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传奇】之六 匪患猖獗

来源: 一苇如舟 2014-11-04 23:11:5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3096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一苇如舟 ] 在 2014-11-05 16:45:26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多少年来被严密封闭的社会敞开大门,中国年轻人有了走出国门的机会。一个记者代表团在访问了前苏联首都后,归途中顺便到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的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参观访问。在苍茫的大草原上,孤独的记者居然碰到了一个中国人的村落。村落里的人,都是咱中国人的面孔,甚至说着带有浓厚陕西风味的地方方言。记者询问时,答曰,祖先来自中国陕西,来此定居已经上百年了。

    但村民们并没有向来自故乡中国的记者们敞开心扉。因为,他们祖先出走的历史,是一段荒唐的,血腥的,不堪回首的历史。

    100多年前的清朝末年,朝廷昏庸,外寇入侵,国力虚弱,民不聊生。世世代代居住在陕西成千上万的回族人开始暗地里秘密串联,蠢蠢欲动。他们打算杀尽陕西户县附近几个县的汉人,在陕西户县,建立一个由回族主导的伊斯兰独立国。

    图财害命,人种灭绝,这种狠毒的阴谋迅速蔓延。周围的回族人团结统一,磨刀霍霍。但一位回族教师神经崩溃了。回族人与当地汉人世代居住在一起,互为近邻,友好相处。现在,自己的同袍竟然想一夜杀光所有汉人,这太可怕了,这个计划太疯狂了。回族教师终于承受不住良心的苛责,偷偷跑到县衙,向地方官府举报了这个可怕的阴谋。

    但这位回族教师举报得太晚了。当天夜晚,夜黑风高,成千上万回族村民高举火把,挥舞刀枪,闯进民宅,疯狂杀戮平时友好相处的汉族人。

    男人们被当场杀光了,女人们被杀光了,老人孩子,甚至襁褓中的婴儿,都被杀红了眼的回族暴民全部杀死了。大规模杀戮如同瘟疫般迅速蔓延,周边几个县的回民纷纷起事,整村整村的汉人被杀光,各个村庄浓烟滚滚,房倒屋塌。杀戮迅速蔓延到县城,县太爷关起城门。但城里城外的回民咬牙切齿,发起进攻。很快,城墙被攻破,暴民们蜂拥而入,城里汉族居民惨遭屠戮,城市人口被杀戮殆尽。直到回民们杀到省会西安城时,才遇到了最坚强的抵抗。多亏那位善良的回族教师,得到警报的西安在别人还懵然无知时,及时行动,抵制了杀戮的狂潮。

    反击开始了,朝廷再昏庸,对付老百姓的力量还是无比强大的。受到朝廷委派,著名将领左宗棠亲挂帅印,率军反击造反的回民。面对正规军,回民承受不住了,只好扶老携幼,向朝廷势力相对薄弱的陕北方向逃窜。在陕北,他们比较容易与同时造反的甘肃回匪汇合。

    回族人在前面逃,左宗棠的大军在后面追。回族匪徒到来,如同漫天蝗虫,逃到哪里,就把当地的汉族人统统杀光。而左宗棠的朝廷大军尾随杀到,冲到哪里,就把哪里的回族人斩尽杀绝。这场战争,不是两军对垒的军事对抗,而是乱民杀戮,和杀戮乱民的混战。回民不分青红皂白,见到汉人就杀,朝廷军队也难分皂白青红,见到回民就杀,双方杀性大起,杀得昏天黑地,寸草不留。回民来自波斯,他们在中国居住,已经几百年,从面相上看,他们与汉族人已经难分仲伯。所以,疯狂的杀戮中,从面相上根本分不出谁是回族谁是汉族。可是,回族人都会说那种从老祖宗那里继承下来,并在内部流传的波斯语。而汉人对此种语言根本一无所知。所以,回人杀汉人还容易分辨。但汉族军队杀回族人,就很难从语言上分辨了。这样一来,杀人狂性上来,肯定是见人就杀,不分男女老少。

    经过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杀戮,大灭绝。陕北荒凉的大地,已经变成真正的无人区。回民被杀的被杀,逃得性命的,就继续逃窜,与兰州回匪汇合。然后,被左宗棠军队驱赶着,穿过内蒙古大草原,越过国境,进入土库曼斯坦的大草原。从此,定居国外,祖辈繁衍,再也无法返回中国。

本来就地荒人贫的陕北大地,此时一片萧然。村村荒废,户户无人,大风扫荡过后,只剩下凄凄鬼影,伴风哀嚎。

    匪患除尽,大地安宁。为了恢复陕北地区的生机,朝廷从富裕的江南地区,大规模向陕北移民。成千上万来自水乡江南的老百姓,扶老携幼,迁居到荒凉的陕北。陕北的生机渐渐恢复,终于出现了往日的喧哗。

