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波(group wave):由各种单色波叠加而成的波动。叠加结果:若振幅加强,则相互增长;若振幅减

来源: marketreflections 2010-02-15 20:43:4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0523 bytes)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1
§4. 重力波
定义:重力波是流体介质在重力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波动,它的产生与垂直运动有关(w' ≠ 0)。
1. 重力外波(表面重力波,surface gravity wave;浅水波,shallow water wave)
处于大气上、下边界附近的空气质点由于某种原因受到扰动后偏离平衡位置,在重力作用下产
生的波动。
链接3D 函数绘图软件3D Grapher 动态演示:表面重力波
图3.6 动态演示波动形成过程的截图
1.1 波速公式的导出
采用浅水模式方程组,即已经滤除(水平、垂直)声波,并且不考虑科氏力,假定垂直扰动只在x
方向传播(一维重力外波),则有线性化的重力外波方程组:
u' '
t x
∂ ∂φ
= −
∂ ∂
(3.40)
' '
2
0 C u 0
t x
∂φ ∂
+ =
∂ ∂
(3.41)
其中2
0 C =gH, 0 C 称为Newton 声波(等温大气中的声速,不同于绝热大气或等位温大气),
u = 0 ,h=H+h',φ' =gh'。
(40) (41)
t x
∂ ∂

∂ ∂
采用消元法, :
2 '
2 '
2 0 2 C u 0
t x
⎛∂ ∂ ⎞
⎜⎝∂ − ∂ ⎟⎠ =
(3.42)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2
设u' 具有单波解:
u' Ueik(x ct) = − (3.43)
(3.43)式代入(3.42)式得:
( )2 2 ( )2
0 −ikc −C ik =0
所以
0 c= ±C = ± gH (3.44)
——重力外波的波速公式 (u = 0 即不考虑西风基流时)
若u=const≠0 ,则有:
'
u u'
t x x
⎛⎜⎝∂∂+ ∂∂ ⎞⎟⎠ =−∂∂φ
'
' 2
0 u C u 0
t x x
φ
⎛⎜⎝∂∂+ ∂∂ ⎞⎟⎠ + ∂∂ =
(3.45)
令 (u',φ')=(U,Φ)eik(x−ct) ,可得: (3.46)
0 c=u±C =u± gH (3.47)
小结:求波速解的两种方法
1) 代入法:令线性化方程组中各变量有单波解代入方程组→ 系数行列式=0 → c 的代数方程→ 波
速公式。
2) 消元法:将线性化方程组变量消元→ 单一变量的微分方程→ 令该变量具有单波解→ 变量为c
的代数方程→ 波速公式
1.2 重力外波的性质
垂直横波,双向波, 0 c=C = gH H RT
g
= RT= 280(m.s−1 ) ,快波,天气学意义不重要。
又∵重力外波假设静力平衡,即要求Z/L<<1,对波动而言,流体深度<<波长,重力外波也称为
浅水波(水渠波)、(海洋)表面波等。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3
图3.7 重力外波产生的物理机制
1.3 重力外波产生的物理机制
由于某种原因,自由面有起伏(垂直扰动)在A 点,
'
h' 0,w' dh 0
dt
> = > ,则A 点自由面较邻近点
自由面高→A 点附近形成的沿x 方向的位势梯度力,
' ' '
gh 0 (3.40)u 0
x x t
⎛ ∂φ ∂ ⎞ ∂
⎜⎝−∂ = − ∂ > ⎟⎠􀁊􀁊􀁊􀁊􀁊􀁊􀁇∂ > (A 点附近形
成沿x 方向的加速度) → (设' '
0 0 | 0) | 0, t t u u = > = > 产生水平扰动。
另一方面,∵
'
h 0
t

