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时事2013年3月5日

来源: tianyi 2013-03-04 21:34:46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3342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tianyi ] 在 2013-03-05 09:02:27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伊朗外长:新一轮核谈判具里程碑意义 或成转折点

  北京消息:据媒体报道,伊朗核问题六国及欧盟与伊朗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会谈27日结束,各方同意下月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专家级谈判,并于4月继续高级别会谈。伊朗称,此轮会谈具有里程碑意义,可能是伊核谈判的转折点。
  报道称,伊朗在其核计划上的态度并没有重大转变,但商定未来继续谈判仍然为取得进展提供了契机。
  据悉,与会的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和德国提出了通过放松对伊朗非石油领域和金融领域的制裁,以换取德黑兰在其铀浓缩活动上让步的建议。美国官员称,伊朗认真听取了相关提议,并表示出一定兴趣。据称,伊朗核谈判代表贾利利称赞六国表现出了“积极实际”的态度。
  身在维也纳的伊朗外交部长萨利希表示,他对此轮会谈的结果十分乐观。他说,“事情正在出现转机,我认为阿拉木图的谈判是个里程碑。”
  此轮核谈判是自去年6月莫斯科对话会后时隔8个月举行的新一轮对话会。各方商定于3月18日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专家级会议,4月5日至6日在阿拉木图举行下一轮对话会。
  参加会谈的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马朝旭指出,对话与谈判是解决伊核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当前对话谈判已进入深水区,希望各方抓住机遇,体现灵活和善意,照顾彼此关切,努力推动对话谈判早日取得实质性进展。中方一贯致力于劝和促谈,愿继续同各方保持沟通,为全面、长期、妥善解决伊核问题发挥建设性作用。

  【时事点评】在开始今天的讨论之前,请大家仔细阅读这则新闻片段。

  ●这段非常短小的文字、却包含了......几乎所有的“关键信息”!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段篇幅非常短小的文字,其所罗列的内容,却包含了我们对诸如......东北亚(钓鱼岛、朝鲜第三次核试的后续发展)、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局势的可能发展)、特别是中东(伊核问题、叙利亚问题、巴以和平、埃及政局)、非洲大陆等“各个战略方向”之”即时状态“与“后续发展”......进行进一步评估所需要的、几乎所有的“关键信息”!

  ●几个问题


  下面,我们就结合相关原文、简单罗列这则短文中的关键信息!

  第一段文字:伊朗核问题六国及欧盟与伊朗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会谈(2月)27日结束,各方同意下月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专家级谈判,并于4月继续高级别会谈。伊朗称,此轮会谈具有里程碑意义,可能是伊核谈判的转折点。

  第二段文字:报道称,伊朗在其核计划上的态度并没有重大转变,但商定未来继续谈判仍然为取得进展提供了契机。

  请大家注意,这里有几个问题:

  其一,既然“伊朗在其核计划上的态度并没有重大转变”、却为何“相关方面”却将在“4月继续高级别的会谈”?

  其二,特别是伊朗高调地强调“此轮会谈具有里程碑意义,可能是伊核谈判的转折点”?

  事实上,如果您近几个月一直在阅读《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那么,不论是对“这些问题”的本身,还是对这些问题的“最可能答案”,都是有理由“一清二楚”的!

  ●“2012年12月20日”之后我们曾经多次强调这样一组重要观点


  众所周知,在之前的点评中,特别是在“2012年12月20日”这个“重要时间点”之后,我们曾经多次强调这样一组重要观点,即:

  第一个观点,早在“2012年12月20日”之前,我们就多次强调:国际局势即将进入(或已初步进入)“实质性变化阶段”、且更侧重于“因选择性因子触发”而非“像之前排列与组合期间那般”更侧重于“测试性因子触发”。

  第二个观点:在那之后,我们之所以一再提及“(2012年)12月中旬”或者“12月20日之前”这个“时间”,其“主要原因”在“(2012年)12月20日之前”的点评中、已经以“大量且连续”的篇幅给出(请大家参阅相关部分,在此不再重复)。

  不过,我们再次强调,“相关部分”非常重要,对我们观察并处理“当今((2012年12月20日)”之后“国际形势”的“最新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第三个观点,在“(2012年)12月中旬”之前的点评中,我们曾经强调:如果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在12月中旬之前仍然“不敢明白”,那么,在“移动止损线”的层面上、“国际社会”就有必要果断“弱化对叙利亚巴沙尔政权“的支持,从而将“维持中东基本稳定”的任务,“单方面推”给“一边要不惜一切引爆叙利亚局势”、一边又“视”维持“叙利亚之乱”为自己之“战略腾挪支点”、并将“引爆冲击波巧妙地、长时间封堵在的叙利亚境内”的“西方利益(西方资本)”,从而让他们自己、及届时“如果还在相信不会受叙利亚内战波及”的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自己去维持对它们的国家、它们的统治者的核心利益至关重要的“中东基本稳定”好了!

  第四个观点,我们认为,由于“叙利亚巴沙尔政权”最终没有在上述“时间点”之前以实际行动将“邪恶势力引爆叙利亚局势的引爆冲击波“给“有效导出”境外、且伊朗也.......因.......“国际社会”在“伊核问题新共识”的层面上、并没有迅速在“彻底放手伊朗切实准备悍然核爆进程”的问题上达成一致.......从而没有任何实质性动作,从而让“西方利益(西方资本)”在“巴以冲突突然升级”中“初步得手”,并以此为标志,“中东局势”开始向不利于“国际社会”之“大多数”的“中东共同利益”方向加速移动。

  第五个观点,我们认为,在“国际社会”于12月20日之前在“伊核问题新共识”的层面上没有迅速达成一致的相关评判根据是:

  其一,朝鲜12月“射星”之后、“有关方面”并没有正式宣布有“伊朗导弹技术人员”临场观摩;

  其二,在“朝鲜射星”且“被传言(美国及韩日媒体、学者放出风声)”准备“第三次核试”
之后,也没有“伊朗核技术人员临场观摩”或“类似的伊朗与朝鲜进行核技术合作”的消息;

  其三,在埃及“12月15日宪法公投”、“12月17日埃及总检察长递交辞职信”再至“12月20日”埃及总检察长收回辞职信”、也就是在“埃及局势”因“内、外压力”而迅速变化的整个过程中,伊朗也没有传来任何“足以强烈警示”“伊核悍然核爆的切实准备进程”已经、或者“将”向前“实质性推进”的重大消息。

  第六个观点,基于“第一至第五个观点”,我们认为,所有“这些”立刻导致“12月20日”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中东局势开始从两个层面“立刻加速”向不利于“国际社会”的方向移动,即:
  第一个层面,是在.........埃及局势......叙利亚局势...........再就是巴以和平........的层面.......“立刻加速”向不利于“国际社会”的方向移动。

  而在这个问题上,又尤其以“埃及总统”于2012年12月30日“公开要求叙利亚巴沙尔下台”、及“欧洲(德国、荷兰)”及美国、也就是“北约”开始以“(华约)组织”一致行动、开始在土耳其布署爱国者导弹的模式最具代表性。

