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韩战的起源

来源: 部落战争 2019-01-07 23:53:2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1509 bytes)

韩战的起源

by 部落战争      Posted on Jan 08 2019   

讨论韩战, 随着越来越多的档案解密, 基本事件大体清楚, 解读各有不同。 解读韩战, 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各个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 顺序倒置, 解读便会走样。 所以请容忍以下解读中保留大量的时间。 希望不是每加入几个时间, 便会有一半读者流失。 此文是大量观点的汇总加上自己的理解,  一家之言,  不代表任何人.

丘吉尔有一句名言: 大英帝国没有永远的朋友, 没有永远的敌人, 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话适用于国家, 也适用于政党。 思考1950年发生在朝鲜半岛的战争, 各方利益的博弈贯穿了始末。 关于韩战的一种观点很好的诠释了其实质: 韩战其实是附加在南北韩内战基础上美苏之间的大国争斗。 要理解这场错综复杂的斗争, 必须理解五方势力, 美, 苏,  中, 南北韩, 之间的关系.  本文先讨论中美关系,  然后是中苏关系,  美苏关系,  最后回到有关韩战的随时间的发展脉络中.

1. 中美关系
二战之后, 原来搂肩搭背的美苏立刻成为不共戴天的仇人。 丘吉尔1946年的铁幕演说阐述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分裂。 此时, 共产主义运动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其中正在进行时的国共内战便成了潮流中一朵巨大的浪花。 而这朵浪花的归属, 会深刻的影响美苏阵营的平衡。

中美关系, 包括国民政府与美国的关系和土共与美国的关系.  1945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  土共和国民政府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冲突.  对于美国, 在国共冲突问题上处于一种极其矛盾的心态。 一方面, 蒋介石是美国二战的盟友, 美国希望蒋介石的胜利会阻挡共产主义扩张的脚步。 另一方面, 美国对民国政府的腐败极其失望。  美国民众并不倾向民国政府, 而是倾向简朴, 平易近人, 饱含革命热情的土共。  此时美国采取的对华政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以国民党为主的国共两党的联合政府,  共同抵御苏联在全球范围内的共产主义扩张.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  美国宣布中立并开始调停国共争端.  既然中立,  必须两不偏帮.  但美国施行这一政策的两难处境是:  如果此时不帮助蒋介石, 东北必然落入苏联的势力范围,  同时华北地区也将落入在意识形态上与苏联相同的土共之手(这是由于国军当时大部都隅集西南, 鞭长莫及);    如果帮助蒋介石, 又与其宣称的中立地位自相矛盾, 得罪土共。  为了防止东北落入苏联之手和华北落入土共之手,   抗战结束后美国大规模帮助蒋介石运兵至全国各大城市,  在土共看来完全是拉偏架,  与其宣布的中立地位不符.  而在调停中的几次停战协议,  大多发生在土共战事不利的情况下,   客观上保护了土共.   而且,  在美国开始调停是,   美国的预设立场是, 如果调停失败, 就支持民国政府。  如此矛盾的政策的结果是调停失败, 杜鲁门也被美国国内舆论批为对中国无知。 

国共内战爆发后,   魏德迈于1947年带领调查团访华后的报告指国民政府腐败无能, 经济上通货膨胀, 苏联及中共即将控制东北地区, 以及中共很可能会控制中国全境。 为防止大陆落入土共之手,   他建议继续对国民政府提供经济援助和派遣顾问。  当1949年国共内战进入尾声, 国军回天乏术时,  美国就需要改变当时的对华政策.  以美国国务院官员为主的一群人, 认为可以放弃蒋介石而与土共接触.  其中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认为, 美国的安全主要寄予北约, 中国不值得投入大力。  在苏联的威胁下, 他甚至认为可以尝试与土共达成谅解, 而后共同防备苏联。  但是, 以美国国防部为首的官员认为中共是苏联天然的盟友, 坚决以中共为敌。  这其中包括了副国务卿Dean Rusk和国务院远东事务局局长Walton Butterworth。 Dean Rusk 建议在亚洲大力打击共产主义和保护台湾。 麦克阿瑟认为, 若土共占领台湾, 土共的军力加上苏联的空军, 将对东南亚产生致命的威胁。  此时,  艾奇逊的意见占了上风,  于是有了《中美关系白皮书》和"放手政策"的出台.  "放手政策"即放弃国民政府.  至于与土共接触乃至交往,  从后来的发展看, 不得不说这只是一厢情愿。 