>

(A 点自由面高)
' '
0(3.41) u 0
t x
∂φ ∂
→ > <
∂ 􀁊􀁊􀁊􀁊􀁊􀁊􀁊􀁇∂ ,A 点附近有水平质量辐合→A
点右方的B 点自由面升高(h' > 0) .....(循环过程同上)∴初始时刻首先在A 点形成的垂直扰动将向右(同
时也向左)传播开来,从而形成重力外波。
外部条件:边界面上要有垂直扰动。内部条件:垂直扰动在重力作用下,使水平气压(位势)梯度
改变及伴有的水平辐合、辐散的交替变化。
1.4 滤除重力外波的条件
1) 假定大气上、下边界是刚体(固壁)边界,即上、下边界条件是齐次的( ' ' )
0 | | 0 z zh w w = = = = ;
2) 假定大气是水平无辐散的;
3) 假定大气是地转运动的;
4) 假定大气作纯水平运动(w' = 0)。
2. 重力内波
又分为两类:1)切变重力内波:发生在不同密度的两层流体交界面上,也称分界面波(interfacial
wave),或K−H波(Kelvin-Helmhotlz wave);2)层结重力内波:在稳定层结下 ,空气质点受到扰动
后偏离平衡位置,在重力作用产生的波动。本章讨论的重力内波为层结重力内波。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4
2.1 重力内波的波速公式
预备知识:
1) 滞弹性近似:在运动方程组中部分考虑密度扰动的影响,即只保留与重力相联系的密度扰动项;
连续方程中忽略密度扰动影响;而热力学方程中保留密度扰动的影响。又称非弹性近似(anelastic
approximation)或准包辛内斯克近似。
2) 包辛内斯克(Boussinesq)近似:在滞弹性近似的基础上,若考虑的是浅层运动 (Z< 方程可简化为不可压缩形式; 对于密度扰动, 只保留膨胀的作用, 即
扰动状态方程:ρ'/ρ=χ−1p'/p−θ'/θ 『参见<<大气动力学>>上册(4.100)』⇒ρ'=−ρθ '/θ ;
垂直运动方程中仍保留与重力相联系的密度扰动项。
3) 包辛内斯克方程组(z 系线性化方程组的包辛内斯克近似)
' '
du 1 p fv'
dt ρ x

= − +

' '
dv 1 p fu'
dt ρ y

= − −

dw' 1 p' ' g
dt z
ρ
ρ ρ

= − −

(3.48)
' ' '
0 u v w
x y z
∂ ∂ ∂
+ + =
∂ ∂ ∂
' ( )
' 0
d wd z
dt dz
θ θ
+ =
'
' θ
ρ ρ
θ
= −
4) 重力内波方程组
考虑纯重力内波,可不计地球旋转(Ω = 0, f = 0),扰动限定在一个垂直平面(OXZ),是二维运动。
改写0 ρ =ρ =const. 由(3.48)→ 重力内波的控制方程组:
' '
0
du 1 p 0
dt ρ x

+ =

' ' '
0
dw 1 p g 0
dt z
θ
ρ θ

+ − =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5
' '
u w 0
x z
λ
∂ ∂
+ =
∂ ∂
(3.49)
'
d w'd 0
dt dz
θ θ
+ =
其中λ 是示踪系数(也称滤波系数), 若λ = 0 ,即取水平无辐散近似。上述方程组可改写为:
'
'
0 0
p
u
t x
ρ
⎛ ⎞
∂⎜ ⎟
∂ + ⎝ ⎠=
∂ ∂
' ' '
0
w p g 0
t z
θ
ρ θ
∂ ∂ ⎛ ⎞
∂ +∂ ⎜⎝ ⎟⎠− =
(3.49)’
' '
u w 0
x z
λ
∂ ∂
+ =
∂ ∂
'
d w'd 0
dt dz
θ θ
+ =
(3.49)4 式同乘
1
θ
' 2
N w' 0
t g
θ
θ
∂ ⎛ ⎞
→∂ ⎜⎝ ⎟⎠+ =
解一:先消变量
θ '
θ
,再对
'
' '
0
u,w, p
ρ
设单波解。
解二:消去其余三个变量,得到关于w' 的单变量高阶微分方程
2 2 2 2
2 '
2 2 2 2 N w 0
t x z x
λ λ
⎡∂ ⎛ ∂ ∂ ⎞ ∂ ⎤
⎢⎣∂ ⎜⎝ ∂ +∂ ⎟⎠+ ∂ ⎥⎦ =
(3.50)
设w' 有二维单波解
w' Wei(kx mz t ) = + −ω
得重力内波的频率方程:
ω2(λk2+m2)−λN2k2=0 (3.51)
即 ( 2 2)
kN
k m
λ
ω
λ
±
=
+
(3.51)’
若λ = 0 ,即取水平无辐散近似,ω = 0 ,无重力内波;
若N = 0, d 0
dz
θ
= ,即中性层结,ω = 0 ,也无重力内波。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6
波速矢2 ( 2 2)3/ 2( )
C K 1 Nk ki mk
K k m
ω
λ
±
= = +
+
􀁊􀁇 􀁊􀁇 􀁇 􀁇
(3.52)
∵ K=ki+mk
􀁊􀁊􀁇 􀁇 􀁇
( ) ( ) 2 21/ 2 2 21/ 2
, x z
c N c k N
k k m m m k m
ω ω
= =± = =±
+ +
∴不满足合成法则,即C
􀁊􀁇
的i
􀁇
分量x ≠ c 。
2.2 重力内波的性质
主要是垂直横波,双向传播波,但在垂直方向也呈现波动状, 0 z c ≠ ,二维波,波速( ) x c 为几十m⋅s−1 ,
中速波,“中等频率”,但波速与波数m 有关,∴当m 很大,即物理量垂直变化很大(垂直结构很复杂)
时,波速会变得较小(≈u)→低频变化。
∴重力内波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关系密切。
实例:对流云、波状云、飞机颠簸(间接感觉)。
图3.8 重力内波的传播
重力内波产生的物理机制
1) 层结条件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7
2 ( )
d
N g g
z T
θ
γ γ
θ