  第二个层面,就是在.........伊拉克国内政治局势开始突变、伊拉克逊尼派开始上街、并公开叫板“伊拉克什叶派政府”、西方(以色列)对“黎巴嫩真主党”施加压力.......从而准备在“埃及”最终屈服之后,就立刻对“伊朗沿叙利亚-黎巴嫩的方向、通过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对中东局势施加影响,或沿第三条通道(也就是海上通道)的方向、通过哈马斯强硬派对中东局势施加影响”的“两条线路”予以全面切断!.........的层面.......“立刻加速”向不利于“国际社会”的方向移动。

  事实上,对这一局面,也可以这样说,以“2012年12月20日”埃及国内局势突变(埃及总检察长收回辞职信)为标志,我们之前担心的一种情况.....即.......以“欧洲利益默许‘欧美’共同控制的埃及权力(埃及军队为代表)向埃及穆兄会政府提前交权”为“标志一”、以埃及意图借助以“中俄”为核心的“国际社会”平衡西方、以实现中东大国梦为“标志二”,但又因明显缺少一道“不可或缺的环节(引爆叙利亚局势的引爆冲击波有效导出-令沙特阿拉伯从内心中痛感将卷入叙利亚战争的巨大危险)”、从而导致“中东全面破局”进程极易被延缓、甚至被打断........这种情况......终于出现,事实上,随着埃及国内局势在“埃及穆兄会政府不顾哈马斯强硬派在军事上受到以色列(西方)的沉重打击也要积极调停双方冲突”之后“立刻突变”、特别是、随着“埃及局势步入随时再乱”而令“埃及政府陷入内外夹击、而必须在叙利亚、特别是伊朗问题上做出明确选择的困境”,这一进程不仅被暂时打断、还开始向相反的方向(埃及或被迫考虑加入严厉制裁叙利亚、特别是伊朗)移动。

  至于这种“突然变化”的原因,在之前的点评中已经描述得非常充分了,请大家参阅当时的讨论纪要,在此不再重复。

  ●我们在“2012年12月20日”之后给出的一个非常关键观察结论

  第七个观点,也是“2012年12月20日”之后非常关键的一个观察结论,即:在上述变化的基础上、特别是“具有标志一与标志二”但因缺少“不可或缺的一环”而“极易被延缓、甚至打断”的“中东全面破局进程”被暂时打断之后,通过我们的观察,我们认为:“欧洲利益(西方资本)”显然因“‘西方资本’一手导演升级巴以冲突”这一轮“初步得手”,从而进一步看好“美国利益(美国资本)”之“非军事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光明前景”(我们曾经形容、这种前景就如同一份期货合约),继而进一步看好这张“期货合约”、并“进一步确认”、或者“假装相信它必将兑现(德国军队率先在土耳其布署爱国者系统就说明了这一点)”的情况下,终于开始在这张“期货合约”上“加码注资”,从而令那条.......“因西方掌控着世界金融霸权的绝对优势从而极具可操作性”的、继而即可“顺势”去“有效敦促并说服”“欧洲国家利益”尽快向西方资本(欧洲资本)发放“新一轮量化宽松许可证”,引导并促进“水淹南方”进程、同时也可“反手”确保“水淹南方”之“光明前景”的、也就是“即可翻云、也可覆雨、运乎一心、妙用无穷”.......的“金融防火墙”之“全力构建”进程,开始指向“慢慢成型”的阶段。

  ●一种已从“我们极其警惕”进一步提升到“最为警惕”层面的局面

  显然,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局面,它恰恰是我们非常担心的一种局面,就本质而言,甚至早在“大国之间主要战略利益交易平台”还处于“中国的重中之重--南亚方向”的时间段风,在警惕“美国南亚战略”谋求以所谓“明修栈道(侧重于政治、特别是军事手段)、暗渡陈仓(侧重于经济、特别是金融手段)”进行“南亚破局”的层面上,“它”已经是我们极其警惕的一种情况。


  不仅如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中国近年来针对“美国利益(西方资本)”的“美国军事技术绝对优势的神话”展开一系列以中段反导、隐形战机、北斗导航等“极具针对性的111式打击”、从而将“大国间主要战略交易平台”从中国身边的“南亚方向”推进至均远离“中俄欧”的“重中之重”、却偏偏集聚了美国之最最核心利益的“中东方向”之后,“这种情况”甚至已经从“当时我们极其警惕”的层面、进一步提升到“最为警惕”的层面!



  ●在中东方向、更或者在全球层面,我们“最期望”出现的一种局面是

  另外,由于伊核问题的“最最核心性”,因此,在中东方向、更或者在全球层面,我们“最期望”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在“绝对不排除中东最爆力破局”这一“战略选择项”的“威逼效应(对西方利益而言)”或“支撑效应(对国际社会而言)”下,一旦“邪恶势力以非人类方式悍然引爆叙利亚局势的引爆冲击波被有效导出叙利亚边境(或是叙利亚巴沙尔政府主动导出,或是以所谓第三种方式被动导出)”、则........不能承受“中东最暴力破局”但可以承受“中东全面破局”的“欧洲利益(包括欧洲资本利益、但更主要是欧洲国家利益)”、或在“中东最暴力破局”的这把“刺刀”的巨大压力下、也在“欧美国家之间不可调和矛盾及欧美资本之间很难调和矛盾”的强烈撕扯下,最终回归“国际社会”的“中东共同利益”,从而将“已不可逆转的中东破局进程”给合力推向指向中东多极框架--也是全球多极框架方向的“中东全面破局”。

  第八个观点,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从“第一至第七个观点”的“综合层面”去观察与处理问题,则很明显,这也正是我们对“2012年12月20日”之前就开始大量的、且为俄罗斯军方“公开背书”的新闻...........俄罗斯海军四大舰队-北方舰队、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将于“(2013年)1月底”在地中海和黑海海域举行联合演习........并不重视的原因。

  因为:在我们的评估中,这种“表面”上是为“叙利亚巴沙尔政权提供军事支撑”的积极行动、但“本质”上仍然建立在“西方可继续将引暴冲击波封堵在叙利亚境内、可继续维持腾挪支点(叙利亚之乱)、而俄罗斯仍不打算实质性弱化对叙利亚巴沙尔政权的支持(注: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除非巴沙尔政权下决心有效导出、国际社会方可继续实质性支持)”之层面上的“战略宣示”、是远不足以有效打掉“欧洲利益”与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对那份“期货合约”之迅速腾升的“光明前景”与“市场预期”、因此,也就远不足以阻击“方方面面”在这份“期货合约”上“加码注资”。


