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叶飞将军的反思与《八二三炮击金门》(1)

来源: fanjun 2010-04-08 16:02:04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175 bytes)

1958年8月某日近黄昏, 成千上万发炮弹, 在一瞬间开始射向厦门对面的金门;解放军炮手和军官们一时感到无比的顺畅。《八二三炮击金门》的作者沈卫平写到此时,也必须换用“官腔”:“历史应该记住这一时刻,公元1958年8月23日17时30分,统一与分裂、正义与邪恶、侵略与抗击之间的平衡再度被打破,战争,无可规避地终于在中国东南疆域爆发。” 还好,作者沈卫平本人并非宣扬革命的英雄主义或大国崛起,他写书的目的,大致上是展示历史的复杂与多面性质, 以及政治的博大与维妙。

作者沈卫平同意一些老人(政治家和军人)的观点:“赫氏造访北京,只能坚定了毛泽东要打这一仗的决心,你赫鲁晓夫要同美国搞缓和,我偏要同美国搞一点点紧张,看你怎么办?炮击金门的主题是惩罚台湾,警告美国;副题是在苏联面前显示独立性,表示决不同帝国主义妥协的决心。我以为,对历史的复杂性理应如此理解。” 沈卫平《八二三炮击金门》一书不仅是涉及到了历史的复杂多面性, 更重要的是,该书大胆地告知读者:在蕩气回肠的炮击之时,毛主席命令:决不能射击美国军舰,不理解也必须执行,否则,军法从事!

金门炮击效果非常之好: 除了金门最高司令胡琏,蒋军司令部几乎一锅端了:副司令吉星文(抗日名将)和一参谋长当场毙命,一国防部高官被打得奄奄一息。 而毛主席担心的事好像没有发生:无一美军顾问死亡。 几十年后,当时前线总指挥叶飞将军告知采访的沈卫平:

“果然,我汇报完了,主席既没说“行”,也没讲“不行”,却突然提出一个问 题:“叶飞,你用那么多炮打,会不会把美国人打死呢?”当时,国民党部队营一级都配设了美军顾问。我回答说:“哎呀,那是一定会打到的呀。”主席又问:“能不能不打到美国人?”我说:“无法避免。”

晚饭后,王尚荣拿了一张条子给我看,是*写给主席的。*(林彪?)这个人滑头,他很会摸主席的心思,他知道毛主席在考虑会不会打到美国人的问题,所以向主席建议:是否可以通过正在华沙同美国人谈判的王炳南大使给美国人透露一点我将炮击金门的信息?我看后大惊,*聪明得也太离谱了嘛,告诉美国人不就等于告诉蒋介石了吗,简直莫名其妙!我问王尚荣:“主席把这个条子给我看,有什么交代,是不是要我表态?”王尚荣笑笑:“主席没说什么,只说拿给你看。”

几百门大炮好不容易以隐蔽方式进入阵地后,毛却以几个理由,拖延了几周,这也可能是没有打死美军顾问的原因。 在全国人民欢庆炮击金门胜利的喜悦之时,中央军委发布文告:以下两周不再炮击, 使蒋军及政府反思其联美反人民的立场。 此时此刻,军心与民心都在畅想:金门就要回到人民的怀抱; 而文告却是浇头的一盆冷水, 这不,蒋军又可得到供应,缓过劲来。沈卫平写道:

“厦门前线中下层官兵和民兵对文告的反应,远不如下达开打令时那样兴高采烈干劲十足,沉默无语的炮阵地上,好像还潜流着一股看不见但感觉得到的疑问、不解甚或埋怨的情绪。”

幸好那时没有网上愤青,即使有的话,他们也不会猜到, 毛并不打算打跑蒋军,毛要的就是藕断丝连。 暂时停炮当然还有另外的原因,于是沈卫平继续写到:


“毛泽东同样亦不可能随心所欲,放开手脚地大干。既知苏联的支持将极其有限,故大炮一响,理想的结局只能是既表达了惩戒的意志,又不可导致事态失控。蒋介石不难对付,但现在就同美国在台湾海峡打一场主要较量海空力量的大规模战争,老实讲,实力不够,时机也不成熟……。 身为统帅的毛泽东,终日冥想的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游刃有余操掌主动。与强敌隔海对峙的军人,每天算计的是怎样更有效地保存自己发扬火力摧毁对方。”

