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审薄谷开来:彰显中国法制,还是辱没司法

来源: 看风景 2012-08-21 19:25:2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909 bytes)

沸沸扬扬,人们翘首以盼的薄谷开来杀人案件,不久前在合肥开庭并宣判。新华社发布了全国媒体的统一新闻稿: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2-08/20/c_112780986.htm

关于这个案件,牵涉到方方面面,特别是薄熙来的政治前途,左派路线的延续和破灭,大连,辽宁,重庆多年来的经济与城市发展。最后中央决定公开审理,一方面是给全国人民一个交待一个说法,另一方面,也是向世界展现中国是一个法制国家。

但是,因为各种关系和客观环境条件的影响,这些目的达成一部分,也留下一些遗憾。

1. 这样一个爆炸性的,影响深远的谋杀案件,只用了一天就审理完毕,未免有点“草率”。对比西方的重大谋杀案件,动辄几周甚至几个月才能庭审完毕,显得中国的法制有点不够级别,有点小儿科。

2. 案件只集中在薄谷开来投药杀人,对于前因后果基本没有交待,只说因为尼尔伍德发电邮威胁薄瓜瓜,做母亲的愤而杀人。但是,一个英国花花公子,是如何与中国最炙手可热的领导人建立关系的,这种关系的纽带与实质是怎样的,矛盾从何而起,为什么尼尔伍德要威胁薄公子,为什么仅是言辞威胁,就令见多识广的薄谷夫人宁可身败名裂,也要除去一个老外尼尔伍德?法官和律师都没有提起。

这只能是因为中央要求“切割”的结果,只审理杀人案,不涉及经济(贪腐,行贿受贿,买官卖官,洗黑钱与转移财产等)和政治(官商勾结,贪污腐化,渎职)

3. 最后判决书说,薄谷开来构成故意杀人罪,依法应该判处死刑。鉴于本案被害人尼尔·伍德对薄谷开来之子薄某某使用威胁言辞,使双方矛盾激化;司法鉴定意见表明,薄谷开来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但患有精神障碍,对本次作案行为性质和后果的辨认能力完整,控制能力削弱;薄谷开来在归案后向有关部门提供他人违纪违法线索,为有关案件的查处起到了积极作用;薄谷开来当庭认罪、悔罪,故对薄谷开来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

判死缓的四大依据,第一点,尼尔伍德使用威胁言辞(原文是destroy you),造成薄谷开来杀人,无论怎么看都有些牵强。destroy you 在英文里面相对于人身威胁,更多的是败坏名声。因为他人一句话而动杀机,未免太霸道,有因言获罪的意味,根本不能作为减刑理由。第二点,完全是说辞,没有严格医学鉴定。第三点,也是纯属说辞,除非薄谷开来帮助破获其他重大案件,或者破获了未解重大案件。但是,她只是说明了四名警官帮助她掩盖罪行的渎职行为,谈不上揭发,只能是拔起萝卜带出泥的效果。第四点,当庭认罪悔罪是应当有的行为,否则应该罪加一等,所以不能作为减刑理由。

试想,如果是一名普通市民,或普通商人,这样的故意杀人,会判死缓还是死刑?

综上所述,这个公审的政治意味比较浓厚,法律与法制的味道比较淡薄。

最后一点八卦,中央要求不能全盘西化,要保持中国特色,但是中国最热门的领导人之一,左派的代表人物,太子党红二代的中坚大将,薄熙来的妻子谷开来,却起了一个“洋名”薄谷开来,冠以丈夫的姓氏。这是西方的习俗,或者是被新中国(特别是文革)视为糟粕的封建时代姓名习惯。这个小事情,也揭示了这些人们说一套做一套,要求大众是一样但是对自己是另一样的一贯做法。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公审薄谷开来:彰显中国法制,还是辱没司法
  • 大纽约地区清华校友会与新州电脑协会的烧烤聚会
  • 意大利北部的科莫湖,星球大战中公主秘密结婚之地
  • 勇夺三项世界金奖的母校学生合唱团在纽约
  • 纽约餐馆周, 法国日, 世界上五大芭蕾舞团
  • 所有跟帖: 

    如果谷是普通百姓,这个案子也最多是死缓。对你的第四点也有疑问: -想说我就说- 给 想说我就说 发送悄悄话 想说我就说 的博客首页 (85 bytes) () 08/21/2012 postreply 19:46:35

    那您对第一点和第二点是如何看的? -看风景- 给 看风景 发送悄悄话 看风景 的博客首页 (86 bytes) () 08/21/2012 postreply 19:56:0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