  毫无疑问,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仅是这种错误的思路去应对“欧洲利益(西方资本)”因上述“初步得手”而对“埃及、伊拉克、黎巴嫩、甚至叙利亚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所形成的巨大冲击(注:这可从埃及国内局势、对外政策的变化上清楚地感受到),在力度上,显然是不够的、是远远不够的,不仅不够、且在“时间”上也将来不及!也不仅是来不及,由于“时间(引爆冲击波继续封堵在叙利亚境内)”至少又将延长一个月之久,因此,本质上,还是在继续陷在“时间陷阱”之中、且“继续陷于其中”的“被动时间”长达至少一个月之久。而只要回头看看“叙利亚局势被邪恶势力以非人类手段悍然引爆以来”的“半年多点的时间里”叙利亚国内局势的危险变化,特别是“巴以冲突突然升级”以来一个月时间里“中东局势”所发生的危险变化(北约已经正式在土耳其布薯反导系统,埃及公开要求巴沙尔下台)、我们认为,任何一个有综合战略判断能力的“观察者”,都不难想像,如果“国际社会”的核心之一---俄罗斯、继续因“系在巴沙尔政权身上的重大显性利益”、而试图继续“无条件地维持巴沙尔政权(尽管俄罗斯已经认识到了这种方式的危险性、从而以俄罗斯总统的层面公开放出不会不惜一切代价维持巴沙尔政权)”、从而继续“像之前半年那样陷在时间陷阱”之中而无法自拔的话,则由于“国际形势”实际上已经初步进入“更侧重于选择性因子触发”所推动的“实质性变化阶段”,因此,从“2012年12月20起(埃及总检察长收回辞呈)”至2013年1月底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方方面面”的“陆续选择”、势必将在“确定层面”确定“不可逆转之中东破局进程”的“破局走向”。

  而一旦“国际社会”不能有效敦促“方方面面”做出有利于“国际社会”之“中东共同利益”的积极选择,则势必置“国际社会”的“中东核心利益”于极其危险的境地、从而也等同置“国际社会”之全球战略于“慢慢转向全面被动”之极其危急境地。

  一旦这一危险成为一种“市场趋势”,“国际社会”就可能“于某个时点(伊朗因失去叙利亚这个战略屏障且在日益严厉的全面制裁下(金融防火墙成型)、而被迫彻底调整其对外政策)”、从而在中东方向彻底失去“做最坏的打算(中东最暴力破局)、去争取最好的结果(中东全面破局)”、继而从根本上“确定”中东和平、全球秩序、甚至整个人类社会向“公平、正义、共同发展”之大方向慢慢演化的“战略机会”。

  第九个观点,如果在这个层面去观察与处理问题,那么,当我们听到“伊朗承认西方制裁令石油出口下降40%”的消息时,就于“第一时间”明确给出这样的判断,即:

  这,与“当年巴基斯坦于极其危急之中向中国发出求救信号、并迅速触发朝鲜第一次核爆”的情况可谓是“既相同也不相同”,我们认为:

  相同的一面,是伊朗于“1月7日”通过“石油”的层面,“非正式”但“公开”发出了“求救信号”。

  不同的一面,基于我们之前的观点,这,其实是“伊朗基于自已的最最核心利益(首先是解决安全问题的需要、跨入核门槛之的伊朗,就有足够的资本周旋于大国之间与中东国家之间、从而确保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伊拉克什叶派政府等外围战略空间,其次,才是破掉经济封锁的问题)”更多地在向“在叙利亚问题上有重要显性利益”的俄罗斯发出“求救信号”、意在“....经济上伊朗已经拖不了多久”的层面上,“公开敦促”以“中俄”为核心的“国际社会”在“彻底放手”、也就是“准备中东最暴力破局”的问题上迅速达成共识。

  第十个观点,我们认为,伊朗1月7日通过“石油”的层面、以“非正式”但“公开”的方式发出“求救信号”的性质,得到了另一则消息的证实,那就是:1月7日,据媒体援引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情报机构的消息:伊朗已在俄罗斯和朝鲜的帮助下成功制造出核武器,并拥有足够制造更多核弹的武器级铀和钚。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未经官方证实的“媒体报道”当然不能去证明问题,真正能证明问题的是“包括伊朗称帮助伊朗制核的俄罗斯、朝鲜”均没有在官方层面予以“证明”或“否认”,而“欧美”特别是“动辄就以伊核为由扬言军事解决、甚至独自军事解决伊朗核问题”的以色列更是保持一种“恐惧般的沉默”。因为。任何一个稍有思维能力的媒体与观察者都不难看出,这份暂未经的“方方面面”的“官方证实”、特别是“欧美、以色列”至今“不敢”拿来说事的的消息,其实已经将“非正式宣布成功制造出的伊朗核武器”与“既未承认、但也不否认的俄罗斯、特别是朝鲜”给捆绑在一起了”。

  毫无疑问,在“第九个观点”的基础上,通过“方方面面”不约而同地“沉默是金”,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出:伊朗于“1月7日”通过“石油”的层面、“非正式”但“公开”发出的“求救信号”、在“据说帮助伊朗制造核武器的俄罗斯、朝鲜”的“始终沉默”里,特别是在“动辄就军事解决伊朗核项目”的西方(欧美、以色列等)的“不敢高声”中,明显“散发”出“得到了策应”的气味。

  第十一个观点,我们再次强调:早在多年以前,我们就曾经说过,从巴基斯坦与印度核武器计划的“真实历程”来看,基于“两核联动”的事实,基于“两核问题”各自的“核心要义”,尤其是基于“伊核问题”是关乎全球新秩序、特别是金融新秩序的最最核心问题,其实“伊朗是否真的有能力制造出核武器”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基于战略的需要,它本不必自己制造也可随时拥有),“重要的”是伊朗“是否正式宣布拥有核武器”。

  而就在我们确认“伊朗发出求救信号(1月7日)”之后的“第一时间”里,我们也进一步强调:如果从“两核联动”的层面、特别是“朝核问题虽然极其重要”但本质仍然是从属于“更加重要之伊核问题”的层面去观察与处理问题,则如果眼界超越东亚事务、聚焦在全球层面上,“朝鲜核爆”明显具有“慢慢敲打(西方资本、西方资本主导的国际秩序)”的角色。



  ●再谈“朝鲜核爆”明显具有“慢慢敲打(西方资本、西方资本主导的国际秩序)”角色


  第十二个观点: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如何理解......在“伊朗发出求救信号(1月7日)”之后,“朝鲜核爆”明显具有“慢慢敲打(西方资本、西方资本主导的国际秩序)”角色......问题上,要切实把握两点:
  
其一,“伊朗核爆”一旦成为事实,且再次附加上“军事解决伊核问题是不可想像”的标签,则无疑具有“一举颠覆(西方资本、西方资本主导的国际秩序)”的功用。

  其二,由于“这种颠覆”是针对以北约为军事支撑的“整个西方资本”,需要以“中俄”为核心的“国际社会”的高度协调,中国与俄罗斯达成“伊核问题新共识”、继而在达到“既彻底放手、也准备在伊朗悍然之后立刻贴上上述标签”的层面上、“双方的态度一致”也就显得不可或缺了!这与朝鲜悍然核爆时、中国单方面就有“绝不允许军事解决”的能力而有本质区别!

  其三,在其一与其二的基地上,我们想强调的是:在“最重要”的“伊朗核爆”之前,国际社会“是否”默认(放手)伊朗“正式宣布拥有核武器”,在本质上,已经“涂满”了“最贴近真实地”之“颠覆警告”的“警告色”!



  ●距离........其实也就那么一点点儿的距离了!


