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来源: YMCK1025 2017-06-27 17:30:5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9209 bytes)

 

 

 

 

向小地方走出的毕业生敬一言: 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原创2017-06-27 十年砍柴 文史砍柴

 

又到毕业季。上周我去山西一所大学做讲演。讲演完毕,在自由提问阶段,好几位青年学生问我:毕业后是去大城市找工作还是回到老家?

 

我的回答是:这样的问题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纵向比,时代不一样,扩招后每年几百万毕业生,和二十多年前大学毕业生稀缺所面临的形态不一样;横向比每个人的家庭状况、成长环境以及个人性格、能力有差别,也不可一概而论。但总体而言,能够到外面去闯荡就尽量去闯荡,年轻是去大城市闯荡的最好资本。不要图安逸轻易回乡,一旦回去了再想出来就更难了。

 

 

 

接着,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十年前我的一位小同乡,毕业于北京一所985大学金融专业(该专业全国排名前五)。因为是独子,他一开始想回到湘中一个地级市,方便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可是在老家找工作很难,没有关系寸步难行。他参加当地信用社一次名曰公开的招聘,笔试过后,面试刷了下来。而被录取的几乎都是父母在当地有些影响的人,毕业的院校多为当地的二本、三本。后来他明白这就是一次“萝卜招聘”——即一个萝卜一个坑,为某些人量身定做的,而不明就里的人只是陪衬。一气之下的他又回到北京,参加了美国花旗银行北京分行的招聘,凭实力过关斩将,最终被录用。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年轻人选择就业的地区,一要看当地的竞争环境是否更公平;二是不要拒绝激烈的竞争,人的能量往往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才能激发。

 

我这番话是对小地方出来的大学毕业生所言的,如果家庭就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些城市或者比较发达的二线城市,回到生长的城市找工作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回老家并非一无是处,有不少显而易见的好处的。

 

一是对老家社会情况熟悉,那山那水那人,很快就能适应。故乡中小学同学多,亲戚不少,彼此有个照应。但是你要好好评估一下,老家的社会关系究竟对自己有多大的助力?而且,一旦回到老家,你的社会关系几乎就是固化了,只能是亲戚圈和同学圈的扩大,越到后来你会觉得多数社会关系的价值不大。除非能通过联姻进入更高的社会圈层,但更高的社会圈层几乎是内部联姻,国税局长的儿子娶公安局长的女儿是常态。当然,如果你父母是当地有实权的官员或者是有实力的企业家,那又另说。而去一个大城市,你的社交圈将会是多重的,你能认识到更多志同道合或者彼此抱团取暖的朋友。

 

二是方便照顾父母。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但后面一句往往被人忽视,“游必有方”。古代是农耕社会,交通、信息很不发达,子女不在身旁,留在故土的父母确实很凄凉。在过去改革开放四十年内,也有许多“空巢老人”。

 

我以为所谓的“孝道”,应该是一种父母和子女关系达到某种平衡状态。如果一个年轻人放弃去大都市——那里有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只是为了和父母在一起,回到故乡找一个鸡肋工作,干得不开心,那么你的父母也会跟着不开心。对大多数父母而言,儿女的事业兴旺,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金钱诚然不能代替尽孝,但儿女挣更多的钱、事业上有更好的发展,是父母晚年是否无忧最重要的保障。而且现在人均寿命高,年轻人刚刚毕业时,父母多是年富力强的中年人,并不需要儿女照顾。等儿女在大城市奋斗十数年后,经济上、社会地位上有一定的成就,那时候把进入人生暮年的父母接到大城市去,可能是比较好的方式。现在大学毕业生的父母,多生于60年代,接受新生事物快,没有多少故土难离的观念,他们能适应大城市的生活。

 

