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西方需要全面地認識中國

来源: 仲下一 2010-12-24 13:53:3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432 bytes)

社評-西方需要全面地認識中國

  • 2010-12-25
  • 旺報
  • 【本報訊】

 

     去年11月15日至18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對中國大陸進行了國事訪問,這是歐巴馬就任總統後的首次中國大陸行,也是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第三度雙邊會晤。

     當月17日,中美發表聯合聲明,聲明中指出「雙方一致認為,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對確保中美關係穩定發展極端重要」,而「美方重申,美方歡迎一個強大、繁榮、成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中國」,中方則表示,「歡迎美國作為一個亞太國家為本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作出努力」。雙方重申,「致力於建設二十一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係,並將採取切實行動穩步建立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關係。」

     歐巴馬的中國行讓中美共生共存共榮的蜜月氛圍,成了國際上熱門的話題,「G2」和「中美國」這個前兩年就已經出現的新詞,一時之間甚囂塵上,許多觀察家也解讀出此份聯合聲明中透露的不尋常訊息。

     2009年,的確是中國崛起,積極而順利展開大國外交的一年,連超強美國的元首都考慮中國因素而推遲對台軍售、拒見達賴喇嘛。但正在中國和平崛起形勢一片樂觀的時候,2009年終、2010年年初,掌握國際脈動的人們就敏感地發現,局勢正悄悄發生變化。

     創造「中美國」一詞的哈佛大學經濟史教授尼爾.弗格森在2009年12月發表《中美國的終結》一文,指出「經過2007年至2009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中美國已開始離婚之旅。」

     2010年1月中,谷歌宣布退出中國內地,當時就有國際觀察家指出這件事預示著「2010年中美關係會充滿坎坷」,「中美蜜月期可能結束」。2010年事態的發展,證實了這樣的預言。

     這一年,從谷歌、天安艦事件、南海問題、人民幣匯率、中日釣魚台爭端,再到北韓核武與兩韓軍事對峙,一連串的事件與爭議,讓中國彷彿真的 陷入某些人渲染的「C型包圍圈」中,東北亞一時之間看似戰雲密布,而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上擺的那張空椅子,不但加劇了中西方的意識型態對立,也讓中國大 陸內部「普世價值」與「中國模式」的拮抗更加升溫。

     又到了歲末年終,在此時,許多國際觀察家正在進行一年的總結。英國《經濟學人》文章的標題頗為醒目:〈崛起中國之威脅〉(The dangers of a rising China),新加坡學者鄭永年撰文指出,最近西方世界各方面描述中國的關鍵詞,往往採用「自信」(assertiveness)、 「進攻性」(aggressiveness)和「威脅」(threat)等負面語彙。《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則在文章中,把「皺眉外交」(frown diplomacy)列為2010年中國「七大印記」之一,他認為「在這一年,中國區域性的微笑外交變成了皺眉外交」。

     短短一兩年內,在國際主流論述中,中國的形象從「和美國一同經營地球村」、和西方世界「利益密切相關」的大國,迅速變成了「拒絕承擔國際責任」的負面角色。

     到底,那個面孔才是真正的中國呢?或許,西方世界首先要做的,不是輕易地在兩個結論中擇一,而是應該全面、準確的認識中國。

     其實,西方世界讀不懂、測不準中國,已是長久以來的大問題。最近,美國《外交政策》才指出:「過去30年預測中國經濟將崩潰的人沒有一個人猜對」,而最新的例子則是全球知名投資戰略大師麥嘉華在今年5月接受彭博社採訪時所預測的:「2010年中國股市將暴跌,經濟走向崩潰」。

     經濟方面如此,政治社會上亦然。觀察中國政治動向的人們應該要清楚:大陸當局最大的特點不在於堅持意識型態教條,而在於徹底的「實用(實 利)主義」。中國對外開放的程度、與西方世界的交往,甚至是在處理內部的政治社會矛盾上,所秉持的都是這樣的思維。從這點出發,我們方能理解大陸當局在諸 多議題上的擺蕩、矛盾與權變。

     前述英國《經濟學人》文章中,正確的指出:「將中國變成敵人的最佳方法就是將中國看做敵人」。當西方主流輿論「將中國看做敵人」,很可能只起著「為淵驅魚」的效果,讓中國大陸的鷹派更為抬頭,獲得更多的支持者。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