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寻常:默克尔打破外交常规急切前往法国面见习近平

来源: bluesky231 2019-03-23 03:17:59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836 bytes)

非同寻常:默克尔打破外交常规急切前往法国面见习近平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21日开始访问意大利、摩纳哥、法国,中国官方并未公开习近平的具体行程。不过据法国爱丽舍宫官员21日称,法国总统马克龙26日将接待到访的习近平,并安排与德国总理默克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会面,讨论中欧关系。默克尔、容克前往法国会见习近平,这在外交上是十分不同寻常的。默克尔打破外交常规前往法国说明一定发生了一些非同寻常的事,使得默克尔需急切到邻国面见习近平。
到底是什么急切事宜使得默克尔要到邻国见习近平?
很可能与欧盟委员会在3月发布的《欧中战略前景》文件有关,此份文件将在3月末的欧盟相关会议上讨论。文件将中国称为系统性竞争对手,并称在政治领域中欧是全面对手。此前,中国在2018年12月发布的对欧政策文件中称中欧没有根本战略冲突,表明中国并没有将欧盟定义为对手。而欧盟将中国称为对手,和美国视中国为竞争对手在表述上并没有特别的区分。在习近平出访的前三天,中国外长王毅前往欧洲参加中欧高级别磋商。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Federica Mogherini)说欧盟新的对华政策文件并不取代欧盟既有的对华合作战略。欧盟无意阻遏中国的发展,也不可能阻止中国的发展。从莫盖里尼的话中可以看出,王毅已经在磋商中对欧盟将中国称为全面对手表达了关切,所以才有莫盖里尼的一系列解释。如果按照莫盖里尼所说新文件不取代既有合作战略,那新文件是用来做什么的,仅仅是摆设吗?同样欧盟一边将中国定义为对手,一边却称呼中国是战略伙伴,矛盾重重。王毅作为中国的高级官员已经在官方层面向欧盟表达了中方的某些看法。习近平访问欧洲除了同意大利签署“一带一路”协议,执行最新的对欧政策白皮书内容,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对欧盟的一些新政策表达不认同,并表达中方的看法。2019年4月中国总理李克强还将访问欧洲出席中欧领导人峰会,中欧关系之间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对彼此的定性问题如果不解释清楚,那么李克强访问欧洲则无法确认下一步中欧关系发展的节奏和步伐。法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英国脱欧后欧盟唯一一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前期的外交沟通中,中法或许已经商定要讨论相关敏感问题。默克尔以及容克同时前往法国会见习近平,说明马克龙一个人解答不了习近平的追问,欧盟的对外政策是由欧盟决定的,同时也是法德主要决定的。默克尔和容克前往法国说明中方提出的问题非常尖锐,习近平要求欧盟给出解释的姿态非常明确。马克龙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才请默克尔和容克到法国的决定。默克尔和容克也认识到有必要同习近平面谈清楚疑惑,亦才决定前往法国。
除了中欧之间需要迫切解决的分歧问题,欧盟以及法德最为关心的迫在眉睫的问题还有中美贸易战。2019年2月美国方面对于进口汽车关税的“232调查”报告已经呈交给特朗普,报告的结论是欧洲输美汽车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美国政府此前屡次威胁要对进口汽车征收高达25%税率的关税。一旦中美贸易谈判完成,美欧贸易战将即可上演。欧盟非常关心中美谈了什么,即将达成什么共识。十几年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主要是和美国谈判,中美谈妥之后中欧谈判问题迎刃而解。如果中美已经就一些问题达成了协议,那么中欧之间将会减少很多纠纷。
去年马克龙访问美时曾要求看看中美协议(当时那份协议是中美第一次达成协议,后被特朗普推翻),当即被特朗普拒绝了,说这是自己的协议。美国一改美欧协调的姿态,在很多问题上保密,这让欧盟感到十分不爽。习近平访问法国要和欧盟讨论的除了双方关系定位分歧,还有下一步的合作计划。正如中国最新的对欧洲政策白皮书中提到中欧之间的合作包括互联互通、自由贸易、财政金融等等方面的合作。在此节点,马克龙,默克尔和容克当然急切同习近平交流来解决分歧,了解中美贸易谈判的进展以及中欧下一步的合作计划。中法德领导人同欧盟领导人一起在法国会晤,这对中欧关系来说十分重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利益问题。

 

所有跟帖: 

法国想办一场鸿门宴所以拉德国去助阵 -thrawn- 给 thrawn 发送悄悄话 thraw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3/23/2019 postreply 09:11:2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