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晓明:中原母亲 民族精魂 ——推荐高耀洁教授新书:《一万封信》,再加四封

来源: 冬绿 2024-01-04 06:57:4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42639 bytes)

 

 

艾晓明:一万封信,再加四封 (上)

Original 阿斗的梦 阿斗凿墙 2024-01-04 03:32 听全文

https://mp.weixin.qq.com/s/LTUzWF7cFS0kTM7H3NTT1Q

 

作者与高老师合影。2008 年广州。(摄影:胡杰)作者:艾晓明

 

这些天,一直想着敬爱的高老师。

 

1211 日,高老师去世当晚,请友人一枚代为奉上鲜花一束, 寄托哀思。一枚代笔在卡片上留言,第二天早上醒来我才看见。当时太匆匆,仅是委托送花,未留悼词,赶紧再拟挽联传给一枚:

 

中原血殇以慈母大爱奔走呼号扶危济困

暗夜独行有孤军义勇著书立说虽死犹生

 

《中原纪事》导演艾晓明敬挽

 

20231212日于武汉

 

2006 年春,拍摄纪录片《中原纪事》时,我第一次走进高老师的家门。我和胡杰先生,我们用摄像机,记录了高老师坐在三轮车上去邮局给各地邮寄防治艾滋病资料的情景。那时,我们一直称呼她老人家为高老师。

 

如今,打开《中原纪事》的视频文件,那吟诵观世音菩萨的序曲一响起,不禁泪如泉涌,不忍看,不忍听......

 

高老师,是这部纪录片的灵魂人物,是片中所有那些挺身而出、勇敢发声的感染者和家庭的精神支柱。高老师,也是我的人生楷模和良师益友,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而在中国的女权主义运动里,我从高老师那里认识到,这就是真正的方向——与弱小者同行,推动改变。不言而喻,高老师付出的所有牺牲,也是孤勇者的命运。

 

高老师去国后,我们之间的联系中断了。我知道她在大洋彼岸终于出版了她念兹在兹的多部作品,她拼尽余年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她留给我们漫长的思念和深刻的问题: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在暗世中发出强光,如何践行言论自由和社会责任——这需要我们用余下的一生来回答。

 

下面是我在 2008 年阅读高老师《一万封信》时写的阅读心得,我在学校任教时给大学生推荐了这本书。我也附上了自己收到的四封信,写信人都是《中原 纪事》纪录片中采访过的人物;其中的小静亚,由母亲带着去高医生家求医,她们母女得到的善款,也与高老师有关系。我曾希望高老师以后将这几封信收入《一万封信》的修订版里,后来,由于各种变故,未能如愿。这里的三封信曾经发表在我们学校的性别教育论坛网站上。今天我将这些文章再次编排,还补充了刚查找到的第四封信,一并整理发出,悼念敬爱的高耀洁老师。

 

中原母亲 民族精魂 

——推荐高耀洁教授新书:《一万封信》

 

高耀洁教授告诉我,她所编著的《一万封信:我所见闻的艾滋病、性病患者生存现状》将要在国内重印,让我为这本书写篇序。我近年来拍摄纪录片,已经很少写作;但是高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义不容辞。

 

2006 年我去河南采访,在那春天的乡野,一幅从未想象过的画面震撼了我, 正如这本书中一位乡村教师所写的诗篇:

 

一望无际的原野

伸向大地之尽头,绿绿葱葱

坟茔起伏无边 

内躺着艾滋尸骨,阴魂难眠

 

在河南采访期间,我到过高老师到过的村庄,听过高老师倾听过的哭诉,在感染者家的床上睡过,见过蟋蟀穿梭家破人亡的空屋,看过无人掩埋、存放在屋中的骨灰盒......请大家看看陈伟军先生的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吧。 那已经是 2001 年。

 

因为拍摄有关邢台农民输血感染艾滋病的纪录片,我开始关注农民卖血感染艾滋病的历史,从而和高老师结识。这使我见证和拍摄了她老人家的工作。高老师和来自底层的感染者亲如一家,她是她们在孤苦无告时可以向她求助、在她家 吃饭、留宿的亲人,她是中原无数感染者家庭的慈母,是那些孤儿们眼里慈祥的高奶奶。

 