三是小地方的生活成本低,特别是房价低,生活安逸。近些年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房价飙升,一对年轻夫妇购房,首付会耗尽双方家长的积蓄。而在老家,父母可能早就给自己准备了房子。可人生并不仅仅为了住大房子。在小地方生活节奏慢,生活成本比大城市低,但赚钱的机会也少,工资普遍不高,要摆脱不如意的工作环境,很难下决心,因为没有更多的工作机会。一个小城市,如果经济欠发达,个人创业的环境不是太好,也没有什么上规模的民营企业。大学毕业生回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事业单位或国有垄断企业的岗位,哪怕工资不高,领导霸道,也得小心谨慎地忍受。因为舍弃了现有的这份没意思的工作,就意味着失业。而在大城市,不少人一辈子要换好几次工作,而且人生的价值通过一次次跳槽得到提升。——当然,过于频繁的跳槽我不主张。

 

在几年前,由于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特别是房价上涨得厉害,空气质量变得糟糕,雾霾时常爆表,流行一种“逃离北上广”,可结果呢?又出现了回流,逃回故乡小城市的许多年轻人在更大的失望后,又不得不回到大城市,选择重新开始。2014年新华网刊登了一篇题为《年轻人逃离北上广后又逃回:已经回不去了》的报道,如此说:

 

工作机会少,干事要拼爹,观念不合拍,让不少"逃离北上广"的人身在故乡为异客,自己的逃离之地反倒更觉亲切。于是,很多人带着无限的失望再次 回到那个他们内心有些"恐惧"的地方,重新来过。大城市相对的公平,更多的机会,给了他们一个回归的理由,尽管这看起来像自我安慰。

 

以我个人的经历为例。我在28年前毕业于西北一所重点综合性大学(现在属于985大学)。我当时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进京或者去上海、深圳,别的城市不考虑,回老家那个地级市甚至县城更不在考虑之列。

 

那个时候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是皇帝的女儿部愁嫁,和扩招以后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压力是不可同日而语,但现在回想起来,仍然有许多相通之处。我们班30个毕业生,前来主动要人的单位大概一百多个。有些在西部一些“三线”企业规模大、实力强,招聘的老师甜言蜜语,口头上承诺了许多条件。甘肃省三个省一级强势的党政部门对我伸出橄榄枝——当时大学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党政机关不需要通过公务员考试。但我都谢绝了,选择北京东北郊的一家国有老企业,那家企业是“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项目之一。

 

我和其他120多名大学本科或硕士毕业生同年进入该企业,当时整个厂区呈现破败之像,工资很低,三个人住一间单身宿舍。刚来时多数人觉得失望,但多年过去了,已经有一百余名跳槽去了更适合自己的单位,这家企业也A股上市了,成为全国最大的液晶显示器生产基地,留下的不到20名毕业生成了公司高管或中层骨干。自愿回到老家工作的同学,人生很快就见到了天花板,为了一个正科级蹉跎半辈子,更多的时间耗费在酒桌上和麻将桌上。在故乡的熟人社会里,很容易变成随波逐流的人。

 

还有一个应该考虑的因素,在大城市择偶的空间更大,教养子女的成本虽然比老家高,

但儿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要大得多。

 

一个人到陌生的大城市闯荡,唯一要注意的是要必须足够的心理准备,熬过刚毕业前两年的灰暗期。前两年因为收入低,在职场属于低位很低的“菜鸟”,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社交圈。你会觉得和校园生活反差太大,有诸多的不适应。当你觉得寂寞和孤独时,连找个人喝酒倾诉都很难。和我毕业时一起去那家国有老企业的兄弟中,有两人不堪压力精神失常,他们都是毕业于名校,在贫困的老区长大。我们当时很有物伤其类之感,但多数人熬过了这一段时期,便是天地开阔。——我想,这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吧。

 

去异乡的大城市谋生,会品尝许多的辛酸,会遇到一道道要咬牙才能度过的难关,你可能会后悔一时。但选择逃避,一毕业回到故乡,则可能后悔一辈子。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年轻的朋友,勇敢地迈出去大城市闯荡的那一步吧。大城市里荆棘密布,前行不易,但有着比老家更为公平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祝你好运。

 

【本文首发UC大鱼号】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