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景奇: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布局

来源: wwxx 2015-07-01 03:45:13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80169 bytes)
中外战争表明,战略布局往往导致战争的成败。中国抗日战争中,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布局,优于日本人,超过国民党人。
战争是敌对双方在空间上的运动通过运动分出胜负。战略布局是个空间问题是双方有生力量在空问的战略配置和部署古今军事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战略布局问题。项羽是失败者失败是其一系列错误所致第一个错误就是战略布局的错误他让刘邦占据“龙地”汉中自己偏安徐州一带就是错误的战略布局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也是个战略布局问题。朱元璋的北伐战略汁划(先取山东撤元之屏次下河南破元之篱后据漳关占元之户终围大都掘元之根)也是个战略布局问题。战略布局错了对了从一开始就给战争带来被动或主动孙子曰知天知地胜乃不穷。”①中外战争表明战略布局往往导致战争的成败。可见战略布局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中国抗日战争中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布局优于日本人超过国民党人。迄今研究这一问题的论著寥寥。笔者愿借此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试述之以求教于同仁和专家。 

一、改变中日战争战争形态的战略布局

1937年7月7日友生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共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从此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相互配合的抗日战争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中共及其领导的军队采取战役配合、战略配台、战争指导配合等形式配合国民党及其领导的军队进行作战。在这些形式中国民党心怀巨测力主中共采用战役配合形式中共目光深远力主主要采取战略配合形式。
怎样采取战略配合形式?中共中央于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确定向日寇之侧后进军、发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创建抗日报据地开辟敌后战场即第二战场以此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作战。就八路军来说在太原会战(9月中旬至11月9日)期间采取战役配合形式太原陷落后三个师转向敌侧敌后开辟敌后战场开始采用战略配合形式至1938年底初步建立起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山东四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再经过两年努力1940年底,上述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合称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最终形成与此同时,新四军在八路军配合下着手创建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该根据地于1939年秋初步形成,至1940年最终形成。中共领导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有三大块华北、华中、华南其中主要的是华北和华中两大敌后抗日根据地。
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即第二战场的开辟,改变了中日战争的战争形态
(l)将中方的内线作战状态改变为既有内线作战又有外线作战的状态将日方的外线作战状态改变为既有外线作战又有内线作战的状态。一般说内线作战部队较之外线作战部队处于不利地位外线作战部队较之内线作战部队处于有利地位。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日对我采取大范围的外线进攻处于有利地位我对日进行内线防御处于不利地位。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就打破了这种格局。因为各抗日根据地建立在日寇之翼侧和后方根据地军民从日寇侧后发动进攻就变成了外线作战日寇对根据地军民的作战就变成了内线作战。这种新格局如果联系的观点将全国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连结成整体看就更加清楚了。战争全局原有格局的打破新格局的形成就是战争形态的改变。
(2)将中方被日方包围的状态改变为既被包围又包围日方的状态将日方包围中方的状态改变既包围中方又被中方包围的状态。中日战争全面爆以来,中国军队处于被日军包围的境地虽然是不完全的),日军处于包围中国军队的境地(虽热也是不完全的)。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开辟,这种情况改观了: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仍处于被包围的境地,但位于日军侧后的敌后战场对日军却形成了反包围。从正面战场位于日军之“腹”、敌后战场位于日军之“”的状态看日军来说毫无疑问是全局上的包围。毛泽东指出在中国战场内部,敌对我有两种包围我对敌也有两种包围后者之一就是“若将各个根据地联系起来看并将各个游击战争根据地和正规军的战线联系起来看我又把……敌人都包围起来”②因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开辟使中国军队由原来被包围的状态变化为既被包围同时也包围日军的状态使日军由原来包围中国军队的伏态变化为既包围中国军队也陷于被国军队包围的状态。这种全局上的变化就是战争形态的改变。
(3)将中方的彼动地位改变为既陷于被动又转入主动的地位将日方的主动地位改变为既处于主功又陷入被动的地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对我发动战略进攻处于主动地位我实行战略防御处于被动地位。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改变了这种双定势地位。在正面战场上从1938年冬起日方国民党政府的政策虽由此前的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转为军事进攻为辅、政治诱降为主但总体上仍保持进攻姿态处于主动地位。可是在敌后战场上根据地军民就处于主动地位了。日军不知道根据地军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动用多少兵力、采用什么方式对其发动进攻完全陷入我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我之行动由我自主敌人不知这就是我之主动敌之被动。固然,日军在以“治安为第一要义”的方针指导下,对实施“治安肃正计划”、“治安强化运动”,对我根据地军民实行“三光”政策进行残酷扫荡。但这缘起于我根据地军民之抗日所以从总体上看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敌陷于被动地位我处于主动地位主动权在我。主动权是什么?毛泽东说主动权就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行动自由是军队的命脉。”上述中方由被动地位转向被动和主动地位的结合,日方由主劝地位转向主动和被动地位的结合就是中日战争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表现。 