总结美国三心二意的对华政策, 返回来说一说这一时期土共对美国的心路历程。 这一历程, 可以总结为:  从憧憬到失望到寇仇。

太平洋战争爆发伊始, 毛泽东不无憧憬的认为:“美国可能在长江下游登陆, 我们和他们合作”,  “鸦片战争以后, 104年以来, 没有一次这样好的环境, 全世界民主国家都在帮助我们。 过去只有苏联帮 助我们, 现在英美不反对我们, 还帮助我们.....”,    土共似乎看到了与美国政府合作的可能性。 但是随着局势的发展, 土共与美国的关系一步一步的滑向深渊。 究其原因,  美国认为, 由于美国只承认国民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任何支持土共的政策都会对美国的利益不利。 土共与美国的心节表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 抗日战争中土共与国民政府就其合法地位的谈判中, 美国站在了土共的对立面。 其次, 抗战中美国长期对国民政府提供支持, 而土共向美国申请美元贷款时被拒。 再次, 抗战结束日军投降后, 美国大力帮助国民政府运送国军抢占大中城市, 从土共口中抢食。  第四, 1948年的美国援华法案被土共认为是延长了土共夺取大陆的时间。  第五, 在国共内战土共胜胜券在握的时候, 土共感受不到美国对其政策善意的转变。(这又是由于美国对“谁丢失了中国”的责任的讨论, 导致杜鲁门那时不敢向土共伸出橄榄枝, 虽然很想), 最后, 在一个意识形态挂帅的时代, 老毛无法相信美国的政策不会去反对另一个兴起的共产主义势力。  所以, 土共失望加怨恨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成为寇仇, 那得等到韩战爆发, 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海了。 与美国相比, 反观当时苏联对于土共的支持,不可谓不大。 对于土共的建政的承认, 可谓及时, 坚决。 所以土共毫无意外的倒向了苏联。 有观点认为1949年土共在美苏间脚踩两条船, 仍有与美国和好的机会, 其实是没有证据的。 相反地, 根据最新中俄档案的披露, 每次土共和司徒雷登谈判的结果, 第二天都向苏联通报。

时间转到1948年11月, 正值辽沈战役结束, 淮海战役开始, 国民政府在大陆尽显颓势的时候, 美国作为国民政府的盟邦, 必须要为国民政府的失败负责。 美国国务院为了推卸对华政策的失败, 准备公布一个指控国民政府误国的公告, 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中美关系白皮书》。 时值美国大选, 结果直到1949年8月5日才发表。 在此次大选中还有一个小插曲, 蒋介石不遗余力的支持杜鲁门的对手杜威。 杜威当时的声势远超对手, 舆论认为杜威上台几乎板上钉钉。 但是, 杜鲁门当选。 上台后的杜鲁门当然冷遇蒋氏。 对蒋介石来说, 简直是喝口凉水也塞牙。

回到正题, 《中美关系白皮书》的核心是《艾奇逊致杜鲁门的信》。 艾奇逊在其中說:“在合理范围以內, 美國所做任何事, 都沒有改变中國局势的可能;  美國若做其所未做的事, 對局勢也不会产生影响, 这是中國內部势力造成的結果, 結局是中國內部所決定的, 是一方怠忽职责所形成的。”   完全把责任推给了国民政府。 除了卸责外, 美国也为其从国共内战中脱身打下了伏笔。 结果在1950年1月5日, 杜鲁门宣布无意介入国共内战, 停止援助国民政府。

白皮书中为了卸责, 必然有美化土共的地方, 似乎是向土共示好。 但是, 一千多页的白皮书中的五分之四收录了美国与国民政府的往来中的重要文档, 其中必然有大量的有关对土共的指责和对于国民政府的政治与军事的支持。 其结果是白皮书并不为土共接受, 也就有了后来毛泽东所发表的五篇驳斥文章。 其中就有使司徒雷登闻名中国的《别了,司徒雷登》。 名为骂司徒雷登,实为美国政府。 其实, 土共私下对司徒雷登还是很友好的, 大力肯定了司徒雷登对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教育的贡献。 但是另一方面, 白皮书包括了司徒雷登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 其中对于土共领导人的评价和看法也伤害了土共。

