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当孩子王

唐僧怎能作孙悟空的师父? —慈悲的力量
正文

从 “智者知足” 到 “透者无说”

(2015-12-31 15:46:59) 下一个

好多人认为”知足”是一种好心态. 它能使人安心,舒畅,愉快,又有利健康. 一事当前, 如能努力做到”知足”, 确实可以说是智者.

可是仔细一想, 又禁不住感到这个  “知足” 有些瑕疵. 原因在哪里呢? 好像不太清楚。那就让我们通过仔细观察,深入分析,来努力捋清我们的思绪吧。先看一看我在以前提过的知足老者的故事:

故事说,有一个大官,地位显赫,生活富足,却总是忧虑,深感不如意。有一次,天寒地冻,他坐轿经过一座桥,依旧忧心忡忡。这时忽听有人连呼:知足,知足。大官寻思:此地哪有人比我混得更好?我都不知足,谁还能那么知足?马上命令停轿,找那个知足者。一会儿侍从把蓬头垢面,衣裳褴褛的知足者带到。大官问他何故如此知足,知足者说,天寒地冻,他正在桥下一堆炭灰旁避风取暖,觉得很舒适,于是大呼知足。大官想:他都如此知足,我怎么就不行?如果此人常陪左右,我岂不会感觉超好?于是将此人带回官府,赐号“知足老者”,待若上宾,并派一名叫做腊梅的丫环伺候。谁知几日过后,这位知足老者酒足饭饱,竟然调戏腊梅。大官大失所望,赠与银两马匹后客气地将知足老者赶走,并送给他一首诗:“知足老者戏起腊梅,忘了桥底下那堆灰。十两银子一匹马,爱去找谁去找谁。”

大家看到了吧:那位大官是多么想得到知足的安宁啊,而且为此采取了不寻常的措施,可最后还是痛苦地失望了.而那位他羡慕的知足老者,也没有经受住考验,失去了"知足"带来的平安和愉悦.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这么久,就是因为它很有代表性.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况也会发生,就是说,这种"知足"和它带来的安宁愉悦有时是靠不住的.这里的深层原因在哪里呢?

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个"知足"是建立在一定的比较上的.一个人住着小房子,可看到有人没房子,就感到了满足.他没有跟那些住豪宅的相比而失落痛苦,应该属于正面思维.这可以说是横向比较.他也可以回忆几年前,老少三代同居一室,现在有了自己的一间,而欣慰,满足.这可以说是纵向比较.这样的比较有积极作用,但有局限.非要看到别人状况欠佳才欣慰满足,境界是否需要提高?而面临的情况有时会空前严重,比如,诸葛亮失街亭后,敌军突然兵临城下,而且是一座空城.那又怎么办?可见,深知负面思维的危害,而努力争取做到知足的人,虽为智者,却难免有时做不到知足,从而得不到与之俱来的安宁和愉悦.

那么,进一步的努力目标在哪里呢?那就是:透者无说.

这里的“透”,说的是参透,看透,悟透。如果是这样的人,那么面临任何局面,都应该“无说”,即不用评说,不用比较,不用权衡,而一律用正面的,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对待。就像一名好牌手,抓到一副牌后,不会去与别人的牌比较,也不会跟自己以前的牌比较,而是集中精力,愉快地把这次牌打好。又像一名出色的将军,无论是高歌猛进,还是险象环生,都应该既不惊慌绝望,又不骄傲松懈,而是镇定自若,积极乐观,集中精力把仗打好。

还拿学生们来说吧。学生考试后发回考卷。得了一百分当然高兴,不及格也一样应该愉快。为什么?因为也可以看成一件好事啊。不及格,就得到了努力提高的强大动力,而且能通过对试卷的分析看清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以后不就可以大大提高了吗?面临大作业,学生拿到的题目如果正是自己的强项,那好啊,可以大展身手啦。如果正是自己的弱项,那好啊,可以加强自己了。所以各种情况,各种局面,都不用比较,不用评说,都可以积极地,愉快地,乐观地对待。有了这种境界和心态,上面故事中的大官就不用非得从看到别人混得那么惨还知足来得到安慰,而那位知足老者也不必因看到大官三妻四妾的奢华生活而失去心理平衡。

