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说说上海人

(2018-02-27 07:24:28) 下一个

  上海,我来过两次。第一次是三十年前,1988年,阴冷的冬天,上海因为毛蚶污染,爆发甲肝。 我们一行人,恰恰那时从舟山乘船到上海,准备换乘回北京的火车,需要停留十二小时。第二次,是2017年,我们专门选了温和的秋天,投身到祖国最发达的城市观光。

 

  我虽然对这个城市不熟悉,但平时周围有不少上海朋友。 上海人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不知起源于何时得罪了全中国人民,大家对上海人的印象都趋于一致且根深蒂固。上至影响力最大的央视春晚,下至普通老百姓的朋友圈,所有人都可以拿上海人开涮。在小品里,某个男性角色,如果衣着整洁,尖头皮鞋,油头粉面,上海口音,围裙加身,完美,肯定是个被讽刺挖苦的。

  人物设计这事如果搁在几十年前,那更简单了,起个名字就完了——王沪生(《渴望》)。大家边追剧边骂,“一听这名字就不是好人”,“你看看,我说什么来着”。编剧们卖力地为民间标签推波助澜。习惯于跟着宣传工具走的老百姓看完剧更是得出结论:生于沪的,必是渣男。 

   如果一个小团体里有新加入的成员,或公司同事,或广场舞队友,恰恰她又有一点点骄傲,有一点点时髦,喜欢把小账算清爽,原来的队员之间必心照不宣,彼此递个眼神就够了,“上海人嘛,你懂的。”更损的是,如果她不是上海人,“啊,不可能吧?”

 近年来大家的道德水平提高了,时不常有人会出来反歧视,维护文艺作品里的“弱势团体”形象,比如残疾人,甚至非洲人。虽然上海人一直被树为“反派”,另眼相看,但没人替他们说话。  

 

 

  近年,以上海人为正面主角的电视剧里,我最喜欢的是《红色》。这个戏把抗日时期上海人在大是大非前的勇气和里弄过日子的市侩气融在一起,情节张弛有度,海味台词说起来像喜剧,蛮好听地伐。      

《红色》剧评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说:“全国有点离不开上海人”,这个确实是。那时候谁家不追求永久、凤凰自行车和蝴蝶缝纫机?连圆珠笔都以上海的丰华牌为尊,我甚至不知道别的省份也有生产花露水和雪花膏的。

  余的后半句是,“又都讨厌着上海人。”即使全国人民都讨厌上海人,上海人的涵养谁也比不了。我有朋友说,要是谁这么死命的黑北京,早被我们打死了......我相信他的话,如果有人黑河南,黑东北,黑新疆......估计下场也差不多。所以说我最佩服上海人的就是这点:心大。你爱说啥说啥,我该干啥干啥,不跟你一般见识。黑上海人,很安全。

    据说上海人在吃上抠门,把钱都花在衣服上了,爱臭美;广州人则是反过来来。有个郭达演的小品《门里门外》,请人吃的上海小菜就是两条罐头小咸鱼,恨不得一根榨菜也能冲成一碗汤。还有过分的是,早餐连个粥都没有,开水泡饭!在我们北方人看来,这日子怎么寡淡成这样了,钱都干嘛去了。

  在食品凭票供应的年代,偶尔大院食堂卖不要粮票的锅贴。逢到这种时候,我妈就赶紧拿着钢种锅去排队。即使不要粮票,钱也不富裕;尽量省着吃,每人两、三个,一家四口起码要买十个左右。旁边有两个谈恋爱的小青工,买好了,站在那儿吃,你一口我一口,甜甜蜜蜜的的,总共就一个锅贴。那场面让我妈感慨至今。

   我朋友年轻的时候,她父母的好友兼同事曾经想撮合她和自己的儿子。这家儿子人好家境好,祖上更是有名有姓的。按理说都是一个院里长大的,互相知根知底,可事情最终没成,因为朋友的妈看不惯他们上海人精打细算过日子,一个咸鸭蛋还切成八瓣儿全家分,怕女儿嫁过去吃不饱。

