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火车司机到经济学家 - 茅于轼

来源: hotdog99 2011-06-04 10:38:1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101 bytes)

一、茅于轼是如何“经济学家”的

如 今,茅于轼俨然中国经济学界的班头,连本身不可一世的张维迎、樊纲等都聚于茅的麾下,为茅生命不止、擦鞋不已。单单是年纪大,谅也得不到这般待遇,想必在 专业方面定有过人之处。一个半路出家、据自己说1975年直到满46岁才开始接触经济学的人,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有常人不可企及之处。茅于轼是怎么完成 身份转换,又有哪些理论建树呢?

从火车司机到经济学家

茅于轼世家出身,伯父茅以升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父亲茅以 新是铁道专家,1950年任铁道部机务总局副局长,副部级待遇,直到离休。茅于轼1950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分配到齐齐哈尔铁路局做火车司 机,1955年调铁道科学研究院,从事机车车辆性能研究。1975年开始从事运输经济的研究,从这时开始与经济学沾边。茅于轼自承他的研究并没阅读西方经 济理论书籍,也没说是不是从《政治经济学》着手,但明确表示了,完全是凭自己的脑袋想出了自己的理论。1985年,茅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从事中美 经济研究,同年,出版了至今为止唯一的一本经济学理论书籍《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

茅于轼跻身于中国“经济学家”的 行列得益于美国经济学家克莱因。克莱因是美籍犹太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80年,以克莱因为首的七位美国经济学家在中国举办了为期七周的学习班, 有100多名中国学员参加,日后,参加这个学习班的,或赴国外成为了前沿经济学家,或如茅于轼这样成为了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茅于轼参加这个学习班可看做 是他接触到真正意义的经济学。

1986年,受美国福特基金资助赴哈佛大学任访问学者一年。茅于轼在博客中坦诚,在哈佛听了三四门课, 并无收获,因为他自己就可以开课,唯一的收获是有了税收的概念。1990年应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所聘任高级讲师,给硕士研究生讲授“经济学专题”、“经济 计划”和“环境经济学”,这个教职的得来,是因为与经济系的系主任相识。这三门课的内容与经济学有多大的关系,我不得而知,看“经济系专题”象是一个系列 讲座性质,“经济计划”可能是给没在计划经济下生活的学生讲故事,满足外国人的猎奇心理。钱钟书先生在《围成》中,借方鸿渐之口评价过访问学者的“讲 学”,说讲的人以为自己在“讲学”,听的人以为讲的人是在“学讲”,学讲外国话。茅于轼也许讲得好,那也不一定。一般给研究生讲的课,大多是自己的研究成 果,讲完后都会集结付梓,但给外国研究生讲的课都没印成书,我感觉讲的不会是自己的东西。

在整个80年代,经济学家呼风唤雨的时期,茅于轼并没露出今日隐隐然帮主的身段,他几乎缺席了每一次改革的重大举措。说明那时茅于轼“经济学家”的身份尚未得到官方认同亦未获同行认可。

1980 年,国务院体改办《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正式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起草这份文件的有薛暮桥、徐雪寒、马洪、廖季立、刘明天、 林子力、柳随年等。1985年,针对中国当时的通货膨胀形势,国家体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共同召开“宏观经济改革国际讨论会”,通过对经济 学家刘国光、赵人伟论文的分析,以及美国经济学家托宾对当时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形成了治理措施的共识。1983年,经济学家吴稼祥和金立佐写了一篇 《股份化:进一步改革的一种思路》,系统地提出了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的主张。此前,厉以宁也提出股份制,主张多元持股,破产重组,并致力推动 股份制改造的施行,也就有了“厉股份”之称。这都没看到茅于轼的身影。

除了“厉股份”,还有吴市场、张产权、曹破产、杨卖光等,用以 说明“经济学家”在改革中起的作用,这些作用无论好坏,都是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的身份表征。这些并不是自己或者官方授予的,而是老百姓根据他们的行为安上 的。最近,在“经济学家”这个帮派中,自己给茅于轼安了个“茅维权”,大概是觉得茅于轼今日身份不同,行走江湖没个绰号很丢面子,但如果不是“茅”姓特 殊,谁也想不到某维权是茅于轼。说是茅于轼致力于为社会弱势群体“维权”,所以“茅维权”。暂且不说茅于轼是否为弱势群体“维权”,仅就“维权”这个社会 活动家的表征放在“经济学家”头上,实在是说明这个“经济学家”很不“经济”、浪得虚名。

