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对农业文明的征服及其影响

来源: 等水楼主 2023-01-27 11:26:26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6755 bytes)

创造文明的农业文化是如何被游牧民族征服的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农业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人类文明,为什么只有智人,能够从原始状态走入文明?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因为智人能够有有效的组织形式。智人如何一步步从矇昧中走入文明,这个过程我们看到什么?
     智人掌握了人工取火,让自己行走的范围扩大到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开始了从愚昧中走出的步伐。原来掌握天然火的使用,其活动范围有限,因为保持火种,是生活中几乎最重要的事情。火的使用,让人们得到熟食,生命得以延长,体格更加强壮。掌握了人工取火,其行走范围不会因为保持火种的压力,而放弃探索其他未知的地区,这一扩大活动范围的行动,会遇见新的困难,要求人类有更加强有力的组织,来完成这一活动。这让人类的种群扩大,能够有更密切而强大的组织。这个时期因为各地的情况不同,大体距今大约在一万年左右。
       有了人工取火,人们的体格强健,在狩猎和采集业,这两种最早的有组织形式的生产方式中,能够获取更多的食物。食物的富余,产生了如何保存食物的问题,保存植物,人们发现植物能再次生长,保存动物,发现动物可以再生产,产生新的食物。于是人类出现了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产生,让人类逐步发展成两大群体,一个以种植业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农业社会,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社会。最初这两者是混合一起,比如在距今8000年贾湖文化,我们既能看到以肉食为主的渔猎游牧人群,他们体格强壮,个体平均在1.78米,明显高于农业文明的群体。我们也发现了以采集和种植业为主体的农业群体,他们个子小些,但是人数众多。从两者个体的区分,我们可以判断,这一过程很漫长,狩猎的人群长期食用动物蛋白,获取更多动物蛋白的群体,才能个子更高,在狩猎和畜牧中具备优势。在湖南城头山文化,距今7000到8000年,已经发展成单一的农业社会,社会主要群体,以种植水稻作为生活的来源。相反,在东北地区同时代的兴隆洼文化,我们看到单纯的渔猎和畜牧社会,人们的食物来源,以动物蛋白为主。
        农业的定居生活,创造了人类文明。
        远古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无论是游牧民族,还是农业民族,这两个群体都从生活和生产中发现很多新的东西,获得很多对世界的认识。这种认识需要沉淀和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质的飞跃,才能进入文明。
        游牧民族,由于放牧需要,不断迁徙,迁徙就容易丢失很多东西,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知识的积累和沉淀是有限的。我们对世界各地早期文明的产生观察,发现几乎没有以畜牧业或者狩猎为主的民族创造而成,就说明了这点。
        农业人群,开展农业,每年周而复始地在同一范围内工作和生活,最后形成定居的村落。有了定居的村落,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就有了储存的空间,这种积累不断的传承,就积累一定的认识。这是农业人群能够创造出文明的先决条件。
        农业人群,在生产中受季节和气候影响巨大,迫使他们总结和观察自然,特别是天象,来安排生产和生活。当树叶发芽时,就要播种,这时天气开始暖和,天空中的太阳比寒冷时要温和很多,此时北斗星的把柄朝东。当树叶枯黄时,就到收获的季节,天气会越来越冷。。。这些知识,开始了最早的天文学和气象学。开始把事物的不同表现区分成正反和阴阳。我们最早可以在八千年前浙江上山文化中看到阴阳的符号,甚至原始的卦相图案。说明人们的认识,已经从物质的东西,开始走向精神层面抽象的思维。这时文明的萌芽。
        农业生产有农闲和农忙区分,农闲时的人们没有那么多工作,这时就有很多闲暇时间。个别人可能就会观察大地和天空,也为产生最早的天文和地理知识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人们进行记录,思考和分析世界,进行简单的思维,创造了时间和空间。我们在6800年前湖南城头山的大墓中,发现原始八卦图,应该就是这类状况。在8000年前的贾湖遗址,发现成批的骨笛,说明人们开始了音乐的享受或者将之用于的信息传递。当然贾湖遗址是农业和狩猎并存的,才有获取兽骨的机会,农业人群的存在,在闲暇时有对音乐享受的追求。
        农业的发展,导致人口数量的增加,能够比采集和狩猎时养活更多的人数。人数多了,就能形成一定的社区,这为人们提供了建立文明的物质基础。这也是农业形成最早文明的重要条件。我们可以看到,城头山文化,形成成熟的稻作文化,有一定的规模,稍晚在江西和浙江其他地区,也同样有成熟的稻作文化,生产出稻米,能够养活比较多的人群,这为到距今五千年前后的星罗棋布的文化,提供了众多的人口数量,最终形成文明。
        我们看到,古埃及文明是在尼罗河三角洲发展农业形成。苏美文明,是在两河流域形成灌溉的文明,哈拉帕文明,是在印度河流域形成的农业文明。在浙江良渚,同样形成了农业文明。

   中华地区,农业人群创造的辉煌文化和文明。
        在距今7000到4000年前的中华大地,特别是5000多年到4000年前,农业文明创造出灿烂的文化,个别地区已经进入文明社会。有特色的有哪些地区?