二、同日寇争夺华北的战略布局

华北对日寇来说是其关东军和中国派遣军两大战略集团的联络点和枢纽是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后的兵站基地向被其视为生命线。1939年9月日本将西苏特王府(张家口北107公里)、百灵庙、安北、黄河、黄河泛滥区、合肥、芜湖、杭州一线以东地区作为确保安定的治安区华北几乎全部在其治安区内可见华北对日本之重要对我国来说其重要性更显而易见不言自明。所以毛泽东在1937年11月13日电报中指出红军任务在于发挥进一步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周恩来于同月16日也明确指出坚持抗战必须以坚持华北战争为中心。华北抗战能持久日寇将无法实现其全部阴谋”。③
怎样同日寇争夺华北?要同日寇争夺华北首先就要同日寇争夺山西因为山西是华北的天然堡垒实行防御时易守难攻实行进攻时居高临下。它北有管涔山、恒山东有太行山南有中条与绥远、察哈尔、河北、河南相接。地势高于华北平原约1000公尺为黄土高原东缘是华北的屋脊呈居高临下、俯瞰四方之势。进出孔道北有汾河河谷之北端东、南有著名的自古以来的八陉。处于这种地位上的山西一旦实行防御使进犯的敌人既受崇山峻岭之阻“一夫当关万人莫敌”的雁门关、平型关、娘子关、天井关等关隘之挡。一旦实行进攻,北出可入绥远南出軹关、太行、白可入河南直至鲁、皖、苏东出、井、飞狐、蒲阴、军都可入冀南、冀西、察南和平津外国。夺华北必先夺山西古来皆然。李氏唐王朝据有山西进而囊括华北、统一全国。李自成农民军也是在占太原夺大同后长驱而东下居庸攻北京推翻明王朝的。抗日战争中山西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所在地陕甘宁边区的屏障我与敌争山西也势在必然。
怎样同日寇争夺山西?山西全境汾河谷地纵贯南北大同、太原、运城、上党等盆地散布各处恒山、五台山、太行山、中条山、吕梁山、管涔山雄峙四方。我军一旦占据河谷两边的山地、盆地四周之山区、四方的山脉处于河谷地带之敌、盆地地段之敌、山麓平地之敌就陷于我军两面夹击之中、四面包围之中。日后敌我在山西之态势和斗争正是这样。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针对山西的上述地理形势以及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实施以下战略布局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坚持民族战争条件下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将八路军三个师分别部署在山西的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逐步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第一步开辟山区抗日根据地:一一五师主力一部进入晋东北五台山、一二O师进入晋西北管涔山、一二九师进入晋东南太行山、一五师另一部进入晋西(南)吕梁山开辟山区抗日根据地。山东党则领导军民进入徂徕山、天福山、泰山开辟山区抗日根据地。第二步在山区抗日根据地基础上向平原地带向广大华北地区发展创建以山区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一一五师部分主力以所建山区根据地为支撑,向东(冀)、向西(晋)、向北(察)发展创建了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一二O师以所建山区根据地为支撑主要向北(绥远)发展创建了以管涔山为中心的晋绥抗日根据地一二九师以所建山区根据地为支撑向晋东南、向冀南、向豫北发展创建了以太行山为中心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山东党以所建山区根据地为支撑向四周发展创建了包括山东大部和豫苏皖三省部分山东抗日根据地。
第一步立足于山西第二步发展至华北争华北必先夺山西之理明矣!
上述就是中共同日寇争夺华北的战略布局其功绩斐然
(1)这一战略布局营造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支撑点。历代军事家中, 虽有不少人重视游击战争,但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上来对待,实始于中国抗战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根据战争双方的基本特点和所处时 代,将我过抗战中的游击战争赋予战略意义。对此,中国的对手日本,体会最深刻。经历过这场战争的日本军事评论家山崎重三郎曾著文详加论述,文章的题目就是 《毛泽东的游击战略把百万帝国陆军弄得团团转》。另一位日本军事评论家池野清躬说:“把游击战争加以系统化、战略化、普遍化的始祖,无论怎么说也是中国的 毛泽东,他是现代游击战争之父。”
抗 日游击战争的存在和发展,至少要有两个保证:一是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的领导,二是战略支撑点的保障。就后者言,1927年以来,中共所领导的游击战争 都有战略支撑点,这就是各个红色根据地。抗战中,中共领导了民族战争条件下规模更大、范围更广、质量更高、意义更深的游击战争,更需要战略支撑点,这就是 位于敌人侧后的星罗棋布的抗日根据地。上述位于华北范围内的各抗日根据地就是华北游击战争的战略支撑点。抗日游击战争在中共领导下有了战略支撑点的保障, 就具有以下特色:空间上的广阔性,时间上的持久性,参战上的群众性,战略上的独立性。
(2)这 一战略布局促使华北日军逐步步入越打越弱、越打越糟的境地。前述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最终形成于1940年,就在这一年,华北日军执行“治安肃正计划”,实 施“囚笼政策”,结果被我发动的百团大战所粉碎。惊恐的敌人称百团大战为“挖心战”,以后逢周年开会纪念,华北敌酋多田骏被撤职。新上任的冈村宁次在 1941、1942年发动“治安强化运动”。1941年搞3次,最甚;1942年搞2次,已衰;1943年想搞,已无能为力。这说明敌强我弱之势已开始易 位,敌逐步转入招架状态。1943年,负责北平地区治安的日本第63师团师团长野昌副德在其5月16日日记中,描绘日军只占点线的可悲处境是:“宛如赤色 海洋中漂浮的一串念珠”!深感“情况十分严重”。1944年,华北日军已陷入招架无力的境地,敌华北方面军第一课高级参谋寒川吉溢大佐回忆1944年秋华 北“治安”状况是:在华北方面军占领的400个县中,“治安”良好的只有7个,仅占总数的1.4%。1945年在我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展开的总反攻中, 华北日军向隅欷歔,束手待缚。
(3)这一战略布局造成了八路军南下华中配合新四军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姿态。 