= = −

稳定层结: 2
, 0, 0 d s γ <γ σ > N > ,垂直扰动在净浮力作用下的(浮力)振动在空间的传
播→ 重力内波
中性层结: , 0, 2 0 d s γ =γ σ = N = ,无净浮力作用,无垂直振动,无重力内波。
不稳定层结: 2
, 0, 0 d s γ >γ σ < N < ,气块在垂直方向上作加速运动(方向恒定),永远远
离初始平衡位置,无垂直振动,也形成不了重力内波。但层结不稳定的结果将导致层结稳定。
因此,重力内波的形成可只要求层结是非中性的。
图3.9 重力内波的形成和传播
2) 机制分析
设大气层结是稳定的,上、下边界固定。当图3.8 中A 处出现向上的扰动(ω ' < 0),A 点以下的
'
0
p
∂ω
>
∂ 连􀁊􀁊􀁊续􀁊􀁊􀁊方􀁊􀁊􀁊程􀁊􀁇
'
u 0
x

<

(水平辐合);A 点以上有
'
0
p
∂ω
<

'
u 0
x

>
连􀁊􀁊􀁊续􀁊􀁊􀁊方􀁊􀁊􀁊程􀁊􀁇 ∂ (水平辐散),这种水平
辐合、辐散的垂直分布,使空气质点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A 点以上从A 点流出,A 点以下向A
点汇合。由于质量补偿作用,使得A 点以外未受扰动的空气产生与A 点相反的辐合、辐散运动(水平扰
动),如B、C 两点,下层辐散,上层辐合,下沉运动。因此,初始在A 点出现的垂直扰动逐渐通过水平
辐合、辐散的交替变化向左、右,同时通过垂直散度的交替变化向上、下传播开来,从而形成(二维)重
力内波。
重力内波产生的物理条件:稳定层结,有垂直扰动,扰动状态为非静力平衡(
'
dw 0
dt
≠ )。重力内波
的流场型式与对流云的运动型式相似。∴重力内波对小尺度天气变化过程有重要作用。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8
图3.10 云波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9
图3.11 观测到的重力内波
2.4 滤除重力内波的条件
对大尺度运动,可采用下列条件滤除重力内波:
1) 假定大气是中性层结( , 0, 2 0, 0) d S N Cα γ =γ σ = = = ;
2) 假定大气是水平无辐散的;
3) 假定大气是准地转运动;
4) 假定大气只作水平运动,或(垂直)运动状态与z 或p 无关。
§5. 惯性波与惯性振荡
复习:惯性风(圆),科氏力与惯性离心力相平衡时的空气流动。
定义:处于平衡位置的空气质点,由于某种原因受扰动后偏离平衡,在科氏力作用下形成的波动。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10
由于其发生在大气内部,又称惯性内波。
1. 波速公式
设大气是均质不可压的,并设基本气流为零(u = 0),以及扰动与y 无关或扰动在y 向分布均匀,

