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眼中的第2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

来源: pandal 2009-11-26 17:43:0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5168 bytes)

美国眼中的第2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次大战、二战;1939年-1945年),是至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性最大的全球性战争。[1]交战双方是以中国、美国、英国、法国、苏联等国组成的同盟国,与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军国主义国家组成的轴心国集团。战争进展到最高潮时,全球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有19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战火遍及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最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结束。

 

  尽管在1939年9月前,衣索比亚的抗义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起始於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2][3]等反军国主义的抵抗已经开始,但普遍持有欧洲中心观的学者认为战争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4][5],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而告结束。这场战争总计造成了约7千2百多万人的死亡[6],占了当时世界总人口(约19亿7千万)3.71%左右的比例。据估计,大战期间,钱财损失约13850亿美元,大量房屋受破坏。工厂、农庄、铁路和桥梁的损坏,则难以估计。

 

 

 

 

  战争的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分为欧洲和亚洲两大战场。在欧洲,战争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一战的结果与纳粹主义在德国的兴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於德国的纳粹主义的兴起,德国成为了二战的主要策源地。在远东,日本的军国主义化,使得日本走向了侵略扩张之路,以求达到扩大大和民族生存空间的目的。

 

  德国:第三帝国的迅速崛起

 

  超重的赔款

 

  1935年的德军阅兵

 

  进攻苏联的装甲掷弹兵

 

  德国的v2火箭德国是一个位於欧洲中部的後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中期,普鲁士王国发起了统一德意志的战争,1871年,普鲁士统一了整个德意志,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帝国的工业化发展速度超过了同期的主要工业化国家,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工业国之一。20世纪初期,德国对以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为主建立的世界秩序感到越来越不满,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殖民地。德国、奥匈和意大利组成了同盟国集团,而英国、法国和俄国则组成了协约国集团,加上俄国与奥匈在巴尔干的纷争、法国在普法战争後欲夺回阿尔萨斯-洛林、英德之间的海军竞赛等,导致了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一战中,同盟国集团被协约国集团击败。1918年11月,战争结束後,德国皇帝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退位,1919年6月28日,德国签署《凡尔赛条约》,承认战败。[7]1919年8月11日,国民议会在德国南部小城威玛的德意志民族剧院通过了一部宪法,宣告一个新的共和国——威玛共和国成立。[8]由於法国曾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受到普鲁士的重创,因此一战结束後,法国希望能够对德国在经济上进行报复,并最终削弱这个强大的邻国。《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5%的国土[9]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以及超高额的赔款。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後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多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凡尔赛条约》一面倒地只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凡尔赛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普通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策源地创造了条件。

 

  威玛共和的无力

 

  在经历了短暂的平稳期後,外不能除侮,内不能解患的威玛共和国在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到重创,当时马克兑美元从45马克兑一美元,大幅贬值到一兆马克兑一美元。这个脆弱的共和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及高额的赔款问题,濒临破产的边缘,法国、比利时还因德国来不及分期缴纳赔款而入侵德国着名的鲁尔工业区,加上在政治上极左派共产份子和极右派极端份子相继起来暴动,德国在经济、政治危机重重压迫之下只得向法国、比利时投降。新内阁总理斯特拉斯曼发行新马克,与旧马克比为十兆比一,以及美国提出的新赔款计画道威斯计划[10],法、比在1924年9月1日(与道威思计画实行的同一天)撤回占领军,德国经济才从剧烈波动安定下来,德国饱受侮辱而且人民的生活非常艰难。最後高额的赔款在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下(英、法、比、义无力再向美国清偿战争借款,因而使得他们也不愿再向德国索偿)无疾而终,使得德国消除了严重的赔款问题。同时也加深了美国的孤立。

 

  德意志尽管放弃王政,建立共和,但威玛共和却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政治危机。国会由全比例代表制产生,小党林立,内阁离离合合,政府无法稳定,在後期,政府与国会的对峙日渐严重。总统以使用紧急命令以代替立法的次数愈来愈多。而人民在本质上对军人非常尊重。

 

  希特勒政权的崛起

 

  前述事件让德国极端右翼势力的兴起提供了良机。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领导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简称国社党,nsdap)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称德国的困境之根源来自於战後强加给德国的严厉条款、懦弱的威玛共和国以及被指称握有国家经济命脉的犹太人。他的理论受到越来越多德国人的支持,到1933年时纳粹党已经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一跃成为国会内第一大党。1933年1月30日,威玛共和国年迈的总统兴登堡元帅正式任命希特勒为共和国总理。与此同时,希特拉政府通过行使宪法赋予总统在紧急情况下的特殊权力来执行公务,这些权力令希特拉可越过联邦议会进行实际独裁统治。此时,威玛共和国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终点,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国。为了摆脱英法等国对德国的束缚,希特勒在上台之初就因扩军备战计划受到限制而於1933年10月宣布退出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後,希特勒又依据宪法继任了总统,成为了第三帝国唯一的真正拥有实权的领袖,在德语中称为「元首」。

 

第三帝国的扩张-军事天地-->-//军事天地-->

 

  希特勒他上台後迅速重建了德国的秩序,让社会底层的劳动阶级也能享有过去所没有的福利,因而德国人对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此时的德国内部已经政局稳定,纳粹党人稳固了自己的政权後,开始将重心放到外交方面,并采取了多个冒险的行动。

 

  1935年至1939年的欧洲局势,纳粹德国迅速崛起,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在纳粹运动的狂热浪潮中并入第三帝国,捷克其余地区也在不久後被德国占领(斯洛伐克保持独立),立陶宛的克莱佩达地区(德国称默麦尔地区)并入德国;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国的保护下独立;捷克斯洛伐克其他部分被匈牙利和波兰瓜分;法西斯意大利在欧洲局势不稳的时候占领了阿尔巴尼亚;西班牙则处於内战状态,内战的结果以亲法西斯的叛军获得胜利而告终。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徵兵制,从而突破了《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德国军队人数不得超过10万的最高限额[11](其实在希特勒上台时就已经将十万人的军队限额秘密扩展成30万人),把10万陆军迅速扩充至60万,但是这些行动仅仅遭到了英国和法国的正式抗议(当时希特勒宣称这只是寻求德国的正当自卫能力,使得当时各国的舆论都偏於同情德国,英法无法有大动作反对)。1936年3月7日,希特勒藉口法苏订立《互助协定》,违反国联规定,因而进兵莱茵河非武装地区(希特勒称其目的仅在求取自卫的平等权利),并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巴黎和约》。而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在莱茵河东岸50公里内不得设防[12](这使得德国西部门户洞开法国随时可长驱直入,为德国的致命伤)。但是这次行动就像上次一样,并没有遭到英法的阻止(法国虽然有一些人主张用军事行动来对付德国,但是又恐引发全面性战争,加上当时的意大利入侵衣索比亚使得与意大利交恶的英国反对法国入侵德国),接着希特勒以法拒绝与其签订不侵犯公约等建议为由,在西线兴建坚强的防御工事,於是德国的国防置於磐石之安,成为希特勒发动二次大战的先决条件。

 

  另外,希特勒在其政治主张中强烈反对共产主义,1933年2月,纳粹党通过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给德国***,并在德国境内取缔***。1936年11月25日,德国和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3]一年後,意大利加入该协定,[14]该协定是在反对共产主义基础上企图建立一个政治军事同盟,有史学家分析,德国的矛头主要是指向共产主义的苏联,这是德义日轴心的初步形成。

 

  英法的绥靖政策

 

  之後德国就开始进行实际的领土扩张活动,第一个目标便是同文同种的奥地利。1930年代中期,纳粹运动已经波及到了奥地利,在得到了盟友意大利保证不会介入後,德国就在1938年3月12日正式宣布兼并奥地利,当德军开进奥地利的时候,在「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元首」(ein volk, ein reich, ein fuhrer!)的口号下,奥地利人走上街头,疯狂地拥护「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帝国」军队的到来,奥地利终於成了第三帝国下辖的一个省。

 

  在奥地利加入第三帝国後,希特勒的注意力转到捷克斯洛伐克。他提出的领土要求是捷克斯洛伐克东北与德国接壤日耳曼人占多数的苏台德地区(sudetenland)必须并入德国。在繁琐的谈判後,英国首相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与法国领导人达拉第(edouard daladier)对纳粹德国采取了纵容姑息的绥靖政策,通过牺牲小国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来保持自己的最大利益。在慕尼黑会议上英法放弃苏台德,而捷克代表甚至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只是在做出决定後他们才被告知。虽然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提出抗议,但在德国的武力胁迫与英法两国拒绝出兵干预的情况下只能最终妥协。慕尼黑会议也被史学家讥讽为「慕尼黑阴谋」。几个月後的1939年3月,希特勒又破坏了原先的承诺,占领了余下的捷克领土。3月14日,剩余的斯洛伐克部分领土宣布独立并获德国、英国与法国的承认,其他部分领土被并入匈牙利、波兰等国。

 

  开战的准备

 

  德国本身就是一个工业化的强国,一战後,德国的经济濒於崩溃的边缘,一个6600万人口的大国,失业人数竟然高达1000万,德国几乎有一半人在饥饿和贫困线上挣扎。纳粹党上台後,将犹太人的资本悉数收归国有,并加强和扩大了国家所有制度,德国的经济迅速恢复了活力,纳粹党还采取多种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德国经济的发展,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比1933年纳粹党上台时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失业率则降低到1.2%,远低於同时代的其他工业化国家。而且经过系列扩张行动後,世界前十的经济强国捷克斯洛伐克受到德国的控制、富庶的中欧国家奥地利并入德国,使得德国的经济能力达到了空前强大的地步,1930年代末,德国的经济规模已远超英法,越升至欧洲第二,世界第三(当时第一和第二的分别是美国和苏联)。由於苏联的工业体系是封闭性质的粗放型经济,虽然数量上拥有一定优势,但德国的经济质量则远比苏联好,国民生活水平也远比苏联高,是当时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德国开始有步骤地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大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火工业,政府把原料、劳动力、资金和设备等都优先供应与军事生产有关的部门,使德国在为打一场世界性战争提前做好了经济军事化的准备。总之,这时的德国,不但在军事上、而且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已经做好了打一次世界性战争的准备了。

 

  意大利:法西斯势力掌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後,意大利的形势和德国一样严峻。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地方,全国面临无政府状态,***人与社会党人控制着工会,很多人担心布尔什维克式的共产革命将席卷意大利。

 

  在几个自由政府无法解决这些威胁後,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在1922年10月30日邀请右翼政客贝尼托·墨索里尼以及他所领导的国家法西斯党组成政府。法西斯党人上台後依然保留自己的非正规武装,用以打击无政府主义者、***人和社会主义者。在几年时间内,墨索里尼就巩固了自己的独裁地位,意大利也沦为一个警察国家。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殖民地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进而走向了扩张的道路。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与法国外长皮啊?·赖伐尔(pierre laval)签署了意法条约。10月3日,意大利军团入侵独立的非洲王国阿比西尼亚(现在的衣索比亚),在经过一场长达7个月的战役之後,阿比西尼亚被征服。1937年,意大利加入日本和德国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14]由此,德意日三国轴心初步形成。同年,意大利和德国一同支持西班牙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1939年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在眼见德国把欧洲局势推向战争边缘的时候,墨索里尼趁火打劫,於1939年4月7日,占领阿尔巴尼亚。

 

  在遭到国际联盟谴责侵略阿比西尼亚後,1937年意大利也退出了国际联盟。意大利与同样退出国联的纳粹德国在1939年5月缔结了《钢铁条约》,从而加强了罗马—柏林轴心。1940年9月27日,德国和意大利又接受了日本加入轴心国,签署《三国公约》,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正式形成。

 

  日本:军国主义抬头

 

  进攻武汉的日本兵

 

  航母上的零式战机在太平洋地区,战争的硝烟从1930年代早期就开始弥漫。日本扩大了其在朝鲜半岛的势力范围,逐渐向中国扩张。日本鼎承其大陆政策,图谋征服中国。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的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并迅速占领中国的东北三省,强行成立由关东军控制的满洲国。

 

  日本对华的侵略是否可以被看作是为其称霸世界的企图所迈出的第一步尚存争议。有学者认为,事实上,日本的侵略主要是受到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希望能够保障其在华的利益,特别是掠夺中国的自然资源。如果从19世纪欧洲强权的观点来看,日本的行为无可挑剔。因为在那个时期,西方列强对海外殖民地的占领和掠夺以及对殖民地居民的杀戮比起日本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到1930年代,世界已经广泛接受了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原则,这意味着以殖民主义的方式粗暴地掠夺他国的领土或资源的行为已经无法为国际社会所容忍。此外,日本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残忍暴行也遭至国际社会普遍谴责。然而,另一些学者认为,虽然日本法西斯势力在1931年的时候并没有上升到左右日本政局的地位,可是日本早已经在制定征服世界的计划。1927年,田中义一担任日本首相不久,就主持召开了一个研究积极侵华政策的内阁会议——「东方会议」。会後田中向天皇递交了一份极为机密的《田中奏摺》已经表明了日本称霸世界的步骤:满蒙、中国、东亚、亚洲,最後称霸世界。虽然这份奏摺的真伪仍然存在争议,可是根据日後日本发动战争的节奏来看,与奏摺内容吻合。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借故向中国东北守军发动攻击,称为九一八事变(部分观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可追朔到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但这跟1937年的七七事变一样都不是主流观点),日军迅速地占领了东北三省。次年,日本在中国东北扶植满洲国政权的行动遭到国际联盟谴责,导致日本最终退出了国际联盟。在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开始抬头,具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的秘密社团发动了数次暗杀行动。经济的大萧条导致民选政府逐渐丧失了政府的控制权,军人开始执政,「军部」作为日本军事力量的司令部被赋予比以前更多的权力,军国主义在军队中蔓延,很多时候军队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国家利益采取行动。同时随着民族主义与反西方情绪的上升,日本在中国的行为被理论合理化了。很多日本人开始相信,中华文明的精华传承在於日本,而不是在中国本土。在1936年二二六兵变之後,另外一部分军国主义分子控制了军部,而不久後日本恢复了于1913年废除的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即将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限定於现役将领的制度。这样一旦军部和内阁意见不统一,军部可随时通过陆海军大臣辞职的方式迫使内阁下台。军部在事实上代替日本内阁成为日本的最高权力机关。日本已经进入军国主义的时代。

 

  1939年日本军队试图从满洲进攻苏联,但很快就被苏联和外蒙古的联军击溃,这阻止了日本的向北扩张政策,也保证了苏联与日本之间脆弱的和平,直到二战末期。同时,在这次试探苏联的失败的战役之後,日本内部「北进」和「南进」的争端中,「南进」派的力量得到了加强,因此日本从此以後较为坚定的走上了进攻中国,南侵东南亚及征服太平洋的道路。

 

  日本在1930年代的政策对於其最终的失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时日本的政策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之上,即日本在没有获得稳定的自然资源供应之前无法与欧洲强权对抗,但为了取得所需要的自然资源他们又必需挑起一场他自知无法获胜的战争。此外在侵华时期的残忍行径、在中国建立傀儡政权的作法与日本的最终目标一脉相承,日本在战争中坚持这种不得人心的作法。而日本国内的许多政治精英当时就已经意识到这种自取灭亡的作法将会为日本带来灾难,但都没有试图制止,因为提出异议的人士纷纷遭到生命威胁。

 

