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first, be smarter or cheat.

来源: 云乡客 2016-01-24 18:01:1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297 bytes)

自从踏入 2016 年,世界各地的股市像“小飞侠”Peter Pan 的标准服一样,满眼绿色。有人说多看绿色对眼睛有好处,估计都是些不炒股票的人。股票交易所的电子荧屏上一片惨绿不光养不了眼,而且伤心伤肝!上周五油价回升,带动各地股市造好,此后走向如何,现在还不好说,于是找来珍藏的电影 Margin Call (中译“孖展风云”或“利益风暴”)重看了一遍。


华尔街作为世人瞩目的金融中心,每天都牵动着世界各地各色人等不同程度的关注。好莱坞拍过不少以华尔街为题材的电影,并不是每一部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个人比较喜欢的有 1987 年的 Wall Street 和 今天要谈的这部 Margin Call。


这部电影于 2011 年上映,那时距离 2008 年发生的金融危机过去了才几年,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没有被人们遗忘。电影聚焦于一家百年投资银行,仔细描述公司中不同层次的人员在面对公司破产危机时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但是,观众通过剧情的推进以及剧中人之间的对话,很容易把思路延伸到华尔街甚至整个资本市场,深刻地思考现行制度的弊端和潜藏的危机。这部电影好看的地方在于它的紧凑,从发现危机到拟定应对方案并且排除隐患,总共花了不到二十个小时,结局不令人意外却具有震撼力。


电影的开头相当平淡,那是某个周四的上午,一队木无表情的行政人员鱼贯而入到某大投行的某一层楼,一个一个约见公司的职员,然后是一个一个抱着装有私人物品的纸箱离开公司的被解雇的职员。当该楼层风险管理部经理 Eric Dale 被知会即时终止工作的时候,他希望能够把手头的风险评估报告完成,但是行政部门的人毫不容情地拒绝了。Eric Dale 对到办公室来表示遗憾的同事,交易员领班 Will Emerson 说应该安排人接手他正在做的风险评估,对方也叫他不要再管那件事了。在走廊里,他遇到了两位前来道别的手下 Seth Bregman 和  Peter Sullivan,初级分析师 Seth Bregman 安慰了他两句就走开了, 较为资深的 Peter Sullivan 则诚挚地再三向他道谢,并把他送到电梯口。也许是  Sullivan 的行使他有所触动,他对  Sullivan 说:“我正在处理一些事,但是他们不给我时间完成它......”然后他把一个 USB 移动硬盘交给 Sullivan 并说:“你看一下吧,小心点。”


就是这个硬盘,引发了接下来的一连串事件。 


我们在电影中反复听到两句话,一句类似“我去年就和你提出过这个问题”,那往往是下级对他的上级所说;另一句则是“这是什么东西?”, 那是上级对下级关于技术层面事物的询问。通过这两句话,我们理解到,公司内部有人很早就觉察到可能潜藏的危机并向上级作了提示,但没有受到重视。没有得到重视的部分原因是上层管理人员对基于风险管理所设计出来的模型并没有深入的理解,因此公司才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边缘。


躲过裁员劫难的 Peter Sullivan 完成当天工作之后,想起 Eric Dale 交给他的移动硬盘,于是打开来看看是什么内容。通过一连串的演算,在晚上大约十点的时候,他发现了足以毁掉公司的一个大漏洞,于是通知他的同事 Seth Bregman 和被称为“我们老板的老板”Will Emerson 回到办公室。十分钟后,Will Emerson 和 Seth Bregman 一起回到公司。见到 Peter Sullivan 的时候,Will Emerson 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又不会再裁员了,你不必刻意表现了。坦白说,我都不知道你们这些家伙干的是什么。”
当 Peter Sullivan 向他展示一个模型的时候,Will Emerson 问:“ 这是什么?”
当 Sullivan 解释道那个模型所显示的是在特定时间内,公司帐本上的全部内容,Eric Dale 试图用溢出标准风险价值模型的波动率重估那些资产的价值,但是没能完成。经过 Sullivan 的计算,一旦市场走势向下,公司的损失将会超过公司的现有市值!Will Emerson 立刻安排把这件事通报他的顶头上司 Sam Rogers 。当 Rogers 回到公司,Emerson 向他展示电脑上所显示的数据,Rogers 说:“我的上帝...你知道我看不来这些鸟东西!解释给我听吧。”


