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陈默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安居(上):住过的房子和背后的故事

(2018-08-29 18:41:43) 下一个

上次聊到老家的房子,联想到自己至今为止住过的一些房子,和背后的故事,絮叨一下怀个旧吧。

 

我出生的地方就在我父母目前的住家附近。我自然是一点印象也没有,后来被拆了,也无迹可循了。

 

我五岁时,文革后期,开始招工农兵学员了。我爸爸被从五七干校捞上来,去支援院系调整后的新学校。我们家也搬出城了。

 

依稀记得妈妈抱我坐在大卡车驾驶室里,后面是全部的家当。家里破四旧幸存下来的红木雕花大衣橱,可以拆卸,被爸爸用线毯仔细扎好。我那会儿虽然小,但很惊叹这个衣橱的结构,以及我爸包裹的好手艺,觉得很艺术。

 

我爸也由此断定我是学工科的好材料,因为我对结构和拆装感兴趣。很遗憾,我长大后没有遂他的心愿。

 

到了新地方,分给我们的是筒子楼里两个单间。房间挺大,四四方方的,小朋友们还可以串门玩,挺开心的。

 

现在想来,那种公用盥洗室、公共厕所的环境是很差的。如何做饭我已经不记得了。不过记得学校食堂伙食不错,家里经常支派哥哥去买一两份荤菜,用一个小钢精锅,我们叫它"小耳朵锅"。

 

不久后宿舍楼盖好了,是稍微像样点的单元房。记得我们住的楼一边两家,露天走廊进出。厕所建在楼梯口,两家合用。这个其实也是简易楼,但比筒子楼进步多了。小孩子们可以在外走廊上乘凉、跳房子、看风景,还觉得挺美的。

 

记得有一次有位阿姨给我们送来一点葡萄,特别甜。妈妈洗好了让我吃,我特别想留一点给我爸下班回来吃,就捧着葡萄在外走廊看着路口,吃得特别慢。妈妈说洗好的葡萄别放手里盘来盘去,多脏啊。她催我赶紧吃完,我尽量磨时间。最后好像还是没等到爸爸下班我就不得不吃完了。这件事印象特别深。"有爱就要说出来",在我小时候好像是很难的一件事。

 

再后来,学校在一个小山头上建了一片居民楼,我们也分到一套。这个就是比较正规的公寓房了,三室一厅,其实就是两间带个很小的朝北小屋,厅也就是过道而已,但有独立厨卫。

 

这套房子住的时间挺长的,但我却一点都想不起来细节了。也许,那会儿考初中、考重点高中、准备高考,太多事儿了。

 

发小几年前和我说,曾见到我和少年时的恋人一边爬坡回家,一边合吃一根冰棍。我听了挺吃惊的:我少年时曾这么前卫?我都不记得了。也许,不羁的青春会不经意地张扬起来,自己都不觉察吧。

 

再后来,我上大二时,我们家搬回城区,住进现在父母家的房子。

 

上次我在博文中提到的,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住处。三间朝南的大房间一字排开,高挑敞亮,最里面一间还带个小开间,里面是通顶的壁橱,这是当年民居中少见的。北边还有一个小间做客房。门厅合并饭厅,很小;厨房厕所也都小;这个是老房子的缺点。但厕所里设有浴缸,当年还不多见。

 

大学时有两位家在苏北的同学,每个寒暑假都在我们家落脚。苏北那会儿没有高速,回家都得在南京中转,再坐长途汽车。他们都啧啧赞叹我们家的宽敞舒服,我也挺开心的。

 

这幢五层楼房一共二十家,是学校的专家楼,专门为一些知名的归国教授、业界大拿盖的,也算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安抚人心而为吧。我父母其实不够格,但我妈文革中受冲击,失去工作多年,学校为了补偿,就说让我妈住城里看病方便,加上我父母在一个单位,积分也高,就得到了一套,还是最好的楼层。

 

知道这些,我就觉着这房子是妈妈的青春换来的,心里沉甸甸的。

 

近年来,楼里的专家们也走得七零八落了,很多房子都易手了。加上老城区越来越拥挤,居住环境也不行了。这房子也就沦落为一个旧式民房了。不过靠着一个好小学,草鸡变凤凰,成了学区房。

 

在北京住过的房子就按下不表了。

 

来美国,买的第一个房子至今一直住着。老区的小房子,61年建的,比我年纪还大几岁。

 

搬进来第一天,我却有一种要落泪的悲伤。为什么呢,想到人家老美61年就住这样的房子,楼上楼下,几厅几卫的,安居乐业。我们61年以及前后的几十年在做什么?饥荒、运动、文斗、武斗.......

 

想到我们的父母,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养育我们;想到我们自己物资匮乏精神贫瘠的童年......而这一切,都是人为造成的,我真的是悲从中来。

 

至今记得坐在空空的房子里悲伤的心情。

 

说起来我也是懒人,后来的近20年里,虽然老房子也修修补补,但却没有更新更大更好的房子。住惯了,也觉得挺舒服,也不想折腾了。当然从理财的角度大概很吃亏吧。

 

好,怀旧到此为止。一切向前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1)
评论
陈默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redmaple56' 的评论 :

唉,我们父母那一代真的太不容易了。

您的父亲在干校下放十年啊,真是被耽误了,太不容易了。
redmaple56 回复 悄悄话 刚刚读到这一篇!深有同感。我我走爸在五七干校及下放整整十年!他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十年。和你们家一样,妈带我们还在城里,算是一点幸运。
谢谢分享
陈默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边走边看66' 的评论 :

哈哈,学姐很V5吧?我应该算好学生,但同时又小反叛......青少年时期那种似懂非懂、幼稚又要充大个的感觉其实很有意思的。
陈默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我胖我的' 的评论 :

