟然【名正言顺的】武装打劫德国的主要战略工业区?——这是经济学,甚至于国家主权,国家媒体会来告诉我们的【经济学内幕】的吗?
 
从以上的【分类概括】,我们也能够【浓缩出】另一种的——经济学新常态规律
 
原来,对于【国家战略发展的计划】而言,一个经济重建的经济学规律,可存在着:战争赔款,财政赤字扩大,与武装冲突,重要工业区被占领,及其【两个大国之间的历史恩怨】等等之间的——联动性的多重关系
 
因为如果以上的【叙述】发生在今天的,全球化的市场波动及其地缘政治关系冲突,相信我们只能看到【两种不同功能的】市场信息不对称性
 
第一篇,市场会说,法国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会影响着本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加重法国的【美元债务高企】,以至于大规模的资本外流创下了金融危机以来的水平
 
第二篇,市场会报道,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晚上,在德国一个重要,并且历史悠久的工业区发生【一桩】武装打劫,德国政府已经派兵前往该工业区【查看】原因,有关官员也出来【去谴责】袭击者的恐怖主义行为,但是没有哪个组织站出来承认——分析师认为应该是IS组织的【有组织的计划袭击事件】
 
以上的【分析性概括】只是让作为“简单的例子”,而初步的解析。从以上可以晓得。。。
 
不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市场信息的【波动含义】
 
还是从【市场波动信息】衡量经济学的“内部分歧”
 
我们都无法让【以上两种不同功能的】不对称性的“联系”而加以【窥探】到——国际格局变数的“真正动向”(内幕)
 
于是,【历史战略的演化】是我们对——市场波动信息与其经济学之间的【不对称性】的补充
 
其实也是我想表明的
——市场波动乃是一种【历史演化的版图】,市场就是一种的“历史结构”。
 
了解市场,就是要深入窥探出历史。了解历史,尤其是如同货币战争这本书的【战略演化的大国进程】,这样的“历史战略”,也才能——深度暴露出
 
经济学【盲点的】市场联动性
 
以及市场战略所隐瞒的经济学内幕
 
但我也要补充一点的是
 
我从《货币战争》中学习到的并不仅仅是【大国博弈的历史机遇】,也不仅仅是——战略的博弈演化
 
由于我自身思维内培养了一种源自于,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方法论】,但也包括了从一篇有意义前提下的“历史叙事”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信息解构】,所谓的“市场分析的进一步解构”,
 
以至于就,历史+市场信息不对称性+再加上【我的分析化的解构再现】,才促成了我对市场波动信息之【空间平行内的多重矛盾】,而不断探寻并揭开了“市场波动”更深可能性的——信息联动性
 
 
(四)
 
 
 
现在我们就来【深入】市场上的——历史结构的联动性
 
正如我之前也提到,市场乃是一种【历史化的版图】,所谓的“市场结构联系性”就是如此
 
但我们对于【市场结构】,只知道国际格局上我们听到过的——欧美市场,亚太市场,东盟市场,油价市场,与大宗商品市场等等
 
但是,我从《货币战争》之中却看到了——如果不谈历史上的亚洲市场的演进,那么可以结构化出——【五种版图】的市场架构
 
第一个是,以美国纽约银行为主要“焦点”,配合美元流动性的“规模”为主的【美国市场】
 
第二种是,由英国中行英格兰银行所形成的,对【汇率波动敏感的】调控措施的——英国单一市场,一个与他国贸易时形成的,英国贸易为主的【英国贸易市场】
 
第三种,由德与法共同以钢铁煤矿联盟为主,为了组织一个以英镑为服务对象,统一英国帝国各个殖民地,形成【英语世界】为核心——所形成的【欧洲共同市场】
 
第四种,就是二战之后,由于德国作为战败国,国内一片的废墟的【前提下】,英美将其在国内所无法执行的——中央银行【完全独立于】政府控制的“中行建设计划”的梦想——在德国【实施】起来,使到德国的“中行成立”在德国联邦政府成立之前,【打破】之前历史上先有国家与政府,后伴随着银行体系的【成立】(而不是建立)——历史规则,所形成的。。以央行的货币政策权力为主导意向的【德国市场】
 
第五种,当美国罗斯福想要把【美元】作为了一种“国际储备战略”,对英镑及其英镑一体化区域进行【战略博弈】之际,德国对法国的关系以及,英国对德国的外交关系方式,还有包括,美国战略所形成的<美国与德国,也与其英国的>多重交集关系,形成的——【战略化资本市场】
 
以上这些【洞察+概括】乃是可从《货币战争》之中,作为一种【战略历史】,加以理解及其——整合出来的分析
 
 
 
