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幸福感”更需“软实力”

来源: 兵不血刃 2014-07-02 18:49:1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111 bytes)
城市幸福,和城市人的直接感受息息相关。作为中国城市化率最高的区域,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幸福感体验更具有指标意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活动从2011年4月开始,启动了专门针对珠三角区域的城市幸福感调查。在养老幸福度排名中,珠海摘得桂冠,市民对珠海在气候、环境、治安等方面的评价都很高,因此,珠海理所当然地成为珠三角地区最适合养老的城市。此外,在教育、医疗、治安,以及文明程度等多项幸福指标排名中,珠海都居首位。

珠三角在城市化率、经济发展、居民收入等诸多方面,堪称“尖子生”。既然经济是基础,幸福同样不可能在缺失基本物质前提下去空谈,某种程度上,富足也是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来源。事实上,珠海能够在养老、教育、医疗、治安以及文明程度等多项指标中居于首位,无疑在诸多方面都奠定了“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从珠海的宏观发展规划,到和谐社区的建设,对于“幸福”始终如一的追求,一以贯之的指向,更是让“最具幸福感城市”桂冠的得来当之无愧。

应该承认,由主办方委托芝加哥商学院奚恺元教授研发的幸福感评价体系,囊括了生活感受、房价、物价、交通状况、医疗便利程度、治安状况、人情味、生活节奏、文明程度、购物便利性、城市发展、对外来人口的包容程度等22个方面,的确是事无巨细。不过,幸福终究是个宏大的课题,22项指标是不是真的能将幸福一网打尽,的确还不能过于自信。不仅如此,幸不幸福,归根结底仍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客观指标是不是真的能替代主观感受,其实也仍需打上个问号。

从这个角度来看,“最具幸福感”头衔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固然要比纯粹经济层面上的桂冠来得更有“含金量”。但“最具幸福感”真正意义上的名至实归,其实离不开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全体市民公众在主观感受上的认同。在这方面,国内幸福城市的评选,尽管也相当热闹,但评出来的幸福城市,却常常受到幸福城市市民的质疑甚至反对。这其实就很能说明问题,一旦所谓的“幸福感”,与居民(哪怕只是一小部分居民)的真实感受之间存在差异,其实都不能算是名至实归。毕竟,在“幸福”这件事上,其实并不能玩“四舍五入”,更不能“去掉一个最低分”。按照木桶理论,“最具幸福感”恰恰应该去看幸福感最低群体的感受如何,甚至以最短的那根板来作为衡量基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具幸福感城市”其实仍需关注自身的“短板效应”,并更多将目光投向有着“不幸福感”的群体,这无关平均主义,而更关乎公正与和谐。

此外,相比用于衡量幸福的硬指标,不那么容易量化的幸福“软实力”,其实更为关键。曾经有一座国内的幸福城市以“公园多,环境好”著称,但这座城市的一位打工者却称,这些东西和他根本没有关系,因为他几年来从没有去过公园,所谓“环境好”更与他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毫无关系,甚至大相径庭。可见,幸福感固然需要物质前提和硬件基础,但是,“软指标”同样不能被忽略。不仅仅是不同市民的主观感受要被更多地体会和关注,能否充分保障市民的权利,尊重市民的意愿,甚至基层社区的民主能否真正落实到位,同样应是城市幸福与否的关键而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所在。

一言以蔽之,获得“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称号,固然可喜可贺,但真要让幸福城市的桂冠来得名副其实,除了提升“硬指标”,更需增强“软实力”。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