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1937年上海保卫战

来源: TheBestPLA 2009-01-03 09:30:3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602 bytes)
谭立威的博客

评述1937年上海保卫战发表于 2008-12-09 07:49:03

这是另外那篇发表在云南时尚杂志《白金风尚》的有关抗战保卫战的文章了。
读了一下前一篇下面的评论,发现遇到的问题与以前的其实是一样的。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那一段历史呢?评论是很容易的,不论是当年坐在上海洋人的租界里旁观战事的记者们,还是今日坐在家里、网吧里、办公室里,一边喝着茶水、咖啡、可口可乐或者其它什么饮料,一边用鼠标在网上随意点点,随手写写评论的网友们,是的,评论是很容易的。
如果统帅部英明果断,如果统兵官顽强善战,如果三军用命,如果全国的民众众志成城,如果如果,如果如果,那么,日本人有什么可怕的?日本人没有什么可怕的,在诺门坎不是被苏联人暴扁一顿吗?
其实这个命题很像中国足球,(题外话——我也是个球迷,以前会去先农坛一边看球一边京骂的那种低素质球迷,但是我自认为是个铁杆球迷,虽然我不再看中国队的比赛了。我在Bri*****ane看了两场本地俱乐部的比赛,一场是打巴西一个什么烂队的商业比赛,一场是澳洲超级联赛,我发现人家比我们看比赛的时候骂的厉害多了。)足球为什么踢不好?因为没有好教练,因为没有好球员,因为没有好的足协(?是不是压根就不应该有这么个机构?),因为没有好的训练场地,因为没有好的联赛机制,因为没有什么什么,我想每个球迷都能说出一堆道理来。
当年的中国军队也是一样的,虽然这样类比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实际情况完全不同。为什么我们的军人作战能力低,因为我们的军官水平就不高,为什么我们的军官水平低,因为我们的军事教育体系被破坏了,为什么我们的军事教育体系被破坏了,因为我们国内长期的内战,为什么我们长期内战的结果并不是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军官,因为我们内战的整体水平太低,为什么为什么,因为因为。这像是个绕口令,可是事实上,每个因素都是相辅相成的。你怎么可能相信在中国军官水平整体低的情况下,中国能诞生出一个伟大的统帅部?你怎么可能相信在内战了20年之后,全国军民能够思想一致?
我之所以反复强调中日两国在军事力量上的差距,并非为了谁去辩解什么,我只是想让朋友们能够了解到70年前那些中国军人面对着怎样的艰难,在强敌面前,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那些血战沙场,马革裹尸的中国军人是怎样的伟大。
与上篇一样,删节了战役过程的部队,只把最后的简单评述贴出来吧。不然太长了。
PS一句,不知道为什么网络上流行了一段时间桂军天下无敌的说法,无敌的军队永远都不存在,那只是某些人的幻觉,不论是拿破仑还是日本皇军,无敌天下的想法永远都是可笑的。忽然想起来上初中的时候,一笔一笔的抄《李宗仁回忆录》里桂军的编制,那个时光真的很美好。我也喜欢桂军。
评述1937年上海保卫战
文/谭立威
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寸土必争,打破了日本企图三个月亡华的作战目标,坚定了全国抗战的决心。一直以来,国内对上海保卫战的坚持抗战总体上是认同的,但是对高层的指挥颇多诟病,认为中国军队在上海的作战,缺乏弹性的运用,造成军力严重透支,死拼死守,无谓的把大量有生力量消耗在日军的强大火力之下。

从日军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日军吸取了“一·二八事变”的教训,充分发挥了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的威力,其装备上、训练上的优势都得以转化为战斗力,给中国军队造成极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像“一·二八事变”表现的一样,日军再一次犯了逐渐增加兵力的错误,这种类似“添油”的战术使得日军在战役过程中,大多数时候都处于被动,劳师远征,久而无功,日军尽管取得了战役的最终胜利,但是没有把握住合围中国军队主力的时机,歼灭战打成了击溃战,表现出日军在战略和战役指挥上的不足。

从中国军队角度看,虽然自辛亥革命后,中国国内连年内战,但是内战的战争水平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层面上。从1919年到1929年,西方国家对中国长达10年的大规模武器禁运,更是让中国军事力量发展几乎停滞。尽管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中国政府进行了积极的战争准备,但是要想弥补从甲午战争就开始出现的差距,绝非一日之功。

中国政府从1932年开始,积极从世界各国采购了大批的军火,以应对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然而,由于军事学术上,军事训练上的落后,这些有限的技术装备在战场上,也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最先参战的87师攻击杨树浦租界时,当时中国仅有的一个战车团曾派两个战车连配属作战。由于步兵与战车从来没有进行过协同作战的训练,当战车冲入杨树浦街市内时,步兵一味让战车在前面实施突击而不加以掩护,导致战车被日军击毁,两个连长全部阵亡。淞沪会战初期,围攻日本海军陆战队的87、88师,配属了100毫米加农炮和150毫米重型榴弹炮,曾对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集中轰击,却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予以摧毁。

当时任国民政府军委会副总参谋长的白崇禧将军,在对淞沪会战进行检讨时,曾说,“我军训练远不如敌人,使用同一武器之命中率亦远逊于敌人,步兵对轻重武器因训练不精,不能使用自如。未发挥较大之威力。”装备上,中国军队不仅武器制式混乱,难以得到充分的后勤保障,而且连很多起码的装具也没有。八九月间,上海地区多雨,而大多数中国军人都没有配发雨衣,赶赴上海前线参战的川军,携带的雨具是极不方便的雨伞。1937年,中国已经购置了少量打击装甲战斗车辆的战防炮,但是数量太少,因此淞沪会战期间,颁布的破坏敌战车的战法,还有用松香等易燃物投掷车身,令其燃烧等方法。

军事上的落后,不仅表现在装备上,还表现在战术上。桂军在国内战场上以善战著称,然而这种善战只是建立在国内低水平的层面上。在淞沪会战中,桂军曾集中主力发动反击,然而反击前,集中炮兵释放烟幕,却因风向不利,烟幕反吹向桂军阵地,使得炮火准备失去准确性。桂军初次经历这种陆海空联合作战,对防空毫无概念,48军174师的一个团,拂晓时在战场后方集结,拟待团长训话后进入阵地,不料被日军侦察机发现,引来大批敌机扫射,一团人伤亡过半。桂军在国内战争中,以善攻闻名,其攻击的主要特点,就是中央突破。无论是老桂系时代还是北伐战争中,桂军的中央突破都是非常有效的一个攻击战法。但是,在淞沪战场上,在缺乏炮火和空军有效支援的情况下,盲目实施中央突破,桂军三个师一线平推,完全凭借着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勇气,挺直身体毫无隐蔽的猛冲,端着步枪向坦克冲锋。日军让桂军放到阵地前,用火力前后封锁,桂军官兵伤亡惨重,一日之间,3个师就被击溃,无法再战。

其实,从1932年开始,广西每年从德国采购步枪一万枝,到淞沪会战前,已采购德国步枪五万枝,钢盔五万顶,其装备并非不堪一战,但是由于战术素养上的差距,尽管其战斗精神可歌可泣,但是却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战斗力。桂系著名将领,曾任对日作战大本营作战组中将组长的刘斐将军,曾说,“不知道现代战法,只凭一股勇气,拿着刺刀向坦克冲锋,不败何待,今后训练部队,指挥作战,应当切戒。”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