例如,当我们谈及【欧美市场的】“市场整体”之时,《货币战争》有一段——历史叙事就给与我一种【历史性补充】
 
原来欧美关系的【市场化】也必须追溯到——国际银行家,也是沃伯格家族后起之秀【西格蒙德•沃伯格】。
——“与莫内等人相比,西格蒙德更具备银行家的专业深度。他看到莫内推动经济整合的煤钢联盟的重大意义,并能从具体的金融运作入手去解决实际问题。他不断建议煤钢联盟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一方面扩大其资源和规模方式,另一方面吸引美国的私人投资者加入重建欧洲的进程。经过长期努力。。。。1957年至1962年煤钢联盟先后在纽约资本市场发行了超过1.2亿美元的债券。。。。。这次为煤钢联盟在纽约资本市场的大规模融资实践,坚定了西格蒙德在欧洲组建强大财团的信念。困难是显而易见的,欧洲各国虽有共同市场,但那主要是贸易市场的,而不是资本市场。。。。西格蒙德正在做的其实是,将整个欧洲分割的资本市场,联结成为一个共同的资本市场。
 
要建立一个以美元计价的欧洲债券市场,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有足够的美元掌握在欧洲的手中,这一点在美国输出美元的战略中,已经由欧洲贸易盈余以及跨国公司投资,还有海外军事基地支出提供了。另外,大批欧洲富人手中也有巨额美元存款,还有就是苏联与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外汇存款】。。。。这些美元分别掌握在大公司,欧洲商业银行以及各国中央银行,并且国际组织(例如国际清算银行)的账户上
 
从其以上的【欧美市场的历史结构性】,我们就能够观察到为什么国际社会上时不时把【欧美市场】看成一个整体并且相互联动着的
 
第一,原来是先有德国与法国所建立的【煤钢联盟】,当时美元在欧洲市场的“流动性”是基于【战略需要】的,而不是由于出于——统一欧洲市场为目的,或者宗旨
 
第二,后来【沃伯格家族】的其中一个“国际银行家”,就在莫内渴望的【超主权的】欧洲共同市场的——煤钢联盟——的基础上,借着当时在欧洲贸易市场上的【美元过剩】,积极推动作为国际银行家的【策略眼光】,去建立一个——欧洲美元市场
 
第三,西格蒙德在推行【欧洲美元市场计划】时,也鼓励了莫内的“煤钢联盟”【透过纽约银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他的想法是——吸引美国的私人投资者进入/投入【欧洲重建的】进程
 
第四,虽然是成功让煤钢联盟进入了以纽约资本市场为主调的【国际资本市场】,但西格蒙德却在“规模融资实践”之上,想要在【欧洲】组建一个强大的【财团】
 
第五,西格蒙德于是积极推动了【以其美元计价的欧洲债券市场】,虽然也是为了统一【欧洲共同市场】,但也是作为——欧洲大财团的组建的【跳板】。
 
也就是说——以其建立【欧洲共同市场】,组建一个以美元计价为“战略中心”的,欧洲大财团
 
从以上我们可【观察到】欧美市场关系的,一个更加简约的【内幕】不在乎就是以下的相互关系,形成的——结构性版图:
1)煤钢联盟—欧洲共同市场
 
2)施行【欧洲美元】市场化意义的——欧洲债券市场
 
3)西格蒙德理想中的【欧洲大财团】
 
4)美国私人投资者与其重建欧洲进程之间的【资本关系】
 
5)为了建立一个以美元计价的【欧洲债券市场】,不得不存在着——与其在欧洲流动的【美元过剩】背后存在着的各种大公司,欧洲商业银行及各国中央银行,并且国际组织(例如国际清算银行)等等机构或单位账户上,所形成的,不同于【美元流动性战略的】——“联动性市场”
 
于是我们能“同时发现到”美元在国际间的流动性,其实也是存在着【三种模式】
 
一个是,流向纽约资本市场的【美国美元】
 
一个是,在美国海外的那些大公司,欧洲商业银行,并跨国投资机构,以及其诸如“国际清算银行”等的国际组织,所【掌握】的——欧洲的【结构性美元】
 
第三个就是,建立在第二模式的“美元流动性”,却要统一在欧洲的美元,建立一个【欧洲共同市场】而施行出来——【欧洲美元】一体化的“市场关系”
 
 
 
(五)
 
 
 
即使我已经把“流动性的美元”【分化成】存在的,历史性的“三种美元分布形势”
 
但,在不同意义的美元流动性之间,其【市场结构】不仅仅是——美元流动有哪些模式
 
乃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前后周期】,美元的流动性到底是如何——被分配到,不同市场以及不同战略的【流动性博弈方式】之中
 