        从中国大地的南边来看,我们看到城头山文化的最后成就,在距今7000到8000年的时间,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文化,成规模的稻田被发掘,人们以水稻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在距今6800年的大墓中,发现了八角圆形图案和凤鸟图案,这个八角圈形图案,和后来的苏美文明的图案类似,有人认为是其前身。我个人认为,是原始的八卦图型。如果仅仅是审美,这种抽象的图案不会被作为审美之物随葬。这八个角,加上上山文化的卦相符号,就是完整的八卦图。所以也有人认为此墓为伏羲之墓,传说伏羲画八卦,就是先天八卦。我们可以在现代考古学中,证实很多神传文化的真实性。
        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安徽凌家滩,这里的人们给我们留下很多精美的玉器,在今天看来很多造型超出我们的常见的制式,其中部分的玉器,造型和人物装饰和苏美文明高度相似。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出土的龟甲玉板,是一件用于占卜的器具,玉板上的图像,就是河图洛书的展示。这个说明当时人们不仅仅进入抽象思维,而且将这些抽象思维,通过逻辑推理,运用于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
        我们再看看良渚文明,不仅仅制造出大量精美的玉器,刻画出族徽。他们建立起巨大的城池,而城池建设的方法,一直流传下来,明清时建设城池的翁城,便是良渚文明在五千年前发明的。良渚除了拥有文字,还能建立起宏大的水利工程,这是技术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基础和社会物质富余的结果,也是组织能力的体现。
        我们再回到湖北地区,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拥有类似凌家滩文化的玉器,造型生动,精美。大量的陶管出现,是用于城市的排水?还是取水?这些要等待考古学家最后的回答。
        我们再往北方,西安的半坡村,给大家讲述了距今7000年前早期仰韶文化的故事,甘肃的地区的齐家文化,其中的马家窑文化,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青铜刀,标志中华文明进入青铜时代。其陶器丰富的图案和符号,为后期出现文字,奠定下基础。
        山西陶寺遗址,建立起对太阳的观察场所,并对太阳活动进行系统的观测。他们拥有了红铜器,其铜铃制造的工艺和复杂程度,在当时无处于右者,也出现了原始文字和龙形图案。建立起完整的礼乐制度。
        在山东城子崖,人们不仅仅制造出精美的黑陶,创造出以黑陶为标志的龙山文化。还创造出文字,其使用范围达到百公里,被认为是甲骨文的前身。
        这时期还有庙底沟文化和庙底沟文化二期,有大溪文化,松泽文化等等。被学者称为繁星一样的文化时代。
       谈到这时期的文明,我们绕不开目前被讨论得最多的三星堆文明。如何看待三星堆文明?                              