高老师对我们的纪录片《中原纪事》寄予厚望,鼎力支持。这部影片,我们也送给了中国卫生部疾控司、河南卫生部门、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等机构。开始构思时,我曾写下一段话:

 

The Epic of Central Plains,是我设想的该片英文片名。Epic 在英文中为 “史诗,如荷马吟诵的史诗,就是这个词。荷马是民间诗人,他用游吟的方式在民间传唱悲剧人生,他是我们永恒的艺术先驱。我因此希望该片当得起史诗” 的涵义,即为民间悲剧立言、给当代英雄做传。

 

史诗一词,中文已为君主所特有,所以中文片名用的是纪事。中原,是中州平原一带,旧指河南。这里的纪事,也是向司马迁《史记》的靠拢,向历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致意。但在司马迁那里,原本是以编年为体,记载历代帝王的世系政迹,我们用此庄严体例,记叙今日中原老百姓的痛史,是反其道而用之。

 

又与纪实相通,而本片中的好男好女,无不以舍生忘死的态度抗争。这部纪实片,正是要记录沉默的大多数开始说话的历史。

 

 这种抗争的精神,是我在河南拍摄时的强烈观感,也是我读高老师《一万封信》的深切体会,我推荐大家都来看这本书。

 

大学应该把这本书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必读书,现在的年轻人,对自己爱得太多,对他人爱得很少,对民生疾苦更加缺乏了解。当然,这不怪他们,是僵化的教学内容造成的结果。

 

知识分子更应该看这本书,我们的社会不缺乏像高老师这样有专业技能的学者和研究者,缺的是坚持道德良知的人。可是,没有后者,又如何能够摆脱无边的苦难。

 

高老师,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地担任志愿者,投入到抗击艾滋病这场全球性的运动里。高老师嫉恶如仇,大爱无疆。她非凡的意志和呵护生命的激情,给了多少人活下去的 力量。在高老师家中,我看到她在堆砌如墙的防艾资料里忙出忙进,不禁想起精卫填海的故事:古有炎帝之小女在东海游泳,不幸溺水而死,后化为鸟,名精卫。精卫形小力微,却有惊天之志,为报溺死之仇,立志衔木填海,哪管它多么浩瀚和深不可测。这精卫填海之意志,便是在这危机四伏的世纪,惟一有可能让我们民族走向新生的精魂。

 

高老师在自己家中堆积如墙的艾滋病防疫资料前,这些都是她自己编写自费印制的。

 

附上悼念中原女孩张静亚的文章(其中有静亚的信和她母亲的信),还有农民感染者杨喜成的来信。假如有可能的话,也请高老师将之收入书中,作为《一万封信》的补录。

 

2008121日艾滋病日于广州 

 

悲悼中原女孩张静亚

 ——纪录片《中原纪事》下集中的小女孩病故

            艾晓明

 

上个周末,我回到父亲家,打开遗失在家里的手机,看到静亚的短信。此前, 静亚的妈妈曾经打我的手机,我就以张静亚的名字存下了这个电话。短信说:

 

晓明阿姨您好!最近您的身体好吗?我想告诉您,以后再不要给我们寄钱了。张静亚已经不在了。帮助那些该帮助的人,谢谢您的关心和帮助,祝好人一生平安。

 

12:14:062007  4  12 

 

读罢,内心哀痛难言,立即拨打静亚妈妈电话,得知静亚在呼吸困难输氧多日后终于平静下来,于 2007  4  11 日去世,结束了她年仅 13 岁的短暂人生。

 

我的耳边依然回响着静亚的歌声,她唱的是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我依然记得在采访她和她妈妈的时候,她说到她的理想是长大当个医生,我完全没想到的是孩子接下来说的话:给人治病,不要钱。

 

去年 8 月,我访问了静亚一家,后来这部分采访,编入纪录片《中原纪事》 下集。此后我和静亚一家没有联系,一直到今年三月,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那边的河南口音问:你是晓明阿姨吗?我说是,结果那边久久沉默,继而传来哭声说:阿姨,我找你找得好苦啊,我是张静亚的妈妈。

 

看过《中原纪事》下集的朋友,该会记得静亚妈妈面对镜头的哭诉,她说: “房子我可以不要,我可以租房子住,钱我可以不要,我可以在外面打工,但是我是母亲,我不能没有孩子!我只有这一个女儿。现在确实是没有办法了!”

