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位王后(5)

来源: 南涧采萍 2017-08-13 02:42:0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435 bytes)
1509年8月,凯瑟琳再婚两个月后,宫里第一次宣布她有喜了,但凯瑟琳在1510年1月分娩一个女婴,生下来就是个死胎。夫妻二人虽然失望,但还是寄希望于来日方长。到5月份凯瑟琳又怀上了,这时候,亨利19岁,登基整整一年。就在25岁的凯瑟琳努力为皇家传宗接代的时候,亨利却像一只花蝴蝶一样到处乱飞。
 
凯瑟琳的寝宫女官中有一位叫安·斯塔福(Anne Stafford)的贵妇,是个伯爵夫人,一来二去的就和亨利好上了。国王花心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即便是斯塔福伯爵夫人比亨利大十几岁那也算不了什么,在欧洲历史上贵妇人找小情人可以说是件很流行的事情。但这位斯塔福伯爵夫人却非普通贵妇,她是皇家血亲白金汉公爵的嫡亲妹妹。白金汉家的高祖父母两边都是金雀花王朝的直系后人,说起来他们的血统远比都铎家的血统高贵许多,所以白金汉公爵对自己妹妹的丑事感到很丢面子,进宫和亨利八世大闹了一场,然后把妹妹送进了修道院,自己发誓再也不回到亨利的宫廷。

斯塔福公爵夫人是历史记载的亨利的第一个情妇,就在差不多的时间,有一位宫廷金匠的妻子声称亨利也经常和她私会。国王夫君与宫女、侍女偷情,这让做王后的凯瑟琳自尊心大受伤害,唯一巩固自己地位的措施就是赶快生个儿子。

1511年元旦伊始,凯瑟琳顺利生下一个男婴!孩子一生下来就被封为康沃尔公爵,宫内宫外一片喜庆,为庆祝王子出生的马术长矛竞技赛延续了好几天,亨利八世亲自披挂上阵,长矛上系着王后凯瑟琳的手绢,表示他是为王后的荣誉而战,战旗上也绣着“忠诚之心”的字样,向子民和百官们展示国王、王后之间“忠贞的爱情”。

然而,好景不长,小王子染病,出生1个月零22天后殇了,死因没有纪录。小王子的死对于凯瑟琳和亨利都是巨大的打击,凯瑟琳开始每天长时间跪在冰冷的石板上祷告,以致于后宫对她的精神状态开始担忧;而亨利则借战争游戏来转移烦恼,和岳父结成同盟对法国宣战。

故事说到这里,不得说一点最基本的历史背景。

当时的欧洲有三大巨头,那就是法国、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其版图相当于今天的中部意大利),加上各自的附属国和封地,这三家将欧洲版图基本割据。英格兰属于后起之秀,因为通婚原因,与西班牙、罗马帝国和罗马教廷属于同一个阵营,共同的敌人是法国。但是,英格兰北边的邻居苏格兰属于法国阵营,虽然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四世娶的是亨利八世的姐姐玛格丽特,但詹姆士是个坚定的亲法派,加上苏格兰和英格兰之间几百年来的世仇,亨利八世即位后詹姆士四世趁着小舅子亨利八世年轻,屡屡犯边。

此外,由于各国王室之间复杂而混乱的通婚,造成后裔之间对各国王位相互重叠的继承权;再加上多变的封地主权和贵族们好战的习性,各国领土的边境不断重划,整个欧洲从上到下就是个弱肉强食的大竞技场,谁能打赢战,谁就能得领土;而发起战争的理由有一千个,各国之间的结盟和解盟翻手云覆手雨,比天气变得还快。

还有一点今人不太容易理解的是当时教皇的威力。地上的王要服从天上的王,而罗马教廷是上帝的宫殿,教皇是上帝的代言人;教皇说你死后不能进天堂,那你这一辈子就完了,而且永世不得超脱。那个年代的人对死后灵魂的归宿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教会决定每个人的生老病死,一个国家如果被教皇宣判为异教徒国家,其他国家的君王可以理直气壮地出兵攻打你,名为“护教”;一个人如果被教会开除教籍,就会声名狼藉,没有人和你交往或做生意,而且人人可以对你得而诛之。教皇可以以护教的名义要求各国出兵攻打所谓的“异教之邦”,比如十字军东征。