        我简单说说肤浅的看法。三星堆文明是一个以农耕民族为主体,多种族的文明综合体,处于半月型文化交汇带的最南端。我们可以看到,三星堆出土的人像中,有盘头人和长辫子两种人,说明其不是一个种族创立的文明,而是两个,甚至多个种族文明的结晶。巴蜀本地人无疑是从渔猎走入农业的人群,是其中一支。另外有从北边来的外来人群,从地域上,应该是来自甘陕地区,甚至更远的人类。这支来自甘陕地区的人,本身也可能是两种甚至多支种族融合后进入四川地区。所以我们可以从青铜器制式上看见两大类,一类是和中原青铜器类似的,如鼎和尊,这类的器物。同时另外一类,是完全不同与中原地区的器物,具有鲜明而奇异的审美特征。
        三星堆文明,应该是个宗教为主体的社会组织。这个主体,对当时很多地区有重要的影响和号召力,原因是我们可以看到其他地区的文化和文明中,最精华的东西汇集在此。谁有这么大的力量?只有精神的力量才具备如此大的吸引力。我们可以看到中原的青铜器,可以看到良渚文明的玉琮,可以看见石卯的玉璋,可以看到南亚的贝币和象牙,可以看到类似埃及的制金方法和中东地区的权杖。这些都是其他文化和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谁有力量汇集这些?王权肯定在那时不可能,只可能是精神的力量,特别是信仰。
        三星堆文明青铜器,现在官方断定为3000多年前的。是根据从发掘地区的土壤层年代断定。准确地说,应该是3000多年前入土的,其制作时期应该更早。我们试想一下,那么大量的青铜器,其制作时间不可能短期完成,即使生产能力可以跟上,创造和想象这个图案,不可能短期完成。
        三星堆有无文字?现在从青铜器上面发现了六个类似文字的刻符,和古代彝族文字很相似。三星堆最早发现是玉器,民国时最早发现三星堆文物的农民一家卖出玉器就达400多件,散落民间三星堆玉器更多。据说这些玉器上有很多符号,是不是能够得上文字的标准还不知道。三星堆出土很多含有丝绸蛋白的土壤,还有一些丝绸残片,这些丝绸上原先是不是应该有文字?待进一步发掘和研究结果。
        关于人类文明发展到哪一步,才能达到从文化进入文明的标准?这个问题大家争论不休。目前流传的是具备以下几点才算进入文明状态:拥有城市,拥有文字和拥有青铜器。这些在中亚地区和其他有铜矿资源的社会,无疑是正确的,在其他没有铜矿资源的地区,强行把拥有青铜器作为绝对要求之一,有失偏颇。
        中国的良渚文明,没有出土青铜器。因为在它附近,没有铜矿资源。那么这类人群,就永远不算进入文明状态?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对的。良渚文明的玉器丰富,无论图案,数量和精细程度,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他们能够在一毫米的宽度,刻画出四道精细的条线,即使在今天,也是很高难度的。良渚玉器出土量,达到两万多件。由于玉器的硬度达到6.5左右,已经超过很多金属的硬度,在使用的便利和持久性,不输于很多金属制品或者合金。当你拥有很厉害的玉器,在生产和战争中时,对金属的需求就很小。也就是说,他们拥有比青铜更硬的玉器,并广泛使用,说明他们在工具和对自然的开发上,不低于青铜制造者。我们从工作量来看,良渚制造出两万多件精美的玉器,其制造难度和工作量,远远超过十万块苏美泥板制造的工作量和难度。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良渚玉器,代表它在石器时代,是最高水平。其他文化达不到这个高度,转而寻求其他物质,发明了青铜器。这就一定说明,后者先进于前者?从文化角度来看,这种认识是不对的,起码两者是具有同等高度的水平。
        关于文字,良渚文字有130多个符号,很多学者认为还不是文字。因为文字要求一定范围内得到认同和共同使用。这个范围多大?是地理范围还是人口范围?如果仅从地理范围思考,沙漠的地理范围是无用的,因为没有人类活动。所以更多的是人群的使用范围。这就涉及到人口数量,目前通行的认为,良渚文明拥有人口是两万多人。我不清楚他们如何推算出这个数据。同时通行的认识,又认为良渚水利工程需要上万人十年的工作才能完成。我们姑且不讨论可以两万人五年完成。就是一万人完成,那么这个社会人口数量远远不是两万的数字。如果一个社会人口中,劳动力在排除小孩和老人数字下,劳动力人口达到一半不算多的。为什么这么认为?上古时期,小孩子死亡率高,人口中占比例情况高于现在。他们不创造很大的物质贡献,但是一样要消耗食物和其他物资。那么说,一万劳动力,起码有两万人口才能提供。这是不是算出两万人口数量的计算模式?如果这样,忽视了劳动力中,不可能全部投入水利工程的使用的问题。当时最多能够投入劳动力总量的五分之一。为什么?远古时候人们生产力低下,大部分的劳动力还是要投入生产,只可能富余出小量的劳动力。所以五分之一的富余劳动力,是很高的数字。这样计算,良渚人口至少应该在十万,也有人估计在二十万。这么庞大人群使用的符号,达成对符号的共识,不是文字是什么?