 

小女孩张静亚,满怀希望到省城郑州看病,但她的心脏病太严重,需要换心,换心得几十万;对于在新乡打工的父母是不可能的事。结果,静亚在郑州的医院没有得到任何治疗,连心肌积水都没有抽。她们来到高耀洁老师的家里,向她求助,也请她给予治疗建议。我和她们一起去了医院,再做检查。然后和她们一起离开,回到老家——河南商丘地区柘城县受艾滋病影响的双庙村。在老家,她们原来的屋子已经没有屋顶,当年参加过卖血的亲戚面对着死亡的威胁和艾滋病的折磨。

 

静亚的母亲在电话中说,阿姨求你帮帮忙,给静亚找个好医院,让她能得到治疗。我找高奶奶,高奶奶的电话此时也被切断打不通。听着母亲的哭诉,我真是爱莫能助, 只能说,我也没有办法啊!我说, 你已经尽力了,别的做不到,让孩子少一些痛苦吧。

 

我们曾将各位朋友放映《中原纪事》积攒起来的观众捐款,托双庙的朱龙伟先生给静亚家捎去 500 元。接到电话后,又正好收到高耀洁老师退回的 800 元钱,这钱原来是希望支持高老师的工作的,高老师说她不接受任何现金捐赠。想到静亚家庭的困难,我立即去邮局,将这 800 元善款给静亚妈妈汇过去,又将家里学生、同事贺年的糖果一并寄了个包裹,希望静亚能够因此得到些许安慰。

 

不久,我收到静亚母女的来信。第一封信竟然是小静亚写的:

 

敬爱的艾奶奶

 

您好!最近身体好吗?工作顺利吗?我想给您说说我的心里话,我是一个悲伤的女孩。

 

自从 1998 年开始,我就被病魔缠身,刚开始一直查不出病因,接着浑身上下就一直长脓水疮,那几年的时间是我最难熬的,因为每一个伤口都长着露着骨 头,到了夜里,身上的伤口又痛又痒,弄得我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妈妈也无法入睡,就拿着棉花沾着药水给我一个一个小心翼翼地擦。妈妈总是在给我擦伤口时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于是我们母女俩便抱头痛哭起来。有时半夜我总听见妈妈自己在偷偷地哭。想起了这个家为了我,借下了几万元的外债,现在连个完整的家也没有,我有时候也想过死,可是我又想,如果我死了,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办爸爸为了我整天早出晚归地拼命挣钱给我看病,妈妈为了我,连一件像样的首饰都没有。妈妈为了我,曾经用针管在自己身上学着扎针,每次换药、打针,妈妈都会,她现在为了我都快成了一名医生了。我现在不能死,我一定要为了爸爸妈 妈还有关心我的人坚强地活下去,我不能让他们失望,不能让他们伤心。

 

艾奶奶, 我的病是可以治好的,只不过是难了些,我求求您救救我,我不想和我的爸爸妈妈分开,我不想和我的亲人离开。我还想上完大学,长大了也像您一样去帮助一些像我一样看不起病的孩子,让他们重新看到温暖,看到生活的希望。

 

我还有很多话要和您聊,由于今天太累了,一手输着液,一手给您写着信,有些不方便, 就不和您聊了。

 

祝您:工作顺利,笑口常开,合家欢乐,长命百岁,好人一生平安。

 

一个可怜的女孩:张静亚

 

2007  3  18 

 

第二封信来自静亚的妈妈(*括号内为原件中的漏字和错字,因时隔多年, 今天未能找到原件再核对。想来是她收到善款后让静亚亲笔给我写信的,下面的信里她说到了静亚的近况):

 

晓明阿姨 

 

您好!

 

首先祝您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在您的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

 

我于 2007  3  15 号收到了您给我们汇过来的 800 元钱,因静亚() 严重,没有及时回信,希望多多原谅。

 

阿姨,今天怀着万分感激的而又沉痛的心情在给您写信。我的心里有千言万语不知该如何说起。自从去年月份在郑州我们见面以后,我的脑海里不停在回想着您的点点滴滴的爱心。我无法忘记您为我们流下同情()泪水。在可怜我的孩子病情时,您出钱出力为我们跑了好几天。没想到我们分别以后就失去了联系,这让我很伤心。我想尽一切办法找您,终于找到了您的联系方式。我就给您打电话,当我听到是您的声音时候,我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我好像听到了妈妈()声音在安慰我。