( )
0,
y

=

则z 系线性化方程组为:
' '
u fv' F
t x
∂ ∂
= −
∂ ∂
'
v fu'
t

= −

w' F'
t z
δ
∂ ∂
= −
∂ ∂
(3.53)
' '
u w 0
x z
∂ ∂
+ =
∂ ∂
'
F' p gz
ρ
= −
其中δ :示踪系数(滤波参数)
=0 静力平衡
δ ≈ 0 准静力平衡
=1 非静力平衡
设波动在x 方向传播,则波动解设为:
u' U
v' = V eihzeik(x ct)
π
− (3.54)
w' W
F' F
(3.54)式代入(3.53)式得:
−ikUc= fV−ikF
ikVc = fU (3.55)
i kWc i F
h
δ
π
=
i W ikU 0
h
π
+ =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11
消去V、W、F,可得关于U 的单一变量方程:
2 2
k2c2 k2 f 2 U 0
h h
π π
δ
⎧⎪⎨ ⎡⎢⎛⎜ ⎞⎟ + ⎤⎥− ⎛⎜ ⎞⎟⎪⎫⎬ =
⎩⎪ ⎢⎣⎝ ⎠ ⎥⎦ ⎝ ⎠⎪⎭
(3.56)
∵U ≠ 0(非零解)
2 2
k2c2 k2 f 2 h
h
π
δ
π
∴ ⎡⎢⎛⎜ ⎞⎟ + ⎤⎥= ⎛⎜ ⎞⎟
⎢⎣⎝ ⎠ ⎥⎦ ⎝ ⎠
(3.57)
( )
2
2 1
/
x
f
c c k
k
h
δ
π
→ = = ±
+ ⋅
(3.58)
若δ = 0 , c= ±f/k (3.59)
因此惯性振荡是平面情形下惯性波的退化形式。
若δ = 1 ,
2 ( )2
/ ( /)( / )
1 / /
c f k hfk
k h k
π
π
= ± ≈ ± ⋅
+
(3.60)
当不考虑气压梯度力而仅有科氏力时,空气质点的水平扰动方程组为:
u fv 0
t

− =

v fu 0
t

+ =

(3.61)
设运动呈振荡型,采用试解法(也可采用“复速度”法求解),可设
0
u=ue−iωt
0
v=ve−iωt (3.62)
其中ω 为振荡的圆频率。
1
2
2
2
2
(3.61) , (3.61)
0
t
u f u
t



=

再代入可得:

(3.62)’
(3.62)1 式代入(3.62)’式得
ω = ± f 或ω = f ω􀁊􀁊􀁊≥􀁊􀁊0􀁇ω = f (3.63)
称为惯性频率,而惯性周期为
2 2
f sin
π π π
τ
ω ϕ
= = =
Ω
(3.64)
在中纬度,τ ≈17 (小时),也称为半摆日,即Foucault 摆转过1800 所需的时间。
( ) ( ) 1 2 u⋅ 3.61 +v⋅ 3.61 →水平动能方程: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12
2 2
0
2
u v
t
∂⎛ + ⎞
∂ ⎜⎝ ⎟⎠=
即co s hK= nt(动能守恒) (3.65)
再求质点运动的轨迹。(3.61)式对t 积分得:
u= fy+a
v= −fx+b (3.66)
2 2 2 2 2 2 2
2 2
x b y a v u u v d
f f f f f f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7)
因此,质点轨迹:(惯性)圆,圆心 b, a
f f
⎛ ⎞
⎜ − ⎟
⎝ ⎠
,半径
2 2
h d u v V
f f f
+
= =
质点运动:惯性振荡(风), 运动方向(北半球)顺时针旋转。此类运动在海洋中更重
要,更易观测到。∵V 〈V洋气, R 洋气〈R 。
2.惯性波的性质
是二维波,可同时在水平、垂直方向传播,主要是水平横波(南北振荡,东西向传播),双向
传播。对大尺度运动: 16 1 xc = m⋅s− ;中尺度运动: / 2 1 xc =f k= m⋅s− ,属于慢波。
因为科氏参数f = const ,对应中尺度运动。∴惯性波对中尺度运动有重要影响,但实际
上,纯惯性波并不存在。科氏力、重力是同时起作用的,所以是以惯性—重力内波(背风波、锋面波)
这种混合波的形式出现。
3.物理机制
要求:
'
0 w 0
t
δ

≠ ≠

, (非静力平衡)。所以,形成机制与重力内波类似。
若某区域有上升运动w' > 0→下层辐合、上层辐散, → 水平扰动, u' ≠ 0 ,对西风扰动
( ) '
' '
2 u0 (3.53) v 0 v0
t