        人类进入文明,必须有理性的思考,在思考基础上,具备合理的逻辑推理,并且能够有物质载体把这一理性的逻辑思维记载下来。我认为这个比前面提到的三大因素更为重要,凌家滩的河图洛书玉板,便是这类器物。那么作为其继承者的良渚文化,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的良渚文明,和古埃及,古苏美以及古印度文明一样,是进入了文明状态。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文明。

       游牧民族对农业文明的征服
       在农业文明经过萌芽期,在中华大地上繁衍出很多文化或者文明。黄河地区有大汶口文化和裴李岗文化,后来发展成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这些地区以种植小米为主。在长江流域出现了河姆渡文化及其后来众多的各种文化和文明点。
        与此同时北边的草原民族也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草原民族从阿尔泰山地区,经蒙古高原,进入东北和华北北部,除前文谈到的赵宝沟文化,兴隆洼文化和牛河梁文化外,还有从辽东经内蒙,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到甘肃和四川的弧形带上,众多的文化出现,在此文化带上,草原民族开始和农业民族接触,融合创造出很多灿烂的文化点。这个弧形带的文化主要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后开始,到距今四千年的时间段。
在内蒙古南部出现了夏家店文化和庙子沟文化,在陕西北部,出现了石卯文化,到甘肃齐家文化。在庙子沟文化,我们发现了少量的农业O3基因的人口,在晚一些的石卯,也发现了同样农业人口的存在。
        草原民族,由狩猎发展而来,战斗力比较强大,长期摄入动物蛋白,人的个体也高大。加上拥有对牲畜的使用,还有在渔猎生活过程中与自然搏斗,在迁徙和与农业民族的对抗中,占有天然的优势。
        而此时,黄河长江流域地区的农业文化,出现的文化点,如繁星分布。在西安地区有半坡村,晚一些有仰韶,庙底沟,在山西有陶寺文化,和众多的河东高地文化点。在山东的以黑陶为标志的龙山文化,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拥有原始文字的城子崖文化。在长江地区在河姆渡文化之后,有松泽文化,凌家滩文化,最后形成良渚文明。在两湖地区,城头山文化之后有大溪文化和晚一些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等。而这些文化和文明点的文化水平,已经非常先进。
        人类出现这么多文化点,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这就出现了传说中的黄帝家族大战炎帝和蚩尤的传说。传说一般来自历史事实。能征善战,计谋多端的草原民族和炎帝之间的战争——阪泉之战,是对黄河地区仰韶文化的农业民族的战争。黄帝家族和蚩尤的战争——涿鹿大战,是对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农业民族的战争。最后的结果,是草原民族取得胜利。我个人认为,黄帝的名字是草原民族入驻中原后,为增加其统治的合理性,盗用了农业地区的领袖的结果。把他们和农业民族之间的战争,演化成为黄帝和炎帝,蚩尤之间的战争,并以黄帝家族的名义来统治农业民族,掩盖其外来的本质。
        草原民族在取得军事胜利后,将继续南下,扩大战果和生存空间。石卯消灭了陶寺文化,以及其附近的河东高地文化,再继续南下,进入河洛地区。征服众多农业人口后,草原民族的队伍的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很快建立起二里头文化。很多人认为就是夏朝。
        另外一支从蒙古高原南侧的夏家店文化,开始南行,进入山东地区,占领了山东的农业社会,然后继续西行,建立了商。
        大禹在进入中原地区后,建立起稳固统治后,继续南下,就是历史记载的禹伐三苗。实际是草原民族继续征服农业文化的过程,征服了稻作文化的人群。灭了石家河文化,把长江流域的农业文化摧毁。这样建立起了王国,统治各种族。实现了草原文化对农业文化的征服。
       草原民族在政府农业文化后建立起的文明,与原发性农业文明的对比
       草原文化对农业文化的征服,是人类历史的大倒退。为什么这么认为,我们对比两者的文明程度来看就可以得出以上结论。
