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时代时事解读 2009年03月27日

来源: hebiwen 2009-03-28 21:40:48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31977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hebiwen ] 在 2009-03-29 16:59:31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美财政部长:愿意探讨周小川国际储备货币建议
  
  【综合消息】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25日表示,他愿意就中国提出的建议进行探讨。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建议在国际储备中扩大“特别提款权”(SDR)用途。
  盖特纳向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表示,他还没有就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有关在国际储备中扩大“特别提款权”(SDR)用途的建议进行研究,但他表示:“对这个问题,我们持非常开放的态度。”
  他表示,扩大特别提款权的用途应被认为是一个“渐进”的步骤,而不是一个朝“全球货币联盟”迈进的步骤。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支持的一种合成货币单位,代表了一篮子实际货币。
  
  
  美国财长盖特纳: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利益
  
  
  【综合消息】综合外电报道,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在接受CNBC电视频道采访时申明自己赞同强势美元,并称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利益。
  盖特纳称,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利益,重申了以往美国财政部长的一贯措辞。他还表示,美国计划作出的政策决定将支持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并提振美元。
  而盖特纳上午在纽约出席外交关系协会的一个活动时对中国央行行长表示了赞赏,而后者本周初呼吁创建新国际储备货币。盖特纳的讲话推动美元兑日圆在周三前市跌至盘中低点。
  不过,同样是在该会议上,盖特纳澄清了他的立场,表示美元仍然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可能继续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
  盖特纳在CNBC电视频道表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非常有力的稳定性作用。盖特纳说,美国政府与中国方面正在展开非常紧密的合作,他对中国政府当前奉行的政策有信心。
  他还表示,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项目下仍有足够资金用于开展遏制危机的行动。盖特纳在采访中表示,目前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下仍有大量资源。他还说,政府将快速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与此同时,盖特纳还表示,为了帮助美国经济复苏,私人部门将必须承担一些风险。他说,要度过这个危机,投资者需要有承担风险的意愿。
  
  
  【时事点评】请大家注意这几段文字,原文是:
  
  第一:盖特纳上午(25日)在纽约出席外交关系协会的一个活动时对中国央行行长表示了赞赏,而后者本周初呼吁创建新国际储备货币。盖特纳的讲话推动美元兑日圆在周三前市跌至盘中低点。
  
  第二:不过,同样是在该会议上,盖特纳澄清了他的立场,表示美元仍然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可能继续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
  
  第三:盖特纳在CNBC电视频道表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非常有力的稳定性作用。盖特纳说,美国政府与中国方面正在展开非常紧密的合作,他对中国政府当前奉行的政策有信心。
  
  对上面三段文字,东方经济评论员想强调的这样几点:
  
  首先,因为“第一”(他愿意就中国提出的建议进行探讨),导致当时外汇市场美元盘中兑主要货币出现暴跌;请大家注意,包括日元。
  
  其次,因为美元盘中兑主要货币出现暴跌,导致“同样是在该会议上,盖特纳澄清了他的立场”,也就是“美元仍然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可能继续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
  
  ●华盛顿非常清楚北京的意图:北京的这一招是“虚多实少”
  
  在我们看来,面对周小川直击“美元本位制”的两篇《思考》,盖特纳之所以会以“愿意就中国提出的建议进行探讨”迅速进行回应,主要在于两点:
  
  其一,华盛顿非常清楚北京的意图:北京的这一招是“虚多实少”;
  
  ●在得金融危机冲击下“相对实力”已经下降的华尔街,显然高估了它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力
  
  其二,金融危机中的华尔街,似乎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其“相对实力”已经下降,它显然高估了它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控制力。
  
  因此,在“其一”的基础上,盖特纳以“愿意就中国提出的建议进行探讨”、高姿态地“强接”周小川抛出的“球”之后,“高估了自己对国际金融市场控制力”的华尔街也就立刻看到了“它不希望看到的一幕”,那就是:随着有关“盖特纳愿意讨论特别提款权货币”的新闻不断出现在交易员的电脑上,美元兑欧元汇率迅速下跌了1.3%。

  ●无可辩驳的一个事实
  
  至于盖特纳随后澄清:“我认为美元仍是全球占主导地位的储备货币”、而美元也因这一澄清“收复了大量跌幅”,整个过程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一个事实:因美元信用根基已被“美国单方面开动印钞机”所掏空,尽管北京通过周小川行长的两篇《思考》、仅是用“关于新世界货币的思考”去“虚多实少”地恐吓了一下“美元本位制”,就已导致其摇晃不已了。
  
