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审薄熙来这几天文学城小编很与时俱进~

来源: 猪头大队长 2013-08-28 10:12:33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4908 bytes)

标题党正规军大队长

如何采访?——如何让采访对象无法拒绝你

 好了,如果我们前面讲的你都可以理解接受,我们就可以延续下面的了。请记住:我跟大家分享的,是一个体系,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首先,一份精心提炼的提纲:不少于30个问题。

30个问题多吗?一点都不多。我通常的要求是,要根据所看的资料,整理出尽量不同角度的、有效的30个问题,这是最低要求。

为 什么做这样的要求?一是可以帮助你消化所看的资料,带着问题去看资料,才会发现哪些问题是必须要问的,哪些是需要求证的;二是,这是给采访对象的“最好的 敲门砖”。采访对象跟你的第一次接触,正是通过提纲开始的,如果你敷衍几个问题,又没深度,人家会觉得接受不接受你采访无所谓。而一份深入的提纲,则很容 易打动对方。类似事例不胜枚举。

记得2007年带一个记者采访浪莎时,我说你把提纲发我看看?她晚上发我,只有56个问题,都是类似“企业上市,你怎么看?”“市场不好,你怎么应对?”类的问题,我当时就让她连夜多看资料,至少提出30个问题,结果采访效果很好。当然,这个记者后来也很牛,去了一家出版社,你们可能看过的畅销书都是她策划的。

切记:问题一定要是封闭式的,开放式的问题尽量避免,比如,XXX一事,你怎么看?这跟“元芳,你怎么看?”一样的,贻笑大方。

另外,不要问违反常识或基本认知的问题,比如中央电视台记者去问“你幸福吗?”我房子被人强拆、街上摆摊挨秤砣,能幸福吗?

 其次,如何让采访对象无法说“NO”?

通常,你可以通过对方的助理。但你要知道,通过PR及助理安排的,一般都是“锦上添花”的报道,如果你希望写出一篇公正的报道而对方又不愿配合时,PR就成了你面前的“墙”。

那么,你必须要直达采访对象,让他/她无法回避。当然,你要给出充分的理由,打动对方。

最直接的渠道,当然是获得对方的手机号码。但不要贸然去打。最好的做法,是先给对方发个短信,介绍你是谁,为什么关注对方,以及你通过前期准备认为最能打动对方的理由。

举个例子:20092月,当时可口可乐24亿美金并购汇源果汁的交易快要宣布时,我让记者联系朱新礼,对方PR给出的理由是,敏感时期,一概不接受任何采访。后来,我看到商务部的一则新闻,大意说这个并购案要考虑民意因素。民意是什么?就是并购刚宣布时,老朱说过“企业要当儿子养、当猪卖”,结果9成 网民都反对他。所以,我给他发了个短信,说:朱总,你之前一直说这个交易很好,我们也觉得好,也希望商务部能批准,但是现在看来有变数,如果你再不出来说 说,化解一些民意干扰,这个并购恐怕就不好说了。结果没两天,老朱就找我们过去。这成了并购案被否决前后一年中,他唯一一次接受的采访,很珍贵!

通常,你功课做到家,态度又诚恳,人家拒绝你的概率非常小。我曾经跟记者说,没有你采访不到的人,几乎每次,都能验证,无论采访对象有多难搞。

 平视的心态,无论你对面坐的是谁。

采访中,平视的心态非常重要。以前有本书叫“提问是记者的天职”,这个说法很到位,理论上,你是替读者发问,读者最关心什么,你就应该问什么;当然前提是不违背一些基本的社会道德及原则。

而且,如果你采访的是知名人物,他必须有这个胸怀和担当,接受一切问题乃至质疑。如果你因为怕伤了所谓和气,而不敢发问,那就是你的失职。当然,你适当调剂现场气氛,是更高超的艺术。

 淡化采访氛围,增强交流感。

在采访中,淡化采访氛围是非常必要的,你看电视台采访一些人,总是在端着,不放松,他能跟你真心而深入交流吗?不会,所以,必须以交流的心态来做采访。

你有没有“资本”跟采访对象、尤其是那些著名的人士交流?当然有,这就回到我们说过的,你看了那么多素材和资料,你准备了那么多问题,怎么聊都行。

我原来对记者还有个要求,就是把提纲列完之后,采访时扔掉提纲,直接聊,一般前期工作做的扎实、充分的,一点问题都没有。

我的一些媒体朋友后来做得优秀了,同时去电视台、电台客串一些“脱口秀”栏目,跟类似训练也有关系。

 采访尽量一次做扎实,但也鼓励多次补充。

什么叫扎实的采访?我曾经做过介定:4个小时以下的采访都别叫“专访”。很多时候,记者可能跟人聊了一个小时或者半个小时,就兴奋得不得了,这肯定不是深入沟通。一般的,你聊到1个小时以后,对方才会彻底放松警惕;3个小时以上,对方才会彻底打开心扉

我带记者采访时任国美董事局主席的陈晓,以及海普瑞董事长李锂等的企业家时,都是一上午或一下午的聊,通常会聊到让对方改签航班,这样才会聊出非常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有些采访,则是分次进行,比如第一次聊半小时一小时,接着约第二次,再聊23个小时,比如鲁冠球、马云等等,都是这样,效果也不错,因为你可以根据第一次的采访素材,确立第二次聊的重点。

 之前也做过一些总结,分享下:

财经记者的优秀与否,还应该体现在拿料上。

但是,很多时候,或是看你是否具备这种“新闻眼”、敏感度。甚至,能否拿料还是多种因素的结合。

是否具备新闻眼,在很多时候还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决定了你能否挖掘到一条含金量极高的新闻。

2003年 我在《财经时报》时,有个同事参加一个会议,当时透露了“外汇储备要注资中行、建行”,以解决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及上市的问题,今天,我们都知道这是个 非常重大的新闻,但是当时,在场记者对此并没有太在意,我个人估计,他们可能是开类似的会开多了,觉得这种会议、论坛,能出什么料?所以,我那个同事抢发 出了这条消息,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我觉得,这种新闻眼其实是需要积累的。这跟前面要求的事先充分准备也有关系,只有这样,你才会了解哪些是别人没有触及过的,哪些可能是意义重大的,否则,即使很轰动的新闻摆在你面前,你最终也只会说:曾经有一个机遇摆在我面前……

至于如何积累,我觉得,首先应该是资料的积累。一般的记者都会确定自己的方向,比如是房地产的,金融的,产经的,IT的,汽车的,等等,那么,守土有责就很重要,你可以每天浏览新闻的时候,把一些重要的建立资料库,无论自己是否做这样的选题,都做长线的关注。你们都知道《光荣与梦想》,那个美国记者写美国1932-1972年的断代史,你想他要积累多少素材?

我以前有个朋友写跨国公司报道很厉害。他说从2000年开始,就有意识地关注那些大公司,每天登陆一些国外的网站,按年份、月份甚至日期,给各个公司建立资料库,需要的时候就看一看,这样会比“临时抱佛脚”管用得多。而且,多年坚持下来,形成习惯,你就会受益良多。

其 次,既然你确定了方向,那么还要有人脉的积累。比方说,我是跑金融的,那好,金融圈子里活跃的知名人士,你肯定要熟悉;有影响力但低调的,你也要设法熟 悉。这种人脉的积累不要过于功利,很多时候,我们去参加一些发布会,或是论坛、会议,可以多换些名片,而且,随后不妨多交流交流,即使他帮不上你的忙,但 有时候他还能帮你介绍采访对象,拓展你的人脉圈。

在拿料方面,很多是否还应该是策略性的。任何记者都不要想,我只要采访,人家就接受,不可能的,我以前做经济编辑的时候,大致给记者概算了一下,记者平均的被拒率,要超过50%;如果加上事件的敏感性、媒体的影响力、记者问题的设定等的因素,这个几率可能要高于80%

如 何提高采访的可行性?策略、执着、内功缺一不可,甚至有着更高的要求。所谓策略性,就是好多时候,即使你材料看得足够多、事情了解得足够清楚,提纲拟得非 常新颖,也不要以为被采访者一定会接受你的采访。你对被采访者,其实应该多做些功课来研究,甚至包括查看他的履历、了解他的性格和癖好,以及必要的心理学 研究,等等。

比如,很多人可能会对陌生人保持必要的警惕,那么,如果搞到了他的手机,提前发个短信,可能比你直接打手机要好一些。因为,他接手机,你一紧张,12分钟说不清楚,你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把自己最精彩的问题和思路展现出来,他也可能都没听得太明白,就推说自己忙,挂了,你再打,人家可能连接都不接听了。

还有,你一开始就能直切要点,让对方感觉到很有意思。这可能对你的内功和策略性都是一种体现。20036月,央行出台了“121房贷政策”,后来被看作是楼市宏观调控的发端,很重大。当时,我接的任务是采访货币政策司司长戴根有,这个政策就是他搞出来的,我一查,政策出来后,他只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以前跟他没打过交道,对他不了解,任务又不能泡汤,怎么办呢?我就用了1天 时间,仔细查阅新闻资料,以及跟这个政策有关的一切信息。最后,打电话给他,果然,他说:我不接受采访;我赶紧说:不是采访,是请教你几个问题啊;他说: 什么问题?我说:这个政策是个好政策,但好象很不完善啊。他在电话里好象一楞,我接着说:你里面规定了限制高价房,那好,我查了查,现在好象就上海对高价 房有大致的规定,超过6000/平方米的算高价房,如果一个楼盘,一楼我卖5800,二楼5900,三楼6000,四楼6100,你算我是高价房还是平价房?他一听哈哈大笑,说:这个问题有意思。还没完,我接着问:你说要各地根据这个政策规定具体的细则,如果我是老少边穷,房价才1000,我是不是就没必要执行你这个政策了?最后,他跟我说:这个政策出来,我就接受了央视的采访,你是第二个!

在拿料的程度上,我比较主张多多益善。很多时候,我们写一篇稿子,总觉得不那么充分,为什么?就是料拿得不够、事情了解得不够详细。

所以,记者拿料的勤奋程度不容忽视。

我在《中国企业家》时,有个记者做一篇封面报道,前后连准备带采访差不多2个月的时间,最后,光采访录音让速记整理,就花费了3000元。所以,她那篇稿子跟当时的报道相比,非常有说服力,而且有理有据,采访扎实,素材丰富。

在拿料的过程中,除了勤奋,还应该有吃苦精神。

记者是个需要激情的行业。2003年,胡舒立50岁了,还在SARS期间跑到山西去做调查采访,为什么?她需要一手的、详尽的材料,这样的报道才显得权威、厚重、现场感十足。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