        我们拿夏都二里头文化和良渚文明对比,比较有代表性。这两者相距一千多年,按理说人类经历一千多年,文明应该有很大进步,但是我们看见的是相反。为什么说二里头文化是草原民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文化,我们从考古发掘中,可以看到大量的鬲,鬲是草原民族的炊具,便于游牧迁徙,凡是大量使用鬲的社区,我们可以认定为游牧民族的社区。
        二里头文化拥有少量的青铜器,这是当时整个社会的进步结果,和草原民族的创造无关。前文我们谈到,在农业文化的齐家文化地区,就已经出现了青铜器,说明青铜器不是夏所创造发明,或者不是它所带入中国的。它只是随时代的进步拥有。
        二里头文化有文字符号,但是相比其前面的山东城子崖原始文字,夏文字符号不是发展,而是退步。良渚文字已经具备雏型,两者虽然相隔千年,很难看出高下之分。
        良渚玉器,精美程度和数量,远远超出夏。而族徽的出现,代表其玉器拥有了精神世界的概念,远超前代仅仅出于审美的角度。玉琮和玉钺这类玉器,标志他们已经进入礼器时代。
        前文谈到,良渚城市建设,城墙坚固,面积不小于民国时期的县城规模,城门建设采用瓮城,这些都被后世继承。但是二里头文化只有宫殿,没有城市。有无城市,是确定文明还是文化的重要因素。
        人口数量,二里头文化人口大约在两万人,和良渚文化目前确认的数字相当,但是从良渚水利工程建设所需的人口看,良渚文化人口数量应该远不只两万人。前文已经论述过了。
        良渚文化拥有大型水利工程,二里头无类似的大型工程建设。大型工程建设,需要这个社区有足够的物力,足以支撑建设者的生活和工程的需要。同时,大型工程建设,需要合理的组织和调配,说明良渚文明在这方面具备成熟的条件。大型工程的建设,必须以足够数量的人口。
        当然二里头是不是夏都还有争议,即使它不是夏都,另外一个据分析可能是夏都的山西夏县东下冯文化,其文明先进程度没有达到二里头的水平,更无法和良渚文明相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草原文化的入侵,在中国地区,是对农业文明的破坏,是整个地区文明的倒退。当然,良渚文明的消失,是因为地理因素,和草原民族无入侵无关。
       我们前面谈了直接后果是文化的倒退,除了这个以外,对历史还发生了哪些作用呢?
        其一是灭掉势力范围内的方国,进入王国时代。建立起完整的官僚体系,对农业人口进行有效的奴役。
       农业文明,各国基本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以单一种族为核心的国家形式,被史学家称为方国。游牧民族征服农业民族后,建立起多种族的国家,以王权作为强制手段,依靠建立起的官僚体系,执行代表统治者意志的王法,作为国家维系的手段。被史学家称为王国。
        当然,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历史的进步。这个进步要站在什么立场来看。如果站在游牧民族统治者的立场看,国家实力强大,掌控人数众多,拥有更多的财富和可以驱使的人口,是进步。如果站在人数众多的人民,特别是农业人群的角度,是一种倒退。在方国时代,虽然有阶级划分,但是都是同宗同族,这种阶级压迫不会十分过分,是有底线的,加上农业人群相对平和,这种阶级间压迫就有度。进入王国时代,游牧民族对农业人群的奴役,是一种超过种族界限的奴役,是可以超出原有的底线。我们从殉葬制度可以看出,农业方国也有殉葬,但是人数很少,在良渚有发掘出两个孩童殉葬,在陶寺晚期,有一妇女殉葬。后者是纯农业时期,还是陶寺被游牧民族征服后?我们姑且不讨论。此外几乎没见到人祭和殉葬。到了夏商,大量的人祭和殉葬,说明阶级间的压迫是十分残酷。
        随着官僚体系的建立,这种压迫被体系化,制度化和长期化。鲁迅讲到翻开五千年历史歪歪斜斜写着吃人二字,但是他没讲明,这种吃人是草原民族吃掉农业民族。
这是中国专制制度的开始。
       此外,游牧民族征服农业文化后,把天的概念神圣化,绝对化。游牧民族信仰长胜天,为更好的统治,就把天这个至高无上的概念绝对化,统治者自称天的儿子,愚昧人民。农业人群也信仰天,但是认为天是客观的,是可以了解的,所以特别注重观测天象,来指导生产和生活。这种愚昧的结果,是整个社会失去了对世界的探知,导致后面几千年只有神学,没有科学。
        这种征服,在中华思想原有的自由和平等中,加入了专制的病毒,经过后世的发展,出现了法家这类人类思想的毒瘤。我们从农业文化的河图洛书,可以看出,天地间任何事物和人,是平等独立的。经过游牧民族统治后,奴役称为合理,合法,顺应天理的东西,这是中华思想史的大倒退。

 

所有跟帖: 

原创 第一个发到这里网站 -等水楼主- 给 等水楼主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7/2023 postreply 11:35:0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