 

阿姨,我的心里有很多话要说。可是由于我没有文化,只上了三年学,满肚子的话说不出来。

下面我想说一下静亚的情况,她的病情比以前严重。浑身都在发紫,晚上闷气闷的()害,不知道她还能(支撑)多长时间。多亏您这次寄来的钱帮了大忙,得到了缓解。还有静亚她还一直感觉她的病能治好,我也不知该怎么给她说,她一直在给我说艾奶奶能救她,弄的我无话可说,孩子毕竟是孩子。阿姨,不管静亚给您说什么话,请您都不要()心里去,也不要有压力。她的想法很天真。阿姨,请您放心,我会陪着她走完最后一段人生,我会让她过的很开心。最后,我还是感谢您的关心和帮助,我会永远记住您的。

 

刘运芝

 

如前所述,那 800 元钱,实际是我们和各位朋友在播放影片的过程中,观众捐出的爱心善款。我们希望高老师可以用于支持自己的工作,我只是经手中转了,而运芝真正应该感谢的就是高老师。

 

2023  12  13 日,我从旧信中找了很久,没有找到静亚来信的原件,却意外地找到了静亚妈妈 2007  5  20 日写过我的另一封信;痛定思痛, 她叙述了静亚去世的情形(录入时我更正了个别错字和标点)

晓明阿姨

 

您好!

 

提笔之前向您全家人问好,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心,阖家欢乐,一切都很好。

 

阿姨,今天我只想给您说一说我的心里话,静亚的走给我打击实在太大,我的心好痛,我不想向别人诉说,多少年如一日的照顾着她,可她没有给我留下一句话就走了。我的女儿她来到这个世上,没有过过几天的好日子,我不能回想起她受的罪。可我无法忘记,静亚,她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可她很坚强,也很懂事,从来没有跟别人比过吃穿。她有远大的理想,她的理想是长大以后一定要当一名优秀医生。有一天她给我说:妈妈,我不就是一个有心脏病的人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等我长大以后我好好去研究,一切都会好的。妈妈,我会让你看到希望。每次她看到我伤心,她都会忍着痛苦安慰我。她是我的精神支撑,也是我生命的寄托。现在没有了她,我对生活失去希望,每天都是在痛苦的煎熬度日。阿姨,你不知道静亚她每学期都是三好学生,学习名列前茅。学校里面这几年也很照顾她,每年的两免一补都有她。今年这学期学校全免,一分钱也没有要。我从来不去学校哭穷,怕伤她的自尊心,这都是她自己的努力感动学校。静亚没有 了,校长和老师都来我家安慰我,在我家坐了一个下午,跟着我悲伤。这让我很感动,学校也为她举行了一个小小仪式,祝静亚一路走好。

 

阿姨,我最难忘一天是今年农历二月二十二日,也是静亚走的那一时,中午 10  40 分左右,星期一。那天早上她起来上学,我说静亚今天有点风,怕她着凉,下午再去吧。她也没说什么就躺下又睡了,等她睡醒了之后,她说妈妈我想喝奶,我就去给她买奶回来。我就坐在她的身边让她喝奶,她说啥非()我先喝两口,我就喝了两口,她的手在抹我的脸,想说什么但没有说。当时我不知道她快不行了,她喝了两口奶就说妈妈我还想再睡一会儿,往下一躺就不行了,就一秒钟时间闭上了眼睛,就再也没有睁开。拉到医院,我拼命的让抢救,抢救了 一个半小时也没有抢救过来,静亚就这跟我分开了。静亚走了以后我整整抱了她八个小时就没有松开过。直到入土为安,我不知道我的家人怎么从我的怀中把她给抢走的。静亚的爸爸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静亚活着时候他不管不问,不管去哪里看病都是我一个人去。静亚走了以后他痛不欲生,用双手抱土为静亚一把一把垒在坟上,我们亲人都跟着悲伤。我不想原谅他,想带着我的儿子慢慢过。阿姨,我不知道能不能从悲痛中走出来,假如要是提前认识两年,我的女儿病可能比这有希望。我愿意用我的生命换回我女儿的生命,但一切都太晚了。阿姨,我知道您的工作比较忙,有好几次我都拿起电话想给您打,可是又放下了,我不想打扰您工作。

 

阿姨,我跟您说了那么多,请不要跟着我悲伤。请原谅,我就是想给您说,给您说了我的心里才好受一些。只有您才能理解弱势群体困难,在我面临极大困难时,是您伸出援助的手,送来了温暖和希望。虽然静亚病没有看好,她也很高兴有您这样一个好奶奶爱着她,她在天之灵也会感谢您的。阿姨,您的爱心如金子一般,我代表我全家人对您衷心的感谢,感谢您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阿姨, 最后我想说,我能为您做些什么?

