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是有冲突多。重农抑商的讨论也有问题。还有“中国辉煌2800年”,更多时仅是一种低度的存在。

来源: Sic~semper~tyrannis 2015-03-05 21:03:3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215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Sic~semper~tyrannis ] 在 2015-03-05 21:20:07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回答: 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原罪wjsun2015-03-05 17:20:33
老庄讲求个人价值;孔孟讲求集体价值。老庄讲回归自然;孔孟讲建立道德规范。这样的冲突,古以有之。说“没有一个如中国的老子孔子这般的真知灼见”。这两家观点有很大冲突,不可能都是“真知灼见”。

“重农抑商”也不是什么历代皇帝都“恪守”。“商”,或“商人”,最早是来自”商朝“的”商“。商朝人是很善经商的。你所向往的“盛唐”,恰恰和世界各地通商。还有宋朝,南宋半壁江山,GDP却要数倍于明朝。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宋朝的商业发达。

“中国的皇帝早就知道,在人类的精神文明没有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不能过快的发展工业和商业,这会使人利欲熏心而穷奢极欲的。”这是哪本史书里,写哪位皇帝有“知道”这种精神文明的事情?中国历代抑制商业,原因是中国人多,养活这些人是要务。而养活人最需要的是直接出能吃的东西的农业。有吃的,才不会造反,王朝统治才牢固。这才是真正原因,哪有什么精神文明的问题。可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国人历代似乎都生活在饥饿的边缘,一切精力都得用来从事生产食物的农业。如果总是生活在饥饿的边缘,那还有什么辉煌呢?

看看这里,中国古代是否一直重农抑商和其原因。
http://baike.baidu.com/view/1361730.htm
中央集权后,才有重农抑商的。商周时,没有的。

至于辉煌了2800年。中国人口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从外国引进番薯前),在一亿封顶。接近那个数字时,就要有饥馑,人相食和改朝换代发生了。然后人口大量减少到剩一两千万时,再去等待下一个轮回。这种低度的,徘徊这饥饿和动荡边缘的存在有什么值得向往的?

整篇文章,基本都是口号的堆砌。没有什么论证。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