  值得强调的是,所有这些,都发生在市场认为“北京眼下只是说说而已”的大背景下。但对美元而言,这反倒更能说明问题的重严性。
  
  
  ●华盛顿近期在“运作”中美关系时要小心一点儿
  
  
  因此,如果“美元本位制”一味地想以一幅“尽可能轻松的态度”来“高调”证明“美元没事、也不可能有事”、并以此心态来“具体指导”近期的中美关系、甚至“中欧俄美”关系之“运作”的话,那么,一不小心、一旦北京将“虚多实少”的招数转换成“实多虚少”招数,“美元本位制”即便不死也要再脱一层皮。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华盛顿近期在“运作”中美关系时要小心一点儿、至于“实多虚少”招数是什么?如果欧盟在“三独”问题上没有小动作,人民币“缓慢升值”就是可选项之一。
  
  至于选择什么样的“缓慢升值”方式,作为一个思路,不妨如此:今天升10点,明天回9点,这样,100点的“指标”就够用99天的了,与此同时,尽量保持人民币与欧元之间汇率的稳定。当然了,具体做法未必如此,原理却不妨如此。
  
  总之,“缓慢升值人民币”即要达到“全面制造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之市场预期”目的,又要达到“尽量减少人民币升值过快对中国经济产生过大负作用”的目的。
  
  当然了,途中,如果美国哪一天在中美关系的问题上表现得足够小心,也可以“重新计算”。
  
  
  ●再谈在目前这个局势“高度敏感”的阶段,对“伊核六方”的每一个成员而言必须遵循的一个准则
  
  众所周知。在之前的点评中,针对俄罗斯政府在处理“新星号”事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战略心态(意图向其它势力、特别是中国方面摆出俄罗斯还有更多的‘战略利益排列与组合’)”,我们曾经说过给这样一组观点:
  
  其一,我们认为,在处理这一事件的过程中,“中俄”两国中央政府之间能否合作一致,能否还原真相、特别是能否在真相的基础上“依法处理”,在某种意义上讲,将成为“中俄”之间、“中俄欧美“之间,甚至南方与北方之间战略互动的“重要风向标”!
  
  其二,我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国际局势、特别是中亚、南亚、东亚、东欧“风云突变”的复杂背景下,如果“中俄”彼此之间在中亚、南亚、东亚方向“不尽快”明确“合作内容”,即便“中俄”之间今天没有发生“新星号”事件、明天也会发生!
  
  其三,如果我们再扩展一下,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国际局势、特别是中亚、南亚、东亚、东欧“风云突变”的复杂背景下,如果“中俄欧美”彼此之间在全球重要层面不尽快明确“合作内容”,那么,类似“美俄”卫星对撞,法英战略核潜艇对撞、以及中俄“新星号”的事件这类的、或“人为”、或者“偶发”的重大事件,还会频繁出现:即便今天没有“中俄”之间的“新星号”事件、明天也会有“中欧”之间的“新新星号”;即便明天没有“欧俄”之间的“新新新星号”事件、后天就一定会出现“美俄”之间的“新新新新星号”事件;
  
  也就是说,在目前这个局势“高度敏感”的阶段,对“伊核六方”的每一个成员而言,或者对“中欧俄美”之间每一方而言,在处理事关“其它方”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必须遵循“可以彼此战略测试,但行为方式不得鲁莽,否则,一旦局面脱离测试范围、被它方所利用,继而造成失控,相关方就必然付出沉重的战略代价”之准则。
  
  其四,在我们看来,这一准则对在“伊核六方会谈”中,以中国、俄罗斯、美国、法国、德国、英国为“单位”进行角力的每一方都适用;或在巴以和平问题、科索沃问题、格鲁吉亚问题中、以“中、欧、俄、美”为单位进行角力的每一方都适用;在阿富汗问题、巴基斯坦问题中,以中国、俄罗斯、欧盟、美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为单位进行角力的每一方也都适用;至于在东亚方向,在以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为单位进行角力的过程中,它对每一方更加适用。

 ●“中欧俄美”之间的战略互动,在五个方向同时有了异动
  
  作为“新星号”事件一个值得注意的“相关新闻”,东方评论员注意到,俄罗斯远东地区执法部门日前“罕见地”开枪打死了几名抢劫中国商人的歹徒,并高调预以报道,在我们看来,尽管“新星号”事情仍然没有发展到“还原真相、在真相基础上依法处理”的标志性阶段,但在明眼人看来,该“相关新闻”在“中俄”之间、“中俄欧美“之间,甚至南方与北方战略互动之间,部分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
  
  也正是在这之后,“中欧俄美”之间的战略互动,在五个方向同时有了异动,除了北京开始拿“特别提款权”公开“消遣”美元本位制之外,俄罗斯的“异动”特别明显。
  
  
  我们再来阅读几则消息:

吉尔吉斯斯坦:不考虑让美军重返马纳斯军事基地
  
  【莫斯科消息】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吉尔吉斯斯坦称不考虑美军再次返回马纳斯军事基地的可能性。今年8月份美军应当从该基地撤出。这是吉尔吉斯斯坦外交部部长萨尔巴耶夫26日做出的表示。
  萨尔巴耶夫在莫斯科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现在,我们不考虑美国重返空军基地可能性的问题。”
  今年二月份,吉尔吉斯解除了与美国签署的关于美军在吉境内部署空军基地的合约,并正式通知美国。根据协议,美军应当在8月中撤出空军基地。
  尽管吉尔吉斯斯坦议会已经做出决定,美国政府不止一次声明表示,就空军基地问题并不是再没有可能与吉尔吉斯斯坦政府进行谈判。
  
  
  俄罗斯外交部:朝鲜最好不要发射火箭
  
  【莫斯科消息】据当地媒体报道,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阿列克谢.博罗达夫金今日在莫斯科表示:“朝鲜最好不要发射火箭。”
  
  
  不顾俄罗斯抗议 美国总统奥巴马仍支持北约东扩
  
  【布拉格消息】布拉格3月26日消息,据奥地利公共电视台ORF网站报道,尽管俄罗斯一再反对和抗议,美国总统奥巴马仍然支持北约东扩。
    虽然美国政府希望与俄罗斯改善关系,但是北约必须发送一个“清楚的信号”,即那些希望成为北约成员国的国家还是可以加入这一组织,奥巴马25日在白宫对即将离任的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说。
  
  
  季莫申科认为乌克兰加入北约尚面临很大阻碍
  
  【东京消息】乌克兰总理尤利娅·季莫申科26日认为,乌克兰通往加入北约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很大的困难,包括国内和国外的阻力。这是季莫申科26日在东京出席由日本国际友好交流委员会组织的座谈会上做出的表示。当天众多的外交界和实业界人士以及媒体记者和专家代表参加了这个座谈会。
    季莫申科说:“存在一些阻碍,阻挠我们尽快的加入北约。所有政治力量,包括总统都在讲,加入集体安全机制只能通过全民公决。但现在乌克兰只有30%居民赞同加入北约,其他人持反对态度或者犹豫不决。”
    季莫申科还说,“在北约内部也是意见不一”。她承认,这些分歧阻碍基辅加入“成员国行动计划”。
  
  
  【时事点评】通过“俄罗斯外交部:朝鲜最好不要发射火箭”这则新闻,我们不难看到:
  
  ●俄罗斯对朝鲜试射导弹的态度几经转变
  
  在东北亚方面,针对朝鲜导弹试射问题,俄罗斯的态度已经由最开始的“如果途经俄罗斯上空,并造成威胁,俄罗斯有可能击落”、一度转变成“在搞清楚朝鲜发射的是导弹还是卫星之前,各方面不要草率行事”,直至今天又转变成“朝鲜最好不要发射火箭”。
  
  显然,俄罗斯的“这份态度转变”,是中俄之间经历了俄方炮击“新星号”、朝俄之间经历朝鲜扣留俄罗斯船只等一系列“战略噪音”之后,俄罗斯重新向“中俄朝”之东北亚共同利益“重新靠拢”的初始信号。

 ●北约(美国)经由俄罗斯向阿富汗提供非军事补给的事情出了麻烦
  
  
  而通过“吉尔吉斯斯坦称不考虑美军再次返回马纳斯军事基地的可能性”,我们也不难看出,北约(美国)经由俄罗斯向阿富汗提供非军事补给的事情出了麻烦。
  
  
  ●美国拿“东欧利益”与俄罗斯交换“南亚默契”的问题上并不如意
  
  至于“美国不顾俄罗斯抗议、奥巴马仍支持北约东扩”,则说明在美国拿“东欧利益”与俄罗斯交换“南亚默契”的问题上并不如意;
  
  
  ●引发俄罗斯的一系列动作
  
  
  最后,由于欧盟将俄罗斯排除在外,单独与乌克兰单独签订“乌克兰输气系统现代化改造合同”,引发了俄罗斯的一系列动作:
  
  比如:俄罗斯总理普京3月23日警告“如果欧盟忽视俄罗斯的利益,俄将重估与欧盟的关系”;3月23日,俄罗斯联邦常驻联合国代表维塔利·丘尔金在安理会会议声称:科索沃阿族当局仍然无视塞尔维亚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权利。联合国对科索沃阿族当局保障塞族人权和安全的要求实际上已经被‘阉割’,并警告:目前科索沃为政权夺利导致集团摩擦,激进势力重新抬头的局势,就类似“社会经济崩溃”。
  