 

 好人一生平安。

 

此致 敬礼

 

刘运芝

2007 05 20

 

静亚去世了,这是纪录片《中原纪事》中的第三位去世者。第一位是高耀洁老师的老伴郭明久大夫,我们拍摄了当时的场景,郭大夫在病床上,高老师在病房中照料,同时还要接待感染者。第二位是我们在感染者病房访问过的李长建先生,李长建是位农民,我们探访他后过了几个月就去世了。当时有人围着整个村子洒上白灰,表示将艾滋病隔绝在外。他的妻子承受着痛苦和歧视,独自料理完后事,再次离开村子,到城里打工去了。

 

如今静亚也走了,此外,影片中还有一位孩子,我们采访他时,他的父亲还在,今年我再去遂平时得知,他父亲已去世,他成了艾滋病致父母双亡的孤儿。

 

中原啊中原,文人墨客都知道这样的说法:问鼎中原中原逐鹿,鹿死谁手?这中华古文明的繁盛之地,你的衰败是从何时开始的?你的灾难和痛苦何时是尽头?

 

感谢现代技术的普及,使得我们可以在纪录片中保留这场大悲剧的影像,让静亚承受的痛苦和贫穷、让血祸导致的家破人亡带来反思和警醒......它属于死者,更属于生者。

 

一位年轻的大学生看过影片,给我写下这些感受:

我不是来自中文系的学生,对于政治与哲学也并不精通,更谈不上有多少思想觉悟和多少时事情操,所以这篇对《中原纪事》的回应,完全是出于本人的一点肤浅的体会和感受。

 

刚看这段片子,第一感觉是不舒服。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艾滋病的我,头一次发现我们其实距离这种谈虎色变的病毒如此的近;几乎从未步入农村,一直天真的以为人间没有地狱的我,第一次重重地被事实敲醒。

 

一个城市长大的孩子怎能设想.....

 

难受过后的是愤怒。

 

我为众多受难者的悲惨遭遇愤怒,为造成他们痛苦的恶魔愤怒,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于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愤怒......

 

愤怒平息后留下的是反省。我开始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也许我们暂时的确对社会的不公平无能为力,但如果我们也有一天也踏入政府阶层呢?我们是否应该永远铭记自己从何而来呢?我们是否可以永远保持一颗善良纯洁的心灵呢?

 

我们现在不能做什么为人民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但我们可以尽自己的所能多了解多接触多施舍多关怀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或者当我们都做到这点的 时候我们离目标也并不遥远了......

 

作为《中原纪事》的导演和主要拍摄者,我要向静亚的母亲、亲人和小静亚致以深深的感谢,感谢她们接受采访并允许我们使用这些录像。我也深深感谢每一位以各种方式来回应作品的观众朋友,感谢他们从自己不多的工资中拿出钱 来,交给我们捐赠给河南村民团体、抗击艾滋病工作机构的朋友。到现在为止,朋友们捐赠的款项已经超过三万,其中一万五千元正在申请基金管理,还有一万五千元,已经分别送到了影片中参与合作的四个团体,希望可以支持他们展开活 动,并对病重病危者提供微薄的救助。

 

小静亚,愿你在天国安息!

 

附录:

1张静亚的生日是 1997  3  17 日,新乡孟营小学六二班学生。学校已经为她举行简单的仪式。校长和老师亲自来家慰问。”2007  4  14 日,刘运芝短信告知。

2、不久前离家出走失踪的武汉作家鲁礼安先生,为《中原纪事》捐  1000 元人民币,现在我们已经将此 1000 元寄给张静亚家庭,以供静亚家庭支付孩子在医院抢救时欠下的部分费用。

(待续)

点这里看留言、写留言~

 

【作者简介】艾晓明:学者。曾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已退休。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