三、同日寇争夺华中的战略布局

华 中位于我国中部,处于江淮河汉之间,东临大海,西达宜昌,南至长江两岸,北至龙海铁路。平汉、粤汉铁路经此纵贯南北,陇海、大江越此横穿东西。经济上十分 富饶,政治上国都所在,军事上形势险要。自古以来,成皋、亥下、昆阳、赤壁、淝水、郾城、湖口、三河等大战、恶战、决战均发生于此。抗日战争中,日本的中 国派遣军大本营,汪伪的国民政府均设在这一地区的南京。敌之心脏所在,我之腹部地区,必然是双方争夺的重点。
中共同日寇争夺这一地区的战略布局是:新四军执行“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任务,及时南下,两军相互配合,共同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
洛川会议确定向日寇侧后进军,开辟敌后战场。1938年9月至11月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清算了王明为代表的阶级投降主义,继承洛川会议精神,决定党的主要工作在敌后全党的战略方针是向敌后发展19392下旬至3月上旬周思来来到新四军军部传达六中全会精神并根据向敌后发展这个全党战略方针与项英等新四军领导人商定新四军的战略方针是“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其中重点是向东作战向北发展”。
 “向东作战”,主要指新四军第一、二支队以已于1938年底创建的茅山根据地为基地向镇江以东的地区(南起太湖北至长江东到上海)展开抗日斗争开辟东路地区的敌后战场。为此1939年5月陈毅命令叶飞率第六团东进。叶部在东进中不仅连战皆捷直指沪郊特别是火烧虹桥飞机场的战斗再海出版的《华美夜报》、《泰晤士报》等均作了报道从而使新四军饮誉世界而且初步建立起“以阳澄湖东塘寺为中心的苏(州)、常(州)、太(仓)和澄(江阴)、(无)锡、虞(常熟)抗日根据地。”向东作战“还包括新四军第四支队以皖中为基地的向东发展。
“向北发展”是指向长江以北地区发展。1940年5月中共中央给新四军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是“新四军一、二、三支队的主要发展方向。”④当时新四军4个支队中除第四支队早已部署在皖中以外第三支队展开在皖南第一、二支队展开在苏南的茅山。所以向长江以北地区发展实际上就是位皖、苏两省南部的新四军向两省长江以北地区发展。为此1939年4月叶挺渡江北上组织新四军江北指挥部5月5日该部东汤池成立。同时以第四支队第八团为基础组成第五支队活动在津浦铁路以东逐步创建了路东抗日根据地。四支队活动在津浦铁路以西逐步创建了路西抗日根据地。
同领导第四、五支队的江北指挥部所辖地区相比江苏北部地区经济较富裕战略地位更显垂要。它虽属平原但河港湖汊遍布不利于敌之机动却有利于我之活动。它北傍华北抗日根据地,可得到及时援助东临大海无后顾之优南濒长江有天险作屏障又可随时南渡给敌以威胁西出可虎视津浦铁路。所以中共中央在给新四军的指示中指出“华中目前斗争策略应以全力反对韩德勤及苏北其他顽军切实发展苏北。”刘少奇为首的中原局也在1939年12月29日向中央建议:“江苏北部地区是我们的突击方向。”在陈毅部署下1938年底1939年初新四军开始向苏北进军。1940年7月上旬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北渡长江。7月下旬江南指挥部改为苏北指挥部挥戈东进解放了黄桥。经过10月上旬的黄桥决战在八路军黄克诚部配合下开辟苏中、发展苏北的战略任务逐步完成。