  不仅如此,俄罗斯能源部副部长阿纳托利·雅诺夫斯基3月23日(北京时间24日)宣布“俄罗斯和中国已经结束石油领域合作协议细节协商 协议规定修建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国支线、俄罗斯向中国供应石油,以及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从中方获取贷款”。等等。
  
  
  ●美俄之间“利益交换进程”的问题出在美国一方
  
  从上面所列举的一系列情况来看,至少说明了这么几个问题:
  
  首先,在“美俄”无法交割“东欧利益与南亚默契”的现实下,俄美之间的“有话好好说”也就成了“没有了话可说”、但还暂时没有演化到“没有好话说”的地步!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从目前仅仅是由吉尔吉斯斯坦方面出面,以“不考虑美军再次返回马纳斯军事基地的可能性”来强调“俄罗斯不高兴”,而不是由俄罗斯自己出面,直接拿“过境俄罗斯进行非军事补给”说事的情况来看,俄罗斯并没有将“过境之门”彻底关死,显然有所期待。可以肯定是,美俄之间“利益交换进程”的问题出在美国一方。
  
  
  
  ●美国人也“还想继续努力”!
  
  
  而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莱文24日(北京时间)也公开表示“美国应该寻求与俄罗斯合作建立全球导弹防御系统、以防止伊朗导弹威胁”的情况来看,在“东欧利益与南亚默契”交换问题上,美国人也摆出了一副“还想继续努力”的姿态,当然了,这对欧盟而言,也是华盛顿在刻意保留一个“美俄”之间的“排列与组合”。
  
  
  ●如果“欧美”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应对稍有失误,“中欧俄美”战略互动就会被“全面顶回”到科索沃
  
  
  然而,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不论是从“时间因素(都是在周小川行长两篇《思考》发表之后),还是从“内容因素(中欧俄美之间的战略互动,都是以伊核为核心,科索沃、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东和平进程、格鲁吉亚等问题都是其外围)”来看,自北京冲着“美元本位制”打出“有必要构建一种新世界货币,并明确称特别提款权(SDR)就可以考虑”这张重牌之后,一度被“美国为主、欧洲为辅”的西方势力“定向”在南亚方向、并沉淀在巴基斯坦稳定问题上的“中欧俄美”战略互动,如果“欧美”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应对稍有失误,就会被立刻“全面顶回”到科索沃方向,并“从此固化”在“科索沃独立后续发展”之中、全面表现在欧元与美元的争斗中。

  ●华盛顿被迫地“主动缓和与欧盟之间的关系”
  
  
  
  显然,借中国金融《思考》、并主动攻击“美元本位制”这股东风,在逼迫美国让渡部分国际金融主导权的问题上,欧盟是不会主动让步的,而对北京而言,如果“欧美”中的一方稍有失误,导致双方无法妥协,便能一击成功,即可定下“以人民币、欧元、美元为主线的中欧美制衡格局”;
  
  在这种危险下,因“单方面开动印钞机”而犯了众怒的华盛顿,暂停“东欧与南亚”之间的“美俄交换进程”,暂时从东欧收手,通过一定的让步,主动缓和与欧盟之间的关系,与欧盟联手全力避免上述局面的出现,也就成了一种“被迫、但不失为冷静的选择”。
  
  讨论进行到这里,我们对“欧美”各自会对两篇《思考》采取何种态度也就不难猜测了。
  
  
  
  ●两篇《思考》的内在要点在于“外”而不在于“内”,在于“思考”二字
  
  
  在之前的点评中,对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的那两篇文章(《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及《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给出了大量的讨论纪要,在这里,为了更好地进行讨论,我们对主要观点简单做个回顾。
  
  第一,在我们看来,《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的“显性要点”在于:必须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以解决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系列问题。并明确表示:应着力推动SDR(特别提款权)的分配。
  
  第二,如果我们再深入一点儿,那么,《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的“隐性要点”在于:作为美国金融资产的最大持有国,中国担心美联储凭借其“美元本位制”的特权“单方面开动印钞机”所带来的美元资产贬值、恶性通胀、以致世界经济陷入全面混乱的危险。
  
  第三,如果我们继续深入一点儿,那么,周小川所撰写的《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之“内在要点”其实并不在于“内”而在于“外”:不在于文章的内容,而于在文章题目本身,即《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的“思考”二字。
  
  
  ●周小川先生“思考”只是一个“思考”,并非“结论”
  
  
  显然,迫使周小川“思考”的原因是美联储凭借其“美元本位制”的特权“单方面开动印钞机”,为了避免随“美元滥印”而来的恶性通胀风险、以致世界经济全面混乱,周小川“思考”的内容、自然就免不了考虑一下“俄罗斯的提议(超国家货币)、欧盟的计划(简单重归布雷顿森林体系)”。
  
