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记者掏心著书《北京孕事》 讲述国人被扭曲的生育观 (zt)

来源: v5 2014-09-25 00:44:4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617 bytes)
一财记者掏心著书《北京孕事》 讲述国人被扭曲的生育观
作者 羚子
来源: 一财网
时间 : 2014-09-25 13:19
 
 
作为一名人口记者,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去挖掘事实--尤其是在目前人口领域存在许多争议的背景下。我并没有预设立场,而是抱着了解事实的心态去采访去看大量资料,了解得越多我就越明白为什么许多人口学者会那么焦虑。
《北京孕事》
缘起
三年前的一个夜里,我突然睡不着。似乎每一个脑细胞都在跳舞,脑袋里像通了电似的灼热。于是爬起来,找到纸笔,潦草地记下奔涌而出的念头。朱荻、陆雯娜、马云峰……一个个名字,一张张面孔鲜明地浮现出来。三年后的今天,于是有了你手里的这本《北京孕事》。
现在回想整个过程,我发现这本书几乎不是我苦思冥想创作出来的,而是它自己自然流淌出来的。作为一个有十几年采写经历的记者,我太清楚写作时挤牙膏是什么感觉。但这本书不同。我时常感觉到,似乎每一个人物都抢着要诉说,急于并乐于把自己的欢笑和眼泪呈现出来。
这种内动力一方面来自我耳闻目睹的身边故事。作为一个七零后,我的许多朋友多多少少地纠结于二胎问题,有的是想要而不敢,有的是想要而不得,更多的是在要不要的纠结中年华渐逝最终变成一句无奈又坚决的“算了吧!”
当一个部委的副处长怅然地说起自己想要二胎的梦想,当一名媒体同行忧伤地说起妻子无奈流产后六岁女儿的嚎啕大哭,我的心被触动,我知道这不是哪一个人的故事,这是我们的故事,这是这个时代的故事。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从小民到高官,都已经成为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stakeholders,利益攸关者。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命运,都已经被它深深改变。
更深层次的推动来自于对中国人口现状的了解。作为一名人口记者,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去挖掘事实--尤其是在目前人口领域存在许多争议的背景下。我并没有预设立场,而是抱着了解事实的心态去采访去看大量资料,了解得越多我就越明白为什么许多人口学者会那么焦虑。
真实的数据让人惊愕,政策变动的缓慢和迟滞让人心焦,而大部分人群的不明真相让人扼腕。人生大事,莫如生死。中国人在对待生育问题上有个很有趣的立场:一方面,中国人重视生育,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说是封建糟粕,可有个孩子似乎依然是正常人生轨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独生子女政策让中国人更重视孩子,小皇帝小太阳,一个宝贝儿往往成为家庭核心。另一方面,中国人又漠视生育权,很多人愿意容忍现状,不做争取;不少人被洗脑,对中国人口的真实情况完全不了解。
《北京孕事》是一群都市白领真实故事的集合。其中每个角色的原型,或是我的同事,朋友,亲戚,或者是邻居,朋友的朋友……当我敲击键盘时,他们就在我眼前,或笑或泪,或怒或悔,真实得我一伸手似乎就能触到他们。
其实,对于读者来说,他们也不是陌生人。在读这本书时,对人物的命运大家很容易有似曾相识之感,因为过去三十多年里类似故事在各大中小城市千万次地重复上演。书中人物其实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每一个在政策之下的人。
真相
你一定想知道,是什么让许多人口学者焦虑并且触动我写这本小说的。那就是中国人口的真相。先说说四个核心数据,来源是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这是目前比较新的数据。
第一个是大家已经比较熟知的老龄化,2010年中国人口中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13.26%,按国际标准,这个比例超过10%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比较低的生育率,中国老龄化在未来20年将高速飙升,潜在的风险和挑战非常大,这里就不细说了。
第二个数字被提及的较少,但是却非常关键--0-14岁青少年占总人口16.6%,按人口学标准,这个比例在15%以下为超少子化;15%-18%为严重少子化。