  上海菜里我最喜欢的是小笼包 。毛蚶事件期间,大家都减少外出,不去人多的地方,更不敢在外面餐馆吃东西。可是我们要等十二个小时才能上火车,光吃饼干也顶不住啊,我们决定吃高温蒸的 小笼包。以屉当碗,每人一屉。那时候筷子还没有一次性的,每人就用那个塑料袋套在手上抓着吃,那真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包子。

  我以前从来不喜欢吃元宵,嫌它又干又硬。直到有一天,楼里搬来了一户上海人,胡阿姨和叶叔叔。有次过正月十五的时候,他们送来一托盘自己包的小巧玲珑的白嫩圆子。我那时第一次知道这种湿元宵叫汤圆。几分钟煮熟后,天哪,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软糯香甜,连汤煮出来都是清的。我不仅从此爱上了汤圆,还是唯一喜欢的甜食。我们两家做朋友到现在已经有四十年了。

  这里大排长龙是为了鲜肉月饼。我们估计了一下至少要排一个小时,就中途放弃了。按照我山东朋友的说法,就是酥皮儿的肉馅包子而已。看来人与人的欣赏标准还是很难统一的。

  我们几个聊得来的好友时不常会聚一下,不管是去谁家,或是普通小餐馆,上海的总是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好像要去高级饭店下午茶。她们的另一个本事是把普通的衣服通过小配饰或不同的搭配,穿得不普通。那种时尚感好像是天生的。北京的则恨不得穿着做饭的衣服就跑来了,而且看得出来做饭的时候没穿围裙,胸前油渍麻花的。

  小时候,七八岁,有一次我爸拉着我的手走在路上,远远地在另一个方向走过来我们院里著名的“小皮鞋嘎嘎响,资产阶级臭思想”的英语老师。我早忘了她当时穿的是裙子还是裤子,也许人家只是对自己的形象稍有要求,在一片灰黑色系中,把上衣收个腰,把裤腿改细,头发自己做个卷,走路抬头挺胸,就显得很出众。不用说话,上海的“洋”味儿浓浓的。
  在当时那个院里,年轻漂亮的除了我妈,就是这位了。我光顾着扭身回头看她,没看路,结果踩着一块碎石子,摔了个大马趴。我爸说,怎么拉着走还摔,认定我缺钙得越发严重了。

 

  我有个上海蜜友,地道上海人,往上数至少三辈都是。  按说她凭着天然的地理优越感,大可蔑视我们几个“外地人”,可偏偏她是经常被嘲笑的那个。她做饭手艺好,人也热情好客,朋友聚会的时候,她带来的菜色不仅材料贵,而且都是功夫菜。特别难得的是出手大方,不算小账。她厚道,不精明,不自私,特别好相处。总而言之,作为一个上海人,她简直愧对祖先。所以不仅我们夸她,她也经常自夸,“你看我不像上海人吧。

  同样是这位朋友,说普通话话带浓重上海口音,不仅“肉”“漏”不分,用词也不丰富每次我向她请教某道菜怎么做,她总大而化之地说,“把这些放在一起,烧一烧,就好啦呀。”要知道,上海话的一个“烧”字可以代表所有的煎煮烹炸焖蒸炒炖!   

  另一个困扰是,蜜友说话还经常无意间带“一刚”的音,忽而在句首,忽而在句尾。后来我跟另一位北京朋友专心抓她现行,发现这个神秘的“一刚”有很丰富的意思,可以是语气,可以是“他/她说”,甚至是“他/她傻”。结果“她竟然说他傻”就变成“一刚一刚一刚”。(伊讲伊戆一刚。)为了这事我们笑了好久。

   

没机会吃到威尼斯的墨鱼面,吃到上海的墨鱼生煎包也是同样的意思。

  

  我本来期待在街头听到很多上海话,结果我们去的都是旅游景点,各地口音都有就是没有上海的。直到登记上船那天,很多人都拖家带口、成群结队参团。在人群集中地,基本上都是上海话的声音。之前听说过上海话衰落的言论,看来是多虑了。 后来听临时认识的游伴介绍,上海话也分郊区的和市区的,郊区的又分浦东的、松江的等等。我们外地人听上去,当然就是一片莺声燕语。虽然我只能听懂一丁点,但也享受其中。