  显然,在..........1月7日通过“石油”层面“发出求救信号”的伊朗、同时也“非正式宣布拥核”........的背后,其实是这样一个信号,即:它“距离”以“中俄”为核心的“国际社会”进一步实现高度协调、从而达成“伊核问题新共识”、继而在达到“既彻底放手、也准备在伊朗‘一旦悍然’之后就立刻贴上‘军事解决伊核问题’是不可想像之标签”的层面,其实也就那么一点点儿的距离了!


  第十三个观点:我们认为,伊朗于1月7日通过“放风”所发出“呼救”及“相关方面(国际社会)”给出的“战略呼应”、不仅是对“(西方利益)西方资本”因“初步得手”而决心展开下一步行动的“坚决打击”,而“这种打击”及“打击效果”更是“分别”在(欧美-西方资本)的“恐惧沉默”中得到了“非正式证实”。

  在如何认识“这种打击”的“性质”的层面上,我们认为,这种“坚决打击”就是对已经触发“伊朗发出求救信号”之“西方利益(西方资本)”之“现时中东政策(微调之后的、以叙利亚之乱为支点、一方面全力构件建金融防火墙、一方面进行水淹南方最后准备的政策)”的一种“战略截击”。

  ●这绝不是“任何一家媒体或观点”通过“装装鸵鸟就可以看不见”的“巨大危险”!



  显然,在“2012年12月20日”之前“应对不力”的“国际社会”、随着“埃及国内”局势在那一天的突变,“内部强硬派在此轮巴以军事冲突中受到沉重打击的哈马斯”与“亲西方(更亲欧洲利益)”的法塔赫开始妥协,而按“欧洲利益(西方资本)”的计划,一旦“巴勒斯坦两派之间妥协”,巴勒斯坦就可以拿到“巴以阶段性和平(甚至建国)”的“阶段性成果(注:这种和平在西方利益--西方资本眼里、是随时可逆转的)”,而条件就是:巴勒斯坦必须“进一步选择”靠近“欧洲利益(西方资本)”的“叙利亚、特别是伊朗政策”、从而“步埃及(如果埃及穆兄会政府妥协的话)、伊拉克、黎巴嫩、阿曼等之后”加入“严厉制裁叙利亚、特别是伊朗的阵营”。

  而“巴以和平”层面的“最新发展(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已经宣布准备与以色列恢复和谈)”,其实已经以“铁的事实”证明:所谓“时间陷阱”的“时间效应”其实早就彰显出来,特别是在“2012年12月20日”之后的这段时间里“日益明显”起来。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绝不是“任何一家媒体或观点”通过“装装鸵鸟就可以看不见”的“巨大危险”!

  ●一个“大道至简”的道理就是


  而一个“大道至简”的道理就是:对“国际社会”的决策层而言,只有客观地正视危险才能积极行动、才有机会化险为夷、甚至会通过制造机会去重拾主动。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恐怕正是基于这份“巨大危险”的“现实压力”所得到的“客观认识”,以包括伊朗等在内的、以“中俄”为核心的“国际社会”才基于“各自核心利益”的“共同需要”、并基于“中东最暴力破局”这一“战略选项”,果断地进行了这一层面的“战略截击”。不仅如此,也正是在此“战略截击”之后,“另一种破局方案”-----最符合“国际社会(甚至包括欧洲利益)”之“中东共同利益”的------中东全面破局方案,“方才”可以“继续有机会”去“继续推进”、尽管这种推进仍然需要极大的努力,但最关键的是,在2012年12月20日之后,也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落入、特别是迅速落入全面被动的境地。

  ●如何评估该“战略截击”的“截击效果”?



  而在如何评估“这种打击”的“打击效果”的层面上、或者、在如何评估“战略截击”的“截击效果”的层面上,我们不难看出,在“国际局势(中东、东亚、南亚、北非等主要战略方向)”经历了“2012年12月12日朝鲜射星”但“方方面面在官方层面并没有任何有关伊朗人员现场观摩”的新闻之后,国际局势也就有了“2012年12月20日至2013年1月7日”之间的“上述变化”,而在“上述变化”之后、也就是“国际社会”针对“西方利益(西方资本)”的“现时中东战略(较中俄联手双否联合国涉叙方案进行了微调)”进行了基于“或中东最暴力破局”这一“战略选择项”的“战略截击”之后,所谓“截击效果”体现在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不能承受中东最暴力破局”但可“承受中东全面破局”的“欧洲利益”立刻在“西方利益(西方资本)”的利益框架内,以“欧洲利益(包括欧洲资本利益)”“可以承受中东全面破局”的“相对有利处境”,转身迫使“公开游离于欧美战略平台”的、但至今不肯放弃“支配全球一切”之既定战略的“西方资本(主要是美国资本)”、从而既不能接受中东全面破局(中东、世界多极化)、更不能承受“中东最暴力破局(彻底打破、甚至颠覆现有全球秩序)”、不得不去继续挤压“美国利益(更多是美国国家利益)”、从而就有了“欧美”在“西方利益(西方资本)”框架内、重回“利比亚方向(马里、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国家)的“利益再交换”!

  第二个层面,在第一个层面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一个“重要变量”,那就是埃及政府选择了“正式承认科索沃独立”。

  ●“欧美利益”再次撕裂、内部固有矛盾再次激化,正是此番“战略截击”的效果之一

  第三个层面,由于“利比亚”已经由曾经的“观察点”转化成今天的“撕裂点”,在这个“撕裂点”上,我们曾经说过:随着“美国利益最终出卖卡扎菲、从而利益交换到叙利亚之乱”、“美国利益”其实已经跟随“欧洲利益”一道、跳进了“利比亚”这个“坑”中。共同蹲在“坑(利比亚这个撕裂点)”中的“欧美利益(包括欧美资本利益)”双方,想得最多的,无非是“有朝一日”踩着对方的头、从坑中一跃而起。(相关讨论,请参阅当时讨论纪要)。

  而在“欧美利益交换”后的“叙利亚之乱”慢慢演化成今天的情况下,东方评论员看来,只要“中俄”在战略应对之中最终不犯下重大不可逆转错误、只要“欧洲利益(更多是欧洲国家利益)”最终也不犯下重大的不可逆之战略错误[做出战略误判],令“已经公开游离于欧美之间的西方资本(主要是美国资本)”“有机会再次、也是最终选择美国平台”的话,那么,如仅在“欧美”双方的“狭小层面”去观察问题,则“欧洲平台”相对“频遭战略挤压”、且已经被“QE3”抄了后路之“美国平台”而言,已经处于“相对主动”位置!尽管欧洲在“政治彻底整合(科索沃独立后续发展以和平进程尽快结束)”还需要努力、特别是在“军事一体化”层面还有短板要补!

  毫无疑问,在“努力”以“和平进程”去“尽快结束”“科索沃独立后续发展阶段”的层面上,“受欧美共同控制的埃及”“已经正式承认科索沃独立”就是“欧洲平台”在“欧洲利益(西方资本)”的框架内、在“欧美战略利益再交换”的进展中的“最新努力”!