于是《货币战争》就继续阐述了一个,在我们所熟悉的欧美市场的“战略关系”之中,关于美元与英国市场之间的【结构关系】
 
——“二战后,他曾力谏英国政府加入欧洲共同市场,并向莫内和阿德诺阐述应将伦敦作为欧洲共同市场的金融中心,在金融整合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的。当煤钢联盟建立后,他有主张由伦敦来提供金融支持,可惜未被采纳。。。。当欧洲市场淤积的美元规模越来越大时,西格蒙德猛然意识到了,欧洲企业的美元融资为何非要去纽约?欧洲美元不是近在眼前吗?。。。。。下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哪里开始欧洲美元债券的试点呢?西格蒙德首选了伦敦。。。。。英格兰银行对于欧洲各央行谈虎色变的热钱,采取了一个较为开明的政策。。。关键是如何处理好短期存款与长期贷款之间的矛盾。英格兰银行的应对之道就是建立国内和国际资本流动的防火墙。简单说,就是类似于【保税区】概念的金融特区形式,当然是一个抽象的特区意义。英格兰银行规定,英国人不得购买外国债券,除非是严格意义的【真实投资】用途的美元债券。在这一严格隔离的【两个市场】中,英国人所持有的英镑和外国人所持有的美元,井水不犯河水。外国人尽可以在完全不受管制的美元资本市场上随心所欲,而这一市场的所有活动完全不会影响英国国内的资本市场。。。。西格蒙德为了说服英格兰银行支持欧洲美元债券在伦敦的试点,也是采用威胁利诱的方式。。。。。但是他强调,一旦伦敦成为欧洲美元债券的中心,那源源不断的美元就会流向伦敦,它将重新的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这后半句对英格兰银行来说实在诱惑难当。就在好事将成之时,伦敦证券交易所又跳出来,拒绝了欧洲美元债券在证交所挂牌交易。如果不能挂牌交易,那么债券在交易后的交割结算是个大问题。后来交易所让步,但坚持美元债券必须以英镑标价的,而且还是以战前英镑兑美元的汇率为准,债券的真实购买只能在卢森堡进行,所用的美元必须从政府控制的外汇额度中申请”
 
从以上【大叙事】,我们就能观察到——英国市场的【货币汇率机制】
 
第一,英国被邀请【加入】了欧洲共同市场,以便伦敦成为欧洲共同市场的【金融中心】
 
第二,作为欧洲市场的【美元规模】,沃伯格家族就渴望将欧洲企业的【美元融资】弄出一个——欧洲美元的“承销市场”
 
第三,当时的【欧美市场】的机制关系乃是这样——
 
一个是英国人在英国金融条例里,英国人是【不得购买外国债券】
 
二是外国人却可以在其【完全不受管制的美元资本市场】大量购买,英国国内的“美元债券”
 
但三是,不受管制的美元资本市场的“所有活动”【完全不能够影响】英国国内的资本市场
 
第四点,然而,历史的【变化进程】乃是——“一旦伦敦成为欧洲美元债券的【中心】”那伦敦将由于。。。。大量美元流入。。。而【重新成为】了世界金融中心
 
第五,但是,伦敦证券交易所却后来规定——美元债券必须以【英镑】标价
 
第六,以英镑标价的美元债券却是按着【战前】英镑兑美元的【汇率】作为基准标价
 
第七,而且,在伦敦交易所的美元债券购买,只能在【卢森堡】进行
 
第八,即使在卢森堡进行购买以英镑标价的美元债券,但是【所用美元】必须从英格兰政府所控制的——外汇额度中【申请】
 
于是,以上的【总结】让我们窥探到一个有趣的——“结构性的冲突”。那就是
 
英国市场,是由于【成为欧洲美元债券市场的中心】,重新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但是,英国市场与其欧洲美元债券市场【之间】,在其相互联动着,也存在——相互隔离的【二元化市场机制】
 
不过最吊诡的是,在英国伦敦建立的“欧洲美元债券”,乃是链接了——英国市场与其不受管制的“美元资本市场”之间的【重要枢纽】
 
然而在英国政府的【外汇额度管制】之中,美元资本市场却“完全不影响”英国国内资本市场的【基本运作】
 
却讽刺的是——在伦敦交易的【欧洲美元债券】,却必须在卢森堡“购买”——但是所用的【美元额度】,又必须透过英国政府【干预】的外汇额度中“申请”
 
看来,英格兰银行与其卢森堡之间存在着【市场内幕联系】
 
看来,【美元债券】在英国的资本市场与其美元资本市场的联动关系之中,【分化】成了两种“怪异的”标价——作为美元资本市场的【以美元标价】的美元债券
 
以及作为【在伦敦交易所】内买卖“欧洲美元债券”时,施行的【以英镑标价】的美元债券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