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也曾“变暖”(ZT)

来源: 唵啊吽 2015-03-05 11:41:0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360 bytes)
一说到全球变暖,大家的直接反应就是工业时代开始后的产物。但事实上,我国古代也曾有过若干次变暖记录。
在农业社会的古代中国,气候处于偏暖期时,多是王朝稳定和强盛的阶段。中国朝代更迭与气候变迁之间具有某种微妙联系【1】。
比如唐朝和宋朝,就是我国古代两个典型的暖期,其温度与20世纪早期相当。在这两个温暖的王朝中,中国的经济、教育、文化和外交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是,同样是增暖,它们的气候条件和空间分布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我们所的竺-南中心(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NZC)有一个古气候研究团队。最近,团队中的科学家们开展了过去2000年(0-2000 AD)的模拟实验,研究发现:唐朝初期(650-700 AD)的增温,主要出现在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区,从机制上说,是区域尺度上大气净能量的增加以及有利的热量输送所造成的;而宋朝初期(950-1000 AD)的增温,是太阳辐射强度增加造成的,是全球或半球尺度上的暖事件在中国的体现。
论文详细信息:

Qing Yan, Zhongshi Zhang, Huijun Wang and Dabang Jiang, 2015: Simulated warm periods of climate over China during the last two millennia: The Sui-Tang warm period versus the Song-Yuan warm period,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doi: 10.1002/2014JD022941.

文章链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2014JD022941/abstract


注【1】以下文字摘自@大脸撑在小胸 的文章《全球变暖大骗局?》:
……
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曾对中国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作出深入研究。对于没有准确温度记录的古代,竺先生采用物候和方志记录等,推测出了那时的温度变化。
根据他的考证,我国分别在商末周初(公元前1000年前后)、魏晋南北朝(公元400年前后)、南宋(公元1200年前后)和明末清初(公元1700年前后)处于温度较低的寒冷期。在这些寒冷期之间,则夹着温暖期。
春秋战国和秦汉这700多年的时间,是一个温暖期。当时经济作物(比如橘子、竹子等亚热带植物)的地理分布,比现在蔓延到了更北的位置,可见当时的气候比现在还要温暖。
到魏晋南北朝时,进入了寒冷期。南京冬天在户外可以筑造“冰屋”,用以提供保存食物新鲜的冰块。黄河以北地区4月中旬杏花才开,5月初桑树才长叶,比现在推迟了两周左右,这是温度整体下降的表现。
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隋唐,是又一个温暖期,持续约400年左右。国都长安屡屡出现“无冰无雪”的暖冬记录,皇宫中甚至能种植柑橘,扬州还首次出现了双季稻的记载。这段时间农业丰收,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干扰的话,更容易形成百姓安居乐业的国家稳定局面。
北宋大部分时间也处在温暖期中。当时中国冬小麦种植的北界曾一度向北扩张到大同-长春一线,而茶树种植的北界也到达淄博-开封一线,这比现代种植偏北约1个纬度左右,可见当时中国气候的整体偏暖格局。另外,北宋开封也出现了类似于“冬无雪”和“祈雪”的暖冬记录。
而到了北宋末年-南宋的公元1110-1178年,则是一个寒冷期。有记录说,福州的荔枝全被冻死,连南方的眉山也不长荔枝了。公元1111年,太湖完全封冻,冰上甚至可以行车,洞庭山的柑橘也都被冻死。一些学者(如黄章晋先生)认为,气候转冷促使北方游牧民族不得不大规模南迁和征伐,是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
在这些寒冷期中,最富盛名的自然要数“明清小冰期(Ming Qing Little Ice Age)”。公元1550-1770年,全球气温都出现了下降趋势。这个时期持续了约220年,正好是从明朝嘉靖29年-清朝乾隆35年。
明清小冰期时,有的年份中京杭大运河南段(吴江-嘉兴)在11月就开始大面积封冻,冰厚3尺多,船只需要有“壮士凿冰”才能每天前行3-4里。江西的柑橘常常被冻死,连贡品也无法保证。华南的广州也开始出现结冰的现象。
温度的整体下降,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缩短、产量减少、价格上扬。随后就是群发性的饥荒和农民起义等社会连锁反应。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一个外部原因。
竺可桢先生考证出的这一系列气候的冷暖变迁,似乎与我国历史上的王朝更迭有着某种程度的对应,这也有待于历史学家和气象学家们携手共同研究。
国外也有冷暖交替的类似记录。比如公元10-14世纪时,曾经出现过的“中世纪温暖期(Medieval Warming Period)”。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气候的异常温暖,阿尔卑斯山冰川线后退,欧洲酿酒用的葡萄出现了大丰收(葡萄是一种喜暖温的植物),谷物的收获期也提前了,以至于传统的啤酒节都提早举行。
部分学者把丝绸之路的衰落也归咎于此,因为气候变暖给一些本身缺乏水分的地区带来了干旱灾难,干燥的气候吞噬了河谷水源地的繁荣通道,部分邻水而居小国因此而消失。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