> < → <
􀁊􀁊􀁊􀁊􀁊􀁊􀁊􀁇 ∂ (产生北风扰动)
'
1 (3.53) u 0
t

<
􀁊􀁊􀁊􀁊􀁊􀁊􀁊􀁇 ∂ ,削弱原有西风,从而就会改
变原来的水平散度分布。因此,在科氏力作用下形成的向右(北半球)旋转的惯性振荡,通过水
平辐合、辐散及垂直运动的交替变化,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传播,形成惯性波。
外部条件:地球旋转。内部条件:垂直运动及其加速度(非静力平衡),水平散度的交替变化。
4. 滤波条件
1) 不计地球旋转(不计科氏力)。
2) 设为静力平衡。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13
3) 设为水平无辐散。
4) 设为准地转运动。
作业:Cha.3-15, 29,33
§6. 大气长波(Ros*****y 波)
本节讨论经典的大气长波:水平无辐散的Ros*****y 波或正压Ros*****y 波。
高空天气图上的特征:自西向东移动(单向性),移速接近u (慢波),波长为几千km,绕地球一圈
有3-6 个(“冬三夏四”),把这种流型所蕴含的波动称为Ros*****y 波(大气长波,行星波)。注意:通过天气
图看到的是气流的流型,并非是波动(质点运动与波动的关系)。
图3.12 获奖后的罗斯贝
1. Ros*****y 波的波速公式
设为大尺度运动:准静力,准水平,准水平无辐散。则p 系的扰动方程组(设f = f0 +β y ≠ const. ):
'
u u' fv'
t x x
⎛⎜⎝∂∂+ ∂∂ ⎞⎟⎠ − =−∂∂φ
'
u v' fu'
t x y
⎛⎜⎝∂∂+ ∂∂ ⎞⎟⎠ + =−∂∂φ
(3.68)
' '
u v 0
x y
∂ ∂
+ =
∂ ∂
与上节惯性波比较可知:
惯性波: f = cos nt : f 平面近似;长波: f ≠ const: β 平面近似, f const
y
β

= =

,即在f 平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14
面上考虑科氏力→ 惯性波; 在β 平面上考虑科氏力→ 大气长波。
为考虑f 的变化(即β 项),将水平运动方程变形(作涡度运算)得:
' '
u v u v' 0
t x x y
β
⎛⎜⎝∂∂ + ∂∂ ⎞⎟⎠⎛⎜⎝∂∂ −∂∂ ⎞⎟⎠+ =
(3.69)
d(v' u') f d(' f) 0
dt x y dt
⎛ ∂ ∂ ⎞ ζ +
⎜⎝ ∂ − ∂ + ⎟⎠= =
(3.69)‘
因为运动水平无辐散,可引入流函数,使
' '
u' ,v'
y x
∂ψ ∂ψ
= − =
∂ ∂
,所以
'
u 2 ' 0
t x x
ψ
ψ β
⎛⎜⎝∂∂ + ∂∂ ⎞⎟⎠∇ + ∂∂ =
(3.70)
考虑南北范围无限宽或扰动与y 无关(一维波动),则:
2 ' '
2 u 0
t x x x
ψ ψ
β
⎛⎜⎝∂∂ + ∂∂ ⎞⎟⎠∂∂ + ∂∂ =
(3.71)
或由
'
(3.69) u v v' 0
t x x
β →⎛⎜⎝∂∂ + ∂∂ ⎞⎟⎠∂∂ + =
(3.72)
设单波解为:
ψ ' = Aeik(x−ct) (3.73)
或 v' Beik(x ct) = − (3.74)
将(3.73)式代入(3.71)式或(3.74)式代入(3.72)式得:
c u k2
= −β (3.75)
—— 经典的Ros*****y 长波公式(动力学常用表达式:波数形式)
ku k
ω = −β (3.75)’