  上海,既有纽约的繁华又有台北的温馨。最让人感慨的,是在高速现代化城建中,不仅保持干净有序,而且照顾基本民生;诺大都市能做到这样,与这里的人对外讲求公平合理,做人做事拎得清,对己有精致的生活态度是一致的。

  从上海回来,我不得不跟朋友们承认,你们上海人成天拽拽的算是有点骄傲的资本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3)
评论
常态 回复 悄悄话 地道三辈上海人是种地的,在青浦等等郊县大概还能找到。上海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全世界人民都移民到了上海。给上海带来进步的,就是是西方的进步文化,世界观。正因此,各位有机会知道世界上还有更美好的地方值得背井离乡去远方。
zhiyan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人到中年的摩羯' 的评论 : 谢谢你。 我是顶风作案, 身体力行小心眼啊。
聂耳 回复 悄悄话 真老大房其实是后来开的。我们小时候卖鲜肉月饼的只有老大房在静安寺。那个鲜肉月饼比真老大房的月饼好吃多了。不是你朋友说的就是苏皮加肉那样,否则上海人会排2-3个小时的队就为买个月饼?不过现在即使不是8月半也有卖。路过,走过,不要错过!
人到中年的摩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zhiyan' 的评论 : 哎哟,太委屈了。拥抱一下吧。
人到中年的摩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joycewu12' 的评论 : 谢谢推荐,鲜肉月饼我还没有学会欣赏。
人到中年的摩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老九' 的评论 : 您写得真好,拜读了。谢谢您花时间写这么多,我觉得很荣幸。请向您的太座问好。
人到中年的摩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风清fq' 的评论 : 学习了,谢谢!
老九 回复 悄悄话 外白渡橋身著桔色裝,超級大美女有點象女明星梅婷,后邊圓頂別墅是前蘇聯領事館,屬虹囗區,66年我們站在外白渡橋上往下學跳水,我游泳是在黃浦江學會的,跳水是在外白渡橋學會的.那無法無天的年代趕上了.有一件事讓我很受刺激,66年秋天,在碼頭上玩,見一外囯船要啟航了,匆匆趕上一雙男女,男的一手提著兩大串大閘蟹,一手拿包與證件,女的一手提著一曇黃酒,一手拿包與證件,上船開了.
驗證件的海關人員給我們說:"去美國的船,走走走,有本事儂也去啊."
刺激很深,我給太座講過很多次這件事,來美35年,退休后,一直上網尋上海直去美國的游船,在秋天也提兩串大閘蟹,讓太座也提一曇咸亨太雕上船,圓個春秋大夢.
老九 回复 悄悄话 上海人大多由全囯各地人到滬上謀生,下一代就一囗滬語了,我們以前摟上廣東人,左右瑚北瑚南人,但他們子女在外與我們一囗滬語,我們在家則正宗山東話,正宗上海人有人以松江為準,也有以浦東北蔡為準,松江縣志上100年前還有老虎出沒.
