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才短命谁人惜:中国第一个著名女考古学家,竟跳塔自尽!

来源: JustWorld 2023-08-29 18:50:26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267 bytes)

高才短命谁人惜:中国第一个著名女考古学家,竟跳塔自尽!

1964年隆冬,南京灵谷寺,一个女人庄重的理了理衣角的褶皱,捏了捏衣兜里的纸条,平静地望着她曾用青春守护过的南京城,轻轻的笑了笑,随即从高塔跃下,化作天边那抹最伤感的落红。

她是谁?为何选择以如此极端的方式了结自己的一生?那张神秘的纸条又写了什么?她叫曾昭燏。

1909年1月27日,湖南湘乡县荷叶镇万宜堂的曾家,一个女婴呱呱坠地。这户曾姓人家,便是大名鼎鼎的晚清重臣曾国藩。而这个名为曾昭燏的女婴,正是曾国藩弟弟的曾孙女。曾家父母特意请人为她占卜后,为其取名昭燏。

她自幼备受家人宠爱,从小便已展现出不同常人的天赋,6岁时就可通读《左传》,14岁就已考上长沙艺芳女校。这个女校是由曾昭燏的堂姐曾宝莉所创立,同样是一位极具才华的女子,一生投身于教育事业,且终身未嫁。

1929年,20岁的曾昭燏考入中央大学外语系,后转到中文系,这一改变让她遇到了一生中影响深远的老师,国学大师胡小石。正是在恩师胡小石的影响下,曾昭燏对考古产生浓烈的兴趣,并将考古作为从事一生的事业。毕业时,她已经成为一个在文学、书法、历史、考古、古文字学等方面皆有造诣的全才。

她花样年华,名满金陵。若她愿意,无论世家公子还是军阀贵胄,都会踏破她家的门槛。毕竟美女常有,才女不常有,可她却并不沉醉于小女儿的情怀,在那个女人以相夫教子作为归宿的年代,她却想做一个服务千万人的学者,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曾昭燏背井离乡,奔赴英国留学,学习考古。

这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决定。在她之前,从来没有一位中国女性把考古学作为自己的专业。然而,在英国,她结识了几位中国留学生,他们都是考古专业的同学,还有一位中国学者李济,他来欧洲讲学。

李济是中国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主任和中博院筹备处主任。他像是长辈一样给予这些学生建议,并关心他们的学业。然而,在李济腿部受伤住院期间,这几位学生每天照顾他,为他提供帮助,使他早日康复。

在彼此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与此同时,李济非常希望这些学生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后回国为国家效力。曾昭燏不辜负众望,在1937年6月初,成功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导师叶慈对她的论文《中国古代铜器铭文与花纹》给予了高度评价。

同时,李济成立了国立中央博物院,急需有能力的助手。曾昭燏成为了他最佳的选择,于是以中央博物院的名义派遣曾昭燏前往德国进修。众人为她举行硕士毕业的典礼时,她却直接拒绝了,祖国的人民正在浴血抗战,我何必去参加这种为个人荣耀的典礼?

哪怕身在国外,她的心都与祖国紧紧相依。所以,她拒绝英国大学考古学的高薪聘请,挥别了唾手可得的光明前景,在中国为困难最危急的时刻依然选择回国。

1938年,她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便投身国家文物保护的事业中。战火中,她出任中央博物馆专门设计委员,从南京到云南,数千里奔波,只为那些属于中国人的国宝。

1939年,曾昭燏加入国立中央博物馆的考察队,奔波于川滇一带进行古文化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在一年的时间里,马龙遗址、佛顶甲乙二遗址、龙泉遗址等发现震惊世界,她还命名了云南独特的“苍河文化”,这项发现为云南地方历史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她与其他学者共同撰写的《博物馆》一书成为了具有开创性的博物学研究代表之一。这本书被广泛认可并产生重要影响,为博物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结束后,曾昭燏加入了战时文物清理委员会,致力于抢救那些幸存下来的文物。1949年,她拒绝了胡适邀请她去台的提议,为她悲惨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随后,在1950年,南京博物院正式成立,曾昭燏担任副院长,同时兼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她的任期内,她主持挖掘了南唐开国皇帝李昪的陵墓,并且收集整理了湖熟文化和江苏古文化的相关资料。

她还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个身高仅过一米五的脆弱女子,单凭个人的力量,扛起了初创时期的大陆考古事业。

在太平天国代表正确的时代,那个她曾受益的家学渊源,却成了她蒙难的原罪。

无休止的责难,日复一日的检讨,莫须有的罪名,信仰的颠覆,那个曾经心有理想眼中有关的女子黯淡萎靡了。

她曾那么努力的证明自己的清白,一封封的写信,一句句的剖白,但是没用,没人在意,没人关心。

她是坚强的,从事考古专业,不怕身体的劳苦,却崩溃于尊严与骄傲的毁灭!

留在大陆的二哥曾昭抡死了(著名化学家,中科院院士,民国国防次长俞大维的妹夫),侄儿毁了,老师也驾鹤西去,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了压倒曾昭玉的最后一根稻草。

1964年,她因为患上抑郁症而住进南京冰山疗养院,可她明白自己早已耀世无衣,骄傲了一生,应尽了一世。她只求体面的离开。那天,她将自己收拾的一丝不苟。又给在她来灵谷寺的司机买了苹果。但人终究不是机器,一根弦绷久了,总会断的。

1964年初冬,被确诊为“抑郁症”的曾昭燏在医院结束了一天的治疗,乘上了回家的车。

她一反常态,那天,她将自己收拾的一丝不苟,又给陪她去灵谷寺的司机买了苹果。

据僧人描述,当日她独自登上寺中九层塔,一跃而下,决绝地结束了自己55岁的人生。

在事后调查中,司机的责任最大,但在处理曾昭燏的遗物时,办案人员在显眼处意外发现了一张字条,上面写道:今日跳塔,与司机无关。

哪怕全世界都侮辱甚至觊觎她的生命,她却不忘给这个世界留给一份最后的善意,哪怕身后事已经无力顾及,她也不愿拖累一个无辜之人。那个最有才情学识的女子,终究看不下历史的黑暗,独自走在迷雾中,再也没有回来。

曾昭燏走后,没几个人敢去参加她的追悼会,唯有陈寅恪惋惜不已,亲笔为她写下挽联:高才短命谁人惜,白壁青蝇事可嗟。可是如今可曾还有人记得这些人物的故事呢?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这批20世纪最后一批大师的命运,大部分都被人遗忘在历史最深处的角落!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