2
4 2
c u β L
π
= − (3.76)
(天气学常用表达式:波长形式)
若设南北范围有限 ,可令
' D e i(kx ly t ) ψ = + −ω
代入(3.70)式得二维Ros*****y 波在x 方向传播的波速公式:
x 2 2 c u
k k l
ω β
= = −
+
(3.76)’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15
—— Haurwitz 波 (k=0 时,即为经向传播的Ros*****y 波)
也有称球坐标系中的二维Ros*****y 波为Haurwitz 波。
2. 罗斯贝波的性质
水平横波,单向波,慢波,对大尺度天气变化过程有重要意义。由于绝对涡度守恒((3.69)’式),水
平无辐散((3.68)3),又称涡旋(慢)波。
令(3.76)式中的c=0(即变为静止波或驻波),则静止长波的临界波长为
2 s
L = π u β (3.77)
代入(3.76)式得
2
1 2
s
c u L L
= ⎛⎜ − ⎞⎟
⎝ ⎠
(3.78)
由(3.78)式得:
(3.79)
图3.13 罗斯贝波的形成
3. Ros*****y 波产生的物理机制
设初始时有三个静止气柱(也有用3 个空气质点),某时刻气柱B 受扰动向北运动,因为绝对涡度守
恒ζ ' + f =常数,所以纬度增加,则f ↑ →ζ ' ↓即ζ ' < 0 得到负涡度,发生顺时针旋转。在它的诱导下
0
0
0
s
s
s
L c
L L c
L c
= = ⎧⎪
= < > ⎨⎪
⎩> <
, , 静止波( 驻波)
, , 波向东移, 前进波
, , 波向西移, 后退波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16
气柱C 向南运动,得到正涡度,产生逆时针环流;而气柱A 向北运动,得到负涡度,形成顺时针环流。
另一方面,在气柱A 和C 对应的环流的反诱导作用下,气柱B 向北在达到一定纬度后就会转向南运
动,即返回初始纬度。但回到初始纬度后,由于惯性作用下继续向南运动到一某位置后,……;则气柱B
将围绕初始纬度作南北振荡,在其作用下气柱A,C 也将随之作南北振荡。则这种南北振荡在地转涡度f
随纬度变化作用(即β 效应)下的传播就形成大气长波(Ros*****y 波)。
§7. 水平辐散条件下的Ros*****y 波
在β 平面上,考虑浅水模式方程组(非线性):
0
u u u v u fv
t x y x
v u v v v fu
t x y y
u v u v
t x y x y
φ
φ
φ φ φ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80)
2 1 (3.80) (3.80)
x y
∂ ∂

∂ ∂
,得涡度方程:
d( f) ( f) u v
dt x y
ζ
ζ
+ ⎛∂ ∂ ⎞
= − + ⎜⎝∂ + ∂ ⎟⎠
(3.81)
3 (3.80) 改写为:
d u v 0
dt x y
φ
φ
⎛∂ ∂ ⎞
+ ⎜⎝∂ +∂ ⎟⎠=
(3.82)
由(3.81)、(3.82)式消去水平散度项,可得:
d( f ) 0
dt
ζ
φ
+ = (3.83)
即为位涡守恒方程。利用(3.81)、(3.82)式有:
d v ( f)1d f d
dt dt dt
ς φ φ
β ζ
φ φ
+ = + ≈ (3.84)
为线性化(3.84)式,设:
u=u+u' ,v=v+v' ,φ =φ +φ ' (3.85)
则得线性化涡度方程:
u ' v' f u ' v'
t x t x y
φ
ζ β φ
φ
⎜⎝⎛∂∂+ ∂∂ ⎟⎠⎞ + = ⎡⎢⎣⎜⎝⎛∂∂+ ∂∂ ⎟⎠⎞ + ∂∂ ⎤⎥⎦
(3.86)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17
引入地转近似:
'
u '
y
∂ψ
= −


'
v '
x
∂ψ
=


'
' f
ψ =φ (相当流函数,称为地转流函数),所以(3.86)式变
为:
( ) ( ) '
2 ' 2 ' 2
1 1 u u 0
t x x
ψ
ψ λ ψ β λ
⎛⎜⎝∂∂+ ∂∂ ⎞⎟⎠ ∇ − + + ∂∂ =
(3.87)
其中
2
2
1
λ f
φ
= ,代表水平散度的作用。如果u = 0 ,(3.87)又可写为:
( 2 ' 2 ')
1 d f 0
dt
∇ψ + −λψ = (3.88)
称为准地转位涡守恒方程。设有单波解
' e i(kx ly t) ψ = Ψ + − ω (3.89)
代入(3.87)式得:
2 2 2
1
k
k l
β
ω
λ
= −
+ +
(u = 0 ) (3.90)
2
1
2 2 2
1
ku k( u)
k l
β λ
ω
λ
+
− =−
+ +
(u ≠ 0 ) (3.90)‘
讨论:
1) u = 0 , 2 2 2
1
k
k l
β
ω
λ
= −
+ +
(3.91)
2 2 2
1
x c
k k l
ω β
λ
= =−
+ +
, 2
1 λ
(水平散度项)使长波的移速减慢。
2 2 2
1
( ) y
c l k l k l
ω β
λ
= =− ⋅
+ +
(3.92)
2) u ≠ 0 , ( 2 2)
2 2 2
1
k k l u
k l
ω β
λ
= + + ⎡⎣ + − ⎤⎦
(3.93)
2
1
2 2 2
1
x
c u u
k k l
ω β λ
λ
+
= = −
+ +
(3.94)
y x
c kc
l
=
可见,水平散度的作用与长波的产生无关,只是使得长波移速变慢。如果扰动与y 无关,则(3.94)式变

