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王朝三定律

来源: 庐山 2012-05-12 00:20:49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446 bytes)

末代王朝三定律

 

一个王朝败亡的时候,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呢?似乎也是有规律的。我从清朝之亡,小结了三条基本规律。

 

第一,腐败衰亡律。一个王朝,当腐败成为当政者主流,成为政治舞台上司空见惯的现象后,这个王朝必然会走向败亡之道。这个规律,清王朝是这样,明王朝是这样,大顺政权也是这样。再追溯上去,夏桀,商纣,也同样是这样。腐败必然加重人民负担,引起人民反感,政权失去人民信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腐败是败亡之道。不能制止腐败,就不能避免败亡的结局。

 

第二,内斗衰亡律。腐败是力量的消耗,内斗是另一种消耗。大顺政权一度攻占北京,结果,牛金星妒嫉李岩,诬陷他有野心,李自成杀了李岩,李岩之妻红娘子率部离开,造成起义队伍内部的分裂。洪秀全进入南京后,一是十分腐败,二是十分内斗。他利用北王韦昌辉杀了东王杨秀清部属二三万人,又诱杀了韦昌辉部属无数。自相残杀,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越面临衰败的王朝,内部的分崩离析越严重,内斗越频繁,越激烈,内耗也越大。内斗加速着末落王朝的败亡。

 

第三,僵化衰亡律。一个王朝衰败之时,如果革故鼎新,是有可能顺应历史潮流的。但是,末落王朝由于暮气日深,积弊日厚,政治僵化,从而加速败亡。这类王朝通常守旧派战胜改革派,他们思想僵化,无所作为,抵制和镇压任何改革的思想和行为,其结果是一步一步地走向末日。这是没落王朝走向败亡的又一规律。苏联的败亡,其实是败亡于勃列日涅夫,此人思想僵化,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使社会矛盾日益积累。清朝准备推行立宪改革的时候,因为改革触犯了掌权者的核心利益。吏部、礼部、翰林院有的要撤,有的要裁,这使有些有权有利的官员人心惶惶。利益受到侵犯或利益可能要受到侵犯的官员们大都反对改革,袁世凯就成了改革中最被攻击的对象。立宪改革就在大臣们、包括慈禧太后的反对中无疾而终。清廷继续担任着维持会的角色,勉强维持着。衰败年代的王朝的改革的阻力很大。因为改革有可能会影响一些既得利益者的暂时的利益。他们把局部的暂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激烈地反对任何变革,残酷地镇压改革派。

 

清朝也立宪了,但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皇帝的统治万世一系,至高无上。就是说,改革不改皇权,换了汤但不换药,换了瓶但酒依旧。结果,保守派用镇压维系着稳定,镇压不断提高着管理的成本,这种成本又强加在老百姓的身上,增加了民众的负担,引起更多更大的反抗和不满。最后,高压下的稳定无法挽回失去的民心,也无法维持高额的成本,最后终于走上败亡之路。

 

中共的政治思想意思形态比较容易接受北欧的政治模式,但北欧的政治模式是法律至上的宪政民主,三权分立,公平竞争,新闻自由,高税收高福利。【这就是北欧的政府官员清廉的原因,一切都有保障,何必贪污。贪污的(风险/收益)比,太大了。】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