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党在敌后的战略部署是“巩固华北发展华中”。为实现这一战略部署八路军总部先后派多支部队南下华中其中最大的一支是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344旅、新编第二旅共5个团1.2万人于1940年5月南下6月到达涡阳与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当时中原局决定在淮河以北陇海路以南地区实行“向东发展向西防御”(以津浦路为界)的部署。8月从八路军第四纵队中析出第二旅等部由黄克诚率领进入津浦路东活动并与早在此地区活动的武装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执行“向东发展”任务。八路军第四纵队留在津浦路西执行“向西防御”的任务。10月10日八路军第五纵队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主力会师于现大丰县白驹镇。
以上是中共关于新四军北上八路军南下的战略布局其结果是创建了苏北、苏中和淮北、淮南四块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并逐步由被分割状态发展为有机联系的整体。此外还有在豫鄂边活动的由李先念任司令员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撤消长江局成立中原局刘少奇为书记。1940年11月17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统一指挥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八路军。同日中共中央致电东南局、中原局同意将两局扩大为华中局的建议由华中局领导华中及江南敌后武装斗争区域之一切党政军民工作。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新军部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为基础在盐城成立。随即将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整编为7个师1个独立旅。第一师活动于苏中地区第二师活动于淮南地区第三师活动于苏北地区第四师活动于淮北地区第五师活动于鄂豫皖地区第六师活动于苏南地区第七师活动于皖中(皖江)地区。
上述中共在华中的战略布局的作用是巨大的
(1)这一战略布局形成了新四军、八路军两支大军携手抗日华中、华北两大抗日根据地联袂作战的局面。
(2)这一战略布局造成从敌人要害部位威胁敌人的状态。甫京是敌之政治中心,上海是敌之经济重心津浦铁路是敌之纵向脊梁宁沪地区是敌之心脏。在这些敌之要害部位及其附近所建立的抗日政权和敌后战场对敌人来说真是“祸”起于腋下,”、“害”出于脐底。1938年8月24日新四军一部袭击了敌之政治中心南京的麒麟门震惊了日本;1939年7月23日东进之叶飞部袭击了敌之经济重心上海的虹桥飞机场惊动了世界新四军第四、五支队(军部重建后合编为第二师)八路军第四、五纵队(军部重建后编为第四、三师)分别由南而北、由浦口到徐州从东西两面对敌人纵向脊梁插进了“刺刀”茅山和东路两块抗日根据地是安放在敌人心脏上的“火药桶”隔江的苏中抗日根据地是设置在敌人心脏旁的“定时炸弹”敌人之要害受害矣!