( 2 )
1
2 2
1
x
u
c c u
k
β λ
λ
+
= = −
+
(3.95)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18
进一步,若不考虑基本气流(即令u = 0 ),有
2 2 2
1 2
c
k k f gH
β β
λ
= − = −
+ +
(3.96)
即为海洋Ros*****y 波(本章习题的第7 题)。
3)两类Ros*****y 波的比较
(1) 水平无辐散情况下(经典Ros*****y 波)
形成于具有无限深度或有限深度但有固定顶盖的均质不可压大气中。其相速度为:
2
2 4 2
c u u L
k
β β
π
= − = − (3.97)
群速度(波动能量传播的速度,详见下一节)
2
g 2 4 2
c c kc u u L
k k
β β
π

= + = + = +

(3.98)
① gc >c,并且0 g c > (波动能量向东传播,快于波动本身的传播)
② g L ↑→ c ↑ ,当L → ∞ ( k → 0 )时c → −∞ , g c → +∞ (波速、群速度无界)
(2) 有水平辐合、辐散的情况下
形成于均质不可压的具有自由表面的大气。其相速度为:
2
1
2 2
1
c u u
k
β λ
λ
+
= −
+
(3.99)
称为叶笃正波(Yeh wave)。其群速度:
图3.14 叶笃正(1916- )
( )
( )
2 2 2 2 2
1 1
2 2 2
1
( 3 )
g
k k u k
c
k
λ β λ
λ
+ + −
=
+
(3.100)
① s L 0 , 0 g c > 且gc >c(波动能量向东传播)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19
{ {
L>Ls : c < 0 , 0 g c < 且gc >c(波动能量向西传播,并且快于波动本身的传播)
②L→ ∞(k→0)时, 2
1
gc c β
λ
= → − (波速、群速度皆有界)
波动小结:
准地转大气(模式):Ros*****y 波。
正压大气(模式):惯性-重力外波,正压Ros*****y 波。
斜压大气(模式):惯性-声波,惯性-重力内波,斜压Ros*****y 波。
长波小结:
正压大气长波 水平无辐散 一维正压大气长波(Ros*****y 波)
二维正压大气长波 (Haurwitz 波) → 球面Ros*****y 波
大气长波
有水平辐合、辐散 二维有水平辐合、辐散长波
一维有水平辐合、辐散长波(叶笃正波)
海洋Ros*****y 波(基流静止)
斜压大气长波 包含层结效应的Ros*****y 波
§8. 大气混合波—惯性重力外波
自由面上的垂直扰动在重力、科氏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波动。设u = 0 , 0 f = f 且扰动与y 无关,
则线性化浅水方程组为:
' '
'
'
'
' '
2
0
0
0
u fv
t x
v fu
t
C u
t x
φ
φ
⎧∂ ∂
⎪⎪∂ − =− ∂
⎪∂
+ = ⎨ ∂ ⎪⎪
∂ ∂
⎩⎪∂ + ∂ =
(3.101)
1 (3.104)
t


,利用2 (3.104) 和3 (3.104)
x


得:
2 2
2 2 '
2 0 2 f C u 0
t x
⎛∂ ∂ ⎞
⎜⎝∂ + − ∂ ⎟⎠ =
(Klein −Gordon方程)(3.102)