Emerson 告诉他,公司目前的经营杠杆系数过高,已经超过公司所制定的,依据历史波动限制所建立的交易模型,将会引致公司资产急速暴跌!过去两周有五到六个交易日,波动已经突破了限制,超过了底线,目前暂时能维持,一旦市况转差就很难预料了。接下来,区域主管Jared Cohen 召开了一个有高级管理人员参加的通报会,出席的除了包括 Sam Rogers 等四人之外,还有首席风险评估官 Sarah Robertson 和 “楼上的同事”Ramesh Shah 以及公司内部顾问。Rogers 回顾了事件发现的经过,这时已经是凌晨 2:15。区域主管Jared Cohen 首先考虑的是抛售所有不良资产,Sam Rogers 提醒他,处理所有不良资产需要几周的时间,如果公司突然间只卖出不买进,市场很快就会觉察得到,届时必定全军覆没。


事情很快就被汇报给公司的行政总裁 John Tuld,凌晨四点前,Tuld召集了一个执行委员会会议。当 Peter Sullivan 按照他的要求,用简明的语言陈述了根据交易模型所预测的结果是,假如公司那些抵押予贷款资产的估值哪怕只下降 25%, 所遭受的损失将会超过整个公司的市值。John Tuld 根据他所确信的行业存活三原则的第一条“出手快”,接受了Jared Cohen的提议,以最快的速度卖出手头所有不良资产。Sam Rogers 认为这样做,将会导致市场消沉好几年,届时一切都玩完了。但是 Tuld 认为这是唯一能够拯救公司的策略,所以决定当天一开市就抛售所有不良资产。休会之后,Tuld 和 Sam Rogers 有一段对话很有意思。Sam Rogers 认为抛售毫无价值的产品予一无所知的客户是一件卑鄙的事,因为这样的倾销,违反了令顾客“再次光临”的信条,那样做是一种自绝的行为。但是 Tuld 强调“销售”是他们的本职,而且现实的状况促使他做这样的决定,否则就将要和华尔街上的不少人一样,逃不过这次的劫数。说到公司的估值与事实不符,Sam Rogers 说道:“这件事我都说了好多年了。”通过他们的对话,Sam Rogers 终于明白,Tuld 所掌握的信息明显比自己要多,但是坚持那样的做法终将会毁了这家公司。


当 Sarah Robertson 得知自己将会成为事件的代罪羔羊,她对 Tuld 说:“你很清楚,在这件事上,一年前,我警告过你和 Cohen 好几次。” Tuld 的回应是:“我真的不认为在这个时刻,你作这样的申辩是明智的。”


为了确保被辞退的 Eric Dale 不会向市场透露任何对公司不利的讯息,公司派人把他找回公司里呆着。Eric Dale 和首席风险评估官 Sarah Robertson 一起呆在同一个房间里等待抛售的闹剧结束的那场戏中,他们的对话使观众明白,在巨大利益的诱惑面前,那些金融玩家不会认真看待所谓的风险评估。在资本市场上,能够获取最大盈利的人拥有更大的权力,这种权力使得他们过分膨胀,甚至能够摆脱监管。回顾一下有 200 多年历史的 Barings Bank 毁在新加坡分行一位交易员手中的事件,人们可以更为清晰地理解这种失却风险监管的危害性。但是,危机产生之后,负责风险评估的人却只能是最早被踢出游戏圈的人。


Sam Rogers 终于屈服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之下,带领他的交易员短时间内顺利地抛售掉大部分不良资产,虽然换来市场上的一片骂声,毕竟公司暂时脱离了倒闭的危机。
电影结束之前,Sam Rogers 向 Tuld 提出辞职。Tuld 对他的自惭形秽不以为然,并且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今天他们令有些人破了产,那是为了钱,而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做的事,都是为了钱,今天和从前相比并没有什么两样。Tuld 提到了发生于 1637, 1797, 1819, 1837, 1857,1884, 1901,1907,1929,1937,1974,1987,1992,1997,2000 年的历次金融危机,一次又一次,同样的缘由,谁都挡不住。他说:“我们也想控制它,阻止它或者使它缓下来,但是我们的本性一点没改变,我们只是随机作出反应......”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能理解编剧和导演的用心了。金融行业由于它的行业特质,外人不容易作深入的了解。金融核心圈的人士更不容易被接触,即使接触到也不会从他们口中听到他们谈论工作的细节。因此描写金融界的文艺作品很容易流于表面化。有些出于行内人之手的作品,即使论及某个个案,他们也只会在宏观的方面进行描述,少有涉及细节。当然,太专业的描述也未必能令受众所领会。这部电影可以说尝试深入浅出地揭示金融游戏的实质,效果如何,自然是各有各的理解。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硬盘。 -神婆笑笑- 给 神婆笑笑 发送悄悄话 神婆笑笑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26/2016 postreply 07:15:29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