  而在如何补、特别是迅速弥补“欧洲军事一体化”的“短板”的问题上,“欧洲利益”在“欧洲利益(西方资本)”的框架内,有两个现成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用牺牲“美国平台(美国国家利益)”的方式,在“欧盟”不提供“实质性南亚配合(政治、特别是军事上不介入”、只提供“某些战略策应(最终正式加入量化宽松,但是否实质性联手美国、日本水淹南方,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的层面,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层面,完成直指以中国为代表的南方经济体(俄罗斯、印度、巴西)之核心利益的“南亚破局”。

  ●将“美国财政悬崖”定性为一部必将上演之“金融悲喜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个方法,就是在“美国资本(西方资本)”已经用“QE3”抄了“美国国家利益”后路的情况下,如果“美国平台(美国国家利益)”以种种理由“拒绝最大限度、甚至透支体力”地配合“美国资本(西方资本)”之“既定战略目标(支配全球一切层面)的“战略需要”、拒绝去执行与这些“战略需要”相匹配的“战略指标”的话,则“既合法、又合理、更合情”地弱化“拒绝驱使”之“美国平台”的“军事能力”。

  如果在这个层面去观察“美国财政悬崖”,我们就更加容易理解之所以将其定性为一部必将上演之“金融悲喜剧”。当然,这只是如此定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如此定性的原因之二,则在于,尽管“西方资本之中东战略”经微调后,其“时间陷阱”在所谓“巧实力”的支撑下设计得非常精妙、且运行得也大体顺利,但是基于以“中俄”为核心之国际社会切实维护自己核心利益的“最低要求”,发起强硬的“战略截击”是迟早的事儿!

  唯一的区别与需要警惕的就是,发起“截击”的时间如果太迟了、或手段上不够强硬(针对欧美国家利益、特别是欧美资本利益不可承受的点、必须强硬到促使欧美内部实质上继续撕裂而不是弥合的程度)、就会慢慢累积成“不可逆转的战略重大错误”。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落泪”的“资本秉性”

  真实的情况就是,随着“时间陷阱”的“效应”已经触及在国际社会之全球战略中处于极其重要位置的“伊朗”的“经济承受上限”、并触发伊朗在“石油”层面发出“求救信号”,并遭遇“国际社会”的“战略截击(伊朗非正式宣布拥核、且得到国际社会始终沉默的战略策应)”、及中国在钓鱼岛方向对“至今不肯彻底低头的日本”步步进逼(随时可擦枪走火)、摆出“万不得已就提前解决日本”的“提前解决美国问题、西方资本问题”的战略姿态,但受到这种综合 “战略截击”之“截击”的“西方利益(西方资本)”之“微调后的中东战略”,基于其“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落泪”的“资本秉性”,是不肯就此实质性调整其“旨在支配全球各个层面”的“既定目标”的。

  不仅如此,已经公开游离于欧美战略平台之间、并已经用“美国单独QE3”抄了“美国平台”之后路的美国资本(西方资本),着眼于已经公开游离于欧美平台之间的现实(定点清除了美国驻利比亚大使,某种意义上讲,这对美国国家利益是个警告、对欧洲国家利益是份投名状)、着眼于“美国平台”仍然不肯“迫使以色列接受巴以阶段和平”、从而向“欧洲利益”进一步让渡“中东和平决策权”、从而令“以色列利益”也“选择慢慢靠近欧洲利益”的现实,美国资本(西方资本)不得不以“欧洲利益(西方资本)”的“新身份”、在“西方利益(西方资本)”的“大框架”内,迫使“美国利益”重回“利比亚方向(非洲大陆)”与“始终伺机结束科索沃独立后续发展阶段”、从而“最终完成欧盟政治彻底整合”的“欧洲利益”、进行所谓“战略利益再交换”!

  ●“欧美利益”在“西方资本(美国资本)”的“统一协调”下,步调一致地做了三件事

  与此同时,我们“曾经事前评估到”并“已经观察到”的情况是:为了“尽最大努力地防止在叙利亚问题上承受直接压力的伊朗、特别是俄罗斯”在“国际社会”的敦促下,下决心“以第三种方式有效导出冲击波”或“彻底放手伊朗悍然核爆切实准备进程”,从而做出“不利于”西方利益(西方资本)的“后续决策”,也就是,为了“尽最大努力地防止”以中俄为核心的“国际社会”得以果断跳出所谓“陷阱效应”已极其明显(埃及正式承认科索沃独立、并将迎来4月选举,巴勒斯坦也已宣布将与以色列恢复和谈、伊拉克境内大规模恐怖事件集中爆发出来、伊朗经叙利亚到黎巴嫩真主党的‘支援路线’已经被袭击)的“时间陷阱”,或者说,为了在时间上、特别是在力度上、尽可能延缓“国际社会”此番“战略截击”的“后续手段”,“欧美利益(特别是欧美国家利益)”在“西方资本(美国资本)”的“统一协调”下,步调一致地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继续“叙利亚武器禁运”,从而“口头”承诺“不对叙利亚反对派提供武器支持”,从而继续给“依然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叙利亚巴沙尔政权”以“幻想”,继续给“在巴沙兆头政权身上有巨大显性利益”的俄罗斯以“之前的战略截击已经奏效、西方中东战略再现微调、叙利亚局势有所缓和”的“战略幻想”。

  而之所以是“口头”,是因为这样的军事支持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这也是叙利亚反对派武装“越剿越多、越剿越强(最新消息,叙利亚反对派武装已经控制了一座叙利亚核反应装置)”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们再次强调,千万不要盲目乐观地将“叙利亚之乱”、“想当然地”视作“国际社会”战略消耗“西方利益(西方资本)”的“战略消耗点”。事实上,随时间的延续,它的作用刚好相反!

  ●“欧美”终于“公开确认”“巴以和平协议”是“欧美中东政策”的当务之急!



  第二件事,就是以“美国国务聊克里访欧”为标志、正在利比亚方向(非洲方向)进行“战略利益再交换”的“欧美”双方,在“西方利益(西方资本)”的“利益大框架”内,终于“公开确认”“巴以和平协议”是“欧美中东政策”的当务之急!从而既不是“伊核问题”、也不是“叙利亚问题”、更不是“利比亚问题”。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基于我们之前的大量讨论与明确判断(详细内容,请参阅之前点评),这是一个值得“国际社会”决策层,特别是“某些有糊涂观点(对叙利亚局势、特别是西方资本中东战略的‘微调’本质看不清楚)”的媒体与观察者所高度警惕的动向!


  第三件事,就是以“美国国务聊克里访欧”后展开“埃及行程”为标志,正在“利比亚方向(非洲)”进行“利益再交换”的“欧美”,在“美国利益”已经做出“埃及正式承认科索沃独立”的巨大让步之后,如果“不再”遭到“后续的、强有力的战略截击”,则“欧洲利益”必然在“迫使埃及政府在叙利亚、伊朗政策上做出明确选择”的层面上、合力对埃及穆兄会政府施加实质性压力,从而达到两个目的:

  一方面,在“欧美利益(特别是欧美国家利益)”的层面上,对“美国利益”所做的“巨大让步”做出“公开回应”;



  显然,这一“回应”在公开层面做出是有目的的:这是在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埃及、伊拉克、黎巴嫩真主党、巴勒斯坦各派别,尤其是“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叙利亚阿萨德利益”强调,“欧美内部矛盾”已得到“有效弥和”,西方解决中东问题的“既定计划”前景不错!