  战前的苏联

 

  1917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ленин)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рабочая партия(большевик),苏共的前身)赢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後,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并不稳固,不久就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内战,英法等协约国也开始对苏俄进行大规模的武装干涉,但不久後,俄国境内的叛军和外国干涉军全面失败。虽如此,苏俄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对德战败),丧失了大量沙俄时代曾经占领的领土(有些是苏俄主动放弃,加起来超过50多万平方公里)。加上内战以及外国势力的干涉,苏维埃政权成立初期的苏联显得极度虚弱,而当时史达林为了排除异己,整肃许多有才干的军事人才,是日後二次大战初期的大败的重要原因之一。1922年,苏联成立,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依然对其采取敌对态度。1925年,列宁去世後,史达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掌握了苏联最高领导权,并通过残酷镇压异己来巩固自己的权利。但同时苏联也逐渐成为世界主要的工业强国,1930年代末,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德国而达到了欧洲第一,但苏联的人民生活水平则远不如西方国家。

 

  当德国法西斯政权崛起之时,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就一直采取绥靖政策欧战战云密布时候,和英法等国家推行绥靖政策当时德国与波兰英国法国对立之际,苏联在国际上成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所以必须寻求与苏联同盟,而英法也为了在东西两线同时夹击德国而拉苏联为己助。1939年4月间英法都特别派使节前往俄国与苏联磋商签订军事同盟的各项事宜,不过德俄边界不相连,假设战争一旦爆发,俄国必须经过邻近各国的领土始能与德国交战,因此必须先解决邻近各国同意俄军借路经过的问题,但是当时邻接俄国的国家,害怕共产的心理远胜过纳粹主义,因此东欧各国包括波兰在内都不愿借路给俄国,致使英法与俄结盟的谈判拖延不决;反观德俄的秘密谈判却颇为顺利,这时的德国和苏联,欧洲这两个被认为是最强大的专制国家,虽然曾经是思想上的敌人,却抛弃了西方国家认为是无法逾越的意识形态的鸿沟,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15]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书中规定德俄瓜分范围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及波兰东部为苏俄势力范围,波兰西部及立陶宛为德国势力范围,至於苏联希望兼并的比萨拉比亚,德国对其将来的命运声明并无兴趣〖苏联一直否认该协定书的存在〗)。互不侵犯条约中则规定两国政府保证不互相攻击,亦不支持第三者攻击缔约国的另一方,共同利益的一切问题彼此都应随时谘商。这时,德国已有能力发动二战了。

 

  在东北亚,沙俄曾和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为争夺两国在东北的权益而发生了日俄战争,俄国战败,丧失了在东北的部分权益,割让南库页岛,失去了苦心经营很久的手中唯一的太平洋不冻港——旅顺港。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苏俄在远东的势力收缩,成立远东共和国,日本参与了对新生政权的武装干涉,并占领苏俄远东地区大片领土,但不久即被红军驱逐出境。自此,苏联和日本关系持续紧张。在和中国关系方面,列宁认为沙俄占领的中国领土应当归还中国,并许诺放弃沙俄夺取的一切中国领土和中国租界。但史达林掌权後,苏联收回了这个承诺。1921年和1924年,唐努乌梁海和外蒙古脱离中国,苏联逐渐实际控制了这两个地区。1929年,中苏之间发生了中东路事件,导致中苏关系恶化。1931年,日军入侵中国东北,苏联保持中立。1937年中日之间正式开战後,中国请求国际援助,苏联认为其远东边境受到日本威胁,《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後苏联开始援助中国,并派遣航空兵参与中国对日作战。1938年和1939年,苏联和日本之间由於日本控制的满洲国边境问题在中苏边境的张鼓峰及满洲国和外蒙古边境的诺门坎地区爆发小规模战役,苏军全歼进犯日军。为了避免两面作战,1941年,苏联在苏德关系非常紧张的时候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16]该条约除了规定互不侵犯外,还互相承认了对方在外蒙古和满洲的现实利益,苏联中止了大部分对华的援助。

 

英法绥靖政策的失败-军事天地-->-//军事天地-->

 

  英国和法国当局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安抚疯狂的德国,对德国一系列的侵略扩张行为采取了对德国怀柔的绥靖政策。德国屡屡突破《凡尔赛条约》的限制,英法都未采取任何有力措施加以惩罚。德军进入莱茵河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一步步的紧逼,英法没有采取任何阻止的行为,西班牙内战时的英法则严守中立政策,在意大利和德国支持的叛军和苏联支持的政府军之间采取骑墙的态度。到了德国要吞并苏台德区的时候,英法则发展到了绥靖政策的最高潮——慕尼黑会议,在捷方未与会的情况下,强行将捷克的领土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如此明目张胆的姑息被史学家讥讽为「慕尼黑阴谋」(英国当时的首相张伯伦表示,希特勒曾经公开讲:『只要苏德台区的问题一解决,德国即不再有领土要求』英国信以为真,所以才连络法国,压迫捷克将苏德台区让给德国)。英法这种牺牲他国利益而求得苟安的绥靖政策刺激了希特勒的胃口,德国不久就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此举曾引起英、法、美、俄的抗议,德国政府以那些抗议:「缺乏政治、法律与道德的一切基础」为由拒绝回答。在伴以讹诈、恫吓等手段相继在欧洲获得了巨大利益後,德国开始入侵波兰,挑起了世界大战,从而宣告了英法绥靖政策的失败。

 

  二战打响之後,内维尔·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在英国走到了尽头,1939年9月3日,英国内阁进行了改组,有一个已下野的议员在家中砌花园的矮墙时,突然被请出来担任海军大臣,此人就是一直主张以强硬态度对待法西斯主义的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940年,当纳粹德国占领了波兰、丹麦和挪威,法国岌岌可危,直扑英吉利海峡的时候,首相张伯伦因绥靖政策彻底失败而引咎辞职。1940年5月10日,时年65岁的温斯顿·丘吉尔被英王任命为英国的战时首相。

 

  美国立场的改变

 

  美国,一个高枕无忧的国家,经过约半个世纪的经营後,在二十世纪初,美国已经超越世界上所有其他老牌的工业国家,悄然成为当时世界第一的工业国。但好景不长,过度的经济扩张让美国的经济大厦酝酿着巨大的危机,1929年10月2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席卷了整个华尔街,一场始料未及的经济大萧条席卷了整个世界,美国作为大萧条的发源地,当然成了大萧条的重灾区。这场经济危机的杀伤力巨大,1932年,美国的工业生产较1929年萎缩了三分之一,失业率达到了骇人的地步,整个社会弥漫着悲观的情绪,许多人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1932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他面对严峻的局面,主张对国内的极端纳粹主义与共产主义势力进行镇压,实行美国资产阶级对国家的完全控制,这些政策当时被称为罗斯福新政,在这一段时间,美国的民主状况不如以前,但此政策实行一段时间後,美国经济终於慢慢恢复了元气。可是这场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德国纳粹主义的兴起和英国、法国等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衰败,最终使得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分别成为欧洲和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俄罗斯、日本、德国也建立了「异於」资本主义的极端主义政权,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领袖——希特勒通由民选上台,极端左翼左派势力在全球资本主义泛滥。日本提出所谓的「共荣」即大东亚共荣圈,苏联则实行了共产主义,这些极端主义势力的抬头,被部分人认为是「解决资本主义制度问题」。

 

  大萧条导致了世界范围内有爆发大规模战争的紧张局面,面对密布的战争阴云,孤立主义和中立主义思想却弥漫着整个美国上空,美国人普遍对他国的战争不感兴趣。所以罗斯福只能向盟军提供物资援助,但常常遭到严格执行中立政策的国会的阻挠。直到1941年3月,美国国会才在西欧战事吃紧,全世界都有陷入战火危险的时候通过《租借法案》,[17]这个法案授权总统向他认为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提供军火和战争物资,至此,美国已由中立国成为事实上的同盟国阵营。同年8月,罗斯福和英国首相邱吉尔在军舰上举行会谈,并签署旨在摧毁纳粹政权的《大西洋宪章》。[18]珍珠港事变以後,美国正式参战。

 

  中日战前的军事冲突

 

  蒋中正,战时中国军队最高统帅,同时兼任盟军中国战区总司令1926年起,以蒋中正为主要领袖的国民党领导国民革命军开始进行北伐。蒋中正成功地击溃了华中、华南地区的军阀,而且即将与北方的军阀达成和解协议。由於过去有着亲日背景的,控制着东北三省(满洲)的军阀张作霖一再拖延与日本签订能够给日本带来更多不平等收益的条约,并表现出将与蒋中正合作的迹象。於是,日本军方中的少壮派在1928年发动了一次暗杀事件被称为「皇姑屯事件」,暗杀了张作霖,并且逼迫张作霖的儿子、继承人张学良继续同日本合作。然而张学良却因此更加偏向於同南方的蒋中正政府合作。在张学良完全控制住东北军政局势後,宣布「易帜」,接受蒋中正的国民政府领导。失去对中国东北本地军阀的控制後,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19][20]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并在当地设立了一个傀儡政府「满洲国」以便日本进行暂时的间接统治,还将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安插为满洲国的皇帝。因为中国历届合法政府均不承认满洲国的合法性,所以都称之为「伪满洲国」。

 

  九一八事变发生後四个月,1932年1月,上海亦发生了一二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後的整个三十年代,中国与日本陷入了僵局,由於中国***企图推翻中华民国,并针对三民主义进行斗争和破坏,蒋中正因而制定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以抵抗。蒋中正认为,只有全中国都团结在他自己的旗帜下,才能更加有效的对付外来的侵略。而此时,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和日本侵华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蒋中正的政策感到不满。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西安扣留了蒋中正,震惊中外和国共两党,张杨二人和中共商议後,最终只是迫使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而未伤性命,蒋中正被迫同意。日本关东军对此的反应是在未获东京当局批准的情况下,於1937年7月7日制造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2][3]以此挑起冲突,八年抗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当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并未得到外国的多少支持,而更多则是道义上的支持,几乎是在独自面对日本强大的威胁。抗战全面爆发後,国民政府请求外国援助,只得到苏联的积极回应,其他大国则保持沉默。英国为了不刺激日本,加入了对中国的封锁,而美国则依然执行孤立主义的政策,美国对中国的支持也仅限於道义层面。苏联在抗战初期是中国最大的援助方,但在苏日和谈後,苏联的援助停止。1940年以後,美国加大了援华力度,援引《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军火援助,在苏联受到德国侵略後成为中国的最大援助国。[17]值得一提的是纳粹德国的对华援助,1928年以後,德国军事顾问以个人身份受聘於中国。在抗战初期,德国在中日冲突中竭力保持中立,德国甚至对日本侵华政策一直持反对态度,并成为中国的重要军火提供国。1938年,德国主张对日友好的新外长里宾特洛甫上台,中德之间的暧昧关系方告终结。

 

  欧洲及北非战场

 

  参见:二战欧洲战场

 

  德苏瓜分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1939年10月份的欧洲,波兰遭受两面夹击,遭到了覆亡的命运。1939年9月1日凌晨,波德战争爆发,德国军队利用夜幕的掩护,在2300多架飞机的支援下,对波兰发动闪电战突袭,意味着一场世界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虽然英国和法国之前已经保证会确保波兰的独立,但是波兰的抗战并没有得到英法两国任何有效的军事支持,而是实行所谓的「假战」。波兰军队奋力抵抗,但最终波兰的军队还是被装备精良的德军击溃。9月6日,波兰政府逃离华沙。9月17日,华沙保卫战开始,几乎在同一天,苏联红军进入波兰东部。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在复国20年後,又再一次遭到瓜分。

 

  德国在突袭波兰的同时,却命西线德军坚守对英、法不挑动战争的命令,法军本来一度进攻德国本土,但一遇抵抗即退守马其诺防线,德国也不进行进攻,每天只利用无线电广播向法军宣传「不要替资本家卖命」等口号来瓦解法军士气,(英、法没有实行「如果德国胆敢入侵波兰,英法联军将直捣鲁尔谷地」的诺言),从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开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国才和英法爆发正式冲突,这段和平的时期被德国人叫作「静坐战」(sitzkrieg),美国报纸则称之为「假战」(phoney war)。

 

  防范德国,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欧洲大战开始後,史达林认为德国迟早要进攻苏联,就开始着手建立防范德国的「东方战线」,这条战线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并企图通过扩大苏联西部疆域加强防御德国侵略。

 

  1939年9月17日,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条款,苏联和德国一起合谋瓜分了波兰;9月28日,苏军开进了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1940年8月初将这三国强行并入苏联;1939年11月30日苏联进攻芬兰,爆发了苏芬战争;1940年6月28日,苏联出兵进驻罗马尼亚管辖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地区(後成为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至此,苏联已将其国界向西推移300至400公里,获取了邻国大约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300万人口。这些领土在苏联战後以合法的名义占领,直到冷战结束後,波罗的海三国和摩尔多瓦才获得独立。

 

  东方战线并未得到苏联预期防御德国进攻的作用,却因为其大国沙文主义的充分暴露而遭受到各国的谴责,苏联也被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除名,并将利益受到损害的芬兰、罗马尼亚等国家更快地推向了轴心国阵营。苏联的这种作为,加上苏联当时的国内肃反运动,都严重损害了苏联的声誉和***在国际社会中的声望。

 

  德俄对北欧的侵略

 

  1939年11月30日,芬兰遭到苏联的袭击,苏芬战争(也叫冬季战争)爆发。芬兰的抗苏战争赢得了当时国际社会的广泛的同情,瑞典、美国等国家的志愿者纷纷组织志愿军奔赴芬兰对苏作战,英法也计划组织远征军,准备借道挪威、瑞典开赴芬兰。但当时芬兰也是相当孤立的,瑞典政府保持中立,德国甚至由於策略原因而只得站在苏联一边,英法的动作迟缓,远征军则更是遥遥无期。1940年3月,芬军在损失了20%的部队後终於放弃了曼尼海姆防线。最後,它的独立才是第一位的。经过3个月的苦战与惨重损失,苏联在芬兰同意割让10%的领土後放弃了侵略目标。芬兰人丧失了比在战场上所失去的更多领土,且其独立仍然受到苏联的严重威胁,这最终导致了持续战争的爆发。苏军在这次战争中表现出的极低的战术素质,这坚定了德国进攻苏联的想法。

 

  1940年4月9日德国展开「威塞尔演习」(weserübung)计划,进攻丹麦和挪威。德国人声称这是为了防止英法首先占领挪威这个原本中立的国家,从而切断德国从瑞典进口矿产的道路。英国海军成功地封锁了挪威港口,并且在挪威登陆。但是德军撤退到挪威腹部山地并据此坚守。英国军队无法肃清德军,於是在破坏了挪威港口设施後撤退,挪威政府随後向德国投降,令瑞典和芬兰与西方国家的联系被切断。由此,德国向中立的瑞典施压,要求允许德国的军用物资与士兵过道瑞典。

 

  闪电战:德国征服西欧

 

  参见:法国战役

 

  1940年的欧洲战事正酣,德国占领了捷克、波兰西部、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苏联占领了波兰东部、波罗的海三国、芬兰的卡累利阿等地及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英国占领了冰岛和法罗群岛等地;意大利则占领了阿尔巴尼亚和非洲的衣索比亚;匈牙利占领斯洛伐克高地地区和外喀尔巴阡地区以及罗马尼亚的北特兰西瓦尼亚;保加利亚获得罗马尼亚的南多布罗加地区,欧洲局势波诡云谲,瞬息万变。

