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选择的断想

来源: 辞达 2015-06-05 08:06:5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955 bytes)

   生活里时刻面临选择,而要做出正确或者说比较好的选择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一路向西,还是大江歌罢掉头东,是一条道路走到黑,还是一看苗头不对立马回头,很多时候都是让人费踌躇的事情。像钱钟书在“围城”里说的那样,城外的人想进城,而城里的人却想出城。在那些对自己的选择没有自信的人的眼里,大概只有他人的选择是对的。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杨朱不是凡人,但据说也曾经为选择何去何从而举棋不定。那个“临路而泣”的故事说当年他老人家行至一个三岔路口,因不知该走哪条路而至于慌而无措进而啜泣,路人见状都笑他,他却不以为然,说道:“人生之路,有多少如此啊,让人不知如何选择。”

无独有偶,明朝万历年代的名宰相张居正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当嘉靖年间“庚戍之变”时,他面临着两难抉择。当时蒙古首领俺答统领蒙古骑兵十万大举南下,直抵北京城下,兵围京城三天,在城外大肆烧杀抢掠,京城朝野上下震动,人心惶惶。如何应对事变,当时朝廷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内阁首辅严嵩主和,实际就是投降;礼部尚书徐阶则主战。张居正当时只是内阁里的一名后辈年轻官员,附合投降还是支持主战,对他而言是一个困难的选择。由他一向抱有的报国报民的志向出发,理应支持他的老师徐阶,但问题是主和的是官居最高位的严嵩,不仅心狠手辣报复心强,而且把持朝政,深得当时嘉靖皇帝的信任,与他唱反调,无异于自绝仕途,断送美好前程。是保个人前途,还是听从内心良知的召唤,不同人会有不同答案,不同选择。张居正选择了后者,听从内心的召唤——虽然经过一番犹豫和挣扎。这大概也是他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相的原因所在吧。

前几天,去参加了本地政府组织的一个帮助寻找工作的短期培训班,听了有些感触。第一节课上,老师开宗明义让大家探讨各自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讨论这些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原因,以及对自己以往工作与生活的影响。老师建议大家在选择从事何种职业时尽可能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结合。这话若是放在从前,我听了或许会觉得小题大做,但现在却觉得很有道理。回想起来,自己从年轻时一路走来,从事过不同职业,当时在选择每一项职业时自己都觉得目的明确,因而对于自己的选择也是相当自信的。我那时选择职业的标准其实很单纯,就是钱。钱多就好,钱多就能实实在在使自己有满足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但随着年龄增长,当然也是随着自己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我发现自己因为挣到钱而得到的满足与快乐在逐渐减少,似乎很难像年轻时候那样激动雀跃。有时反倒是读到一本好书,听到一个好的演讲或者做了一些并没有直接经济利益但却有利于公益的事情更能使自己得到快乐与满足。王羲之的《兰亭序》里说: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想必类似的情感和体验古今一致,人皆有之吧。发自内心深处的满足快乐和幸福才是深刻持久的,这似乎与身外之物并没有太多的必然关系。人大概只有树立了明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在面临人生选择时不迷失方向,不失去自我,做出不使自己日后后悔的比较好的选择吧。

 

 

所有跟帖: 

爱皇帝爱政府,谱写一曲救援也幸福之歌:) -阿方- 给 阿方 发送悄悄话 阿方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6/06/2015 postreply 08:47:5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