  另一方面,之所以要强调“前景不错”,本质上既是“行动”层面,更是在“市场预期层面”、也就是在“投资”与“投资预期”两个层面上,向方方面面宣示:将于“欧洲利益(西方资本)”的框架内、特别是“西方利益(西方资本)”的“西方利益大框架”内,继续推进“以叙利亚之乱为腾挪支点、全力构建金融防火墙、全面准备水淹南方”的“进程”,从而敦促“方方面面”必须“加码下注”、且得尽快!

  ●在某种意义上,这样一种观点是成立的


  显然,从俄罗斯至今不肯在“迅速放弃巴沙尔政权”的问题下“最后决心”的层面去观察,对俄罗斯决策者而言,尽管“金融防火墙”与“水淹南方”一旦成为事实,对俄罗斯的核心利益同样的损害巨大,但“眼前利益”仍然显得难以立刻割舍!除了系在巴沙尔政权向上的巨大显性利益之外,在巨大“隐性利益”层面上,在某种意义上,这样一种观点是成立的,即:只要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多支撑一天,则“俄罗斯经济”距离“大部分能源只能卖给中国经济”的“尴尬角色”就“晚一天”。



  如果从这个层面去观察“欧洲利益”在“欧美利益(特别是欧美国家利益)”的层面上对“美国利益”所做的“巨大让步”做出“公开回应”,也就不难看出,这是“西方利益(西方资本)”的“中东政策”瞄着“中俄之间的利益不平稳”、而展现的一种自信。但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人们有理由认为,只要“国际社会”今后在总体上应对得力,这将是一个“靠不住的自信”。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再来阅读一则新闻。

  普京与奥朗德举行会晤 双方重申避免叙利亚分裂

  【莫斯科消息】据媒体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2月28日在莫斯科与到访的法国总统奥朗德举行了会谈,两国领导人除了谈及两国政治与经贸关系外,还就国际热点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表示反对叙利亚国内的恐怖主义活动,避免叙利亚分裂。

  就叙利亚问题,普京称不能让激进组织和国际恐怖分子将叙利亚的悲剧用于其它目的,而奥朗德表示,双方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反对恐怖主义、避免叙利亚分裂。奥朗德还称,法国认为,如果国际社会与叙现任总统巴沙尔合作,将无法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叙危机。


  俄总统普京称最近大马士革俄使馆附近的恐怖袭击是野蛮行径,并表示这种行为应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普京还表示,“不能让激进组织和国际恐怖分子将叙利亚的悲剧用于其它目的。”


  此外,奥朗德感谢普京支持法国在马里的军事行动以及协助法国军队撤出阿富汗。


  奥朗德说:“您从一开始就支持法国在马里的军事行动,您清楚世界打击目前存在的恐怖主义的组成部分。我知道,俄罗斯未来数周将协助把这个行动演变成维持和平的使命。”


  他还感谢普京协助法国军队撤出阿富汗。他补充说:“我想亲自感谢您,首先因为您协助将军事技术设备撤出阿富汗。我承担起2012年底前将军队撤出的责任,在您和其它国家的支持下这个任务得以完成。”
 

 法国军队从今年1月10日起开始在马里发动军事行动,打击伊斯兰武装分子。这一国家的局势在极端组织武装分子开始攻击国家中心的政府军后出现激化。马里现有约4000名法国士兵,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成员国军人也参与行动。


  奥朗德27日抵达莫斯科,对俄罗斯进行为期两天的工作访问,这是他当选法国总统后首次访问俄罗斯。

  【时事点评】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原文是:两国领导人除了谈及两国政治与经贸关系外,还就国际热点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表示反对叙利亚国内的恐怖主义活动,避免叙利亚分裂。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基于上面讨论,我们不难看出,法国(欧盟)此次与俄罗斯对话的核心意图不是别的,是“避免叙利亚分裂”。

  ●“这”中所包含的“局面”,恰恰是以“另一种方式有效导出”的“核心”

  而“这”中所包含的“局面”,又恰恰是我们一再提示的、建议俄罗斯应果断放弃巴沙尔政权、从而让“邪恶势力以非人类方式引爆叙利亚局势的引爆冲击波”以“另一种方式有效导出”的“核心”。

  不难看出,法国总统的这次访问,仍然是“西方利益(西方资本)”的“中东政策”瞄着“中俄之间的利益不平稳”而展现的一种自信。

  但前面,东方评论员也说了,人们有理由认为,只要“国际社会”今后在总体上应对得力,这将是一个“靠不住的自信”。

  不然,在这个关键时刻(欧美进行利益再交换的档口、需要一起对伊朗展示团结,而美国是反对俄罗斯谴责叙利亚反对派制造恐怖事件的),又何必拿“法国反对叙利亚国内的恐怖主义活动”去与俄罗斯去谈什么“避免叙利亚分裂”?

  而前面的内容,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那就是:第一个问题,显然,“欧美利益”在利比亚这个撕裂点上再次撕裂、内部固有矛盾再次激化,正是“国际社会”此番“战略截击”的效果之一。

  “欧美利益”在利比亚这个撕裂点上再次撕裂、内部固有矛盾再次激化的后果,就是之前已经公开游离于“欧美平台”之间的“美国资本(西方资本)”、必须在“两个平台”之间进一步有所选择,从而“较游离之后的这段时间里”、更多地表现出“其倾向性”。

  而由于“国际局势”已经初步进入“更多侧重于选择因子所触发的实质变化阶段”,因此,“美国资本(西方资本)”在“欧美”之间的“进一步有所选择”,到了一定程度,也将触发“国际形势”的实质性变化。

  ●已经“被QE3抄了后路”的“美国平台”,应该已经可以感觉到这一可能性了

  就目前而言,“美国资本(西方资本)”“似乎已经”准备好迫使“美国”、并通过“美国”迫使“日本”这两个国家,在.......“美国财政悬崖”这部旨在引导“金融防火墙”的全力构建进程,引导“欧洲国家利益尽快向欧洲央行发放正式宽松许可证”、引导“欧美实质性联手水淹南方”等一系列计划的“金融悲喜剧”.....的慢慢展开之中,去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以“无限量的美元与日元”为工具、或者选择在印度、或者选择巴西、更或者南非等主要南方经济体为目标,配合“中东局势”的演化,配合“金融防火墙”的具体进度,适时由上述“金融悲喜剧”的“悲喜”转换去“准确触发”的“某一国的经济、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印度为例,一旦“印度金融危机”爆发,则印度“势必因金融危机而产生的一系列需求而被逼迫”加入“严厉制裁叙利亚、特别是伊朗”的阵营,从而一方面“在中东方向”敦实“金融防火墙”,另一方面,则强化“欧洲国家利益”的“可以经济、特别是金融解决中国等南方问题的信心“,继而敦促”欧洲国家利益”尽快“向美联储的欧洲分行(欧洲央行)”发放“正式宽松许可”,继而在“金融防火墙”的进程推动下,尽快完成“欧美联手实质性水淹南方”的“关键准备”。