  事实上,在东方时事评论员、经济评论员们看来,在中国核心利益的基础上,只要仔细阅读《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就不难体味到:周小川先生“思考”的结果包括两点:




  第一:中国认识到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严重缺陷,并且其系统性风险被目前的金融危机所放大,中国认为这种现状必须改变。至于改变的方式,也就是“必须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第二:至于SDR(特别提款权)这个概念,在“目前情况”下,就象文章中所“暗示”的那样,它即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方法,但也仅是“一丝希望”而已!(对所谓的“目前情况”,我们稍后再做展开)。
  
  也就是说,《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只是一个“思考”,并非“结论”。


    ●“方方面面”对“思考”与“结论”之间的本质区别非常清楚
  
  
  根据我们的观察,相信“方方面面”对“思考”与“结论”之间的本质区别非常清楚。因此,对“中国金融政策”非常关注的“欧美”出于各自的利益,在第一时间里,就迅速地给出了“不同态度”:
  
  首先,东方评论员注意到,就在《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发表的第二天,美国媒体的“报道热情”不怎么高,相反,美国奋斗在“金融危机”第一线的实权人物“悉数发声”,其中,美联储主席贝南克、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是轮番批评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的相关观点。不仅如此,他们的老板--美国总统奥巴马也亲自出马,他一边有针对性地强调“美元目前格外强劲”,一边明确对“创立新的全球货币形式以取代美元的建议表示怀疑”,最后还一口就咬出了结论,说:“没有必要设立一种新的全球货币”。
  
  
  ●美国媒体与美国政府的处理方式与处理原理
  
  
  非常清楚,对周小川先生的《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美国媒体之所以“报道热情”不怎么高,显然是想拿它当一种“思考”来处理,这样处理的“原理”是:我们什么都没有听到!这样处理的好处是“尽量”在媒体层面消除负面影响!并将“定调权”留给政府。
  
  
  而美国奋斗在“金融危机”第一线的实权人物之所以“快批”周小川,显然又是想拿它当一种“结论”来处理,这样处理的“原理”是以“周小川先生,我们不需要世界货币”的回绝方式来立刻推翻“结论”,好处仍然是“尽快”在官方层面消除负面影响;
  
  
  ●欧洲人的反应则与他们的美国同行刚刚相反
  
  
  有意思的是,欧洲人的反应则与美国刚刚相反:欧洲媒体的“报道热情”异常高涨,从法国到德国媒体、再到英国媒体,什么“中国决心倡建一种全球货币以取代美元”,什么“中国对持有的庞大美元资产有可能迅速贬值极其担心”;更有甚者的是英国《金融日报》,直接以《中国计划终结美元时代》为标题发表社论,社论主要讲了六个要点:
  
  第一,中国积累了太多美元计价的证券,使自己对美国的风险敞口过高。
  
  第二,美国政府的救市政策说明,美国将国内经济的需要完全摆在债权人利益之上。因此,中国担心未来可能的通胀可能会使他们付出高昂代价;
  
  第三,中国提出、并拥有另一种安全的储备资产将符合中国的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美国不利。当然,这将增大美国为其赤字融资的难度。
  
  第四,美国当局应该明白:不要指望世界如此紧密地配合它自己刺激需求的意愿;
  
  ●欧洲主流媒体的结论就是:周小川的文章“是个不错的建议”!
  
  第五,可以通过进一步扩大发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提款权(SDR),来创立一种超级储备货币。而要使这一设想成为可能并让更多国家接受,文章认为周小川所建议的“拓宽特别提款权的用途,将收支盈余国家的部分外汇储备交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集中管理,加上其它必要的改革措施,这一计划也将授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大的权力,使之行动更加灵活”是可行的。
  
  第六,文章的结论是:“是个不错的建议”!
  
  总之,欧洲主流媒体的结论就是:周小川的文章“是个不错的建议”!
  
  
  
  ●欧洲媒体“代表欧盟官方”进行定调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深入挖掘”《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的问题上,欧洲媒体明显在拿它当一种“结论”来处理,这样处理的“原理”在于“广而告之”;这样处理的好处就是“尽量”扩大对美元不利的影响!从而以媒体的形式“代表欧盟官方”进行定调。
  
  与此同时,与美国同行一样“奋斗”在“金融危机”第一线的欧洲实权人物却“集体沉默”,针对《思考》,我们“找不到”默克尔的声音,也“找不到”萨科齐的身影,即便是正忙着准备伦敦国际金融峰会的布朗,那几天也表现得“没有这档子事儿”一般。
  
  
  非常清楚,在欧盟、欧盟核心成员国政府层面,这是在“刻意”拿它当一种“思考”去处理。这样处理的“原理”是“欧洲并不肯定‘思考’是否必定转化为‘结论’”;在伦敦G20国际金融峰会即将召开之前,这样处理的好处则是:在欧洲媒体已经将“欧盟官方态度”进行“广而告之”之后,欧盟还可以“利用开会之前,甚至开会期间的这段时间,再等一等、再看一看.......”!