对比于虚伪的向土共示好, 如果美国决心与土共交往, 就应该学习苏联, 把承认土共建政提上议事日程,  甚至直接承认土共,  开始建交谈判。 有了此一基础, 才能让土共放弃或至少减轻疑虑与怨恨, 考虑美国的建议, 与美国接近。  白皮书的结果是一个里外不讨好的灾难, 既不为土共接受, 又受到美国国内铺天盖地的指责, 指责其背弃国民政府, 美化土共。 历史上唯一的能使土共倒向美国的机会其实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 国共内战之前, 那时土共对美国还有着朴素的情感, 还没有大的隔阂。 但这机会随着内战的爆发而逝去了。 其实历史充满了悖论, 在有那么一个机会的时候, 美国并不需要, 因为那时决定美国在大陆利益的是土共的对手。 在机会逝去时, 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却渴望着奇迹的发生。

2. 中苏关系
写到这里, 算是交代了韩战前土共与美国的关系。 下一步要讨论的是中苏关系, 因为涉及到美国, 苏联, 日本, 土共和国民政府。 而其时间根源也得追溯到1904年日俄战争。 在这中间, 雅尔塔协定是这一关系发展的核心。

1904年的日俄战争, 随着俄军的惨败, 沙皇俄国丧失了其在满清东三省的全部权益。 此权益, 包括旅顺, 大连的的租借权, 长春旅顺铁路及附属财产和煤矿, 被满清随后转让给日本。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苏联为了避免两面受敌, 大力支持国民政府的抗日战争。 但随着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 支持终止。 1945年2月欧战进入尾声, 英, 美, 苏三国首脑会晤雅尔塔, 签署了雅尔塔协定。 在会上, 为了说服苏联出兵攻击日本, 美英同意对苏联做出补偿. 补偿中有关中国的部分, 即苏联继承沙皇俄国于1904年失去对于东北的特权和维持外蒙现状(也就是独立)。

1945年8月8日, 苏联出兵东北.  8月14日, 苏联与国民政府签署《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国民政府被迫同意雅尔塔协定中的条款: 外蒙独立, 苏联保有在大连,  旅顺的特权和中东, 南满铁路的经营权。 国民政府签署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三条:  英美为说服苏联出兵而给予国民政府的压力,  害怕苏联对土共的支持援助和对新疆的危害, 害怕将来苏军占领东三省后不能顺利交接。 条约中当然有不得支持土共的条款。 但没有多久, 苏联就暗中把大量武器装备转给东三省的土共。 这一帮助,  对后来国共内战的结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也为土共心理上倒向苏联加上了一个最大的砝码.  1945 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苏美先后进占朝鲜, 开始形成了韩战前的态势,  这一段以后会详细论述。

日本投降后,  国共冲突加剧.  1947年美国调停失败, 国共内战爆发。  美国开始援助国民政府.  到1949年, 土共席卷大陆, 胜利在望。 1949年8月15日, 美国发表《中美关系白皮书》, 表达出放弃国民政府之意。 10月1日, 土共建政。 10月3日, 苏联置与国民政府签署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于不顾, 承认土共。 此时, 苏联在东北的特权, 就又到了需要重议的时候了。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访苏,  明为给斯大林祝壽,  实为重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请求援助.  谈判到1950年2月14日, 土共与苏联公布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代表团土共承认外蒙古独立的现状,  收回了苏联在东三省的特权,  获得3亿美元贷款.  这一谈判过程,  流行着两种无从判断真伪的版本, 所以列举如下.

版本1:  在苏联和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谈判《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时,  斯大林自始至终采用的是一种威逼的态度,  强迫国民政府政府签约.  由于中苏同为共产主义大家庭的成员, 与前次谈判不同的是,  苏联采取的是一种平等协商的原则.  大家在相对和平的气氛中达成共识,  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版本2: 毛泽东访苏后向斯大林提出重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斯大林拒谈新和约.  毛泽东大怒, 拒绝回国,  把自己关在住处将近十天不露面.  外媒纷纷报道斯大林软禁毛泽东, 在压力下斯大林不得不同意谈判.  1950年起初斯大林并不同意让步,  但此时美英共同帮了土共一个大忙.  1950年1月5日,  杜鲁门总统发表演说宣布放弃台湾, 减轻了土共在夺取台湾上的难度,  对土共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善意.  同时,  英国由于香港问题的压力, 于1950年1月6日承认土共, 中英开始建交谈判.   这些压力使斯大林意识到如不废止不平等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可能将使毛泽东变成亚洲的铁托。  最后便有了1950年1月的谈判和最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署。