 

  德军势如破竹,在六月下旬打败了法国,令英国孤军作战当德军入侵波兰的同时,英法两个基於保障波兰伯利的条约,对德宣战,但当时德军正专注於东线战场的波兰争夺,加上德法边境坚固的马奇诺防线和齐格菲防线,英法联军因战术上的错误(原设置马奇诺防线是要用少量的法军牵制德军,然後利用五个师的法军时从法国的左翼-比利时南境和卢森堡地区进入德国的右侧,包围德军的右翼,进而结束战争,迫使德军投降)和德军没有两头开战的战力下,双方在陆地上几乎无战事(仅有少量的空战和海战发生),被称之为"假战",但到了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镰刀收割计画(德:sichelschnittplan,又称为曼施坦因计划(德:manstein-plan),是由施利芬计划(schlieffen-plan)经相当程度修改而来,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绕过马奇诺防线侵略了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和法国,静坐战 (sitzkrieg) 结束。

 

  第一阶段作战:当法国统帅部迷恋在马其诺防线不可攻陷的神话里时,5月13日德国a集团军通过法国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森林(ardennes)进入法国,盟军在阿登山地因为德军的奇袭完全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德国人的两个坦克师在高射炮的掩护下强渡缪斯河,5月13日攻陷了法国北部战略要地色当,而同一时期德国b集团军也使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荷兰、比利时,来吸引跟牵制位於比利时平原一带的英法盟军主力部队,使a集团军得以更加顺利的从法国北部附近通过英法盟军主力部队之侧翼,来构成曼斯坦计画中的大包围网。到5月19日7个德军装甲师已经抵达离英吉利海峡只有50英里处。5月24日,德国装甲部队已经望见法国的北部港口敦克尔克,但却在这时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这个命令被证明是德军的致命失误,被包围的盟军立即开始执行「发电机计划」,即敦克尔克大撤退。850艘各种类型、动力引擎、大小的船只舰队大量跨海集中到敦克尔刻,5月27日开始撤走了第一批士兵,到6月4日时已经有超过33万人成功逃脱,其中23万是英国远征军。这次的撤退虽为英国保留了元气,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剧,但也丧失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装备,士气亦一度跌落至低荡。

 

  第二阶段作战:1940年6月10日,德军开始正式全面入侵法国本土,由於先前在荷兰地区丧失了大部分的军事力量, 所以德国的装甲部队纷纷进行一场竞速比赛,很快的就深入了法国中央,6月14日,首都巴黎被攻占,6月25日,为了羞辱法国人,希特勒选择在贡比涅地区一个当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投降签订降约时的同一节火车车厢内签署与法国的停战条约。根据此项条款 ,法国中部和北部三分之二的领土疆域由德国武装部队来进行实质占领, 而南部地区则成立由贝当执政的附庸政权 : 维希政府。

 

  从德国展开西线进攻到法国败降只经历了6个星期,闪电战的威力让法国体会到了亡国的耻辱。法国的战败令英国必须独自面对德国。

 

  占领法国後德国空军就在法国北部集中,准备可能的登陆战(海狮计划,unternehmen seel?we)。德国决定首先进行空战消灭英国皇家空军,即英伦空战。但事实上很多人认为登陆战根本就不切实际,因为即使德国空军能够将皇家空军赶出南英格兰,剩余的英国空中力量仍有可能在英格兰中北部对德国登陆造成威胁,德国的登陆部队很有可能被英国海空力量切断,然後逐个消灭。

 

  但是德国人似乎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在8月5日发动了「鹰计划」,即对英国的大规模空中打击,从而为陆军登陆扫除障碍。在战役的高峰,8月24日到9月6日德军每天平均出动1000多架飞机,凭藉着数量上的优势与已经十分疲劳的皇家空军飞行员作战,虽然英国拥有先进的雷达技术,他们还是损失了四分之一的空军飞行员。

 

  德国却在关键时刻决定改变战略。他们开始对英国的主要城市狂轰烂炸,希望能够摧毁敌人的信心,令敌人迅速投降。这为英国的飞行员提供了喘息的机会。但轰炸也对英国造成了严重影响,几乎所有的英国工业重镇遭到袭击,伦敦更是从9月7日到11月3日连续57个夜晚遭受轰炸,其他受袭击的城市还包括工业城市考文垂和伯明罕,以及一些港口和海军基地等。

 

  当时在欧洲大陆没有大的地面冲突,因此空战成了主要的战事。英国空军也不时在夜间轰炸欧洲大陆。8月25日晚上皇家空军第一次对柏林进行了轰炸。不列颠战役的最终结果是,希特勒在9月17日下令「无限期推延」海狮计划,德国登陆英国的企图宣告失败。另一个令希特勒取消海狮计划的主要原因,他已将战略目标由西欧转向了曾经是盟友的苏联。

 

  巴尔干半岛

 

  1939年4月7日,欧洲战争全面爆发之前,欧洲的法西斯国家意大利就开始了对阿尔巴尼亚侵略,随後又在1940年10月28日进攻希腊,可是意大利不但未能占领希腊,希腊人反而在1940年11月14日进入了阿尔巴尼亚。但这时德国开始介入战事。1941年4月6日德军开始与希腊人作战,同时还攻击了南斯拉夫。英国人虽然支援希腊,最後还是无法取胜,纳粹德国的军队在4月27日进入雅典。之後德国又开始发动对克里特岛的攻击,6月1日克里特岛战役结束,德国伞兵成功从英国人手中夺取了该岛。但是这次行动对德国来说也不太顺利,之後德国再也没有使用伞兵攻击。

 

  英国和希腊的最後几支武装力量在6月1日撤退到埃及。在巴尔干落入纳粹手中之後,希特勒终於可以无顾虑地发动对苏联的袭击了。

 

东线苏德战场

 

  参见:苏德战争及巴巴罗萨作战

 

  德军巴巴罗萨计划进攻图1941年6月22日,德国集结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从国在内的190个师,3712辆坦克,7184门火炮,60万辆运输车和4950架飞机,共计五百五十万人,发动对苏联的突然袭击,该军事行动代号为「巴巴罗萨(红胡)作战」(unternehmen barbarossa),苏德战争开始了。苏联将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也叫苏联卫国战争。

 

  而除了德国以外,意大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部队在希特勒的要求下也对苏联发动袭击。另一个参与进攻苏联的国家是芬兰,由於苏联在建立所谓「东方战线」的时候侵略芬兰,并割占了芬兰的部分土地,所以芬兰在1941年6月25日宣布将攻击苏联,以取回其在两年前的冬季战争中所丧失的土地。芬兰在战争初期夺回被苏联割占的土地後就停止了进攻。另外芬军亦参与了对列宁格勒的包围。这场被称为「继续战争」的冲突持续到1944年。

 

  「祖国——母亲在召唤!」这是二战期间苏联最有影响力的海报之一。它号召苏联广大青壮年们拿起武器,奔赴前线抗击德军的入侵。在战事的最初几个星期对苏联红军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由於史达林对德国发动战争的时间和进攻方向估计的严重错误,加上许多红军将领在史达林发动的肃反行动中丧生或者被流放而严重削弱了苏军的作战和指挥能力,苏联对德国发动的闪电战猝不及防,导致战争初期苏军损失惨重,战争前苏联着手建立的「东方战线」被德军坦克一碾而过,进而丧失了大片国土,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和乌克兰首府基辅等大城市相继被德国占领,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今天的圣彼得堡)也被包围,德军再在斯摩棱斯克大破苏军,但基辅保卫战和斯摩棱斯克之战中拖延了德国进攻,争取了时间把西伯利亚的军队运来莫斯科。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的基辅保卫战,苏军西南方面军在基辅被大规模围歼,苏军仅被俘人数就达60万人之巨,这一战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歼灭战,此战导致苏联西南防线的溃退,此役虽然打得漂亮,但就拖延了强大的德军进攻时间,令莫斯科加强了防御。

 

  虽然一开始德国人打得极其顺利,但巴巴罗萨计划本身就存在着重大的漏洞,其中最严重的缺陷是其後勤补给。苏联广袤的土地意味着如果德军行动过快,後勤补给将无法及时跟上。所以尽管1941年11月初,克里姆林宫已遥遥在望,苏联政府和外国使馆已迁往莫斯科以东800公里的古比雪夫(今萨马拉),但11月7日史达林依然如往年一样在红场进行十月革命节阅兵,受阅部队(包括由远东及西伯利亚军区调来的部队)刚刚接受完检阅即被投入战场,到1941年12月5日德国人的攻势被遏止时,他们的後勤补给线已经达到极限,再加上战线後方苏联游击队的不断破坏,前线部队的进攻已经难以为继,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就此粉碎。巴巴罗萨计划最初制订时认为苏联红军会在冬天来临之前就崩溃,但是,苏联红军却始终能够组织有效抵抗。这一错误的估计严重影响了德国人的计划。另外,苏联人在撤退时采取了焦土政策,他们坚壁清野,令德国人的後勤问题更为突出。当冬天来临时,大量的德军士兵死於苏联严寒的冬天和苏军的反攻。

 

  虽然德军最後不得不因供应短缺与寒冷的冬天而停止进攻计划,但他们还是占领了大片苏联西部领土,而苏联直到1944年末才完全收复失地。

 

  1942年末的欧洲,苏德战争爆发後,德国获得了军事上的巨大胜利,不仅控制了几乎整个东南欧,还占领了大片苏联西部领土,第三帝国的势力范围达到了空前的地步。而欧洲地区尚由同盟国控制的范围中,以苏联所控制的领土面积最广泛。当德军占领了大部分苏联东欧部分的土地後,这场战争中最大的悲剧开始了:围攻列宁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现名圣彼得堡)。当德国与芬兰的军队分别从南方和北方抵达列宁格勒外围後,希特勒下令必须「将列宁格勒从地球上清除」,命令消灭城内的所有人口。德军开始包围列宁格勒以切断来自外部的援救物资,同时用炮击和空军轰炸。包围持续了900天,在饥饿、严寒和恐惧的氛围中,大约100万平民死亡——其中80万死於饥饿;但列宁格勒始终没有向纳粹屈服。着名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为此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第七交响曲》(又称《列宁格勒交响曲》)去表现苏联军民在列宁格勒保卫战当中的英勇抗争及为此而付出的巨大牺牲。

 

  在忍受了1941年末1942年初寒冷的冬天後,德军开始准备进一步的进攻行动。原本进军莫斯科的计划现已经改为进攻位於伏尔加河畔的史达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现名伏尔加格勒)。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这座城市,并在进攻过程中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希特勒的犹豫不决、高级将领们对改变计划的不满、过长的补给线、以及苏军的顽强抵抗,令史达林格勒的巷战成为德国士兵的恶梦。当苏联红军发动反攻时,20个师的德军(还有2个罗马尼亚师)被切断了退路,德国第六集团军被完全围困。随着食品、燃料和弹药的消耗,德军的阵地越来越小,直到最後一部分德军在1943年初投降。为了确保前线军官不会投降,希特勒提升第六集团军司令弗里德里希·保卢斯(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 )为陆军元帅(因为历史上的德国陆军元帅没有一个曾经投降过。保罗斯没有投降,但也没有遵照希特勒的命令「战到最後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他本人最後被苏军俘虏)。史达林格勒战役以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而载入史册,双方的损失都很惨重,大约有200万人死亡,其中50万是平民。该战役与中途岛海战同时成为二战最重大的转折点。

 

  史达林格勒之後,德军渐渐丧失战场的主动权,但苏联也因为战争损耗太大而没有形成有效的进攻力量。1943年开始,苏军在战场上逐渐转入反攻。1943年夏天,苏德双方集结重兵於库尔斯克(курск)突出部,德军由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将军(von manstein)领导下准备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苏军则由着名的将领朱可夫领导,库尔斯克战役打响。库尔斯克战役是德军在东线的最後一次大规模攻势,双方的兵力加起来有200多万之众,其规模之大,涉及兵员之多,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大决战,也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役。由於苏联方面事先获得了情报,为库尔斯克突出部的防御制订了一个大规模计划。在他们的抵抗之下,德军装甲部队最多只前进了17英里。在该场战役以苏军的胜利结束後,红军就始终控制着战争的主导权,苏联人发动了一系列猛烈的攻势,直到1945年5月占领柏林。

 

  而在西线,盟军在诺曼第登陆前唯一的重要战役是进攻意大利。欧洲战场上牺牲的苏联人要比其他所有国家死亡人数的总和还多。大约有2700万苏联人,其中包括了1300万平民,在德国入侵时死亡。在很多被纳粹占领的城市,平民逮捕後就被烧死或枪击而死。斯拉夫人始终被纳粹份子认为是「劣等民族」,所以对他们进行残酷的种族大屠杀。

 

  苏德战场是二战时期最主要的陆上战场,也是二战中决定胜负的主战场之一,德军80%的陆军力量在苏德战场上被歼灭。苏联为抵抗德国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当然苏联并非是在孤军奋战,同盟国为了支援苏联,冒着极大的风险向苏联提供包括飞机、战车、步枪、军服到各种原料等大量战略物资;但更主要的是苏联军民的艰苦战斗。此外,苏联几乎未参与重大海战,直到战争末期才正式对日本宣战

 

  大西洋交通运输线争夺战

 

  欧洲战区无论是东线或者是西线作战,都与英美两国在大西洋上与德国争夺运输线畅通与否有密切的关系。

 

  所谓的运输线是指由其他地区将物资运往英国或者是其他欧洲地区的海上运输路线,而这个运输路线当中又以美洲大陆往英国与欧洲大陆的部分重要性最高。美洲大陆前往英国的运输线担负维系英国持续作战的力量,以及累积返回欧洲大陆的行动所需要的一切资源。美洲大陆前往欧洲的运输线又可以分成两个部分,规模较大的是前往苏联的运输路线,其次是盟军登陆欧陆之後直接运往各港口的运输路线。

 

  苏联在大战期间受惠於租借法案的协助,从英美等国家取得大批的重要物资与器材,这些物资与器材小至各类原料与军服皮鞋,大至各种生产,运输器材,战斗飞机,战车等等。英美两国在回应史达林的需求以及维系苏联的战斗资源上面,除了要应付上述前往英国的运输线的畅通之外,还需要另外派遣运输船只与担任护卫的舰队飞机担负这方面的任务。过去苏联对於这些物资在东线产生的影响很少提到,不过从近年的资料上来看,苏联在这些物资的协助下受惠许多,盟军牺牲的众多船只与人员也达到应有的目的。

 

  盟军对西欧的战略轰炸

 

  英国从1940年,美国从1942年展开对德国占领下的西欧地区进行战略轰炸的行动,可以说是第一次持续性,并且大规模的实行杜黑在他的空权论着作当中的理念。苏联由於空军规模以及技术问题,对於破坏德国的工业与生产能力的影响非常有限,也可以说苏联并未在二次大战中有机会进行战略轰炸。

 

  英国在不列颠战役告一段落之後就展开对德国占领区的轰炸,然而限於英国轰炸机的有效作业高度刚好是在德国战斗机活动作业的范围,加上英国无法有效的提供战斗机护航,损失惨重的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决定将任务类型转为夜间,轰炸的目标型态则偏重在城市或者是大型地面目标上面。

 