  ●欧洲人即想“再看看”北京的最后态度、恐怕更想“再看看”华盛顿的最后态度
  
  
  也就是说,遭北京炮轰的华盛顿,如果这个时候在让渡国际金融话语权的问题上,不拿出点实质性东西出来的话,那么,即便“中欧俄美”的战略互动最终被顶回到科索沃方向,欧盟“也准备认为”周小川的文章“是个不错的建议”!
  
  
  毫无疑问,欧洲人即想“再看看”北京的最后态度、恐怕更想“再看看”华盛顿的最后态度。
  
  
  ●欧洲人“还想再看一看”的心态,在法国人身上体现得特别突出
  
  
  事实上,欧洲人“还想再看一看”的心态,在至今仍然不肯在政治上向北京低头认错的法国人身上,体现得特别突出。
  
  我们知道,就在《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与《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发表之后,被国内层出不穷的罢工闹得焦头乱额,并明确被北京排除在“***主席G20峰会会晤名单”之外的萨科齐政府,“一明一暗地”做了两件事情:
  
  头一件事:法国政府通过媒体(法国主流媒体《费加罗报》)24日发表文章放了“两股风”:
  
  第一股风谓之为:尽管中国外交部公布的、***主席准备会晤的元首名单中没有萨科齐的名字,但中法首脑还是“有可能”在G20国际金融峰会上会晤的。
  
  第二股风谓之为:文章明确写道:法国即将进行修补法中关系的一系列访华行动,并在四月份法国将刮起访华之风;如果伦敦峰会(中法元首)无缘相会,两位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和德斯坦将先后访问北京,此后还有7月初的世界G8峰会。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将于4月初带领法国十大企业高层组成的代表团访华,参加4月8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法经济研讨会。此外,法国国民议会议长阿夸耶也计划于4月底访华。
  
  ●不论是“第一股风”还是“第二股风”,都是“将来时”
  
  请大家注意,按《费加罗报》的文笔,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第一股风”还是“第二股风”,都是“将来时”。至于7月初的世界G8峰会、那更是“将来的将来”了!
  
  
  ●不肯向北京认错的萨科齐极其务实地“提前组建”了一个“豪华版访华团”
  
  
  显然,在得悉了两篇《思考》之后,法国总统萨科齐极其务实地“提前组建”了一个“豪华版访华团”,其中的希拉克与拉法兰,在任期间更多地表现为“构建、强化中法战略合作关系”的强大推手。至于法国国民议会议长阿夸耶的“4月底访华”行程,更是1982年以来法国国民议会议长的“首次正式出访”。
  
  不难看出,萨科齐“提前组建”的这个“豪华版访华团”,已经被“提前贴上”了“法国决定修复中法关系访华团”的“政治标签”;
  
  
  我们知道,中国外交部在宣读“***主席G20会晤名单”时,曾经郑重强调:没有安排中法元首的会见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因此,假如这个“法国决定修复中法关系访华团”日后果真成行,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位目前“还准备再看一看”的萨科齐,那时要么自己动手排除了那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否则,“豪华版访华团”有可能无法成行,即便“豪华版访华团”访华成行、也不会访问成功!


  ●法国总理菲永在访问华盛顿期间强调了这么几点
  
  
  我们再来看第二件事。就在法国“豪华版访华团”名单见报的“前后”,也是在3月24日,法国总理菲永在访问华盛顿期间强调了这么几点:
  
  第一,菲永宣布:欧洲和美国已经就如何拯救全球经济达成一致。
  
  第二,菲永相信:美国准备好在4月初举行的伦敦金融峰会上赞同对金融机构加强监管;
  
  第三,菲永透露:欧洲与美方达成的协议非常具体,就是对对冲基金进行监管。
  
  第四,菲永声称:欧洲与美国之间已经就监管信用评级机构、改革国际会计标准和建立新的管理人员薪酬规则等广泛问题达成了一致;
  
  在东方经济评论员看来,除了“第一点”之外,我们不难看出,“第二、三、四”恰恰是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欧洲政治与经济领导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几件事情。
  
  这也就难怪菲永可以宣布“欧洲和美国已经就如何拯救全球经济达成一致”,道理实在是太简单了:
  
  由于没有具体细节,我们目前无法评估“第二、三、四”的实质意义到底有多大,但是,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
  
