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千年看伪史8:代代美誉埋张良7

来源: 2016-01-08 23:01:11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图:张良塑像(网路图片)
<样章节选>

《遥视历史问天机》
第一部中部:《汉书》递进的伪史

第六章  代代美誉埋张良
第一节  千年参名胜,伪史露真容6

(六)李白知道张良造假?

我们再回顾李白的《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中的那句:“曾无黄石公”,难道是“曾有黄石公”的反义,李白在说:没有黄石公这个人么?

当然有人会把“曾”解释成别的,但是不管你怎么解释,也解释不通,大道至简至易,最简单最直接的解释就是“不曾有过黄石公”。难道李白也明知道“张良圯桥进履”是假的?

我用慧眼通功能追析查证,发现,李白那句诗的意思,他写下那句诗的时候,他的“神来之笔的意思”,就是说:“不曾有过黄石公”!

但是,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李白还要“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呢?还能那么钦佩张良呢?

这里又引出一个天机来。这可是个绝对的天机,在我师父没讲出来之前,谁也不敢说,当然,也几乎没人知道。

笔者现在只能先这样解释:在表面上讲,李白本人钦佩张良,自比张良。他希望有人能向看重张良一样看重他,让他成就一番大业。但实际上,其实李白“本人”并不清楚“张良进履”是假的——只有在他有醉意时,能够有“神来之笔”时,才知道“张良没有进过履”……

可能大家又不明白了。其实,再深入想想:李白不是自称“李白斗酒诗百篇”么?很多诗是他喝酒,在醉意、有点迷糊时写出来的么?他“本人”在醉意下,思如泉涌,文采灼灼,能知道很多事,信手拈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那个状态下,“他”知道张良进履是假的,而清醒状态下,他“本人”又不知道了……

其实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诗人、文人,喝酒成诗文,一挥而就,不喝酒的清醒状态下,反而文思枯竭。

古代最著名的书法家,晋朝的王羲之,在写《兰亭集序》的时候,要喝酒,喝到醉意朦胧的时候,提笔而就,第二天清醒状态下,大吃一惊,怎么能写出这么漂亮的字来?自己反复临摹,却怎么也写不出那么好的字来了……

被誉为“初唐四杰”之首的大文学家王勃,行文做赋,常要让人磨好墨,然后自己喝几盅酒,再睡觉,睡觉还要用被子蒙住脸,醒来之后,提笔行文,文不加点,一气呵成[1]……他在完全清醒状态下,却反而没有那样的灵感……

……

<未完,待续>

 <全面的章节,请看准备正式出版的全书。>


---------------------------------------
[1] 《汉书·张良传》:“赞曰:闻张良之智勇,以为其貌魁梧奇伟,反若妇人女子。故孔子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学者多疑于鬼神,如良受书老父,亦异矣。高祖数离困厄,良常有力,岂可谓非天乎!”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