同意胖胖说的。P.S. 我相信妹妹一定是个不胖的美女。ID和真人基本都是反的-群众总结的理论。:)
陈默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清漪园' 的评论 :

谢谢园姐点评。

爸爸陪女儿夜里去如厕,真感人。那个年代,下放真是苦啊。我们家倒是逃过这关,就是我爸在五七干校进进出出,妈妈带着孩子还是一直在学校大院生活着。不过爸爸在江南农村的干校,说还可以(当然肯定也是报喜不报忧了)。

唉,我们父母那一代太苦了。城里的、知识分子干部什么的,后来晚年还算有保证,医疗和退休金都充足,也算老有所养。工农出身的,后来在改开的大潮中又沦为弱势,晚景堪忧,让人唏嘘。

我们这代总算慢慢走上正轨。希望我们今后的世代生活平顺,至少不要因为人为的因素受罪了。
边走边看66 回复 悄悄话 默姐和园姐都是有故事的人啊,俺小时候住的是贫民窟一样的地方,不过好像挺乐,没那么多悲惨的回忆,除了被我妈打外。 学姐少年时就有恋人了? 啥也不耽误哈 :)
我胖我的 回复 悄悄话 园,啥也别说了,眼泪哗哗滴。成长是多么让人伤心的一件事呀。同时,今天回想起来,这样的成长是多么让人感恩的一件事啊。我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一是这都是我自己挣的,二是这个过程承认我的付出和努力,三是这个过程让我变得更强大,更宽容。

我只是觉得我们的父母辈真是——真是——太不容易了。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我和胖胖妹妹一样,若在中国靠分配,俺是啥房子也分不到滴,谦让是咱们的美德嘛,哈哈。我和我们这代人一样,啥样的房子都住过。跟着默默妹妹回想我从小到大到出国所住过的房子,住的时间都不长,一两年到几年,不断地搬家,特别是文革那些年,颠沛流离。我跟着父母去干校,住草棚子、泥房子,最怕的是晚上上厕所,老爸总是陪着我,打着手电走过田间的小路上无比简陋肮脏的厕所,简直跟恶梦一样。回北京后我跟着奶奶住过人际关系复杂又可怕的四合院,然后住公用水房和厕所的学生宿舍楼,职工筒子楼,再到住进和别的家庭合用厨房厕所的公寓楼,然后出国,再从一间屋到一座房子,我现在住的房子是我这辈子住的时间最长的,终于不折腾,稳定了,人也开始回忆了,呵呵。
陈默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wumiao' 的评论 :

是这样的。

我长大后,尤其近年上网之后,发现自己从小的日子还是不错的,相比于很多同龄人而言。看了有些坛子里的诉苦帖子,我这个难过啊。

我们和我们的父母本来不应该受这些苦难的,都是人为的,那些可怕的运动,扭曲了人性,生活的贫瘠更不说了。这也是我写到的,在美国买了房子后的那种悲伤。

有人说苦难是财富,我真的不认同。那些负面的无奈的记忆,无法抹去。
wumiao 回复 悄悄话 你这还算比较幸运的,很多人过去的房子真的很拥挤,连厕所都是公用的。
wumiao 回复 悄悄话 你这还算比较幸运的,很多人过去的房子真的很拥挤,连厕所都是公用的。
陈默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Rolfemom' 的评论 :

谢谢喜欢。

老房子,老镇子,比较有历史。我喜欢这样的地方。

当然新区新房子住着舒服气派,各有利弊吧。
陈默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五湖以北' 的评论 :

据说开始回忆就说明人老了~我现在反正老想到旧事。
陈默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我胖我的' 的评论 :

你说的挺对的。我也听说过为了分房子、评职称,闹得不可开交的事情。

我爸妈也说刚开放那会儿,他们单位的很多领导还是比较重感情的,也正直。我爸那会儿"平反",也有些行政职务,这个也有帮助吧。那会儿大家刚从整人的文革中直起腰来,可以喘口气,上上下下还都在干实事,想为大家谋福利。

后来就越来越腐败,学界也不清白了。
陈默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来也匆匆London' 的评论 :

是的,搬来搬去,岁月匆匆。
陈默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justforfun' 的评论 :

是老乡吗?欢迎来访。

嗯,不是师大,那会儿我们还在乡下。
Rolfemom 回复 悄悄话 日安! 谢谢分享。 读着读着, 挺有趣。 发现我的过去搬家经历跟你有些相似。 我现在也住在老区的房子, 也比我大几岁。 :-)
五湖以北 回复 悄悄话 人一生,年轻时是希望,拼的动力,上了点年龄是回忆,醇厚得让人沉醉
我胖我的 回复 悄悄话 我妈文革中受冲击,失去工作多年,学校为了补偿,就说让我妈住城里看病方便,加上我父母在一个单位,积分也高,就得到了一套,还是最好的楼层。

哎,默默姐,你讲的这个真让人感慨。那时候很多人、很多部门还都挺有人情味的,办事情还是讲道理的。这样的事情在后来,我是怎么也不相信会发生了。分房子的哪会这么容易就给你一套最好楼层的房子?积分高也没有用的,不送东西办不成事情的。以前在国内目睹过几次分房(我太年轻,刚参加工作,根本没资格参与),那个惨烈、那个丑陋啊,说触目惊心也不夸张的。记得我当时最突出的想法就是:如果我参加,死定了,啥也分不到的。心里那个绝望呀。
来也匆匆London 回复 悄悄话 说起来我们这些中国人哪个不是搬过好多家,早期跟着父母,出了国更是要居无定所一段时期:)
justforfun 回复 悄悄话 "一个小山头上建了一片居民楼",难道是南师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