  美国介入欧洲战局之後,於1942年6月29正式以陆军航空队第八轰炸机司令部为进行战略轰炸的第一阶段,这一天的轰炸德国还是以借来的英国轻轰炸机轰炸法国境内的目标。直到b-17与b-24轰炸机的数量逐渐累积之後,美国才得以使用自己的装备对德国占领区进行日间的精确轰炸。

 

  除了对德国重要地面目标的轰炸以外,日间战略轰炸给予德国空军非常大的压力,迫使德国必须降低在东线的作战飞机数量,将尤其是战斗机调往西线应付美军的轰炸机与後来数量甚至超过轰炸机的护航战斗机。德国空军的实力也在战略轰炸进行的过程当中受到无可挽回的重创,终至将整个西线与部分东线的制空权拱手让出。

 

  欧洲的战略轰炸的效果与影响到了战後还受到许多争议,尤其是对目标的选择,夜间轰炸对平民的杀伤与造成的设施破坏是否过当等等都有不同的见解与研究。但是无庸置疑的是,英美两国的战略轰炸不仅破坏德国军需工业的生产与运输能力,也将部队,装备与物资的运输能力严重的加以破坏与限制,从而压迫德国的战争机器无法持续进行下去。

 

  北非战场

 

  蒙哥马利元帅在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役开始於1940年,当时小股英国军队击溃了来自利比亚的意大利军队的袭击。随着由沙漠之狐啊?温·隆美尔(erwin rommel)率领的德国部队的到来,战事在1942年的阿拉曼(???????,el alamein)达到高潮。1942年7月1日至7月27日,阿拉曼战役首度爆发。德国人成功占领了阿拉曼,这是在亚历山大港和苏伊士运河之前最後一个战略地点。然而,由於英国海军的优势地位,英军还破译了德军的核心密码,德军通过地中海的海路补给线被切断,加上过快的推进速度,德国人的後勤供应慢慢吃紧,北非战场的形势开始向有利於英军的方向转移。

 

  1942年10月23日,阿拉曼战役再度开始,这次英国人采取了主动。因为德意联军占领了阿拉曼就可能直接侵占整个埃及,继而威胁苏伊士运河和中东,切断英国与印度等海外殖民地的联系。英军必须设法阻止德义军队的进攻。10月23日夜,英军1000多门大炮齐发,向德意军队发动强攻。一个多星期後,十万多德意军队损失过半,防线崩溃,被迫西逃。隆美尔一路撤退到了突尼斯。

 

  1942年11月8日,英美军队在「火炬」行动中登陆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当地维希法国的部队几乎没有任何抵抗。最终德意部队遭到来自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部队的夹击。从东西两个方向同时进攻的盟军部队在1943年5月13日将德意志部队完全赶出非洲。在北非战场上,25万轴心国士兵被俘虏。

 

盟军进攻意大利本土-军事天地-->-//军事天地-->

 

  盟军占领北非後,利用其优势进入欧洲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1943年7月10日,盟军最先攻击了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西西里岛登陆战役)。这令墨索里尼丧失了党内同仁的支持。1943年7月25日,一向是墨索里尼的橡皮图章的法西斯党最高委员会通过决议要求恢复君主立宪制,并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国王。当天晚上墨索里尼被国王召见,到达皇宫後立即被逮捕并撤除所有职务,随後软禁在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别墅。他的继任人彼得罗·巴多格利奥元帅(general pietro badglio)在1943年9月8日与盟军达成停火协议。

 

  与此同时,由乔治·巴顿将军(general george smith patton)率领的美国第七集团军以及由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将军(field marshal bernard law montgomery)率领的英国第八集团军成功会师,完成了对西西里的占领。

 

  德国人在得知墨索里尼垮台後立即出兵意大利并在北部地区建立了强有力的防线。

 

  1943年9月3日,盟军部队登陆意大利本土,美军从萨莱诺(salerno)登陆,史称萨莱诺登陆,英军则在塔兰托(taranto)登陆。

 

  由奥托·斯科尔兹内率领的一个德国特种部队救出了墨索里尼,并安插他为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领袖。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是一个位於北意大利纳粹占领区的政权。墨索里尼在1945年4月28日盟军会师米兰期间被捕,并被逮捕他的游击队处死。

 

  尽管德国控制了意大利北部地区,盟军还是在1944年6月4日(诺曼第登陆两天前)进入罗马。1944年9月10日,英军开始对德国的防线发起攻击,直到1945年4月29日,即德国投降以及墨索里尼被捕两天後。

 

  盟军开辟「第二战场」

 

  夏尔·戴高乐将军与罗马沦陷同时发生的是对法国的进攻。1944年6月6日的d day盟军在诺曼第登陆,盟军与德军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激烈交战,然後美军、英军与加拿大军队逐渐取得优势,德军则渐渐衰弱。最後致命的一击是十分冒险的行动,由巴顿领导的美军突破了德军的防线,而原本在诺曼第作战的德军则被困在包围圈中。德军再无力阻挡盟军的进攻,盟军顺势直达德法边界。

 

  盟军也开始对德国城市进行猛烈的轰炸,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物质破坏。而在国内,希特勒逃过了多次暗杀行动,包括发生在1944年7月20日最严重的一次政变企图。这场由克劳斯·冯·施道芬堡(claus von stauffenberg)策划、阿尔弗雷德·台尔普(alfred delp)等人参与的计划原本准备用炸弹谋杀希特勒,但是过程中一些未预料到的因素导致预谋失败。希特勒只受了轻伤。

 

  1944年8月15日盟军又发动「龙骑兵行动」(operation dragoon),从法国南部发起攻击。到9月,三组盟军部队已经抵达德国边境,很多乐观估计认为战争在1944年年终就可结束。

 

  为了实现该目标,盟军发动了「市场花园行动」(operation market garden,1944年9月17日至24日),试图解放荷兰北部地区并进入德国,但是德军的力量比情报中显示要强得多,英国第一空降师几乎全军覆没。

 

  1944年寒冷的冬天以及盟军所遇到的困境令西线战事处於僵局。美军在赫尔根森林战役(1944年9月13日至1945年2月10日)中试图消耗敌人的实力,因为只要德国人还守着这片森林,盟军就无法快速推进。1944年12月16日德军在阿登发动最後一次大规模反攻,史称突出部战役。德军成功地包围了一些盟军部队,但後来盟军将领巴顿将军成功地解救并击退德军。

 

  盟军的最後障碍是莱茵河。由於德军的失误,盟军在1945年4月渡过莱茵河,通向德国心脏的大门就此打开。

 

  欧洲战事的结束

 

  1945年4月25日,美国与苏联的部队在易北河会师,将德国划为两半。由苏联红军发起了进攻柏林的战役。希特勒坚决抗拒,宣称誓死保卫柏林,攻克柏林的战斗惨烈开打,苏军在柏林战役中共歼灭德军48万人,自身也付出了30万人的伤亡代价。

 

  1943年,史达林格勒战役後,德军在欧战局势急转直下,苏军和盟军,特别是苏军经过浴血奋战,根本扭转了战局,到1945年,苏军和盟军从东线和西线对开,德国最後战败。1945年4月30日,当一切都即将结束时,希特勒在自己的碉堡中与自己的长期情人或新婚妻子爱娃·勃劳恩(eva braun)一起自杀。希特勒在遗嘱中任命卡尔·邓尼茨(karl donitz)海军元帅为他的继承人,约瑟夫·戈培尔为德国总理。但是戈培尔也在5月1日与家人一起自杀,而只剩下邓尼茨与盟军谈判投降问题。投降文件在5月7日由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将军(general alfred jodl)签字,根据苏联方面的要求,上述情况只能视为投降仪式的预演,正式的投降文件於次日(5月8日)在柏林由苏联的朱可夫元帅主持签署,凯特尔元帅代表德国最高统帅部在文件上签字,该文件於5月9日零时生效,由於时差关系,美英盟军将5月8日称为v-e day(欧战胜利日)。邓尼茨在1945年5月23日被捕,前第三帝国的领土则被盟军划分为苏联控制的东德与由英国、法国和美国控制的西德。6月24日苏联在莫斯科举行战胜纳粹德国阅兵式,数百面纳粹军旗被苏联士兵抛到列宁墓史达林脚下。

 

  战争结束後,盟军也发现了多个纳粹集中营,据估计纳粹利用这些集中营囚禁与谋害了大约1200万人,其中受害最重的是欧洲的犹太人,根据纽伦堡审判时的证词,大约有一半的犹太人死於纳粹魔掌之中。除此之外吉普赛人、斯拉夫人、天主教徒、同性恋、残疾人等也遭到残酷迫害与毁灭。在所有的集中营中最着名的是奥斯维辛集中营(auschwitz),大约有200到400万人死在这里。[21]虽然在战争期间盟军对纳粹大屠杀的行为所知并不多,这种残酷的行为已经成为二战历史中最重要的一段记录之一。

 

  中国及太平洋战场

 

  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参见:中国抗日战争

 

  1937年8月28日,《申报》记者王小亭[22]在被日军飞机炸毁的上海南火车站铁轨上拍摄了一个父母刚被炸死、正在铁轨上深哀啼号的婴儿,当时中华民族的危机已经空前严重。二战中国战场在1937年7月7日日本华北驻屯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时就已经全面展开,比欧洲爆发全面战争早了两年多。事实上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後,中国和日本已经分别在中国东北、上海、华北附近爆发过军事冲突,因此有学者认为中日之间的战争在那时就已经开始。但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军力仍然被蒋中正调用去从事剿共平叛的行动。抵抗***叛军的行动在1936年西安事变之後才停止,而中日两国政府间的正式战争状态则在七七事变之後才得以明确。

 

  从1937年到1941年,二战亚洲战场的绝大部分战役发生在中国。日军从华北和上海两个方向向中国腹地发起猛烈攻击,并宣称能「三月亡华」。中国政府组织力量进行顽强的抵抗。在淞沪会战苦战3个月後,1937年12月南京守将唐生智逃走,大批中国军士溃散,中国首都南京失守。为了报复中国政府的强力抵抗,和企图通过野蛮手段恫吓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日军在南京以及周边地区组织了大规模的屠杀行动,其中南京大屠杀尤为着名,据中国政府官方资料,有30多万人在这次事件中被日军杀害,但是日本方面对此有不同的观点,认爲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而根据战後组建的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所述:「在日军占领後最初六个星期内,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总数达20万以上。这种估计并不夸张,这由掩埋队及其他团体所埋屍体达十五万五千人的事实就可以证明了(由红十字会掩埋的是43071人,由崇善堂收埋的是112266人,这些数字是由这两个团体的负责人根据各该团体当时的记录和档案向远东法庭郑重提出的)。」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撤离南京後,先迁到武汉市,然後又退守重庆。在这一过程中,国民政府继续组织力量反抗,在徐州、河南、江西、湖北、安徽、广州组织过大规模战役。南北日军欲会师华中时,国军於台儿庄击溃日军,史称台儿庄大捷。并在稍後日军发动的包围战中全身而退。1938年8月至10月爆发武汉会战,双方皆投入大量兵力。历经5个多月後,日军攻下武汉。同期间日军登陆大亚湾,攻下广州侵略华南。1938年秋,日军虽然占领了中国东部的大片领土(达成占领广州及武汉的目标),但由於战线拉长,难以控制广大的占领区。面对国军的抗衡及占领区内人民的自发抵抗之下,日本已无法持续发动进一步攻势,於是战争进入对峙状态。

 

战略对峙与长期战-军事天地-->-//军事天地-->

 

  1940年,抗日战争中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的大片领土,上海、南京、北平、天津、武汉、广州等重要的大城市相继陷落,中华民国迁都至陪都重庆,继续抗战。由於战局已演变为长期战,因此日军的战略转以利用占领区作为军队补给来源,以占领平汉铁路、浙赣铁路及粤汉铁路来达到物资流通。并设法切断中国对外的补给线,包括中缅、中越及中苏间的交通线。

 

  在珍珠港事变前,中国基本上独自与日本作战。英国因为对日采取靖绥政策,封锁中国的国际补给线滇缅公路。美国奉行中立政策,对中日双方都不提供武器,但可以提供原材料。因为日本工业基础强於中国,此举实际上有利於日本。初期的美国援助,包括2500万美元的桐油贷款和2000万美元的锡贷款,以及购买当时无法在国际上抛售白银。而苏联为了保护其国防之安全对中国提供军事援助。苏军以志愿者的形式,派遣飞行员加入中国空军以协助抵御日本空军。但在1941年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後,由於日方确保不会侵犯领土,且双方互相承认满州国及蒙古国,所以苏联停止对华援助。珍珠港事件後,美国对日宣战并以租界法案援助中国。在初期,美国将大量资源囤积於印度,没有马上交给中国。战争後期,美国援助日渐增多,但由於先欧後亚的战略,对中援助仅仅是对欧援助的1.7%。

 

  到1941年,日本已经占领了华北和华中的大部分地区,但是日本依然不得不面对来自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大量正规军队的抵抗。尽管日本在华建立了多个傀儡政权,但是这些政权基本上没有实权,加上日本军队的残酷压迫使得日本的占领极为不得人心。在美国调解下,双方曾进行和谈。但由於日本和谈条件过高,令中国政府难以接受而放弃。日方不愿意作出让步以换取民心,他们只是希望通过高压统治能令中国人放弃抵抗。

 

  这种政策导致更顽强的抵抗与国际舆论的反弹。由於日本的侵华行为和法属中南半岛的占领,美国、英国以及领有荷属东印度的荷兰流亡政府联合停止对日本供应原油与钢铁,加上中国即成为「abcd包围网」。日本将此看作是一种挑衅,并引发珍珠港事件而展开太平洋战争。之後日军占领东南亚,利用那里的资源维持日军的运作。

 

  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之前的东亚和太平洋战场,日军占领了整个朝鲜半岛、中国的东北、华北大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东南沿海等地、东南亚大部和太平洋西部大部分岛屿。中国、美国和英国等国对日宣战,苏联对日则保持中立。图中并未将当时成实际独立状态的外蒙古和西藏列为中国的领土。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当时舰队主力只剩航空母舰能战。日军同时发动东南亚战争,同步向马来半岛、菲律宾进攻。虽然日本非常清楚,他们无法与美国进行一场持久战,他们却还希望美国在面对如此突然、惨烈的牺牲後能够愿意与日本进行协商,以迫使美国接受其在中国的侵略行径和既得利益。美国在损失大量战舰後正式对日宣战。中国随後亦正式对日宣战并成为盟军一员。蒋中正任中国战区(中印缅战区:包括东南亚及印度)统帅,史迪威任参谋长。英国开放滇缅公路补给物资,英美各国亦签订平等条约。但由於当时英美各国同时面对欧亚两大战场,使得采取「先欧後亚」策略,这使中国仍未能减轻负担。

 

  四天後,日本的盟友德国也对美国宣战,美国被迫两线作战。而在此之前,美国尽管通过《租借法案》不断向英国和苏联提供战争物资,却一直试图保持中立。盟军由於欧洲战事的拖累无法在亚洲对日本的进攻实施有效抵抗。1941年12月10日英军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多艘重要军舰被击沉,香港也在1941年12月25日被日本占领。在差不多同一时间,美国在关岛和威克岛的基地也被日本攻占。次年1月日本开始进攻缅甸、索罗门群岛、荷属东印度以及新几内亚,占领了马尼拉、吉隆坡和腊包尔等城市。日本侵略征服的道路是如此的神速:1942年2月新加坡、巴厘岛与帝汶、3月仰光、爪哇、5月曼德勒都一一被日军占领。而日本空军也完全控制了这些地区的空中战场,美英的空军被完全赶出这些地区。日军还对澳洲北部发起突袭,并扫荡东印度洋,将英国舰队赶出锡兰。

