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大师介绍(ZT)

来源: @^_^@ 2004-04-15 21:34:5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238 bytes)
华彦钧

阿炳,原名华彦钧,阿炳是他的小名。生于1893年7月,卒于1950年12月。阿炳二十多岁时,患了眼疾,又死了父亲,贫病交加,眼疾恶化,双眼相继失明,从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从童年起就同他父亲华雪梅学习音乐。华雪梅是一位道士,是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的技艺杰出的人材,阿炳的音乐修养最初主要的基础出于道家音乐,而且是出于家传。道家音乐,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间音乐,其中有许多是毫未改动的民歌曲调。阿炳双目换明后得不到有钱的斋主的欢迎,只能离开道门,开始以卖唱为生。在无锡市里,一位戴着墨镜,胸前背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手里拉着胡琴,在街头上行走的,这人便是阿炳。
  阿炳纯粹靠演唱来维持生活,他从来没有做过向人乞怜的样子,他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他的音乐反映出来,没有因为生活艰难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乐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建康而深沉的气息。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在解放后,当人民政府派人去关心他,去整理他的音乐作品时,他却无法了愿,突然吐血病故了。
  阿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作品,其中《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二泉映月:无锡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是阿炳常去游玩的地方。他双目失明后,才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的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而他当时所感到的却是漆黑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婉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调。
  听松:乐曲描写宋代伟大的爱国将领岳飞,率领义勇军士,进行卫国战争的故事。阿炳在此曲中间寄托着抗战胜利的心情。乐曲个性鲜明坚强,引子气魄阔大,一、二、三段都满含着不平凡的情调和结构,成功地抒写了奋斗的勇气和胜利的把握。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声音特别浓厚有力
  寒春风曲:这是阿炳又一首二胡曲子。阿炳自己说是道家失传了的《梵音》曲调而杨荫柳先生研究的结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从曲名看是描写春天所吹寒冷的风,从乐曲本身让人感受到的是被压迫的沉重的唉叹和对光明的无限向往
  大浪淘沙:据阿炳生前所言,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弹奏,而加进了琵琶的技术的。此曲经杨荫柳、曹安和二位先生录音并记谱才得以保存下来。乐曲结构紧凑,共分三段,音乐情绪从原来的深沉忧怨发展到活泼有力最后在充满乐观和自信的乐声中结束。
  龙船:原是民间所流行的一个琵琶曲调。乐曲中琵琶的弹奏是模仿端午节民间比赛龙船时,龙船上的罗鼓声与歌唱声。开头是模鼓,中间为好戏段,每段是一个民歌或一段器乐曲调,各段之间,又夹进模仿罗鼓的部分。
  昭君出塞:这是阿炳父亲华雪梅亲传的琵琶曲,与《昭君怨》及《塞上曲》没有相似之处。
《二 泉 映 月》二胡曲。江苏无锡民间音乐家阿炳(华彦钧)所 作。音乐委婉流畅,意境深邃,情调悲怆,表达了对辛酸现实生活的沉思,寄托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流传甚广。

刘天华

刘天华是民族器乐作曲家、演奏家。他的创作活动正是在本世纪初,一批有识之士为普及音乐教育,发扬振兴民族音乐而奔走的时候。刘天华音乐的知识面很宽,从小就接触过军乐队中的管乐器,后业向人学习过二胡、琵琶和多种民间乐器。1922年任教于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期间,还向外籍音乐家学习小提琴与作曲理论,同时进行了大量的民族音乐整理工作。
  刘天华对中国音乐的贡献主要在民族器乐创作上。他共创作有7首二胡乐曲,47首二胡练习曲,3首琵琶乐曲,15首琵琶练习曲。他将二胡这件中国最普及的民族乐器从伴奏地位上升到独奏地位。并且将这件乐器纳入高等院校教学之中,设立二胡专业,为二胡在我国民族器乐中的地位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由于他对民族间乐有着透辟的了解,他创作的乐曲不论是题材立意,还是旋律构成、结构安排都有着鲜明 的民族特点;又由于他对西洋音乐的长处用来帮助发展我国民族音乐。刘天华这种融人贯通中西之长的精神,以及他在创作上如此杰出的成就,今天仍然是民族器乐创作中一个令人景仰的山巅。
  他的二胡曲有《病中吟》、《月夜》、《悲歌》、《良宵》、(《除夜小唱》)、《闲居吟》、《空山鸟语》、《江明行》、《烛影摇红》、《苦闷之讴》等。