上小學時去一同學家玩,他父親49年前在四馬路一帶晚上挑面擔走街串巷,專賣陽舂面,小混飩,養家糊囗,50年代在國營合作食堂工作,他說:"老底子為啥陽春面,小混飩好吃,儂曉得伐,現在不靈了,老底子阿拉做夜市生意也講品牌的,半夜里叉馬將的人要吃消夜,一聽樓底下是我在叫,一定叫上幾碗,軋個晨光做夜市人不少,赤那娘個B,競爭激烈的五海六腫,早上我要買板油熬豬油,要去黃鱔攤弄點黃鱔骨頭拿耒熬湯,第三樣頂重要,要用30%攸面,70%洋白面軋出正宗中寬面,這才叫上海灘四馬路正宗陽春面,現在弄的不三不四,幾塊肉骨頭放一大煱氺,十亂胡棗,四馬路上陽春面的招勢攤光了,小阿弟,儂塔阿拉衛衛是好朋友,下個禮拜天中郎頭儂來此地,我清儂吃正宗上海灘四馬路陽春面,"
我那時雖小,但已很懂事了,但知我家比衛衛家日子好過很多,花了2毛錢買了一小包油氽果肉,一小包油氽黃豆,當衛衛父親見一個小學生沒白吃那碗陽春面,就高興地喝土燒說起四馬路上的各色艷事....
我自營中式料理很多年,一直追求正宗兩字,最喜聽有真功夫的廚師擺龍門陣,與一位在滬上虹橋賓館,為鄧老爺子掌過勺的師付,在DC一餐廳共處一廚幾個月,受益非淺,臺北圓山飯店廚師在美也同處過,真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中國菜系,水深似海,博大精廣,很久以前在滬上延安中路,有個印度領事館,院內幾棵高大的樹上有幾只巨大的鳥,邊上有家專賣咖喱牛肉面小館,近年也去了不少滬上各色小面館追尋兒時記憶,當然上擋次有特色的大酒店也去過,由于食材來源大大豐富,滬上本幫菜傳統的濃油赤醬已有發展不少,我與太座是追求美食不拘于店堂的富麗堂簧,只追求正宗,實在,與美味,滬上很多有手藝的女廚娘開店做的家庭菜,簡直可上國宴,我們幾成朋友,每次訂了機票安排行程時必E告知,問滬上有什么新鮮菜與時令鮮果,說定xx幾點到,飛機剛停在浦東機場立電:"阿拉到了,先到住處行李放下來,乘x號線馬上過來."
滬上美食由于來滬上發展,謀生的各地方高手極多,如北京西八里莊往北,過了塔再北一點有家驢肉餡餅店,在滬上也有了,裝簧也象,只是小了很多,家庭小店要想在滬上立足,必定要有真功夫才行,別看滬上人很有錢,但節省不做沖頭讓人斬的觀念永不改變,
太座有喜食南京板鴨與風干鵝肝的愛好,滬上幾家都去吃了,她說不如1971年南京夫子廟小店味正宗,那是2005年嘗無高鐵,只有動車,我坐最早一班動車去寧,下了車打的去夫子廟,買了正宗南京板鴨與風干鵝肝打的去車站,午后坻滬.我們住酒店式公寓,可做飯,食后太座說:"差不多啊".
人的回憶要分什么年代,1971能吃上板鴨已不容易了,所以她認為第一次吃的永遠是最好的.
波士頓等飛滬班時,我與來美50多年的老上海一起講上海話,邊上20歲出頭的上海人在我與老者講完后問我:"伱們講的上海話我只聽懂了一大半,那是上海人伐?"
老者說:"阿拉老早住南京西路泰興路,"
我說:"阿拉老早住南京西路,陝西北路."
一個老太太用滬語說:"全部才是上只角,現在弄的西郊公園再朝北十幾公里也叫上只角,阿爹里個娘啊".
時代不同了,但有一樣永遠無法改變的是以前的滬上美食與正在發揚光大的來自全國各地的美食,當然也包括海外的泊來品.