 

  中途岛海战与跳岛作战

 

  1942年中途岛海战後,盟军扭转了战局,开始发动反攻,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苏军也加入了对日作战,并很快歼灭关东军,占领中国东北和北朝鲜;中国军队(包括国共两党的军队)也转入了局部反攻此时日军主要目标为夏威夷群岛及澳洲,以阻止盟军利用来作为反攻跳板。4月的空袭东京(doolittle raid,杜立德空袭)虽然很大程度上是象徵性的,却鼓舞了士气;而美国海军在珊瑚海海战(battle of the coral sea)虽失利,却依然挫败了日军进攻莫尔兹比港(port more*****y)的企图。日军为了避免本土遭受攻击,决定於6月发动中途岛海战(battle of midway),以求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在这场实力相近的战役中,日本海军因为动作较缓,惨遭四艘航母被毁的决定性打击。中途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澳洲军队在新几内亚成功地守住了莫尔兹比港,8月日本地面部队在米尔恩湾战役(battle of milne bay)中遭到挫败。同时美国和日本抢占瓜达尔卡纳尔岛(guadalcanal)。在之後的6个月双方部队发生激烈战斗,最终美国取得了胜利。至此日本不得不开始打一场防御战,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日本海军被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拖累,从此便再也无法恢复元气。日军在其他战场上也丧失了优势,美国开始积极为麦克阿瑟在新几内亚的陆地推进以及尼米兹的太平洋岛屿战争铺平道路。

 

  二战着名的照片「硫磺岛升起星条旗(flag raising on iwo jima)」,经过硫磺岛恶战後,美军获得了直接针对日本的制空和制海权,太平洋战争的胜负逐渐明晰。1944年盟军在一系列越岛登陆作战中,突破了日军在太平洋的内防御圈,日本海军遭到重创,随後盟军发起进攻菲律宾的登陆战役,在雷伊泰湾海战中击溃了残余的日本舰队。盟军在西太平洋获得空中和海上的压倒性优势。

 

  在中国战区,日军被拖入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的泥潭。中华民国国军将领薛岳对攻入长沙的日军采取天炉战法,引诱入长沙,再左右包夹。这缔造了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大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中国***在发动了「百团大战」之後,利用游击战术不断的打击日军的後方补给线。

 

  日军为了封锁滇缅公路以封锁中国对外补给,於1942年攻击缅甸英军。国军以史迪威为指挥,杜聿明、孙立人等人率远征军入缅援英。但由於盟军缺乏统一指挥,加上忽略地形险恶及轻敌,最後被日军各各击破。缅甸最後被日本占领,盟军分别撤至印度与云南,滇缅公路中断。1943年10月中英盟军发动滇西缅北战役,於1945年1月收复缅北,并建立中印公路恢复补给。此期间以驼峰航线代替,但效力不大。

 

  在滇缅战争期间日本发动「一号作战」,先击败防御河南的汤恩伯;再率军采取钳型攻势攻下长沙,方先觉死守衡阳,最後仍被攻下;最後日军再联合广州日军攻下广西,并攻至贵州独山,一度威胁重庆。日军打通了平汉铁路、汉粤铁路,完成大陆补给线,却无力保障大陆交通线畅通,也未能阻挡美机空袭日本本土。由於分散了兵力,最後为国军反攻提供了契机。

 

  日本投降

 

  1945年8月9日早晨,长崎原子弹爆炸後在天空升起一个高度达6万英尺(18公里)的蘑菇云。在硫磺岛、冲绳岛以及其他地方的苦战使双方都遭受严重的人员伤亡,不过这些战役的成果是日本的缓慢撤退。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深飞行员丧身战场,日本开始实行由神风特攻队直接冲击重要军事目标,试图减缓美国部队的进攻速度。但同时,东京和其他城市还是遭到了美军的轰炸。在中华民国战区,中华民国国军在中美空军支援下牵制日军并轰炸大陆补给线。日军意图反制而发动湘西会战与鄂西会战,中华民国国军皆防卫成功。1945年2月3日,苏联同意介入太平洋战事。1945年4月5日,苏联政府在《苏日中立条约》到期前,宣布《苏日中立条约》不再有效。投机的史达林选择在8月8日对日宣战,发动八月风暴行动攻入中华民国东北地区。中华民国国军亦对华南地区发动躁进作战,目标广东及湖南。而同月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8月6日)和长崎(8月9日)投下了两颗原子弹,震撼日本。

 

  面对核武器的威胁与中国东北地区的丧失,日本天皇裕仁与内阁开始重新考虑投降。日本帝国在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正式宣布投降。最终的投降书是於1945年9月2日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签署的,此後麦克阿瑟将军开始负责日本的重建。这段时期在日本被看作是美军的占领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於1946年12月31日正式宣布,美日两国已经不处於敌对状态。

战後-军事天地-->-//军事天地-->

 

  或许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学到的惨痛教训,西方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後并没有向战败国要求索赔。相反,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george marshall)的「经济复苏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要求美国国会拨款上百亿美元,用於欧洲的重建。马歇尔计划使西欧恢复了经济繁荣,使西欧成为美国的坚定盟友,从而有效地阻止了苏联势力的扩张。但是被苏联控制的欧洲部分并无法享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仅南斯拉夫获得援助)。在《巴黎和约》中,苏联的敌人匈牙利、芬兰和罗马尼亚必须向苏联及其卫星国支付3亿美元(根据1938年的价值)的赔偿,而义大利则必须赔偿3.6亿美元。义大利的赔款主要在苏联、希腊和南斯拉夫三个国家之间分享。

 

  苏联是这麽解释赔款要求的:苏联遭到了战争的最大蹂躏。俄国在冷战前的150年中三次遭到侵略:拿破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些战争中上千万俄罗斯人丧生。苏联也依此为借口占领东欧,以创造一个防止西欧进犯的「缓冲区」。与此同时,美国和苏联加强了两国在欧洲的军事力量,以防备可能的侵略。立场反共的丘吉尔在多次演讲中强调苏联对欧洲安全的威胁,并认为「铁幕」已经在欧洲降下,[23]苏联与「民主国家」之间的一场新冲突、即冷战,已经开始。

 

  在美国的曼哈顿计划中为迅速制造原子弹而组织动员的大量研究工作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美国各地在战後纷纷建立了多个由国家出资的实验室。许多参加曼哈顿计划或对原子弹的发明有贡献的科学家都开始致力於无核化的努力。从军事上来说,二战开启了空战的时代,航空母舰也开始成为重要的武器。在这场看似永远不会结束的军备竞赛中,空军已经成为无法缺席的一份子。战争也动员了空前绝後的大规模部队。虽然此後还是爆发了几次大规模部队的肉搏战(如5年後的朝鲜战争以及几次非洲国家的战争),大国开始更注重军事上的科技含量与精良的作战部队。

 

  战争後的纽伦堡审判判处了多名纳粹高级将领死刑,罪名是战争罪与种族大屠杀。而在1945年中开始的非纳粹化则致力清除纳粹在德语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并且恢复了一大批原纳粹党员的正常身份。同样的,在东京审判中,多名日本的高级官员也因类似的罪名被执行死刑,但由於美国的私心、及当时为了因应共产势力在亚洲迅速扩张的关系,对日本战争罪行的清算远远不及德国彻底,如美国出於自身战略利益需要保留了天皇制,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犯有严重战争罪行的冈村宁次等未被起诉。在其他一些国家,特别是芬兰,盟军要求将政治上的领导人以「战争责任」的罪名处决。

 

  日本同时与48个国家签定了多边的《旧金山和约》,[24][25]另与撤退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在台北签定《台北和约》。[26]日本的战败以及之後美国对其的占领导致了日本的现代化,而这可以说是二战最大的影响。日本现在拥有一个十分类似西方民主的政治体制,并且开始非常倚赖美国,无论是政治上、军事上还是经济上。

 

 

  後续影响

 

  各国死亡数字统计

 

  核武器受灾者

 

  1945,日本二战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所带来的血腥杀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长久的反映在战後人类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战争的结果使得德国、义大利和日本三个极权国家轴心国被打倒,「解放全人类」与大东亚共荣圈梦想破灭;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被削弱;美国和瑞士等「中立国」,一直没有什麽大的损失,瑞士也因为在二战中永久中立国的角色而使世界的金融、银行大国,以及欧洲人纷纷将钱存于瑞士。美国继续保持了19世纪末以来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只死亡了30万军人,苏联成为唯一可以在军事上抗衡美国的国家,战前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以美苏为中心的雅尔达体系所取代;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通过苏共中央的指示,在二战中在各国积极发展兵力,使用军事手段达到政变目的,中国***的军队也从二战前的5万人发展到了100万人,中国等一批欧亚国家相继建立了效法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范围由一个国家扩展为一个阵营;印度等殖民地利用其宗主国在大战中被削弱的机会实现了独立。

 

  战後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战争结果所带来的。在军事领域,战争发展了现代军事技术,并产生了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进行作战的主要方式,同时,战略轰炸也成为一种直接影响战争结局的重要军事手段,战争後期,核武器第一次投入战争并体现了其巨大的杀伤力。二战的结果充分证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战争的胜负与交战双方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工业技术水平,人员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纳粹德国在二战也对近代军事武器的发展和演变推起了重大作用,雷达,喷射战斗机,火箭及飞弹,电子计算机,突击步枪,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战争中投入使用并发挥了重大作用。而这些军事领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了战後人类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由於苏美战後对各自「阵营」的划分,以及签署的接管协定,直接促成了德国与朝鲜的国家分裂,德国的分裂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的社会主义阵营大崩溃後才结束,西德与东德才得以统一,而朝鲜的国家现在还处於分裂状态。德国与日本由於在二战中是战败国,所以在後来的50年中,国际地位低下,德日还签署了不得拥有核武器的协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总共导致了全球5千万人的死亡。在这场血腥的战争中,无辜平民的伤亡是极其惨重的,其中包括了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和其他东欧人种的大屠杀、日本对无数中国(如南京大屠杀、浙江大扫荡等等)与朝鲜平民的屠杀,以及战争末期美军的东京大轰炸造成日本大量平民死亡。这场战争也是首次平民死亡人数大大超过作战人员死亡人数的现代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与伤亡统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列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统计

 

  也正是由於这次世界大战的惨烈,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27]同盟国在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28]中、美、英、苏、法5个战胜国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评论

 

  英法对德国的姑息和妥协是德国纳粹势力迅速发展的罪魁祸首,而其操纵的国际联盟对国际事务脆弱的控制能力,也是1930年代世界大乱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有人认为,英法等国对避免战争的考虑而对其他黩武国家的容忍也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不管绥靖政策的原因是什麽,英法绥靖政策的後果却是非常严重的,不但养虎为患,让德国挑起了一次世界性的战争,而且在法国战败後,还将英国引向独自面对纳粹德国的危险境地。希特勒在占领波兰後,对英法的绥靖一语道破:「对於这种结局,波兰人应该感谢他们的英法朋友」。


 

 

  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朝鲜”)与大韩民国(以下简称“韩国”)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而分别支持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冷战中的一场“热战”。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参战双方签署的是停战协议而非和平协议,因此从国际法理论上来讲,这场战争尚未结束。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由于驻韩联合国军的军事威胁活动向韩国发动进攻,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的第七舰队使得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同意驶进台湾海峡协防台澎金马,军事介入中国内战。十天后7月7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才通过第84号决议,派遣联合国军支援南韩抵御朝鲜的进攻,联合国军司令由美国指派,第七舰队主力即转往日本海进行朝鲜战争作战。[10]地面战争爆发后,朝鲜人民军很快占领韩国首都汉城(今汉城),并继续向南进攻,将联合国军压缩至釜山环形防御圈内。联合国军于9月15日在仁川登陆,并很快扭转了战争的态势,不久后重占汉城,并越过三八线进入朝鲜半岛北部,于10月19日占领朝鲜首都平壤。

美军从仁川登陆后,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发表声明:中国人民不打算袖手旁观,让美国人直逼中国边境。10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最后的出兵决定。10月3日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表示如果是美军而非南方军队越过38线,中国将被迫对朝鲜进行干预。10月底,部分联合国军队已推进到鸭绿江畔。在台湾问题被搁置数月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的请求,在苏联允诺帮助的情况下,于10月19日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参战,分别在第二次战役和第三次战役中攻克平壤和汉城,并迫使联合国军撤退至北纬38°线以南。之后联合国军顽抗住了志愿军的攻击,并发动夏季和秋季攻势,占据汉城,战线重新回到三八线。在此之后,尽管双方不断交战,但阵地基本没有大的变动,一直维持在北纬38°线附近。

 

  1951年7月10日中国大陆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美国方面派代表开始停战谈判,主要分歧在军事分界线的划定和遣返战俘问题上,在经历了几次谈判中断后交战双方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军事冲突停止,朝鲜战争结束。但至今朝鲜和韩国仍没有签订和平条约,两国以北纬38°线(更准确说是1953年7月2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为界处于分裂状态。

 

  支援韩国方面的联合国军除美国外还有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等共15个国家,支援朝鲜方面的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苏联空军和高炮部队也参加了朝鲜战争,并提供给中国大陆军备。

 

  朝鲜战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韩国称其为“韩国战争”(????,韩国战争)或“六二五事变”(??? ??,六二五事变)。朝鲜称其为“祖国解放战争”(??????,祖国解放战争)。中国大陆将中国人民志愿军参与的朝鲜战争部分称为“抗美援朝”,香港、中华民国和新加坡等称其为“韩战”,美国称其为“韩国冲突”(korean conflict)或“韩战”〔korean war〕[11]。由于朝鲜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之间发生而不被重视,在西方常被称为“被遗忘的战争”(the forgotten war)。

 

  历史背景

 

  李承晚(左)参见:朝鲜半岛历史

 

  朝鲜半岛位于亚洲东部,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隔着长白山与中国相接,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环绕。朝鲜半岛一直都是朝鲜民族祖先的居住地,并建立过多个国家。此外,周边民族亦不断迁入朝鲜半岛,并渐渐溶入朝鲜民族中。17世纪以来,统治朝鲜半岛的朝鲜王朝是清朝的册封国,即,中国是朝鲜的宗主国,朝鲜对中国称臣。定期向清朝朝贡。19世纪,日本国力变强,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并最终在1895年甲午战争中击败清朝,将清朝势力赶出朝鲜半岛。1904年,日本又与俄国因为韩国(1896年大韩帝国成立,朝鲜改称韩国)爆发日俄战争,并战胜俄国,从而彻底控制韩国。后来日本在韩国设置了朝鲜总督府,将其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在德黑兰会议上同意朝鲜半岛在“适当的时候”应实现独立[12][13]。1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战败投降的前夕,美国提出以北纬38度线为界,即三八线,美国和苏联分别占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的提议,并得到了苏联的认可。8月24日,苏军占领北部后在北纬38°线停止了进军[13],9月8日美军占领了南部。三八线以北面积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57%,人口占总人口的40%,南部面积占总面积的43%,人口占60%。朝鲜半岛北部为工业区,南部则是主要的粮食产区。[14]美国一开始在南部地区任用日本殖民时期的行政人员,激起了朝鲜人的不满,之后美国驻军开始使用不了解当地情况的美国人替代日本人,受到朝鲜人民的反对。[12]北部地区则以金日成为首成立了朝鲜劳动党(由朝鲜共产党和新民党合并而成),并在1946年2月8日成立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管理朝鲜半岛北部事务。[14]