u' Ueik(x ct) = − (3.103)
代入得
2 2
2
0
c C f gH f
k k
= ± +⎛⎜ ⎞⎟ = ± +⎛⎜ ⎞⎟
⎝ ⎠ ⎝ ⎠
(3.104)
——惯性重力外波的波速公式
{
{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20
主要性质:海洋动力学中称Sverdrup(斯维尔德鲁普)波。属于快波,对天气变化过程意义不大,在正
压地转适应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详见第四章)。
其他形式的混合波:惯性-声波,惯性-重力外波,惯性-重力内波,Ros*****y-重力波(热带大气)。
§9. 群波与群速度
1. 单波(单色波,单纯波):具有一定振幅、一定频率和一定波长,在时间和空间都是无限的波动。
2. 群波(group wave):由各种单色波叠加而成的波动。叠加结果:若振幅加强,则相互增长;若振幅减
弱,则相互抵消。所以,群波的振幅随时间和空间改变。群波≠混合波。
3.群波的主要性质
设有两个单波1, 2 q q ,振幅相同,频率和波数略有差异。
考虑它们仅在x 方向传播,设
(1 1)
1
q Qei k x t = −ω (3.105)
(2 2)
2
q Qei k x t = −ω (3.106)
迭加后的群波:
(1 1) (2 2)
1 2
q q q Q ei k x t ei k x t = + = ⎡⎣ −ω + +ω ⎤⎦
1 2 2 1 2 1 2 1 1 2 2 1
2 2 2 2 2 2
ik kx t ik kx t ik kx t
Q e e e
−⎛⎜ − −ω −ω ⎞⎟ ⎛⎜ − −ω −ω ⎞⎟ ⎛⎜ + −ω +ω ⎞⎟
⎝ ⎠ ⎝ ⎠ ⎝ ⎠
⎡ ⎤
= ⎢ + ⎥⋅
⎢⎣ ⎥⎦
1 2 2 1
2 cos 2 1 2 1 2 2
2 2
Q k kx t eik kx t
ω ω ω ω ⎛⎜ + − + ⎞⎟
⎝ ⎠ = ⎛⎜ − − − ⎞⎟
⎝ ⎠
(3.107)
群波特点:园频率2 1
2 2 1
ω ω
ω ω
+
= ≈ ≈ ,波数2 1
2 2 1
k k k k
+
= ≈ ≈
振幅:是时间、空间函数( ≠ co nst )。振幅2 cos
2 2
Q kx t = ⎛⎜Δ −Δω ⎞⎟
⎝ ⎠
,振幅max : 2Q,振幅min : 0 。
载波:移速1 2 c c c
k
ω
= ≈ ≈ 2 1
2 1 k k
ω +ω
=
+
,又称被调幅波
波包:移速
/ 2
g / 2 c
k k
Δω Δω
= =
Δ Δ
,取极限得:
g
c d
dk
ω
= (3.108)
波包的定义:载波的包络线,即载波最大的振幅点的连线,又称调幅波。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21
图3.15 波包
图3.16 波的叠加
链接函数绘图软件Advanced Grapher 演示:波包
4. 群速(度):调幅波(波包)的移速,群波中具有相同振幅点的移速,代表波动能量的传播速度。
5. 相速(度):被调幅波(载波)的速度,表示位相相同点移动的速度,代表波形的传播速度。
6. 群速的计算式
1) g
c d
dk
ω
= (3.109)
《动力气象学》电子教案 -编著、主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系 李国平教授 制作:林蟒、李国平
22
2) g
c c kdc
dk
= + (3.110)
3) g
c c Ldc
dL
= − (3.111)
4)
1 2
g
c dk c c dc
d d
ω
ω ω
= =

(3.112)
7. 波的频散(弥散)
1)非频散波: gc =c即c 与k,L,ω 均无关,波能与波动一起移动,称波动没有发生频散或为非频散波,
如声波、重力外波;反之,称为频数波( gc ≠c),如重力波、惯性-重力波、长波。
长波:c=u−β /k2 , ( 2) 2
3
/ 2 / g
c c kdc u k k u k
dk k
β
= + = −β + ⋅ = +β
g∴c ≠c,长波为频散波,具有频散效应。
2)上游效应: 0 gc >c> ;或c < 0 , 0 g c > 时,上游扰动的能量先于扰动本身到达下游,在下游产生新
的扰动,或加强下游原有扰动的影响。
3)下游效应: c > 0 , 0 g c < 或0, 0, g g c< c < 且c >c时,下游扰动的能量向上游传播,使上游产生新
的扰动或加强上游原有扰动的作用。
4)两类长波在上、下游效应中的差异
水平无辐散长波: /2, /2, g g c=u−β k c =u+β k c >c且0 g c > ,所以只能够产生上游效应。
有水平(辐合)辐散长波: 0 , g g gx g c c c c c
k
∂ω
> = >

( 取) 并有0 g c > 或0 g c < ,可产生上、下游效应。
作业:Cha.3-6、9、28、38
本章小结
请同学们自己完成。
习题课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