刘文金

中国当代颇具影响力的民族音乐作曲家和指挥家之一。
三十多年来,他创作了大量的器乐、声乐作品,其中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乡》曾在中国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评奖中荣获一等奖,更被誉为当代二胡作品的新的里程碑,影响海内外,其他的主要作品尚有民族管弦乐《太行印象》、《山村的节日》、《难忘的泼水节》、《音乐会序曲》、《十面埋伏》等;笛子与乐队《鹰之恋》、二胡与乐队《秋韵》等;声乐作品有《大海一样的深情》、《北京之夜圆舞曲》等;舞剧《长恨歌》等,有的作品曾获得创作奖。
由于他出色的创作成就,刘君被民族音乐界推崇为中国近代“自刘天华以来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北美洲中国音乐研究会出版的英文刊物《中国音乐》曾赞扬刘君是“中国大陆最能令人感到他的震撼力的一位作曲家”。

何占豪

何占豪在音乐创作上有一个座右铭:那就是"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他作曲生涯四十余年的全部作品,前二十年主要是以"外来形式民族化"为主。1959年与同学陈钢合作《梁祝》蜚声乐坛誉满中外后,他的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弦乐与合唱《决不忘记过去》;交响诗《龙华塔》等大型器乐声乐作品相继问世,这一时期的作品除了注重戏剧性、抒情性外,还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
八十年代以后,何占豪又把"民族音乐现代化"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除了将《梁祝》改编成高胡协奏曲和琵琶协奏曲外,还写了二胡协奏曲《乱世情》、《别亦情》,二胡与乐队《莫愁女幻想曲》,以及民族管弦乐《伊犁河畔》《节日赛马》《傣寨风光》,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等一大批民族器乐作品。九十年代,何占豪高兴地看到古筝新秀辈出,除了将《梁祝》改编为古筝协奏曲之外,还创作了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西楚霸王》和古筝独奏曲《茉莉芬芳》、《姐妹歌》等,对传统乐曲《月儿高》、《春江花月夜》等也作了改编。除此之外,他还创作了笛子协奏曲《长恨绵绵》、柳琴协奏曲《花》、扬琴协奏曲《罗兰情》等,几乎每年创作一部大型作品。在民族音乐语言的创新,民族器乐演奏技巧的提高,民乐表现幅度的拓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何占豪称自己是"探索者":"既然是'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败,不管是哪种,都可以给后人带去经验与教训。"他对后辈的提携是圈内人众所周知的,当年,默默无闻的二胡新秀,如今是海内外著名的二胡演奏家许可"毛遂自荐"恳请何老师帮助年轻人的信至今让何占豪感叹,"当年,没有孟波、丁善德、刘品等教授提携,哪有我何占豪的今天呵。"如今,许可、马晓晖已成名家;二胡邵琳和古筝罗小慈等新秀也已崭露头角,这些演奏家们或多或少地与何占豪的新作首演结下了不解之缘。
"路漫漫,其修远兮",何占豪表示,探索是他永恒的主题,只要人民大众喜欢的,他会一如既往。

谢功成

作曲家对民歌进行改编、加工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将民歌作为间调素材,作旋律性的发展;一是保持民歌原有骨架同时对其进行多声部的加工处理,如改写成全唱曲或配钢琴伴奏等,使其增强艺术和丰富其表现内涵。
谢功成的代表作之一是合唱《阿拉木木汗》。这是他于1948年在香港时进行改编的。这首合唱以其丰富的合唱效果、生动的音乐形象、娴熟的合唱写作技巧饮誉国内外,一直到今天还是专业、业余合唱团队的保留节目。
谢功成于1955年写作的大合唱《长江抒情诗》(放平词),是一部具有较高专业技巧和音乐表现深度的作品,其中第二乐章《白帆》早在1956年全国音乐周演出时,就得到了广泛的赞扬,后来全曲曾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进行守演出。这部作品在积极的反映时代生活的同时,难能可贵的强调了艺术主体的美学价值,突破了50年代末期盛行的艺术功利主义的要求,今天看业这部作品用有其突出的艺术成就。
《长江抒情诗》有壮阔激情的第一乐章《大江东去》,飘逸、深沉的第二乐章《白帆》,生动、活跃、谐谑曲性质的第三乐章《彩虹》,神奇、飘渺、幻想的第四乐章《神女》以及热情、澎湃的第五乐章《长江,你浩浩荡荡》。
作曲家近年的新作有合唱《绿色的澜沦江》等。
谢功成同时又是一位音乐教育家。建国以来主要从事音乐学院的作曲技术理论教学,菱有《合唱写作技巧》(与曾理中合著)论文《论同宫场》(与马国华合著),以及主编和参予定作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音乐自学丛书(作曲卷)。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