当然毛的难题不是少打几炮就可以解决。 美国按照美蒋防务协议,开始派遣舰队为蒋军供应船只和军舰护航。 在这之前,中国外交部已郑重宣布十二海里主权范围,对入侵船只不听警告者将给与军事打击。可眼下,美国舰队已咄咄逼人,驶进金门海域,打还是不打—这真是个难题。 作者沈卫平下面的记述,使人大开眼界。 总参作战处王尚荣中将,通过电话告知前线总指挥叶飞将军:

“对美国军舰掩护蒋舰艇侵入我国领海的行动,我外交部发言人已对美国提出警告。若美国军舰再来,我将再次警告。经过两次警告之后,如美舰再侵入我领海掩护蒋军舰艇行动,我即集中炮兵和海军的力量,对停泊料罗湾的蒋军舰艇进行轰击;但仍不打美国军舰。 目前,我们同蒋介石集团主要是军事斗争,同美国主要是外交斗争,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对美国,我们退避三舍也好,先礼后兵也好,总之,必须有理、有利、有节,讲究斗争策略。

只打蒋舰不打美舰”是一个死命令,万万不可违背,在座各位都要向我立军令状,我向军委立军令状。

叶飞再问:有个重要问题还要请示,我们不打美舰,但如果美舰向我开火,我们是否还击?

王答:没有命令不准还击。

叶飞极为吃惊,深恐电话传达有误,铸成大错,又问:请再说一遍,是不是如美舰向我开火,我也不予还击?

王答:对,这是主席的指示!”


不知国人读到此时作何感想? 义愤填膺的,不禁喃喃自语: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愿意作点思考的,不禁会问: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毛当然想得很多很多,对他来说,上策还是忍得一时之气免得十年之忧。只要美舰在看到台湾海军受到我方打击之时,不予反击,就谢天谢地了。 果真,我方炮击台湾军舰之时,美舰保持了沉默。 幸好,毛的将军们和埃森豪威尔的将军们都听从命令,未越金门炮击作为一场政治游戏的雷池一步。 当叶飞将军看到美舰沉默,一时感到特别解恨:老子就是打狗欺主! 不过将军当时可能忘了:美国舰队也已完成了它的双重使命:履行美蒋防务协议,挑战中国十二海里主权。

《八二三炮击金门》实际上是叶飞将军与作者沈卫平两人同时对那场牵动国人心弦炮战的反思;从更深一层意义上来说,叶飞将军的思考为后者在更深层次上的反思构搭成了一个隐形平台。 下面的摘录为叶飞将军反思的主要内容:

“现在回想,毛主席的战略眼光高深、远大,这个仗到底打出一个什么结果来,他没讲。别说敌人一方根本不晓得,我们自己一方也不完全晓得。不光我不晓得,连彭老总、*(林彪?)、许多高级干部都不晓得。彭老总一直是竭力主张用武力打下金门的,他曾多次到厦门检查战备和鹰厦铁路修建情况,我知道他的想法。炮击开始,我当然也盼望毛主席早一点下达登陆金门的命令,当时想得简单,况且打下金门,对我而言,还有一层不同一般的意义嘛。

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今天回过头来看,1949年我们金门失利 (九千解放军部队被蒋军打灭),坏事也能变成好事。首先,我们得到了教训,知道了渡海作战不同陆地,有特殊性,因此,打海南岛时准备就充分多了,对攻击台湾也没有贸然行事。另外,让蒋介石占着金门,对我们用处很大嘛,毛主席多了一个施展军事、政治、外交斗争艺术的大舞台。

再打金门,我完全有把握,特别是海军空军进入福建以后。三年时间,我们把全中国都打下来了,难道还打不下一个小岛?无非牺牲会大一些,可只要想打,那个岛就一定是我们的。实际上,1958年,我们就那么一直把炮打下去,不用登陆,困也把他困死了,逼也把他逼跑了。但这时,毛主席的方针变了,不占金门,把它留给蒋介石,这样对国际和平、对统一中国都有利。

问我想不想攻占金门?曾经非常想,做梦都会想。我在福建工作那么多年,居然没有机会报金门失利的一箭之仇,于心不甘嘛。但后来,了解了毛主席的意图,心也就逐渐放宽了。军事从来都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如果不通过战争、破坏,用和平方式完成国家统一,岂不最好,皆大欢喜?”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