  毫无疑问,站在“美国国家利益”层面,一个很难让自己放心的事情就是:在自己已经“单独无限宽松(在中国、欧洲、美国经济的层面去观察)”的情况下,如果“欧洲不加入正式无限量化宽松”,那么,不论“水淹南方”最终成功与否,“坐收渔利者”中一定有“欧洲利益”,即便不是最大受益者。因为,即便“金融防火墙”与“水淹南方”失败,“欧洲利益(特别是欧洲国家利益)”也可以接受原本就可以承受的“中东全面破局”。

  不仅如此,在用“无限美元(也可能包括日元)”极大消耗中国等南方经济体的综合实力、从而实质性消除南方利益的制约因子之后,也就是说,一旦“金融防火墙”与“水淹南方”成功,已经游离于“欧美平台”之间的“美国资本(西方资本)”也更容易选择“顺势实质性消除美国平台对西方资本高效运作的制约因素”、并依附于“负债相对低得多、经济、特别是金融麻烦少得多的欧洲平台”进行下一步运作!

  事实上,已经“被QE3抄了后路”的“美国平台(更多是美国国家利益)”,应该已经可以感觉到这一可能性了。

  最新消息是,之前“按计划”从“2013年1月1日”“展期”至“3月1日”的“美国财政悬崖”,如果有需要,则即将有“人”根据“战略需要”跳下去。

  毫无疑问,如果“美国平台(美国国家利益)”继续拒绝“美国资本(西方资本)”的安排、从而无法一边完成“利比亚方向的欧美利益再交换”、一边在中东方向“向欧洲利益进一步让渡巴以和平进程决策权”、从而用“埃及承认科索沃独立”与“以色列承认巴勒斯坦国”为“西方利益(西方资本)”换取到“埃及、伊拉克、黎巴嫩、阿曼等”“正式加入严厉制裁叙利亚、特别是伊朗阵营”,那么,根据“美国财政悬崖”这幕“金融悲喜剧”的“既定剧本”,“美国国家利益”获取、并维持其海外一切重大利益的“中坚力量”--美国军事力量--将成为第二个跳下“财政悬崖”的“人”。

  ●“美国国家利益”“跳崖”的“第一幅大尺度画面”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美国因“资金问题”而“或被迫封存”四艘航空母舰、其实算是“美国军事力量”跳崖的“第一幅大尺度画面”!而对“美国国家利益”的“国家形象”而言,其“跳崖”的“第一幅大尺度画面”其实应该是“美国驻利比亚大使被定点清除”且“至今没有个具体说法”。

  显然,准确地讲,在我们的讨论中,“美国跳崖”的“第一幅大尺度画面”是被“紧接随后就进行的QE3”这份“洗印系统”所“正式显影并最终定影”的。

  ●如果有需要,还会有“人”根据“战略需要”继续跳下去


  毫无疑问,在“美国财政悬崖”终于“有人”跳下来之后,如果有需要,还会有“人”根据“战略需要”继续跳下去。


  如果我们的评估正确的话,那么,在“国际社会”于“1月7日(伊朗正式发出求救信号)至2月12日(朝鲜宣布成功进行第三次核爆)”期间、针对“西方利益(西方资本)”之“微调后的中东战略”终于做出“战略截击”之后,在“西方利益(西方资本)”也被迫进行“欧美利益再交换”从而“战略再微调”之后,为了在时间上、更在力度上最大限度防止、至少是延缓“国际社会”在此番“战略截击”的“后续手段”,从而防止“微调后的中东战略”不被打断、防止国际社会从所谓“时间陷阱”中果断跳出这一“西方注定无法控制中东的局面”出现,还要防止“中国(国际社会)万不得已就擦枪走火、提前解决日本问题”这一“西方注定无法控制东亚、特别是全球局面”出现,“美国利益(西方资本)”的“主要施压方向“将转向“向为中国全球战略重中之重”、从而“向来都以维稳”为“主要诉求”的“南亚方向”。

  如果我们的评估正确的话,即便是“欧洲利益”仍然拒绝向“美国利益”提供“实质性南亚配合”,如果“美国南亚政策”仍然不能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进行“南亚破局”的层面、为“西方利益(西方资本)之微调后的中东战略”去“明修栈道”、从而策应“西方利益(西方资本)”在远离南亚方向的中东方向进行“暗渡陈仓”层面的“南亚破局”、继而成型“金融防火墙”与完成“水淹南方”的“关键准备”的话,比如,以一切可用之手段(包括印度经济、特别是金融危机,社会动乱、边境战争等)迫使印度“干扰中国至伊朗的巴基斯坦通道的基本稳定”,那么,除了“关键时刻根本没用(对西方资本而言)”的“美国军事力量”将因“资金短缺”而受到巨大打击之外,从“美国财政悬崖”上跳下的第二个人,将是“美国的后院稳定”,即:“巴西经济由稳至乱”将成为“美国利益”跳下“美国财政悬崖”的“第三幅大尺度画面”!

  显然,一旦“第三幅大尺度画面”出现,那么,第四幅(美国经济受到重大打击)画面就会上演,第五幅画面也就不远了,那就是“美国社会动乱”。

  特别值得强调与警惕的是,上面“这些可能性”,绝不仅仅上述这般作用,因为,它们更重要的用途是:可以用来“精确引爆、适时引导”诸如印度、巴西等南方经济体的经济、特别是金融危机,从而“直接服务”于“西方利益(西方资本)”的中东、南亚战略!推进“金融防火墙”进程与进行“水淹南方”进程。

  ●已经被QE3抄了后路的美国国家利益,目前可以走的几步路

  毫无疑问,由于已经被QE3抄了后路,目前完全依靠“QEN”才维持着“美国军事、美国经济、美国政治、特别是美国社会基本稳定”的“美国国家利益”,只要看看那几幅画面,就明白,它目前几乎已无路可走,它目前可以走的几步,恰恰是“埃及正式承认科索沃独立”及“巴以恢复和谈并达成协议,甚至以色列承认巴勒斯坦建国”,并一边支持日本继续最大限度挑衅中国、一边又最大限度不给中国被迫提前解决日本问题的机会,从而让“美国东亚、南亚、甚至是全球政策”均要最大限度策应”西方利益(西方资本)”的“微调之后的中东战略”。


  显然,在目前情况下,在“国际社会”已经对“西方利益(西方资本)”的“中东战略”进行“战略截击”的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地“既在时间上、更在力度上”最大限度防止、至少是延缓“国际社会”在此番“战略截击”的“后续手段”,从而防止“微调后的中东战略”不被打断、似乎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再次“动用美国南亚政策”,从而在“南亚方向”对“中国的巴基斯坦通道”进行最大限度的威胁。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国际形势已经发展至今”的情况下,印度、特别是巴基斯坦因种种原因、而出现“国家政治权力的混乱、甚至社会的动乱、军事层面的冲突”较之前任何时候的可能性都要高!都要危险!