在中世纪的文化观念中,国王首先应该是个骑士,带领军队叱咤风云、冲锋陷阵,方能显出地上的王之荣耀。欧洲的贵族好战,对于他们来说打仗名曰建功立业,其实说穿了就有点像如今的世界杯足球赛,是他们热衷的一项运动。贵族们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只要君主一声召唤,他们就要效忠。况且养兵就是要用的,打仗可以得到封地,封地越多势力越大,何乐而不为?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战争就是整个欧洲文明的驱动器和润滑油。

英格兰的亨利七世、法国的路易十二和西班牙的费迪南德国王(凯瑟琳的父亲)是同龄人,三人之间年龄相差不到10岁,去世的时间前后也只相差8年。

老亨利在世时反战主和,与法国交好,他善于攻心不善于攻战,虽说是个精明的管理者和犀利的政治家,但国家不打仗了,贵族们一个个都呆在家里闲得发慌。所以小亨利登基后推翻了老爹的外交政策。老亨利自认是兰卡斯特王室传人,一辈子防范着约克王室,约克王室也一直策划着推翻亨利七世。但是到了亨利八世,情况完全不同了,小亨利从小跟着母后伊丽莎白,而伊丽莎白是约克传人,小亨利那些轻裘响马的少年玩伴都是约克派的后人,说白了小亨利自己就是约克后裔,他登基后赦免了被先王贬逐的约克派,恢复了他们的爵位,又加封了一批发小,在自己的身边聚集了一批意气风发、摩拳擦掌的年轻贵族。在他们的簇拥和怂恿下,年轻气盛的亨利八世想要重振100年前骁勇国王亨利五世的雄风,挥鞭南下,收复法国失地,做一个真正的骑士国王!

很快亨利八世就找到了和法国开展的理由。1511年,教皇朱利亚斯二世和法国国王路易十二因教廷在意大利的领土发生争执,教皇觉得利益受到威胁,于是颁发教皇令集募集兵力攻打法国。亨利自觉护教职责不容推却,立即和岳父费迪南德一起加入了教皇阵营。

这是亨利登基后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亮相,刚满20岁、登基不到三年的他还是个愣头青,需要良臣为他出谋划策,这位良臣就是后来威名赫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红衣主教托马斯·沃斯利(Thomas Wosley)。

沃斯利是中世纪贵族政治斗争中的一朵奇葩,他出身低贱,父亲是萨福克郡伊普斯维奇(Ipswich)的肉铺老板和牲口贩子,沃斯利中学毕业时恰值亨利七世改革官场制度,削减贵族权利,鼓励优秀平民子弟入学入官入教。沃斯利借这股东风投身教会,因成绩优秀保送牛津麦格达琳学院学习神学。是金子总会闪光,沃斯利敏而好学,刻苦勤奋,25岁左右即被绶封神职成为牧师,30岁左右成为麦格达琳学院院长。1503年前后,沃斯利的才学和能力被坎特伯雷大主教赏识,成为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执事。在这里,沃斯利有机会奉大主教之命替老国王亨利七世办事。沃斯利是那个年代少有的经济学家,不仅精明,而且务实,得到亨利七世的赏识,甚至派他去和苏格兰国王谈判,亨利七世还任命他为皇家小教堂的牧师。

中世纪教会的势力通天,大主教们也是国家事务的管理者,很多国务卿职位都由大主教兼任,沃斯利被坎特伯雷大主教推荐到枢密院任秘书。

1509年亨利八世即位时,国家大事实行双轨制,也就是说,凡是国王签署了公文之后,首先要由国王的私人秘书加盖皇家印戳,然后送到枢密院由枢密院长老盖章,再送到议会由首席大臣盖章,之后文件才能生效,这个过程被称为‘Course of Seals',中世纪洋版“公章旅行”,故此亨利八世成了架空的君主,凡事都需要枢密院和议会的附议才能办成。
 
(待续)
 
豆瓣阅读首发,地址 https://read.douban.com/column/6795880/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