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亦庄 phymath01 波和振子是不同的 能量密度和能量是不同的

来源: 2011-08-14 11:21:13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http://blog.renren.com/blog/221500644/291226871

 

【一个著名的问题】

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电场和磁场同相位,时而同时最大又同时为零,在E=B=0的时候能量到哪里去了?  

 

曾 经有一种错觉,就是认为动能最大的地方,势能最小,反之亦然。现在看来,这种看法未必正确。仔细分析其起源,也许可以追溯到开始接触简谐振动的时候。对于 这种几乎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的认识,基本上贯穿了整个中学阶段对物理的学习。动能势能相互转化,总能量守恒的观念,早已在幼小的心灵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于 是,在面对电磁波的时候,问题就显示出来了。对于电磁波,其(正则)动能密度寓于4-矢势随时间变化的“速度”之中,即 E^2 分量;而其(正则)势能密度寓于4-矢势随空间变化的“梯度”之中,即 B^2 分量。有意思的是,对于真空中自由传播的平面电磁波,这两个分量居然同时同地达到最大。岂不是意味着动能势能凭空产生又凭空消失了?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两点:

(1)波和振子是不同的,

(2)能量密度和能量是不同的。

 

E^2 分量和 B^2 分量同时同地取得极大,这只能说明在整个时空中,能量密度不是均恒分布的(也就是,在空间上不均匀,在时间上不守恒)。并且事实上,能流密度也不是均恒分 布的。更重要一点在于能量密度最大的地方,能流密度也最大。能量在整个时空中有一个稳恒的流动:随着时间的流逝,能量密度从空间的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 方。这正是电磁能的传递,其速度为光速。与此对应的物理现象是E和B的极大值都随时间在空间中移动,即表现为电磁波。

 

电磁场的能量密度确实不守恒,但那不是凭空的,能流密度的存在即是其原因。由此,能量守恒定律并未被动摇,被动摇的仅是关于动能和势能必须相互转化的观念。

 

-----------------------------------

 

作为一个简单而不失物理意义的例子,我们试以一个1+1维的标量场来说明这个问题。考虑一个经典的标量场phi.gif,它是空间x(空间仅有一维)和时间t的函数,并且满足Lagrangain 

L.gif

其中c是波速上限,m是静止质量。假定这个标量场phi.gif描 述的是沿着x轴放置的一条弦上每一个质点的位移,这个Lagrangain给出了落在一条沟渠底部的弦(a string in the channel)[1]。根据经典场论,可知场的运动方程和守恒量[2]。若m=0,就得到一条无色散的波动方程。这描述了一条理想的弦。若c=0,弦上 的点与点之间就失去联系,那么每个点都满足关于平衡位置的振动方程。这描述了许多独立的谐振子。

 

分别考虑以下两种极限情况:

(1) 波动极限:m=0

(2) 振子极限:c=0

 

(1)波动极限

在t=0时刻,释放一个波包(如下红色曲线),该场在空间中的分布随时间演化如下(随颜色渐变为蓝)

 

f1.gif

能量密度和能流密度如下图所示,背景表示标量场在时空中的分布,绿色的箭头指示能量-能流密度矢量的方向,其深浅表示该矢量的大小。能量-能流密度矢量的物理意义包含两个方面,其时间方向的分量表示能量密度,空间方向的分量表示能流密度。

E1.gif

能量密度随波包运动,所以对于给定空间中的一点,能量密度是不守恒的。在某个给定的时刻,将能量密度对空间积分,我们得到了该时刻场的能量,可以看到这个量不随时间改变。所以能量是守恒的。

 

(2) 振子极限

在t=0时刻,释放一个波包(如下红色曲线),该场在空间中的分布随时间演化如下(随颜色渐变为蓝)

f2.gif

能量密度和能流密度如下图所示,背景部分为标量场在时空中的分布,暖色为正,冷色为负。从原点沿时间方向望去,该标量场呈正负交替振荡,对应于谐振子的振动。在空间方向,该激发被局域在原点附近的波包内,因为波速c=0,场的激发是无法在空间中传递的。

E2.gif

对于这样一个振子,观察其能量密度。能量密度在空间上的任何一点都守恒(即不随时改变)。这是振子不同于波的地方,振子的能量密度和能量均是守恒量。并且在这里,动能和势能是相互转化的。

 

------------------------------------------

 

尽管电磁波是一个定义在4维时空中的矢量场,但以上关于能量及能量密度的讨论还是可以类比的。最后,用教我电动力学的尹教授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如果电磁场的动能和势能真的相互转化了,那么电磁波的能量就没法传递了。现在回想起来,此真理也。

 

 

参考文献:

[1] Alexander Altland and Ben Simons, Condensed Matter Field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225199/

[2] Michael E.Peskin and Daniel V.Schroeder, An Introduction to Quantum Field Theory,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