  首先,如果“具体细节”果真足以让欧洲人满意,继而初步实现与美国分享金融话语权的目标、并足以保障欧盟经济从这场欧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那么,按欧洲的算盘,周小川的那两篇《思考》就只能停留在“思考”阶段,而西方将继续、但却是由“欧美共同”地把持国际金融话语权。值得强调的是,欧洲的金融话语权将通过对“第二、三、四”的细节落实,而空前地增强。
  
  其次,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不难明白,法国总理菲永之所以访美国成功,是借周小川那两篇《思考》的东风;一直在迫使美国让渡部分金融话语权的欧洲,这次之所以能和美国就如何拯救全球经济达成一致,是因为“美元本位制”在北京的攻击下被迫答应了所谓的“第二、三、四”;
  
  最后,也是最微妙的。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欧盟要的是金融话语权,是金融决定权,是欧元与欧盟经济规模相适应的市场份额。因此,这本质上是一“刚性要求”,其目的与效果都在于限制美元的市场份额、并扩张欧元。
  
  而对正指望凭借“美元本位制”的特权、大量印刷钞票渡过难关的美国经济而言,立刻满足这一“刚性要求”所造成的损害,将远比与中国(南方国家)“慢慢谈判”所谓的“新世界货币”要来得大得多,也来得快得多。
  
  由此,我们也不难想像,如果“第二、三、四”无助于欧元实现上述梦想,欧盟不会与美国就如何拯救全球经济达成一致,反过来,如果“第二、三、四”能立刻帮助欧元实现上述梦想,美国也不会与欧盟就如何拯救全球经济达成一致。
  
  因此,在“第二、三、四”的具体细节没有公开之前,特别是,即便“具体细节”公开了,却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落实之前,法国总理访美所取得的“欧盟与美国就如何拯救全球经济达成一致”之访问成果,本质上是“欧美”暂时就“简单回归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计划达成了妥协。
  
  在东方经济评论员看来,这份妥协应该有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是:在一定时间表内,美元向欧元让权,具体如何让,要看第二、三、四的具体细节;
  
  第二个要点是:在一定时间表内,欧元一边从美元那里接受部分金融权利,一边承诺维持“美元本位制”;
  
  显然,这份妥协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等南方经济的利益,也不会充分考虑到三边之一的日本的利益。它更多是做给中国看的,说给俄罗斯、巴西、印度听的,顺便也抄送了一份给“三边”之一的日本,看看这些国家、特别是中国、日本对“欧美准备简单重归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计划有什么想法。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从反应速度上看,北京的“想法”恐怕早就准备好了。这就是周小川的第三篇文章。

 周小川:关于改变宏观和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 (节选)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人们就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已经展开了很多讨论,包括在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会计准则等方面的经验教训等。本文旨在讨论金融体系中的一些顺周期性因素、可能采取的补救措施以及货币和财政当局在严重市场危机下如何发挥专业作用。本文还简要介绍中国金融业改革以及我国应对经济增长放缓而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本文中的部分观点曾于2008年11月15日巴西圣保罗G20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阐述过。
  一、金融体系的内在顺周期性特征
  1.信用评级问题和来自外包的羊群现象
  全球金融体系在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时高度依赖外部信用评级,从而产生了显著的顺周期性特征。信用评级业由少数几家大型机构主导,它们几乎提供了全部重要的评级服务。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具体评级相关性较高,它们叠加在一起产生了强大的周期性力量。经济繁荣促使乐观情绪产生,经济衰退则导致悲观。众多市场参与者使用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并作为业务操作和内部考核的标尺,在机构层面产生大量的“羊群行为”。此外,由发行人付费的评级机构的经营模式使评级过程存在很多利益冲突(发行人还给评级机构支付产品结构设计方面的咨询费用,从而产生更多的问题)。与抵押贷款相关的结构性产品的评级模型也存在不少缺陷,在本轮由次贷问题引发的危机中,评级机构曾给予很多次贷类产品较高的评级,后来又在短期内大幅降低其评级导致金融机构大规模减计资产。

  从评级的使用者方面看,道德风险问题长期存在。在全球范围内,很多规定都要求投资管理决定和风险管理做法要确保金融产品达到主要评级机构给出的一定水平的评级。这样做使得从业人员可以搭外部评级的顺风车,只要金融产品满足了门槛评级标准就无需担心其内在风险了。长此以往,金融业习惯了这种做法,非常依赖于外部评级并为此感到自满。有些市场参与者似乎已经忘了,评级不过是以历史经验为基础得出的违约概率的指标,它永远不能成为未来的保证。与感到自满一同滋生的还有投资经理产生惰性和马虎态度,不去质疑投资组合中投资产品的内在风险。一旦问题发生,就像此次危机一样,指责的矛头都指向了评级机构。使用评级结果的机构(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服务企业等)应该最终对其客户和股东负责,应对风险做出独立判断,而不是光把风险评估职能外包给评级机构。在必须使用外部评级时,还要进行内部独立判断并以此作为外部评级的补充。事实上,上述问题相当严重。监管者应鼓励金融机构提高内部评级能力,减小对外部评级的依赖。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需要出台新规定,要求金融机构外部评级的依赖度和使用率不超过业务量的50%,至少对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应该这样规定。同时,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还应加强内部评级能力,对信用风险做出独立判断。
  2.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盯市原则和按模型定价
  现有的国际会计准则(IFRS,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和公认会计准则(GAAP,由美国的金融会计标准委员会、会计师协会和美国证监会共同制定)都要求根据资产负债的不同特征和管理者的持有意图对不同类型的资产负债进行混合计量,即对交易目的资产和可出售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持有到期的资产、贷款和没有公允价值的负债按照历史成本计量。