第三个数据是家庭规模,全国平均3.1人,大城市更少,北京市家庭规模为2.45人,十年前五普是2.91人。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来中国人的家庭规模在迅速减小。
第四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总和生育率,根据六普数据,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约在1.18,其中城镇为0.88,农村为1.44。如何判断这个数字有多低?《世界人口数据表》显示,2010年全球妇女生育率在2.5左右,其中发达国家为1.7,欠发达国家为2.7。
正因为看到这个现实,从十多年前到现在,人口学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于调整生育政策的呼声一直不绝,只是由于种种大家都懂的原因,生育政策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现在才到“单独二胎”,放开二胎甚至是全面放开生育限制还不知何时。
在人口学者眼里,2003年前后其实是调整生育政策的最佳时机,但是我们已经痛失了。现在低生育率已经成为现实,更要命的是,人们的生育观已经被改变,即使放开生育限制,生育率也难以显著提升。今年上半年单独二胎政策放开后,全国1100万单独夫妻仅有27万申请二胎指标就是一个明证。
生育观念长期被外力扭曲以至于内化成为自觉主动的选择,这是当代中国人一个极大的悲哀,也是《北京孕事》要通过真实故事来展现的现实。一个孩子是标准配置,很多人已经完全接受了这种生育观,即使符合政策并且经济条件允许也不打算再多要一个;很多人虽然有心要二胎,但无奈于生养孩子的高成本(经济上和精力上);更多人是不符合政策,想要又惮于超生罚款甚至开除等等惩罚……于是,在种种主客观因素作用下,导致目前城市低于1的超低生育率。用有些人口学者的话说,这么低的生育率,就是一种“人口自杀”,一代代减少下去,无需外力便自取灭亡。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被改变的不光是七零后八零后,还包括许多五零后六零后。在采访中我发现,许多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并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常常是独生子女)要二胎,有的说你们愿意要自己要,反正我是不会再帮你们照看了;有的则是坚决反对,极力阻拦。更让人感慨的是,有一些零零后竟然也反对生二胎。我的采访对象中就有因为孩子坚决反对再要一个弟弟妹妹而放弃本来有所考虑的二胎动议。当然孩子小,还意识不到弟弟妹妹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还谈不上什么生育观,但这也是一种大背景下耐人寻味的现象,值得反思。
正因为如此,我在写作中有意展现三代人的生育观念如何被现实扭曲。这种扭曲未来对中国整体的伤害将会大大超过我们今天的预期。更让人不安的是,很多人已经以这种扭曲为正常,将被扭曲的生育行为冠之为个人自由。的确,一个人有权利有自由来决定自己生不生、何时生、生几个,但这种权利和自由是在真实地了解事实并清楚利弊后的理性选择,而不是被误导后的惯性行为。
这就是《北京孕事》想要展现的主题:城市白领在外力扭曲下的生育观。这是它与莫言的《蛙》定位之不同。《蛙》主要聚焦农村生育行为在计划生育政策之下的扭曲。城市和农村的人群因为文化、收入、谋生性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对生育政策采取了不同的反应。相对而言,在农村更多地表现为抗争。这一点大家印象都比较深刻,无论是亲戚连坐,还是扒房牵牛,进学习班,都挡不住“海南岛”和“吐鲁番”们的出生。
但城市不同。看起来光鲜的城市白领,收入稳定、福利良好的体制内人士,他们内心的梦想和渴望在比农村更加严厉的独生子女政策下呈现另一种扭曲和变形。
《北京孕事》的创作中并没有使用很多技巧,有的只是故事,故事,故事。这些故事真实得有些粗糙,因而磨砺你我心中最柔软的那一处。书稿完成后,好几个朋友,有媒体记者,有人口学者,告诉我他们是流着泪读完这本书的。我告诉他们,我也是流着泪写的。
我盼望,在这群向我们敞开私密故事的城市白领面前,我们感动,并且思考,让自己因为更接近真相而作出更加理性的选择。这选择,影响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生命,因而值得去探究,值得去反思。

(编辑:顾蓓蓓)

所有跟帖: 

真的支持我党的计划生育。北京能养2000万人不等于全中国可以都变成北京。我常会议小时候的北京,那时多么美好! -种男人- 给 种男人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9/25/2014 postreply 23:17:5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