江南人难以忘记自己的家乡,他们把家乡的名字也带到了陕北。所以,从来没出现过柳树的陕北村庄,起了个带柳字的名字,江南人出来,为了安全,预防匪患,必须建筑城堡。所以,很多镇子有了带堡字的名字。

江南人到达陕北后,开荒种田,筑屋结村,逐渐安顿下来。

但陕北的土地毕竟贫瘠,陕北的山水毕竟单薄。江南人显然没有改天换地的豪爽。陕北大地山岭相连,水土流失,黄土贫瘠。江南的水稻是无法种植了,人们只能漫山遍野,种植耐旱作物。谷子,玉米,是陕北的主要农作物。土豆,白菜是陕北人最重要的菜蔬。

   水土流失造成陕北的黄土留不住养分。为了寻找土地肥力,人们只好在山坡地上大规模轮种。这片山坡土地贫了,下一年就撂荒在那里,换到另一块山坡上继续耕种。因为土地太单薄,缺少肥力,就把庄稼种的稀稀落落。这种比刀耕火种高明不了多少的耕种方法,使得陕北地薄人贫,老百姓生活疾苦不堪。

一些人忍受不了贫穷,或因为其他什么各种原因,离开人们群聚的村落,逃到无人的荒山野林。开拓出一小块耕地,种植些耐旱庄稼和罂粟。因为陕北极度贫困,就连地主老财家都没有什么财产,除了金银,家里私藏的鸦片,已经成为财富的象征。

    陕北地区,山大沟深之处,是到达山沟尽头的地方,陕北人称为沟掌。这种地方,山沟狭窄,山坡陡峭,不适合耕种。由于人迹罕至,沟掌往往被一种叫做狼牙刺的灌木类植物紧密把持。所谓狼牙刺,是一种大约一米多高的灌类植物,夏季葱绿,无花无果。枝干是从那种非常粗壮发达的根部分发出,从地面成多根枝叉向上凶猛生长。到达一米以上的高度时,就开始往粗壮里发展。在严寒的冬季,狼牙刺枝干发黑,坚硬锐利。尤其枝干上密布的尖刺,外形像酸枣刺。但比酸枣刺锋利,坚硬。刺肉伤骨。这种狼牙刺虽然植物凶猛,但却是陕北老乡四季生活做饭的最好的柴禾。

冬季农闲,田里活儿不必操心了,此时,正是村里农民大举进山打柴的季节。一大早,村里壮劳力会三三两两,裹着厚棉袄,足登踢山鞋,哼着小曲,扛着小厥头进山打柴的大好时机。所谓踢山鞋,是那种乡下婆姨们粗针密线缝起来的鞋帮极其坚硬的鞋子。我曾尝试过穿一下这种鞋子,但刚走两步就疼得赶紧脱下来。但陕北老乡要的不是舒适,而是耐用。长年累月在山里干活,身背沉重的口袋,上上下山,踏土扬尘,什么样的鞋子都承受不住这种磨损和压力。唯有陕北的踢山鞋能够担此重任,长年累月在农人粗糙的脚下折来磨去,百年不坏。这种鞋子制作非常艰难,农妇们的手掌被钢铁般的鞋帮上硬碰硬穿插,不知费多大的力量,忍受着手掌的巨疼,把阵穿过鞋帮,麻线穿过,每刺一针,都要耗费很长时间,农妇们手上的皮磨破了,肉刺豁了,但针线终于像小溪流水般穿过鞋帮,线头拉紧,吃得上劲儿了,农妇们接着扎下一针。做一双鞋,有时需要整整一个夏天,弄出几次双手鲜血淋漓,才能完工。农村妇女们做鞋辛苦,农民脚下的羊毛袜子就由男人自己动手做。

    羊毛剪下来,农民们一边串门,一边手里拎这个小旋转锤,锤子是用来缠线头的,羊毛被捏在手掌中,随着旋转的锤上羊毛绕城线了,把锤停住,绕就下,成品就绕在锤杆上,然后,继续旋转,继续续羊毛。一会功夫,锤杆上一大陀羊毛线就制作成功。有了毛线,这些农村的汉子们笨拙的双手就操起竹毛衣针,像城里妇女那样,用羊毛线织袜子。

    男人织成的袜子,外观不美,但防潮保暖,结实耐用。外套踢山鞋,这一冬劳作,就有了保障。

    农民身上的棉袄,如果不是外面光板里面羊毛的羊皮袄,那就必定是那种全身飞花的破棉袄。狼牙刺浑身是刺,牙刺尖利,棉衣稍稍沾上,立刻皮开肉绽,棉布撕开,的棉花飞暴出来,显得棉衣更加破烂。