 

  1947年11月14日,美国将朝鲜问题提交联合国,在苏联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问题抵制联合国的情况下,联合国通过大会决议,决定由联合国朝鲜临时委员会〔后改称联合国韩国问题委员会〕监督,在美苏管辖区同时举行选举,然后美苏军队撤出朝鲜半岛,由当地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此后苏联拒不承认这一决议,并拒绝委员会进入其管辖的朝鲜半岛北部地区。[14]1948年5月,美军以联合国的名义坐镇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开始进行选举,而南方的左翼组织抵制这次选举。8月15日,亲西方的李承晚(???)当选总统,接替了自1945年以来在朝鲜半岛南部地区执政的左派政府。1948年8月大韩民国宣布建国。联合国随即接纳他为联合国成员国。9月9日,北方选举了金日成为国家主席,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苏联及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立即予以承认。

 

  由此,朝鲜半岛形成了两个意识形态上敌对的政权。但根据历次大韩民国宪法以及历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朝鲜半岛南北双方都认为朝鲜半岛上只存在一个国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之中,国家统一是双方努力追求的目标。

战前南北双方军事力量的组建

 

  1950年1月以来,在苏联和美国相继撤出在朝鲜和韩国的驻军后,朝鲜政府与苏联领导人密切协商,并使斯大林“同意朝鲜领导人对局势的分析和准备以军事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的设想”。[15]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方面称,李承晚在美国操纵下突然向北纬38°线以北地区进行了全面的武装侵犯[17]。苏联解体后,随着前苏联档案的公开,目前广泛流行的观点认为1950年6月25日凌晨,在得到斯大林的同意之后,朝鲜国家主席兼朝鲜人民军司令官金日成下令军队越过三八线,发动了对大韩民国的突然进攻。当时韩国国军三分之二的军队尚未进入战备状态,根本没有招架之力,三天之后韩国首都汉城(今汉城)就失守了。值得指出的是,金日成并未事先知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详细的作战计划和具体的开战日期,因此中国大陆与美国一样,直到战争开始才得悉的。这也可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朝鲜单方面"不宣而战".

 

  联合国的参与

 

  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韩国作战,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在台湾海峡巡逻,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攻击台湾。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向安理会提交了动议案,授权组成联合国军队帮助韩国抵抗朝鲜军队的入侵。在苏联代表因抗议联合国拒绝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成员国而自1950年1月起缺席的情况下,动议以13对1(南斯拉夫投了反对票)的表决结果得到通过。联合国军以美军为主导,其他15个国家也派小部分军队参战。英国、土耳其、加拿大、泰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法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卢森堡、南非与韩国国军均归驻日的美军远东军指挥,麦克阿瑟上将为美军远东军司令。7月5日美军参加了第一场对朝鲜的战役。

 

  中国的反应

 

  在7月初,得知美国介入朝鲜战争的消息后,周恩来明确向斯大林表明,中国会在东北集结9个师,如果朝鲜人民军被打败,会迅速派遣部队入朝帮助朝鲜同美国为首的联合国部队进行作战。7月7日东北边防军正式组建,并确定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一名称。[15]

 

  联合国军的攻击(1950年9月15日-10月25日)

 

  联合国军在1950年9月15日至10月24日的进攻

仁川登陆

 

  主条目:仁川登陆

 

  在战争初期,朝鲜军节节胜利;6月28日,夺取汉城、7月20日,占领大田、7月24日,占领木浦、7月31日,则占领了晋州,联合国军被一直逼退到釜山附近的洛东江一带。此时美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将军下达了死守釜山环形防御圈的命令,不得再后退。8月6日,麦克阿瑟将军在东京与其他高级军官会面,并说服他人实施风险很大的仁川登陆计划。

 

  1950年9月15日,仁川登陆成功9月15日,麦克阿瑟登上旗舰麦金利山号亲自督战,在美英两国三百多艘军舰和五百多架飞机掩护下,美军第十军团成功登陆仁川,从朝鲜军队后方突袭,切断朝鲜半岛的蜂腰部一线,迅速夺回了仁川港和附近岛屿。9月22日,撤退到釜山环形防御圈的联合国军乘势反击;9月27日,仁川登陆部队与釜山部队水原附近会合,一日之后重夺汉城。

 

  美军越过北纬38°线

 

  北纬38°线,这是一条政治上的划线,而非地理划线因战事进展极其顺利,将朝鲜人民军赶回北纬38°线以北的计划产生大幅改变。麦克阿瑟将军要求乘胜追击,将共产主义势力逐出整个朝鲜半岛。9月27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与总统杜鲁门都同意了麦克阿瑟的建议,但是总统要求麦克阿瑟:只有在中国大陆和苏联都不会参战的情况下才可攻击朝鲜,这仅是一场“有限度的战争”,美国单方绝不愿再掀起世界大战。麦克阿瑟信誓旦旦的表示,中国大陆在百废待举之际,绝不可能介入朝鲜半岛战事。次日,美军部队进逼北纬38°线;10月1日,韩国第一批部队终于进入朝鲜作战。

 

  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中共将第四野战军和第一野战军中的朝鲜族和朝鲜人为主的部队以师为单位按金日成的要求转交给朝鲜,构成朝鲜人民军步兵主力。1950年5月中旬,金日成亲自到北京见毛泽东,取得毛泽东的赞同发动统一战争,唯确切日期可能没有告知。战争爆发后,中共在7月13日即成立东北边防军,抽调4个军及炮兵部队,积极备战。8月5日,毛泽东电告东北边防军领导,要求在8月底完成作战准备,在9月上旬能够出动至朝鲜参战。此时,朝鲜军还在朝鲜半岛南部洛东江一带作战,联军仅守住釜山防卫圈一小块地区。

 

  仁川登陆后,朝鲜半岛局势逆转,北京几乎每天都通过广播警告美国,如果跨过北纬38°线,中国大陆就会出兵。9月30日,中共总理周恩来在政协国庆大会上发表措辞强硬讲话;10月3日凌晨,美国部队大规模进入朝鲜前,周恩来召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要他转告美国政府:“若美军跨过三八线,侵略朝鲜,我们不会坐视不顾。”,这番警告被杜鲁门视为中共对联合国的“外交讹诈”而没有被重视。

 

  中共虽然做出强硬声明,但是高层领导人内部意见却不一致,大部分倾向于不参战,因为中国历经多年战乱,百业待兴,卷入这场战争对国家发展不利。前苏联解密档案表明,斯大林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首脑指示中共派兵介入,但是直到10月初,北京政府仍未对参战与否做出最后决定。周恩来赴莫斯科跟苏方讨论参战问题。10月4日,中共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奉命抵北京商讨朝鲜问题;10月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最终决定介入朝鲜战争。朝鲜如被占领,将会更直接威胁到中国大陆的国家利益。北京十分顾虑麦克阿瑟是否有可能在取得朝鲜半岛后继续向北进军,威胁到中国共产党刚刚建立起来的政权。而且,一个与中国大陆有长达1000多公里边界线的国家被资本主义阵营统治,也是很大的威胁。而如果朝鲜亡国,中共势必要让金日成在东北设立流亡政府,但这对中共十分不利,因为这将为美军进军东北提供强有力的借口。同时,由于美国发表“台湾地位未定论”,美军进入台湾海峡,迫使中共中止了收复台湾的渡海战役,让北京当局直接感受到美国的威胁 。基于这些理由,北京当局最终决定出兵朝鲜半岛,和美军作战。

 

  10月7日,美军大举越过北纬38°线,向平壤推进。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所部东北边防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为进入朝鲜境内作战积极准备,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率先从辑安(今集安县)渡鸭绿江入朝作战。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美军大举进攻前,与麦克阿瑟在威克岛会面。麦克阿瑟保证不会进入中国大陆,并同时还认为战事将在感恩节前结束,称要让美国士兵回家过这个传统节日。

 

  10月11日,韩国国军占领元山;10月19日,美军进占平壤,朝鲜政府迁往江界市。同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偷偷跨过鸭绿江,不过当时美军还不知道具体情况。韩国国军陆军第六师的部队已进抵鸭绿江畔楚山郡,同时,中共宣称美国空军飞机多次轰炸丹东市附近的机场与交通线。

 

  中国人民军志愿军入朝后的第一次战役在1950年10月25日打响。当天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在北镇突然对联合国军发起突袭战,用了一个多小时便替朝鲜夺回了温井,号称“歼灭所有侵略军”。此次战役标志中共的“抗美援朝战争”正式开始。北京政府将这场战争定义为“为援助危难的友好邻邦和保家卫国而战”。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攻击(1950年10月25日-1951年5月23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在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1月8日的进攻

 

  美军支援韩国155mm自行火炮,事实上当时联军对中朝军装备有绝对优势,火炮优势40比1中共高层在10月初对是否要派兵入朝参战长久不能决定,派兵计划一直没有执行。10月8日,周恩来和俄语翻译师哲自北京前往莫斯科;10月11日,在黑海的阿布哈兹区的阿德列尔休养所同林彪与斯大林讨论朝鲜问题。双方就该问题达成协议,两国同意不出兵,准备让金日成到东北组建流亡政府。不过经毛泽东与其他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高层讨论决定最终还是出兵参战,但要求苏联方面最迟在两个半月内提供空军掩护,还要负责各主要城市的领空安全。斯大林最后也在17日同意了请求。

 

  决策形成后,毛泽东和周恩来曾研究过以什么名义出兵的问题,并初步拟定了“支援军”的名义。黄炎培认为支援军,就是派出去的,容易让国际认为中国对美国宣战。因此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并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表示不是中国跟美国宣战,是人民志愿支援朝鲜。虽然名称为志愿军,但实际是现役部队整建制地参战。总司令彭德怀更打趣说:“什么志愿军,我就不是志愿的!”当时的口号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8]

 

  中国人民志愿军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改编而成。战争初期,这一名称让联合国军误以为这不过是一只小规模的志愿者队伍。后来联合国军弄清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成建制的正规部队,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后,也愿意承认“志愿军”这一名称,以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避免将战争升级。

 

  第一次战役

 

  主条目:朝鲜战争第一次战役

 

  1950年10月19日晚,以彭德怀为司令,中国人民志愿军从安东(今称丹东)、河口(即宽甸县长甸镇河口)、辑安(今称集安)等多处地点秘密渡过中朝边界鸭绿江,10月25日发动突袭。

 

  联军并未料到中国军队会在联军越过北纬38°线进入朝鲜的情况下发动进攻,而且此前联军也没有收到任何中国军队已经跨过鸭绿江的情报。联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全面撤退至清川江以南。第一次战役以中国军队的全面告捷结束,中国方面宣称歼灭了3万5千名联合国军士兵。

 

  第二次战役

 

  主条目: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

 

  虽然第一次战役惨败,麦克阿瑟依然坚持中国出兵只是象征性的,但同时他也承认“联合国军全部被歼的危险”,因此建议应该大规模轰炸东北地区,但是美国杜鲁门政府显然意识到在二战刚刚结束后就立即与中国作战将有可能触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因此认为应该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而中国的主动参战,使杜鲁门政府再度改变政策,称朝鲜半岛的统一可以“日后再谈判”,显然抛弃了之前要一鼓作气统一朝鲜半岛的策略。

 

  11月24日,麦克阿瑟发动了对清川江以北中朝军队的进攻,并宣称要让美军士兵“回家过圣诞节”。中国人民志愿军先示弱于敌,诱敌军进入战役发起线后于11月25日发动第二次战役,在西线战场使用志愿军第38军、42军从左翼突击美军第8集团军纵深。美韩军被迫全线突围南撤至北纬38°线,12月5日弃守平壤。此时彭德怀向毛泽东要求停下来:“目前部队粮、弹、鞋、油、盐均不能按时接济,主要原因是无飞机掩护,随修随炸。”12月13日,毛覆电:“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

 

  第三次战役

 

  主条目:朝鲜战争第三次战役

 

  1950年12月31日,中朝军队发起第三次战役,推进至北纬38°线以南50英里处,汉城被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与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占领。

 

  杜鲁门政府与联军前方指挥官麦克阿瑟的意见产生很多冲突。杜鲁门避免与中国或苏联直接冲突,不想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麦克阿瑟则以军事上的胜利为优先,在朝鲜半岛的行动很多都未得到华府的首肯,有些甚至违背了华盛顿的决策。麦克阿瑟的行为在核武时代是非常危险的。麦克阿瑟提出过多次针对中国的攻击,如大规模轰炸东北、动用原子弹轰炸东南沿海大城市以及邀请台湾军队参战等,都一一被杜鲁门驳回。4月11日,杜鲁门最终决定免除麦克阿瑟的最高司令官职务,由李奇微将军接任。这项命令是麦克阿瑟在无线电广播中与全世界民众一起知悉的,麦克阿瑟认为这是杜鲁门对他的羞辱。被解职以后的麦克阿瑟在全美受到数月英雄式的欢迎,但是这股热潮并未持续。

 

  此时的美国已经发现自己陷入朝鲜半岛的泥潭而无法自拔,自己被迫在一个陌生的战场打一场前途未卜的战争。因此美国在1951年1月13日提出停战建议,但在顺利的战争形势面前毛泽东认为志愿军有能力将美国军队逐出朝鲜半岛,他在给彭德怀的指示中称现在停火“将给政治面上以很大的不利”,要求趁热打铁,统一朝鲜半岛。事实上,中国军队在第三次战役结束时,由于缺乏军需用品,已经形成强弩之末。

第四次战役
 

  主条目:朝鲜战争第四次战役

 

  很快地,毛泽东就不得不对其决定付出代价。1月的第四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败退,第四次战役的发动过于仓促,使志愿军遭到入朝作战以来的第一次挫折。志愿军不得不放弃仁川和汉城,全线被迫后退了100多公里,撤回到了北纬38°线以北。第四次战役以失败告终。此时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队已掌握志愿军的“礼拜攻势”与“月光攻势”,由于中国陆军后勤的落后,志愿军的士兵只能背负五天的粮食,到了第七天粮尽弹绝,不得不停止进攻,联军则趁这时发动“屠夫作战”与“撕裂作战”,志愿军在联合国军的立体作战的炮火下挨打,损失异常惨重,士兵经常是整营整营地死亡,而有历史学者表示,据其资料来源,中国军人在朝鲜战争期间阵亡者应有近百万之数。[19]。

 

  更由于缺空现代化空军编制,使得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没有所谓前线与后勤的区别,整个战线几乎曝露于美军的狂轰滥炸,空袭猛烈之下,只能利用夜战突击、并利用夜间以大量民工抢修道路与桥梁,随炸随修,随修又随炸。战场上缺乏新鲜果蔬,志愿军普遍患有夜盲症,更不利于作战。严苛的环境逼得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搭机返北京,排闼直入,掀毛泽东的被褥,直言前线之困难。[来源请求]毛泽东思考后向彭德怀提出:“朝鲜战争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不要急于求成。”1951年3月14日,志愿军放弃汉城。

 

  第五次战役

 

  主条目: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

 