云本无心 回复 悄悄话 可是跟东京的计程司机爷爷一比,上海司机们就无地自容啦

---------------------------------------
蓝蓝馨?发表评论于?2018-02-27 11:22:58
有一年回国,在上海的出租车,司机带白手套,座位的套子是白色。非常干净。到了北京是深蓝套子,赃。到了大连,连套子都没有。更赃。

汉八刀 回复 悄悄话 謝謝儂!
housewife2010 回复 悄悄话 泱泱大国更快更高更强的男儿全出自上海:朱建华(80年代首破一项跳高纪录),刘翔(飞人),姚明(高又强)。
风清fq 回复 悄悄话 上海爷叔的这种清高与傲气,是发自骨子里的。这倒并非是生与俱来,而是在上海这块土地上熏陶了二、三十年,慢慢蕴育而成。正因为这股傲气,使得其它地域的人觉得不舒服,从而心存芥蒂。不过也有些好处,土豪们拿着几张大票,可以在其它地方畅通无阻,去上海则有一定的难度,上海爷叔认脸不认钱,或是先认脸,再认钱,历来是以人为本。

上海爷叔也有软肋,就是受不了女人的小视与漫骂,尽管脸上仍端着绅士般的笑意,心里却在流泪。上海女人也祘“拎清”,既然骂不得,那就以“作”来代替,“作”是上海女人一种自卫手段。也是由上海爷叔一手调教出来的。上海爷叔甚解风情,对女人的作天作地是默许认可的。因而,上海爷叔与上海女人之间的那种如跳探戈般的博弈,只有上海人看得懂。
tiger001 回复 悄悄话 一点也不假
ZHUOYAO 回复 悄悄话 上海人还是比较文明的,个别大妈除外
maina 回复 悄悄话 如果说上海人肉和漏不分或王和黄不分,上海人会一笑而过,但如果说北方人张和章不分,他们会坚决不承认,还一定会说:就是不分的!哈!
大方毛毛 回复 悄悄话 好文!外白渡桥、外滩、南京路和城隍庙看着都很亲切。鸡鸭血汤、油豆腐线粉汤、三黄鸡、生煎......可太馋人啦!
风清fq 回复 悄悄话 余秋雨没有说清楚为什么“上海人的涵养谁也比不了”,其实呀,上海人将这类地域歧视当补药吃,被骂得越厉害,吃得越欣快。最终当成了十全大补丸。想骂的人尽管骂,上海爷叔不会因此而生气的,说不定还成了双赢。推而广之,老中们在美国,用带着口音的英语与人交流,假如有上海人这种阿Q精神,一定得活得如鱼得水。
鲁钝 回复 悄悄话 上海人“肉”和“漏”还是分得清的。如果真有人分不清,那个人祖上多半是从苏北移民来的。
黑贝王妃 回复 悄悄话 我北京人,认为上海人的地域个性长处多余短处,中国人要是都能像上海人一样务实,认真,识大体,讲公道...中国人就文明多了。有些人是嫉妒吧!写得公允!
zhiyan 回复 悄悄话 这个是一定要给你点赞的。谢谢你。
是的,中国人中,只有上海人是没有资格以家乡为傲的。人人都可以公开说,谁不说俺家乡好?只有上海人不可以。
别人都能够热热闹闹的认乡亲,只有上海人是不会的。
因为怕被人骂死。
别地方都有好人坏人优点缺点,只有上海人是只有坏人缺点的。
因为别人夸你的最高级是:你不像上海人。
手拉手来 回复 悄悄话 温馨!
joycewu12 回复 悄悄话 真老大房的鲜肉月饼不要太好吃哦。
我以前的一个四川朋友在南京路上看到人家在排队买鲜肉月饼, 她也排队跟着买,带到机场还是热的,她说非常好吃。。。
人到中年的摩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anjuan' 的评论 : 我也是陪我妈去找回忆。
人到中年的摩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蓝蓝馨' 的评论 : 上海是相对比较干净的。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让人想家!
闲闲客 回复 悄悄话 哈哈哈
danjuan 回复 悄悄话 突然发现我老了,吃阳春面那次是近40年前了。竟然这么久了!
danjuan 回复 悄悄话 我父亲曾经带我去上海吃他年轻时候喜欢的阳春面,我没吃,不过雪菜大排面还有生煎还成。转眼已经30年了,后来再去上海我们就找不到那个卖阳春面的国营饭店了。我父亲现在牙齿不行了,也走不动了,想想他们那一代人的前半生真的好辛苦。
蓝蓝馨 回复 悄悄话 有一年回国,在上海的出租车,司机带白手套,座位的套子是白色。非常干净。到了北京是深蓝套子,赃。到了大连,连套子都没有。更赃。
妈妈的故事 回复 悄悄话 肉和漏不分。。。写得好生动哦!
美加万花筒 回复 悄悄话 写到上海的小吃,看得我都馋了。
不记得 回复 悄悄话 写得生动!
[1]
[2]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