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校长回应:引进杨振宁的最大的影响究竟在哪?

来源: chewi 2009-03-12 17:31:02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274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chewi ] 在 2009-10-22 10:24:19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提要:一流大学需要一流学科更需要一流人才

  《科学时报》:近期,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制定了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千人计划”)。这次国家推出的人才引进计划与以往的海外人才计划有什么不同?对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引进有哪些影响?

  顾秉林:相比其他人才引进计划而言,“千人计划”思想更解放了,步子更大了,是我们近年来引进海外人才的总结和推广。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赶上国际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水平?对大学来说,我们和国外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是师资队伍的平均水平。因此,为了加速一流大学的建设,我们必须引进一批一流人才。引进人才过程已经进行多年,但以前都是各个单位自己在做,现在上升到了国家行为,这对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几年,清华引进了很多海外的优秀人才,这对清华大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上世纪90年代末,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等就落户清华。

  《科学时报》:对清华来说,包括杨振宁在内的那批最先引进的海外人才最大的影响在哪里?

  顾秉林:绝大部分海外的华人是非常爱国的,他们很愿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增强了我们引进海外杰出人才的信心,后来我们引入了图灵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全职教授姚期智先生,当时他只有50多岁。如果说杨先生回来在中国学术界引起了强烈震动,那么姚期智回国在美国学术界引起了强烈震动。当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找我问:“你们用什么办法把我们最优秀的人才挖走?”我说:“一靠事业,二靠感情,三靠营造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之后我们成功引进了施一公教授、钱颖一教授,后来更是有一批年轻的高端人才被引入清华。

  应该说,现在中央提出的“千人计划”是对我们以前引进人才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未来引进人才工作的推动。有了“千人计划”,我们可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未来5至10年内,我们争取引进50多位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人才。

  《科学时报》:包括清华在内的一批国内高校开始瞄准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在这种目标的作用下,大学引进人才的长远战略应该是什么?

  顾秉林:高校引进人才应该着眼于提升整个大学的师资队伍水平,提升学科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清华大学提出了“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计划”:1994 年到 2002年,是第一个“九年”,我们完成了“奠定基础,调整学科结构”的阶段;2003 年到2011年,是第二个“九年”,我们要“重点突破、跨越发展”,努力跻身到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从2012年到2020年,是第三个“九年”,我们要在总体上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引进哪些人、增加哪些学科,我们都有战略规划。

  《科学时报》:目前,强调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千人计划”需要在国外做过正教授,但也有人指出,评选时,不仅应该看候选人过去的学术记录,而且要集中看其潜力。怎样平衡这两者的关系?

  顾秉林:实际上,国家引进人才有一个发展的历程,国家引进的高水平人才也在逐步年轻化。我们要求在国外一流大学担任过正教授职务,着重引进50岁以下的高水平人才,但也并不排斥50岁以上的高端人才。这些年,从清华引进人才的过程就可以发现:从原来70多岁的年龄段,到后来60多岁的年龄段、50多岁年龄段,实际上我们现在引进的国外高水平人才大部分在40岁左右。当然,我们同样欢迎有潜力的青年学者,除了国家的“千人计划”外,我们自己还有其他的引进青年人才的计划。

  《科学时报》:过去十几年在引进人才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新引进人才和国内原有人才之间的矛盾。“千人计划”提供的丰厚资金和薪酬,很可能会引发国内科学家的不满。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如何建立良好的本土人才培养机制?

  顾秉林: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其实大学优秀人才的竞争是国际化的竞争,必然应该给予优秀人才以相应的待遇。但我们如何避免把“女婿”引进来,却气走了“ 儿子” 的现象呢?清华采取的办法是引进的海外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其工资的发放不是使用国家财政拨款,而是靠个人捐款设立的基金,设立讲席教授的职位,获得这个职位的人才可以拿到捐款人所给予的工资。这个职位的工资会很高,但这些职位本土人才可以申请,这样就营造了一个公平的环境。我们一定要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提高本土教师的待遇,改善其工作条件,使本土人才能够发挥巨大的潜力,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学术大师。

  《科学时报》:目前,各大高校和科研单位去海外招聘人才的时候,往往是领导(党委书记、校长)负责招聘,但领导未必了解所有的学科领域,经常找不到真正需要的人才。有人提出用“同行评议”的办法,让真正的科学家来“评判”科学家,但一些外单位的科学家也不一定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你怎样看待这一情况?