  4月,朝鲜战场优势倒向联合国军。1951年4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第五次战役,至29日“礼拜攻势”结束,联合国军开始发动“第二次春季攻势”,逼进铁原、涟川,志愿军63军开始逐山逐水的死守,联合国军第二次跨进北纬38°线,志愿军全线被迫后撤退约40公里勉强阻止住联军的进攻,美军的弹药量是平常五倍,被称为“范弗里特的弹药量”,中国人民志愿军损失惨重,负伤、阵亡和情况不明的总数为7644人,一八零师人员损失大部分为被俘,被俘人数约为5000余人。7月10日双方终于同意停火,坐到了谈判桌前。

 

  相持阶段和停战谈判(1951年6月23日-1953年7月27日)

 

  第一次停战谈判

 

  经历了一年的大规模冲突后,1951年6月23日,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提出双方进行停火谈判的建议:

 

  “ 目前最尖锐的朝鲜武装冲突问题,也是能够解决的。……苏联人民认为,第一个步骤是交战双方应该谈判停火与休战,双方把军队撤离三八线。 ”

 

  6月25日,中国和美国几乎同时发表声明表示赞同,中国在当日《人民日报》中发表社论表示“我们中国人民完全赞同这个建议”,而美国总统杜鲁门则在田纳西州参加航空工程研究中心落成典礼上发表演说表示美国“愿意参加朝鲜半岛和平解决的谈判”。6月30日,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奉命通知朝鲜人民军:

 

  “ 我得知贵方可能希望举行一次会议,以讨论一个停, 止在朝鲜半岛的敌对行为及一切武装行动的停战协议,并愿适当保证此停战协议的实施。我在贵方对本通知答复以后,将派出我方代表并提出一会议的日期,以便与责方代表会晤。我提议此会议可在元山港一只丹麦伤兵船上举行。 ”

 

  7月1日,朝鲜人民军总司令金日成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答复:[20]

 

  “ 你在6月30日关于和平谈判的声明收到了。我们受权向你声明,我们同意为举行关于停止军事行动和建立和平的谈判而和你的代表会晤,会晤地点,我们建议在三八线上的开城地区。若你同意,我们的代表准备于1951年7月10日至15日和你的代表会晤。 ”

 

  这样,双方第一次停战谈判于7月10日在开城举行了,朝中方代表为南日(朝)、李相朝(朝)、邓华(中)、解方(中)和张平山(朝)五位将军,韩美方为特纳·乔埃(美)、克雷奇(美)、霍治(美)、勃克(美)和白善烨(韩)五位将军。朝中方提出三点建议,即1)停火,2)恢复三八线为朝韩边界,以及3)外国军队尽快撤离。韩美方并没有接受这一建议,要求将停火分界线放置在朝中方控制地区。第一次谈判破裂。[20]

 

  停战谈判的恢复和军事分界线协议的达成

 

  联合国军在1950年1月9日至1951年底的进攻和双方僵持阶段形势,黑线为最终双方军事分界线

 

  战争中的韩国国民为获得停战谈判的有利条件,联合国军和韩军于8月18日-9月18日和9月29日-10月22日分别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分别进攻朝中方西线和东线防线。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转入防御,同时还遭到了洪水灾害,很多防御工事被毁。经过两个月的激战,联合国军占领了646平方千米土地,平均推进约2千米。李奇微意识到,“没有谁会相信凭我们手中的这点儿有限的兵力,能够赢得什么全面胜利”。于是,停战谈判在10月25日重新恢复,地点改在了板门店。10月30日至11月下旬间,志愿军发起局部反击战,占领了280平方千米土地,并巩固了开城地区的防御。11月27日,双方就军事分界线及非军事区问题达成协议:“以双方现有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自由此线后退两公里以建立停战期间的非军事地区。如军事停战协议在本协议批准后30天之后签字,则应按将来双方实际接触线的变化修正上述军事分界线与非军事区。”[20]

 

  由于双方的条件过于悬殊,停战谈判整整进行了两年。王树增提到:“在这两年中,在双方的防御线上,密集地部署着200多万人的大军,构筑了世界战争史上最漫长的、最复杂的、最坚固的防御工事。联合国军的防线由部署严密的火炮阵地、坦克群以及步兵组成,数层阵地使其纵深达300公里,每一层防线都构筑了永久性的工事和堑壕,每一层防线都制定了周密的空军支援预案,形成了一个火力强大的立体防御网络,这条防线被称做‘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渊’。中国军队的防线上,数十万官兵开始建设世界上最浩大的地下防御工程,其土石方总量能开凿数条苏伊士运河、沿着对峙线自西向东,数百公里的防线上,深理在地下的永久式坑道和交通壕蛛网般四通八达,前沿的数十万中国官兵设施齐全地生活在地下,他们所布置的火力陷阱能令任何进攻的敌人立即遭到毁灭性打击,这些在地下枕戈待旦的中国官兵被称之为‘闭居洞中的龙’。”[21]

上甘岭战役

 

  主条目: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14日凌晨,联合国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发动金化以北的上甘岭之战,双方在表面阵地上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多次反覆争夺的结果,两方面皆死伤惨重。前后历时43天,在3.7平方千米的地区,共发射炮弹超过230万发,岭上泥土平均被炸翻出至少3米。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队伤亡情况遽增,不过阻止了美军的攻击,更使美军伤亡情况剧增,环岭遭击毙美军遗尸超过千具以上。在范弗里特不能夺得上甘岭后,美军没有能力再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的进攻,因美军已意识到最后仍要靠谈判才能结束战争。守住上甘岭上的中国军队,全体嘉奖为上甘岭英雄团。此战役为朝鲜战争中最激烈的一场战役。

 

  米格走廊:苏联的秘密介入

 

  主条目:米格走廊

 

  mig-15bis

 

  f-86a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不久中国志愿军介入朝鲜战场,1951年中期以后,中国与苏联空军mig-15多次与联军战机交战,在鸭绿江南岸平原一带上空形成了着名的“米格走廊”,是整个朝鲜战争期间绝大多数空战的区域。最初以为“米格走廊”上的架驶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为此,当时美国国防部长范登堡惊呼:“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空军强国。”[22]

 

  米格走廊中最神秘而精锐的力量是苏联与东欧地区的飞行员,斯大林命令国防部长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负责向中国派遣航空兵师,苏军参战人员一律身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并严格限制其飞行员作战区域。其指挥官为空战英雄阔日杜布,许多飞行员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洗礼,作战经验极为丰富。实际上,他们的指挥系统独立于中国军队,但是主要机场仍在中国境内位于安东附近。那里距离鸭绿江很近,在航程上比起从日本起飞的美军战机占上许多便宜。此外,美军明文禁止空军单位进入中国境内,绝大多数的时间这些机场的飞机可以自由起降与集结。美军飞行员曾经在访谈中提到他们在鸭绿江附近空域巡逻时能够远远看到机场的飞机循序起飞,集节编队完毕之后以高度优势进行空战。

 

  尽管斯大林要求严格保密,但联军其实自苏联加入空战的行列之后,很快自监听无线电通讯当中知道苏联的介入,不过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联军方面也选择缄默的态度,以免战事扩大。

 

  米格走廊的有限区域以及大多数空战都集中在这个范围之内,显示以美军为首的联军并没有失去对制空权的掌握,苏联与中国对于南下建立前进机场的意愿也不高,也造成双方都会到这个区域进行空战。以双方需要飞行的距离来看,美军的f-86平均停留时间在20分钟左右,从战果上来看,美军的确压制住志愿军在朝鲜半岛使用空权的能力。然而经过长时间交锋,美军试图以轰炸切断中国军队运输线的战略企图,却最终未能实现。

 

  有观点认为朝鲜战争期间苏联予以中国大量军事援助,但是并非免费,中国共欠苏联债务数十亿美金[23]。并称战后苏联不断追讨,中国以物资和金钱分批偿还,一直到1965年才还清债务[23]。

 

  战后

 

  板门店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双方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及《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的停火协议[24][25]。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在北纬38°线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点整双方实际控制线南北各2公里宽设立非军事区。1954年,苏联官员和在朝鲜半岛参战的各国代表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谈。但谈判未达成一个永久和平计划,未能解决朝鲜半岛南北统一问题,直到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朝鲜半岛依然是分裂的两个国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1991年朝鲜和韩国签署了一项进行永久和平条约谈判的协议,1992年得到批准。但1991年朝鲜方面开始抵制军事停火委员会,中国于1994年退出该委员会。

 

  伤亡统计

 

  1953年3月23日,第一批遣返美国的阵亡军人据中国方面的统计,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志愿军伤亡50万余人次,阵亡、病故171687人[26],负伤22万人(扣除多次负伤人次),合计伤亡39万人。中朝军队伤亡总人数约63万人。另见抗美援朝纪念馆。 [27]

 

  联合国军方面,美军伤亡约14万人次。其中死亡美军36570人,负伤10万余人次,扣除多次负伤后的负伤人数不详。韩国方面数字并未有结论,许多早前公开数字包括平民伤亡,但无论如何,以韩国人力,不可能有多达百万军队伤亡。近年根据当年人口普查资料推断,所谓伤亡失踪百万应该是军民合计数字。韩军的伤亡约在30万-40万之间。 [28] [29] [30]

 

  战俘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有两万两千多人被俘,被俘人员中连排级军官有600人左右、营级30余人、团级5人、师级1人,主要被关押在巨济岛等地。其中有一部分人是国共内战中被俘加入共军的前国军人员。志愿军战俘中的一部分战俘不愿意在停战后回中国大陆,而选择去台湾。依照停战协定,由中立国印度主持对战俘进行了甄别,以确定其本人的意愿。

 

  事后有两种大相迳庭的说法:根据战俘张泽石着《战俘手记》,美国怂恿反共战俘和台湾特务殴打不愿去台湾的战俘,强行在其身体上刺反共口号,甚至打死战俘;据后来选择前往台湾生活的战俘的说法和中华民国驻韩国大使王东原着《争取反共义士归国记》,则是美国默许曾为国民革命军后被共产党俘虏,旋即送往朝鲜半岛作战的反共战俘与坚信共党领导的战俘进行对抗,在争夺领导权的对抗中,中共干部威胁毒打甚至杀害要去台湾的战俘,那些战俘自发或被迫在身体上刺“杀猪拔毛”、“反共抗俄”等口号或纹上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图腾,以示绝对不返铁幕之决心,对抗中有战俘伤亡。至于绑架杜德准将、震惊世界的巨济岛事件,王东原以此来证明中共干部在战俘营内无法无天,张泽石的说法则是由于志愿军战俘受到迫害忍无可忍之举,以表示回国的渴望。

 

  战后有14,715位战俘被遣送去台湾。他们于1954年1月23日到达台湾,受到中华民国政府的欢迎,称其为反共义士,并定1月23日为一二三自由日。之后不少被编入中华民国国军,有的还参加八二三战役。

 

  回到中国大陆的七千多名战俘中大部分遭到审查。张泽石本人被开除军籍和党籍,以后在“反右运动”和“文革”中被打成右派和叛徒,1981年被平反,遭受这种遭遇的战俘不是个别现象。

朝鲜

 

  同去台湾的志愿军战俘相似,有七千六百五十多名的朝鲜战俘最终选择留在韩国。

 

  美国

 

  战俘交换后有23名决定到中国生活。其中两人,埃德华·狄更逊(edward s. dickenson)下士和克劳德·巴彻勒(claude batchelor)下士(此人在此之前表现非常亲共,被中方任命为这21人的组长)临行前改变主意回到美国,被美国军方以“通敌”罪名起诉分别判刑10年和终身监禁,但均在1959年被释放。到中国的21个人后来从1955年7月开始陆续返回美国,到文革开始前,只有个别人留下,其余都选择回国。最先回国的一批战俘也被军方逮捕,但随后由于最高法院裁定美国军方对前军人在服役期间所犯罪行没有司法管辖权,于是在11月被释放。后来这些人也没有被普通法院再次起诉并且拿回了被俘后直到去中国之前这段时间的薪水。对此,一些美国军官对前国防部长查尔斯·威尔逊当初将这21人开除军籍的决定感到惋惜。

 

  韩国和其他国家

 

  在不愿直接遣返的335名韩国战俘中,有325名韩国战俘选择到朝鲜,2名随印度看守部队到印度,8名选择回到韩国。还有1名英国战俘选择到共产主义国家去。

 

  破坏

 

  朝鲜战争中,以朝鲜方面存在确凿的屠杀平民的行为;朝鲜也指责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有屠杀平民的行为。最着名的为老根里惨案。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唯一没有被指责屠杀平民的军队。

 

  美军方面,目前已经公开的美军屠杀平民行为有老根里事件,由于担心朝鲜情报人员及破坏分子混入南逃难民,因此美军第七骑兵团士兵接受命令蓄意射杀平民达四百余人,其中大部份是妇女和儿童。朝鲜宣称还有信川郡大屠杀。此外美国飞机还对城市及平民目标进行了轰炸。南韩军队方面,在南韩军队收复的本国领土以及随后占领的朝鲜城市及乡村中组织“治安队”、“灭共团”等组织,对朝鲜劳动党党员和被怀疑为亲共人士的平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查和处决。

 

  朝鲜人民军方面,在战争初期占领韩国大部分领土后、以及美军仁川登陆后被迫撤离韩国时,在南韩各地区进行甄别,对南韩政府官员、军官、警察、宪兵、资本家、商人及相关人士依法进行侦察和审判。 [31][32]

 

  韩国

 

  韩国经济在战后遭到严重破坏,李承晚在战后仍然以统一为目标,不重视经济发展,不断计划随时再和朝鲜方面开战。四一六运动后,李承晚下台,局势依然并没有缓和。此后朴正熙执政期间更出现“实尾岛事件”,双方敌对的气氛并没有因领导人转换而改变。朝鲜和韩国的领导人进行过几次会面谈话,但碍于双方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方面的根本差异,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的进展。

 

朝鲜

 

  为了纪念这场战争,于1959年10月25日志愿军赴朝参战九周年纪念日建成了朝中友谊塔。坐落在平壤市区牡丹峰西北侧的山岗上。1984年10月25日进行了扩建。塔高30米,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塔身由1025块花岗岩和大理石砌成,象征着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纪念日。塔身正面嵌有“友谊塔”三个朝文镏金大字,每字重40千克。塔顶有一铜坯镀金五角星,重500千克。塔正面镌刻着纪念碑文,两侧绘有中朝两国军民并肩战斗的石雕。但是碑上没有中文。

 

  由于这场战争,金日成得以继续统治朝鲜。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朝鲜政治稳定,外交上和苏联、中国结盟,经济发展创造了所谓“千里马速度”,人民生活普遍优于韩国。但由于朝鲜的经济是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环,结构单一,在198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在冷战失利之后日益艰难,人民生活质量不升反降。1990年代朝鲜经济崩溃。在金日成死后,他的儿子金正日权力巩固。朝鲜人民的生活条件依然十分艰苦。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不断对朝鲜继续经济援助。

 

  自从1950年代初朝鲜战争结束以来,超过九千名朝鲜民众叛逃到韩国,2007年初,这个数字会突破一万。韩国统一部的发言人表示,从1990年代以来,逃亡难民大批增加。仅2002年到2006年,就有七千名朝鲜民众逃到韩国。很多朝鲜人先是偷渡到中国,然后转道韩国。

 

  美国

 