  3.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
  2004年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 II)中,对资本充足率的框架进行了完善,从单一的资金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将最低资本要求列为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监管资本要求、监管响应、信息披露和市场监督)之一。该协议延续了8%的最低资本要求,将风险加权资产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改进为全面反映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同时对计量风险的方式加以升级和多样化。自发布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制定实施新协议的步骤和时间表,其中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基本上实施了资本新协议。我国也在为实施资本新协议做积极准备。

 二、发挥好各国负责整体金融稳定的部门的专业作用,建立资本约束的逆周期机制
  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中,资本充足率要求是最重要的约束机制之一,此次危机表明,良好的资本实力对于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以及更广泛的金融稳定至关重要。有效克服现有资本监管框架中顺周期因素以及增加银行资本的质量是防止严重金融危机的必要前提。危机反映了银行机构在资本充足性方面存在许多脆弱性,表现在:Basel II对复杂信贷产品的风险重视不够;最低资本及其质量要求未能在危机中提供足够的资本缓冲;资本缓冲的顺周期性加速了金融动荡;以及金融机构间在资本衡量标准方面存在差异。在国际上,目前正在致力于强化资本约束的普遍性,包括对资产证券化、表外风险敞口和交易账户活动提出资本要求,以及提高一级资本的质量和全球范围内最低资本要求的一致性。此外,作为资本充足率要求的补充,构建适当的杠杆比率指标可以在审慎监管中发挥作用,既可以作为潜在承担过度风险的指标,也可以起到抑制周期性波动被放大的作用。
  三、中国的金融业改革和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
  2003年,基于对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隐患的深刻认识,中国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决定对四大国有银行进行重组改制。当时普遍认识到,我国的银行业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如果不进行认真的改革,将无法抵御大的经济下行周期的冲击。冲击尤其是外来冲击可能会触发对银行体系信心的危机,导致系统性风险的爆发。中国政府首先决定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外汇注资。银行业改革起步迅速,抓住了较好的时机,并取得了成效。改革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等主要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高,资本金水平较低甚至为负,并且不对股东价值负责。通过注资和公开上市,这些银行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快速增长后,现在仍然保持充足的资本。通过剥离不良贷款并加强风险管理,上述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较低水平(低个位数)。在公司治理方面,董事会组成中由独立非执行董事和专职董事占大多数,他们可为银行的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并起到有效的制衡作用。银行还引入了海外战略投资者,帮助其改善风险管理、业务流程、产品创新、现金管理、信用卡业务等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重组、公开上市及提高透明度的措施,这些银行开始实施问责制,股东价值受到了尊重。
  在证券业,有问题的证券公司被关闭,一些重要的证券公司得到了政府的注资,进行了重组。证券公司客户的交易保证金与主要银行建立了独立的托管安排,防止客户资产被挪用。银行业改革和证券业清理取得了成功,为金融部门抵御经济衰退尤其是本次金融危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尽管过去一年中股市大幅下跌,但截至目前证券公司尚未出现任何重大问题。主要银行经营稳健,能够承受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工、建、中三家国有银行的市值位居全球金融业前三位。改革提升了我国金融业的实力,是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强有力保障。同时,我国金融体系还得益于循序渐进的对外开放策略,对国外市场的风险敞口有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受到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虽然中国的银行业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主要银行改革后并未经历完整的经济周期,在很多方面还需改进。经济增长放缓将是对银行稳健程度的一次实实在在的压力测试。
  尽管金融业非常稳健,但中国经济仍然感受到了世界实体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特别是出口部门。去年四季度以来,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对我国经济负面影响日益加重的情况,我国政府反应迅速,果断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提出“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工作要求,迅速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所有跟帖: 

多谢了 -twofiles- 给 twofiles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3/29/2009 postreply 09:43:05

感觉每转完似的 -潜水无ID- 给 潜水无ID 发送悄悄话 潜水无ID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30/2009 postreply 14:30:2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