  顾秉林:实际上,这是一个引进人才的机制问题。不是说一个校长、书记到国外去,临时看见一个人招来就算引进人才了,这种人才引进的方式是盲目的,不可取的。实际上,在引进人才的时候,我们需要对要引进的人才进行长时间观察,并建立人才库。不是洽谈的时候才开始了解他的研究工作,而是应该早已了解他们做的工作。

  清华是严格按照这种规则引进人才的。比如施一公教授在来清华之前与我们就有过四五年的接触,钱颖一教授在来清华之前还做过我们的讲席教授,每年都来清华一次。我虽然不是研究生物的,也不是研究经济的,但由于长期的接触,早已了解各方对他们的评价。

  引进人才的机制是一个长期、艰苦、科学的评价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实际上,一个大学不是仅在一个领域引进几个人才就能发展好一个学科的,学校要对从事该学科研究的梯队和长期的发展规划进行宏观考虑。我们早在3年前就做了引进人才规划,只不过利用国家的“千人计划”,加大了我们引进人才的力度。这也是清华大学在人才引进上能够保持清醒头脑、事半功倍的重要原因。

  《科学时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有140多万人出国求学,其中回国工作的仅有30多万人,仅占20%左右。尤其令人担心的是,归国留学人员的比例还在继续下降。有人说,中国目前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人才生长的环境。根据中国科技界的实际情况,如何建立人才的生长环境?

  顾秉林:国内一定要营造一个适合人才成长的环境,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我反对另一种说法“ 出去的人才等于流失”。这不是人才流失,而是一种人才的储备。一段国外留学的经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好处的,至于出去的人才回来得少的问题,我认为不用着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国作贡献的。即使有些人暂时没有回来,他们也和国内相关领域保持了很好的联系,加速了中外交流。在社会上应该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每个人都能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科学时报》:在“千人计划”之前,中国实施了“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多项引进海外人才的计划。对“千人计划”而言,如何做到与其他人才引进计划的衔接?

  顾秉林:对于大学而言,“千人计划”引进的目标人才和其他人才引进计划的对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百人计划”针对的是更为年轻的人才,而长江学者计划和“千人计划”虽有重叠之处,但侧重点还是不一样的。“千人计划”是在百人计划和长江学者计划基础上的升华。

  《科学时报》:你认为对所有高校来说,“千人计划”都是充实实力、引进人才的机会吗?

  顾秉林:应该这么说,但不要一哄而起,要选拔真正需要的人才到本单位来,不要盲目引进一些自己不太需要的人才。清华的“千人计划”定位是很清楚的:“ 一流大学的正教授”,否则我们不会通过“千人计划”引进。因为能在一流大学担任正教授的人,已经有基本的评价了,如果再结合我们的学科和发展需求进行筛选,就会大大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和效率。

所有跟帖: 

引进杨振宁的最大的影响为负100! -gpyang- 给 gpyang 发送悄悄话 (284 bytes) () 03/12/2009 postreply 21:40:51

引进杨振宁的最大的影响究竟在哪?鼓励在美国做贡献,在中国养老 -笑看阿Q找台阶- 给 笑看阿Q找台阶 发送悄悄话 笑看阿Q找台阶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13/2009 postreply 00:04:10

阿Q老兄又回来了,久违,久违! -asas83- 给 asas83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3/13/2009 postreply 05:04:17

最大的影响是:大丈夫应该以事业为重,何患无妻无子? 开个玩笑。 -一家- 给 一家 发送悄悄话 一家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13/2009 postreply 03:11:14

事实如此,哪来玩笑。事业有成,多少个奶也不成问题啊 -asas83- 给 asas83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3/13/2009 postreply 05:06:0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