  约瑟夫·麦卡锡美国在朝鲜半岛有数万人阵亡,而且几乎与中国和苏联两个共产主义大国爆发全面战争。中国的宣传中经常强调朝鲜战争期间担任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的五星上将布莱德雷说的一句话:朝鲜战争是“在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而其实其原话是说:如果美国像被解职的麦克阿瑟建议的那样,把战火延伸到中国,那将是在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那杜鲁门政府的政策将朝鲜战争的规模限制为局部战争,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经历了越南战争洗礼之后的美国人,几乎已将这场战争遗忘。故此朝鲜战争又被称为“被遗忘的战争”(the forgotten war)。朝鲜战争也令美国人首次意识到,战争的威胁随时存在。战争结束后,美国军队人员数量增加了两倍,军费开支大幅度上升。特别是在一场常规的运动战与阵地战争而非游击战中,美军地面部队不能击败积弱百馀年的中国与朝鲜的工人农民组成的军队,这一事实被参议院麦卡锡为首的势力归咎为美国国内共产党的出卖,麦卡锡主义一段时间内获得了美国政治的主流话语权,美国国会参议院成立非美委员会彻底调查与中国革命有关的人士的忠诚问题。朝鲜战争是美国建国以来第一场没有获胜的对外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透过朝鲜战争赢得了国际尊重和认同。但是也在朝鲜半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在内的十几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军人阵亡于朝鲜半岛。长期以来,由于在朝伤亡人数巨大,在中国大陆关于朝鲜战争的伤亡人数一直没有公布,有关档案也长期被封存,在国内外也存在很大争议,2000年军方《解放军报》提供数据,“据不完全统计,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共伤亡36万余人,阵亡171,687人。近年来,根据某些非官方的说法,伤亡人数实际高达60余万人。

 

  由于朝鲜战争,苏联打消了中国会变成第二个南斯拉夫的顾虑,从1952年起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共建设全面的工业基础,这些援建项目以及1954年定下的几十个工业项目被合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共的156个重点项目,为中共打下了冶金、石油、矿山采掘、煤炭、发电、电力装备、机械制造、纺织、造纸、制糖、航空、航天、交通铁路、国防兵器制造等全面的科研生产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开始了独立自主门类齐全的工业化建设道路。

 

  随后的20馀年间,除第三世界外,中共处于半孤立状态。1970年代初恢复联合国地位、与西方国家普遍建交、美国总统访华为标志,中国走出了建国之初被以美国为首的旧世界体系国家孤立、封锁的境地。

苏联 

  战争对苏联的影响就十分复杂。一方面来看苏联是最大的赢家,战争令中美爆发直接冲突,而自己则从未正面介入。战争削弱了美国的实力,把美国超强的国力军力从欧洲铁幕一线的争夺转移到朝鲜战争的泥潭。为苏联争取了时间在二战后的废墟上治疗战争创伤,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

 

  日本

 

  日本虽然没有参战,但是,战争期间美军在日本大量的物资采购,对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经济复苏,起了决定性的促进作用,奠定日本之后成为经济强国的基础。同时,由于美国对日本战争期间的物资供应的依赖,不得不重新启用战前日本国内各行业的领导者。很多二战战犯都相继复出,重新扮演日本政商各界的重要角色。使得日本在战后走上了与同样是战败国的德国不尽相同的道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造成了现今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盛行。

 

  中华民国

 

  对当时退守到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而言,朝鲜战争的爆发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战使得美国认识到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将台湾重新纳入防御体系,日后签订的《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即是基于朝鲜战争的影响。杜鲁门总统派遣第七舰队巡逻台湾海峡,宣布台海中立化。阻止了解放军渡海解放台湾及蒋中正总统反攻大陆的计划。有史家称朝鲜战争为“国民党的西安事变”,挽救了中国国民党的危局。[33]

 

  大事记

 

  主条目:朝鲜战争大事记

 

  以下是朝鲜战争大事记。[34][35]

 

  1950年

 

  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入侵韩国。

 

  6月27日美国的第七舰队驶进台湾海峡,军事介入台湾海峡。

 

  6月28日,朝鲜人民军攻克韩国首都汉城。

 

  7月5日,联合国军参战。

 

  9月15日,联合国军仁川登陆。

 

  9月25日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发表声明:美军过线,中国决不会置之不理。

 

  9月28日,联合国军攻克汉城。

 

  9月30日,南韩军队越过三八线。

 

  10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最后的出兵决定。

 

  10月3日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

 

  10月19日,联合国军攻克朝鲜首都平壤。

 

  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

 

  10月27日-31日,中国志愿军发动第一次战役。

 

  10月31日-11月2日,中国志愿军攻占清川江。

 

  11月25日-12月9日,中国志愿军发动第二次战役。

 

  12月5日,中国志愿军攻占平壤。

 

  12月15日,联合国军撤至三八线以南。

 

  12月31日-1951年1月5日,中国志愿军发动第三次战役。

 

  1951年

 

  1月4日,中国志愿军攻占汉城。

 

  3月15日,联合国军攻占汉城。

 

  4月11日,麦克阿瑟被免除最高司令官职务,李奇微接任。

 

  4月22日-5月23日,中国志愿军发动第五次战役。

 

  6月23日,苏联副外长马立克建议停火。

 

  7月10日,双方在开城开始停战谈判。

 

  8月18日-9月18日,联合国军发动夏季攻势。

 

  8月22日,谈判中断。

 

  9月29日-10月22日,联合国军发动秋季攻势。

 

  10月15日,美军攻占“伤心岭”。

 

  10月25日,停战谈判恢复。

 

  1952年

 

  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指控联合国军使用细菌武器,美国政府向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提出的由国际红十字会委员会调查此控诉的决议草案遭苏联使用否决权拒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朝鲜政府均拒绝接受由国际红十字会委员会进行调查的建议。[36]

 

  5月7日,巨济岛事件。

 

  5月12日,李奇微离任,克拉克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10月8日,停战谈判中断。

 

  10月14日,联合国军发动金化攻势。

 

  10月14日-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

 

  1953年

 

  5月13日,中国志愿军发动夏季攻势。

 

  6月8日,双方就战俘安排达成协议。

 

  7月13日,中国志愿军发起金城战役。

 

  7月19日,板门店双方谈判代表在所有问题上达成协议。

 

  7月27日,停火协定签字,朝鲜战争结束。

 

  影视作品

 

  中国大陆从1956年的《上甘岭》开始,几乎从未间断推出各种关于“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其中电影有30部左右。

 

  《上甘岭》:长春电影制片厂1956年出品。

 

  《英雄儿女》:抗美援朝电影中的经典之作。

 

  《铁道卫士》:丹东的公安(警察)机关阻止从台湾来的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务对进出朝鲜的铁路的破坏。

 

  《奇袭白虎团》:文化大革命中的样板戏之一,山东京剧院演出。

 

  《长空雄鹰》:长春电影制片厂1976年拍摄。根据志愿军空军英雄王海、张积慧的故事改编。

 

  《心灵深处》:1982年拍摄。主演: 刘晓庆饰欧阳兰。

 

  《战地之星》:1983年拍摄。导演: 魏龙。主演: 盖克饰女大学生白露用英语对美军广播。

 

  《云水谣》,2006年

 

  《决战朝鲜》:电子游戏

 

  《较量》、《奇袭》、《激战无名川》、《打击侵略者》、《三八线上》、《烽火列车》 、《碧海红波》、《前方来信》、《慧眼丹心》、《斩断魔爪》、《为了和平》、《心弦》、《北纬三八度线》、《毛泽东和他的儿子》、《铁血大动脉》、《神龙车队》、《三八线上的女兵》等等。

 

  电视剧有:《欧阳兰》、《中国战俘》、《硝烟散后》、《壮志凌云》、《抗美援朝》等。

 

  另外有抗美援朝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麻扶摇填词,周巍峙作曲。

实际各国评说朝鲜战争-军事天地-->-//军事天地-->

 

  李仁模(朝鲜战争期间任朝鲜人民军随军记者,在韩国坐牢34年,1993年回到朝鲜):

 

  “我们为反对李承晚卖国匪帮发动的内战而进行的战争,是争取祖国的统一独立和自由与民主的正义战争。”

 

  金日成将军说的这句话,不用说战争时期,就是我一生也确信无疑,成了我的信条。

 

  ……

 

  北朝鲜人民看穿了李承晚匪帮的真面目,这不是通过某种宣传,而是通过随时侵入三八线以北地区的伪军的侵略行为认识到的。仅在1949年1月到9月期间,南朝鲜伪军侵入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次数就达432次,共有5万多伪军,给13个郡45个面136个里带来了损失。如果没有共和国警备队的反击,南朝鲜伪军推进到鸭绿江和豆满江是没有问题的。

 

  ……我想再强调一下,战争早在1949年就开始了,1950年6月25日不过是人民军和警备队转入反攻的日子罢了。发动战争的祸首,应该从这种角度甄别出来。

 

  6·25的枪炮声,是我们积蓄已久的愤怒的爆发,是对那些企图带来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的那种黑暗时代的敌人,对那些企图掠夺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工厂、我们国家的敌人,对那些企图夺去幸福的“黄金时代”而把奴隶生活强加给我们的敌人的未曾有过的愤怒的爆发。就是这一愤怒,化为可怕的力量,仅在两个月多一点的时间里就几乎解放了南朝鲜全境,创造了如同电光石火般的史无前例的进攻速度。

 

  [摘自《信念与我的一生》,李仁模着,朝鲜外文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

 

  朴正熙(韩国前总统):

 

  ……在一个国际和平组织的旗帜之下,为了打败非法的侵略军而展开了联合军事行动,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第一次。就统一国家而言,接着进行的战争和它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以及生命的巨大损失是没有结果的。但是,如果当时不建立一条联合防线来对抗国际共产主义势力发动的侵略,我们确信,共产主义扩张势力将会对另一个热爱和平的联合国成员发动侵略,甚至会更肆无忌惮地扰乱世界和平。联合国成员的奉献是坚定和勇敢的,为了保卫这个国家和对抗共产主义的侵略,他们向韩国提供了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援助。那些为了维护我们的自由而同北韩和红色中国的侵略军作战的国家,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上将永远不会被忘记。那些在“血岭”(ridge of blood)上,在“铁三角”,在临津江战役中流血的人们是我们民族的恩人。他们在韩战中战斗并不是为了要钱或者要土地,或者统治我们的人民(如同在以前可能会发生的那样),他们为和平与自由而参加了战争。

 

  参加韩国战争的联合国成员维护了韩国的独立,并改善了它的国际地位,这是很有意义的……

 

  [摘自《我们国家的道路》,朴正熙着,陈琦伟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青石(中国学者):
 

  毛泽东不希望在这个时候进行朝鲜战争,是再明显不过的了。他本来想首先解决台湾问题,然后再寻找适当时机协助金日成解决朝鲜统一问题,但究竟什么时候可以武装进攻南朝鲜,既需要通盘考虑,也需要合适的机会。而且,他始终认为,在苏联红军帮助下建立起来的朝鲜人民军,实际上还很少经受真正的全过程的战争考验,因而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成熟起来,卓有成效地进行这场统一朝鲜的速决战,更不可能对付可能直接参战的优势的美国军队。因此,从一开始他就对这个计划的可行性有所怀疑。只是,斯大林的支持使他失去了反对的可能。到9月中旬美国军队在仁川登陆,轻而易举地围歼了人民军进攻部队,毛泽东更加相信自己的估计是正确的了。但越如此也就越遗憾。所以,斯大林逝世后,毛泽东不止一次地在这个问题上埋怨斯大林。他肯定地说:斯大林关于朝鲜战争的决定,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是百分之百的错了”。但毛泽东心里想的多半是,如果当初斯大林不是盲目地支持在朝鲜采取行动,那么不仅不会犯这样大的错误,而且也不会使台湾问题陷入如此困难的局面。当然,中国共产党人也用不了付出在朝鲜战争中那么大的代价,就能够解放台湾了。

 

  [《1950年解放台湾计划搁浅的幕后》,作者青石,《新华文摘》1997年第4期]

 

  沈志华(中国学者):

 

  从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到10月25日中国宣布出兵朝鲜,中国和苏联对朝鲜冲突所采取的方针和策略由于根本的出发点不同而呈现出一个方向相反的变化过程:随着战争局势对北朝鲜从喜到忧的转换,苏联的方针和策略从开始积极参与军事进攻到后来避免过多地卷入冲突,甚至一度决定放弃北朝鲜;而中国的方针和策略则是从开始避免参与朝鲜冲突到后来实行积极防御战略,直到最后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坚决出兵援助朝鲜。苏联政策的基点在于实现与美国进行军事对抗的战略,不失时机地扩大苏联在远东的势力范围,但在苏联本身尚未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则力求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中国政策的基点在于保证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的稳定和发展,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不惜与世界头号强国兵戎相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摘自《中苏联盟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对中国和俄国文献资料的比较研究》,作者沈志华,《新华文摘》1997年第4期]

 

  约翰·托兰(美国作家):

 

  自这场流血冲突结束以来,把这场冲突作为一场被遗忘的战争的描述无以计数。400万生灵命归黄泉,南北朝鲜之间的分界线仍一如3年前,只是某些地方略有变更,54246名美国军人白白地送掉了性命。

 

  毫无疑问,杜鲁门政府和美国军方领导都犯了许多错误。诚然战场指挥官们赢得了许多战术上的胜利,但战略上的失败主要是麦克阿瑟和参谋长联席会议造成的。

 

  ……

 

  描写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和失败者的着述也很多。李承晚及其政府无疑是得救了;蒋介石也得到了差不多同样的好处;战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50年拿下台湾的计划成为泡影;日本虽然没有积极参战,但它是另一个胜利者。作为美军和联合国军其它军队的服务、供应和娱乐基地,朝经济复兴迈了一大步。

 

  ……

 

  尽管美国公众从来就不喜欢这场战争,但战争大大刺激了国家的经济,使美国的繁荣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场战争使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大膨胀,没有美国的介入,战后任何问题的持久解决是不可能的。这场战争创造出了一个泛美组织,由于有强大而变化无常地武断的美国,该组织成为一个世界将不得不与之打交道的勉勉强强的巨人。

 

  ……

 

  在会见了许多英美战俘及中国官员和历史学家后,我难以相信美国进行了生物战,反过来说,中国领导层并不一定真地认为他们是生物战的受害者。

 

  ……

 

  这场朝鲜战争值得打吗?对于参战双方的高、中、低各阶层人民来说,它都是一场残酷的、愚蠢的、错误的、判断失误的、种族歧视的、带有偏见的和凶暴的战争。只有各个层次上大量具有人性的事例——战场上的英雄主义、自我牺牲精神、对敌人个人的仁慈和同情——才使有关战争的着述持久不衰。

 

  ……

 

  在写了7部有关20世纪的战争的历史着作之后,我得出了许多结论。历史不会重演,不断重演的却正是人类的本性。我们经常是从现在更多地了解过去,而不是相反。我还发现,一个卑鄙小人偶尔也能讲实话,而一个达官贵人偶尔也会撒谎;历史经常创造人,而人并非经常创造历史;历史的进程无法预言。最后,战争史永远不会是确定的。

 

  (完!)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颠覆空军作战理论——中国轰炸机打美国战斗机
  • 雷锋叔叔回来了~~~~~~~~~~
  • 为什么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
  • 怀念毛泽东时代
  • 钱学森与孙家栋:科学巨星情深谊长(图)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