应该指出,“透者无说”绝对不是不求进取。锐意进取的心态永远是应该提倡的。诸葛亮在大军突然兵临他的空城之下时镇定自若,不是坐等被生擒活捉。我们在疾病面前有“病痛好时机”的心态,也不是甘心疾病肆虐。实际上,正是那个万分危急的局面,才使诸葛亮成就了“空城计”这个千古绝唱。好多人,比如刘秉义,正是因为疾病的侵袭,才使他们幡然改进,不但战胜了疾病,而且大大提高了整体健康水平(详见我的另一篇博文)。当然,在顺利的情况下,也应该不骄不躁,镇定自若地稳步前进,提高,那就更顺理成章了。

说到此,下一个问题就自然出现了:“透者无说”,应该承认,真好啊,可是太难了。谁做得到啊?确实,这是一个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可这决不是说我们不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如果要把人们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做到“透者无说”的,另一类是不能做到的,这个分法不甚妥当,因为很难找到完全做到这一点,而没有改进余地的人。应该分为:愿意向这个目标努力的,和不愿意向这个目标努力的。放弃努力,追求,仅仅因为不容易,显然不是值得提倡的。人们总是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一些事情上的。那么,花在向“透者无说”的境界前进的努力上,不是非常值得吗?

几年前,我在七七届的同学们纪念恢复高考三十周年时填了一首“沁园春”,想起来和本文有点关系。现将下阕顺便抄录如下:

 

探讨,奋进,登攀。

忆上下求索三十年。

叹扑天盛名,

渺如晨雾;

盖地豪银,

薄似暮烟。

巧猎天香,

尽敛国味,

浮云过眼一时欢。

苦修炼,

将万事参透,

乐做游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1)
评论
秦臻 回复 悄悄话 感觉博主一定是一位温和的好人,文章让人感觉安静,虽然在下也有些不同看法。
乐当孩子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oldanella' 的评论 : 感谢关注,留评。这并不是从一个地方引来。我是从不同的书籍,文章里得到启发,又加以观察思考,总结而出。新年快乐!
乐当孩子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fz9465' 的评论 : 多谢回复!让我们继续思考,探索。
乐当孩子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注册很麻烦' 的评论 : 欢迎光临!在别处经常看到您的评论。也祝您新年快乐!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智者通常形容有大智慧的人,诸葛亮也许还差点。当时,虚张声势的他唯一选项。至于其他人,你的要求有些高。
注册很麻烦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争取做到,顺祝新年快乐!
乐当孩子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fz9465' 的评论 : 感谢您的评论,建议!
您的立意很有哲理,可表达的与我说的不完全是一个意思。我读后受益了。
关于“顺其自然”,我想跟您继续探讨一下,应怎样理解?如果“顺其自然”,那诸葛亮在空城里应如何?刘秉义在拿到糖尿病诊断单后应如何?学生拿到发回来的不及格考卷应如何?如果把对于类似事件的正确应对措施解释成“顺其自然”,怎样做才能不牵强附会?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题目,欢迎进一步探讨。
新年快乐!
乐当孩子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极乐净土' 的评论 : 谢鼓励!新年快乐!
yfz9465 回复 悄悄话 此话出处?读着“别扭” 改写一下:
智者不求,透者不秀。
对智者来说,无所谓知足不知足;一切顺其自然。
透者不需要向别人证明什么,随缘起用;不存在有说无说。
如是修行人,应该会明白。
soldanella 回复 悄悄话 请问您,透者无说这个出自何典?可否告知?
极乐净土 回复 悄悄话 透者无说。。。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