茅于轼“经济学家”的身份起初不被接受自有 道理,他非科班出身,也没自学,完全是自创。在80年代发表的经济类文章也只是以经济学的视角观照实际问题,谈不上经济学研究。80年代,他大致有这些文 章:“环境经济学中的三个基本问题”(《经济研究》,1982年8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报告”(1983年)、“中国的能源政策及其国际背景”(《经 济研究参考资料》,1987年)、“美国人口的分布和流动及地区经济发展”(《美国研究》,1988年)、“温室效应的经济后果”(《科技导 报》,1989年)。与经济学沾上边的是1985年出版的《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这本书面世后,并无影响,只是近年,张维迎屈尊做了茅 于轼的小弟后,张维迎将它吹上了天。

给茅于轼带来“经济学家”人气的是90年代的两本普及读物,一本是1993年出版的《生活中的经 济学:对美国市场的考察》、三版时改为《生活中的经济学》;另一本是1996年出版的《谁妨碍了我们致富》。中国的专家,要不身陷书斋,要不奔走于政治权 贵的屋前门后,肯放下身段好好给百姓解释一下他的学问的,少之又少。茅于轼看准了这点,走了一条群众路线,推出的两本书恰恰迎合大众急于了解美国急于致富 的心理。是普罗大众首先认可了茅于轼“经济学家”的身份,名声在民间鹊起。那时,茅于轼尚未完全把自己卖给国内外的权贵,说的大多还是人话,又通俗易懂, 大众自然认可。

1993年,创办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是茅于轼人生的分水岭。这是一家民间经济研究所,在美国人眼里,只要是民间的,就 会是公允的;只要是民间的,政治就是正确的。美国福特基金会带有偏见地看中了茅于轼和他的研究所,开始资助他的研究项目,这个信号传递给已有“经济学家” 身份的白痴,那些白痴第一反应就是,既然是福特基金资助,那一定“经济成了家”。于是,一改以前对茅于轼冷漠的态度,接纳了他。茅于轼成“家”而暴得大 名,是一个从民间到“主流”的逆向过程。

社会科学的学术与资本结盟,会变得邪恶,但学术这个怨妇总归出身名门,邪恶得就不彻底,总惦 记着要立牌坊,况且,学术离开了资本也并非不能生存,只是有些寂寞。而像茅于轼这样非学术和伪学术,就非得被资本包养,否则生存堪虞。茅于轼搭建了天则经 济研究所这个窑子后,迅速勾搭上了房地产资本,卖身给任志强潘石屹等,而任、潘则以资助研究项目、频繁举行研讨会让茅于轼在媒体频频露脸,一个大师级的 “经济学家”就这样包装诞生了,茅也从此不再说人话。

所有跟帖: 

茅于轼经济学的学术地位  -hotdog99- 给 hotdog99 发送悄悄话 hotdog99 的博客首页 (5126 bytes) () 06/04/2011 postreply 10:40:52

二、茅于轼是合格的经济学家吗  -hotdog99- 给 hotdog99 发送悄悄话 hotdog99 的博客首页 (5079 bytes) () 06/04/2011 postreply 10:45:18

三、茅于轼是合格的学者吗 -hotdog99- 给 hotdog99 发送悄悄话 hotdog99 的博客首页 (32532 bytes) () 06/04/2011 postreply 11:46:33

四、非常茅于轼 -hotdog99- 给 hotdog99 发送悄悄话 hotdog99 的博客首页 (41231 bytes) () 06/04/2011 postreply 11:51:31

小结 -hotdog99- 给 hotdog99 发送悄悄话 hotdog99 的博客首页 (89285 bytes) () 06/04/2011 postreply 11:57:24

很想听听拥茅派的意见,如果此文所说为实的话,茅于轼连一个街头混混都不如 -hotdog99- 给 hotdog99 发送悄悄话 hotdog99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4/2011 postreply 11:59:00

能从图书馆打杂到成为祸国殃民的”伟大领袖“, 为何不能从火车司机到经济学家 ? -相当冷静- 给 相当冷静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6/04/2011 postreply 15:58:5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