  ●“西方利益(西方资本)”倒是很想在“叙利亚之乱”上继续拖下去


  而如果从这个层面去观察,特别是从“时间陷井”已经触及“伊朗经济可以承受的上限”从而发出“求救信号”且“国际社会”也断然进行“战略截击”、且“西方借中、俄之力、通过朝核六方会谈去约束朝核扩散”的“框架”已经成为历史的层面去观察与处理问题,则我们不难看出,“西方利益(西方资本)”倒是很想在“叙利亚之乱”上继续拖下去。

  ●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严厉制裁伊朗”的问题上继续拖下去



  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严厉制裁伊朗”的问题上继续拖下去,但随着伊朗发出“求救信号”且“国际社会”两个核心之间“虽仍没有最后达成伊核问题新共识”,但也“果断”展开了“战略截击”,从这个情况来看,只要在“石油”层面发出“求救信号”、从而“公开承认”的“经济上已不能承受”的伊朗,最终坚持“除非实质性解除对伊朗的经济、特别是金融制裁、否则伊朗也将退出”西方也有“借国际社会之力、约束伊核进程、防止中东全面核扩散”的“伊核六方会谈”的话,那么:


  一方面,“这种坚持”就可最终促使“至今不肯下决心彻底放弃巴沙尔政权”的俄罗斯,不得不从更高层面、也是更核心的层面(伊朗问题)去考虑“叙利亚政策”、并与中国等“国际社会”在伊核问题上达成“伊核问题新共识”;

  ●为中国的“下一步行动”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将与“一方面(敦促俄罗斯在更高层面考虑问题、国际社会从而达成伊核问题新共识)”一道,为中国的“下一步行动”提供坚实的基础、那就是:中国通过“果断接收巴基斯坦瓜得尔港”这一“战略宣示”,向.........“西方利益(西方资本)”目前试图再次“动用美国南亚政策”,从而在“南亚方向”对“中国的巴基斯坦通道”进行最大限度的威胁......的可能性与危险性、提前预以“战略截击”。

  显然,在“瓜得尔港”距离伊朗边境仅80公里的背后,特别是,在“瓜得尔港”距离波斯湾仅400公里的背后,尤其是,在中国与“巴基斯坦通道”紧邻(零距离)”、且“北约仍有数万大军困在阿富汗”的背后,不仅如此,在中国“北斗系统”已经覆盖这一区域的背后、在“谁又敢肯定中国隐形战机不能提前执行军事任务?”的背后、在中国防空系统可以随时前出巴基斯坦的境内,甚至布置于伊朗边境线一侧的背后,这个所谓的“提前战略截击”明显有这样几层因素:

  首先,一旦中东有变,则“谁敢干扰、或拦截中国公司在伊朗境内打油、或从伊朗运油?”如果有的话,那么,“它也别想像之前那样往自家里送油”!

  其次,一旦中东有变,则“谁敢干扰、或拦截中国公司在巴基斯坦境内装油、或运油?”如果有的话,那么,就等同于‘邀请’中国武装力量前出阿富汗、甚至‘整个中东、中亚’去打击一切胆敢干扰、或拦截,特别是支持这些干扰或拦截的势力”!不要忘记了,这些个势力,不要说“油”需要“组织运送”了,就是水、恐怕也得“组织运送”!

  最后,在首先与其次的基础上,其实我们已经不难看出,这些“准备”更多是一种“决心”,是一种“切实准备”面对“中东有变、巨变”的决心。

  因为,一旦中东有变、特别是巨变(比如,伊朗正式宣布拥核),则如果“西方”不实质性中止“金融防火墙”或“水淹南方”的一切推进活动,则中东势必陷入一种大乱(西方彻底失去控制的那种),而随着全球经济硬着陆,中国经济对中东的能源需要将剧降,中国本土、俄罗斯、中亚、中国近海(或包括越南这样的国家)的原油供应将基本满足“中国最低限度经济内循环”的需要,这时候,“中国南海”的“锦州效应”就会立刻明显起来,一旦越南这样的“南海主要国家”因“经济需要(全球经济硬着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内循环的地理优势就显现出无可比拟的吸引力)”而不得不像中国供油,则,制造“中国南海”的“锦州效应”,在“商品输送方向(东亚商品是输欧、还是输美、更或主要在东亚内部循环)”的层面,在本质上,只需要“军事高压下的经济吸引”就足够了!

  ●一切选择都摊在桌面上了


  非常清楚,通过这个所谓的“提前战略截击”,结合“朝核六方会谈”已经成为历史,所发出的最重要信号就是:一切选择都摊在桌面上了,如果西方利益(西方资本)在“伊核问题上”还想谈什么(准确地讲、是想再拖段时间)的话,也不是不行,但“时间”必须有明确限制,基于“国际社会”之“大多数”的利益要求,这个限制应该就是在4月份新一轮“伊核问题会谈”结束的日子,除非“除非实质性解除对伊朗的经济、特别是金融制裁、否则伊朗也将退出”西方也有“借国际社会之力、约束伊核进程、防止中东全面核扩散”的“伊核六方会谈”。直到了那个时候,朝鲜再有什么重大试验什么的,说不定就会有由媒体率先披露、且得到官方证实的“伊朗技术人员在现场活动”之类的消息。

  ●对“部分解除”,伊朗将接受,但“伊核计划”将换个“核元素”继续下去!



  事实上,正是因为遭遇了这种“战略截击”的“后续动作”,仍然忙于“战略利益再交换”从而仍然企图继续推进“微调后中东战略”的“西方”,才不得不放出“愿意部分解除对伊朗的制裁、以换取伊朗暂停浓缩铀的让步”。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可可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就在“西方愿意部分解除对伊朗的制裁、以换取伊朗暂停浓缩铀的让步”、从而换取了“伊核六方会谈”到少在4月份还有一次开会机会之后,我们注意到,有媒体报道称,伊朗刚刚启动了一座“重水反应堆”,众所周知,“重水堆”可用于提炼“钚”,它不需要“铀浓缩”,但“制成品”不如浓缩铀那么稳定。

  ●都是千年狐妖、聊什么聊斋?


  显然,这是在“提前”提醒“耍小聪明的西方”,“部分解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部分解除”也是值得欢迎的!对“部分解除”,如果西方愿意兑现,伊朗将接受,因为这对西方“微调后中东战略”将是一个沉重打击。尽管如此,伊朗也不会上当,这不,伊朗已经准备好应对方式,那就是:“伊核计划”将换个“核元素”继续下去!


  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句非常流行的网络语非常说明问题,那就是:都是千年狐妖、聊什么聊斋?
  而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报道称“此次会议没有任何重大进展”,但伊朗外长却信心满满地强调:“新一轮核谈判具里程碑意义、或成转折点”!

所有跟帖: 

不管他是不是日本人,拿日本军国主义吓呼老中也是要反击滴 -秋阳好照- 给 秋阳好照 发送悄悄话 秋阳好照 的博客首页 (201 bytes) () 03/05/2013 postreply 04:33:2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