战胜狼牙刺的工具,是一种窄面的小厥头。用这种长柄厥头顺着狼牙刺根部的周边深深刨下去,土松了,根部暴露出来,然后,找到最深处,狠狠一刨。根呻吟一声,这段庞大的狼牙刺悲惨地倒在一边。农民们用坚硬如铁的踢山鞋横向踏在尖利的枝干上,把厥头反过来,相当于锤头,重重地敲,直到把干枯的枝干敲紧敲实,便于捆扎。几根狼牙刺就能捆成一大剁柴禾,背回家里,跺在家门外面,继续晾晒风干。每日做饭,取下干枯的枝干,简单剁开,即可烧用。

狼牙刺浑身是刺,不小心就扎到手。但狼牙刺的根部巨大,而且特别好烧。农民们更喜欢用狼牙刺当柴禾烧火做饭。问题是,无知的农民并没意识到,狼牙刺的枝干部分砍掉没关系。但把深深扎入土壤中的根部挖掉,狼牙刺彻底死亡,没有再生的希望。这种做法,彻底破坏了当地的植被,使得本来绿油油的沟掌,变得黄土暴露,一片荒凉。

    陕北地广人稀,土地贫瘠,自古以来,由于水土流失,农民们依靠撂荒换地的方法,广种薄收,一年忙到头,付出巨大的艰辛,却获得极少的收成。收获的这点庄稼,农忙是吃干,农闲是喝粥,勉强维持生计。由于陕北贫穷,当地富翁稀少,地主贫穷,就连强盗,都懒得光顾这种穷山恶水的荒凉地区。

再怎么艰难,每个村子总有一两个善于动脑子的农民,找到窍门,兴许三五年赶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也能积攒下几担余粮,买几亩地。囤积起来,赶上荒年,放放债。积下些年头,日子会过得远远好于同村的其他人。他们,就是村里的地主。

    贺岁电影里有一句话,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这话用在陕北,绝对真实。很多地主,荒年照样吃糠咽菜,晚上照样喝照得见人影的米汤。但即使穷成这样,在荒凉的陕北,仍有可能成为土匪的目标,尤其活跃在陕北深山的小股土匪,名字叫硬豆。

硬豆的名称来自何处,已经不可考了,想必在陕北当土匪也很辛苦。地主家穷得没有余粮,老百姓家更是揭不开锅。忍饥挨饿成了土匪的常态。所以,每到秋天庄稼熟了。土匪走在山坡田地里的黑豆田时,抓上几把枝叶干枯的黑豆梗,点把火一烧。所谓煮豆燃豆萁,黑豆枝梗干枯后很易于燃烧,一会功夫豆荚里的黑豆熟了,香气四溢。揉在掌心迎风一撒,香喷喷的黑豆落在地面,捡起来吃,既清香又劲饱。是否平日很多时候,硬豆们便是靠这种方法填饱肚皮?所以被称作硬豆?就不知道了。

既然是土匪,必定杀人不眨眼。

    我们村唯一的地主叫李生春,当年他的哥哥就是在硬豆进村时,舍不得家里的几屯粮食,紧闭窑洞门,拼死抵抗过。硬豆看硬攻无效,采取了火攻。硬豆把秋收后晾干的玉米杆堆在他家窑洞门前,烧起大火。李生春的哥哥负隅顽抗,但他婆姨被火烤的烧得打熬不住,打开炕上的烟洞门儿,想透透气儿。谁知,本来密封的窑洞内部立刻形成空气对流,大火忽地冲进窑洞,一家人立刻被烈火烧成了焦炭。

硬豆最愿意居住在山沟的沟掌附近。这里,人迹罕至,遍地狼牙刺。土匪的窑洞洞门低矮,只能容一个人低着身子勉强爬进爬出。但进入洞门后,内部却别有洞天,宽敞的洞穴如同老乡家的窑洞。内有灶台火炕,土匪们拥挤在大炕上睡觉,炉灶的烟筒直通窑顶,被密密的狼牙刺包围。土匪们都是在深夜造反,炊烟从狼牙刺丛中缓缓冒出,融化在浓深的夜色之中,不易被人察觉。

我们村后沟就有一个土匪窑洞,我曾经冒险钻进去一次,进入以后,发现不但干燥温和,而且光线也不算差,如果不是洞口低矮仄窄,放在村子里,应该算是一座很宽敞舒适的窑洞呢。

陕北土匪也有成气候的时候。最典型的成功案例,应该算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但山区农民的目光狭窄和短见,终于害的李自成没做成皇帝。刚刚打下北京城,不懂得安抚人心,反而大设冤狱,催逼粮饷,弄得人心尽失,甚至愚蠢地逼反了前来投诚的悍将吴三桂,引领清军入关,花花江山刚刚拿到手,就仓惶退出北京,一路恓惶,命丧江西。

所有跟帖: 

不错的风土人情故事 -SDLX2Kids- 给 SDLX2Kids 发送悄悄话 SDLX2Kids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05/2014 postreply 03:56:3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