四、实行战略反攻的战略布局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结束以此为标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战略反攻与此相适应中国战场开始准备反攻。中国战场中的正面战场很难说有战略反攻这一阶段因为1944年正面战场出现了抗战以来的第二次大溃退从4月开始到12月结束。只有敌后战场1943年准备反攻1944年开始局部反攻1945年进行全面反攻。在战略反攻阶段中共中央的战略布局经1944年9月1日杨家岭会议确定“巩固华北、华中、发展两翼(“两翼”即南翼河南、华南、东南北翼东北)达到“在反攻时夺取大城市与交通要道最后驱逐日寇出中国”的目的。⑤其中发展南翼派遣三支天军南下创建相应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战略布局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一是南下河南。中共中央在正面战场豫中会战之后的5月11日向华中局、北方局发出《关于向河南发展方针的指示》7月25日发出向河南敌后(豫中会战中国民党军丢失的地区)进军的部署命令。为此7月下旬冀鲁豫区派兵南下建立豫东抗日根据地7月起新四军五师派兵6批进击豫南、挺迸豫中。8月新四军四师西进,恢复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9-10月太行、太岳、晋绥军区和陕甘宁边区先后派兵渡过黄河进入豫西地区在上述基础上成立了河南行署和河南军区。
二是南下华南。1944年10月31日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九旅主力4000余人组成南下支队于11月10日从延安出发向豫、鄂、湘、粤敌后挺迸开辟以五岭山脉为中心的新的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该文队一直挺进到与湘赣交界的广东的南雄、始兴地区。1945年6月18日南下支队第二梯队从延安出发驰奔华南。同时筹组仟弼时为首的第三梯队待命南下。
三是南下东南。194412栗裕率师主力渡江南下执行中井中央提出的向东南敌后发展,控制苏浙皖边和发展浙东沿海地区的战略任务。1945年1月,在长兴地区与新军六师六旅会合成立苏浙军区。8月初苏南、浙西两区党委合并为苏浙区党委。经过奋战,开辟了苏浙皖边敌后新区完成了发展东南的战略任务。
1944年盟军的战略反攻已取得更大成就胜利已成定局。但中国的抗日战争有可能还继续二、三年。这就是中共中央实行南下战略布局的总的背景。在这个总背景下实行的南下战略布局,意义是重要的
 (1)南下河南战略布局的意义在于第一、八路军南下河南新四军北上、西进河南,最终建立起河南抗日根据地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在敌后扩大根据地与扩大军事力量”的要求。⑥第二、实现了发展河南,绾毂中原的战略部署。第三、河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我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一个整体。
(2)南下华南战略布局的意义在于第一、南下支队转战陕、晋、豫、鄂湘、赣、粤七省跋涉1.5万多华里歼日伪3000多人这是对敌人的打击灭杀了日寇在正面战场的气焰”。⑦同时也是对华南沦陷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抗战情绪。第二、为将来在华南一侧以湘、赣、粤、桂边的五岭抗日根据地作基地开展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
(3)南下东南战略布局的意义在于第一、苏浙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实现了“在敌后扩大根据地与扩大军事力量”的要求。第二、为盟军在中国战场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当时估计盟军将在杭州湾登陆。苏浙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接应盟军登陆配合盟军作战提前作了准备为完成“破敌、收京、入沪”提前提供了保证。第三、苏浙军区部队提前实现了由游击战到运动战的转变。中共领导的军队在抗战中的作战形式基本上是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随着抗战胜利结束作战形式向运动战转变。苏浙军区部队在抗日同时所进行的反顽斗争中以运动战歼灭大量来犯顽军为解放战争的第一个胜利的大运动战——苏中战役提前进行了预习和锻练。
1944年7月毛泽东和王震谈话分析南征的前途时指出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是抗日战争还要继续二、三年南下支队要在华南放手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第二种是日本很快投降整个局面急剧变化蒋介石会首先吃掉南下我军达样我军就要设法北返。形势的发展是第二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这是我南下各军北返未完全实现预期目标的根本原因。即使如此针对战略反攻我军南下的战略决策是英明战略布局的正确性远见性是毫无疑义的。
战略布局从理论上看是战略学、谋略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敌对双方有生力量在空间上的运动变化。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事物在空间上的运动变化实际上就是事物的位置在空间的运动变化。这种位移变化会引起事物质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位移是事物量变的一种形式、质变的一种形式、质量互变的一种形式。以弈棋来说双方棋子的位移运动就是量变决出胜负就是质变。甲醚和乙醇的每个分子所包含的都是2个碳(C)原子、6个氢H原子、1个氧(O)原子,分子式都是C2)H(2)O但由于些原子的排列顺序不同、结构不同也就是位置不同就形成了两种不同质的化合物。事事同理物物理通。战略布局也是这祥。孙子曰木石之性安则静方则止圆则行”。“转圆石于千仞之山”。⑧(“千仍之山”喻指险而要之地)就能造成最大的势、释放最大的能。军队如同“木石”,战略布局就是精心布兵设阵就是要将军队布于险而要的地方以充分发挥其势、其能。能将军队布于险而要的地方就是致胜的战略布局会引导战争走向胜利不能将军队布于险而要的地方就是致败的战略布局会引导战争走向失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深晓此理所以能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巧布“尽藏机关”、“暗设杀手”的制胜的战略布局。对这个战略布局之“奇”之“窍”之“妙”之“神”敌人始则迷惑不解终则备加赞赏。如果抗日战争再延续二、三年这个战略布局闪烁出的光彩将更加耀眼!今夭,当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对不能不认真学习细加品味。
 
注释
①《孙子·地形篇》。
②《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396页。
③周恩来《目前抗战危机与坚持华北抗战任务》。
1940年5月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新四军军部移苏南及第一、二、三支队展方向的指示》。
⑤⑥《毛泽东军事文选》第251页。
⑦王首道《忆南征》、
《孙子·势烧》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