由于更具有戏剧性和符合后来事件的发展, 笔者便倾向于版本2。 同时签署的似乎还有中苏密约, 内容不得而知。 单就结果来说, 苏联于1952至1954年完成了东北的撤出。

土共与苏联的关系, 在斯大林时代, 从国民革命战争到50年代斯大林去世, 是一种被领导与领导, 时不时有些反抗的关系。(这又是一个需极大篇幅讨论的问题)。 在土共挣扎求存的年代里, 斯大林领导的共产国际对于毛泽东对共产国际的看法, 并不在意。 但在土共控制大陆, 成为影响亚洲乃至世界的砝码的时候, 对斯大林来说,  毛对共产国际的看法便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斯大林并不完全相信毛, 共产国际也一直有一种声音认为毛有成为铁托的潜力与趋势。 苏联对于土共的经济军事援助也缩手缩脚。 毛参加韩战, 不能不说没有为了洗刷这种猜疑的目的。 事实是, 韩战后到1960年中苏交恶前, 由于土共参加韩战而打消了斯大林的疑虑,  土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援助, 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3. 美苏关系
二战后美苏的关系急剧恶化, 基本是一种敌对的关系。 双方的共同点是, 极其害怕与对方的直接冲突并都认为对方占有优势地位。 一句话的描述就是麻秆打狼,两头害怕。 这一认知可以从很多示例中表现出来。 韩战前苏联有大量军官指挥训练北韩军队, 但斯大林坚决拒绝苏联军官越过38线。 这一命令导致北韩一些部队在越过38线后由于指挥脱节, 无所适从。 同时, 美国的大量决策也以是否会引起苏联干涉为首要考量。 表现在韩战上, 就是不直接面对面, 或不为人知的面对面较量。 美苏空军在韩战中有极大规模的冲突, 但并不为外界所知。

4. 韩战的起源:1949年的事件
韩战的背景关系交代完毕, 然后转回到1945年, 看一看朝鲜所发生的事。

从1945年到1948年, 朝鲜的情形相对简单。  1945年日本战败前 夕, 美国与苏联达成协议, 以38线划分朝鲜。 日本投降后, 美苏分别驻军并在各自的地盘上成立民选政府, 是为南北韩。 南韩由于任用了大量的日据时期的人员, 激起 了广泛的不满。 北韩在金日成的朝鲜劳动党的统治下, 情况不为外界所知。  所知的是, 金日成以可笑的99%的得票率成为元首。 此时的南北韩, 都认为对方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急需得到拯救。 同时, 和当今的国共双方一样, 南北韩互不承认。 他们的唯一共同认知是朝鲜半岛只有一个国家, 统一对方立刻成为双方一致的目标。 在这其中, 南韩总统李承晚的声音比金日成至少高了一个8度, 他多次提及武力统一朝鲜。但是,与双方想法不同的是,  美苏军队仍然驻扎朝鲜, 南北双方军力还很弱小, 并无与其想达成统一想法相匹配的实力。

1948年12月, 苏联无预警的情况下突然撤出朝鲜, 结果置美国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  美国此时已无任何借口驻留朝鲜, 所以美国开始计划撤军。 由于美国不想与苏联发生面对面的冲突, 所以只提供给南韩有限的自卫力量, 几乎没有进攻性武器。 在此情况下, 李承晚着急了。  没有美国的参与, 统一朝鲜将是镜花水月。 李承晚为了阻止美军从朝鲜撤离, 制造紧张气氛, 加大了北进的战争叫嚣。 与美国相同,  当苏军撤离时, 带走了所有的重武器。 在没有苏军驻扎和美军尚未撤离的情况下, 金日成手中只装备有轻武器的可怜武装力量, 不能给他任何的安全感(此时他只有2到3个师)。 金日成在高度紧张中寻求中苏的帮助, 于是有了1949年3月的访苏和4月毛泽东与金日成代表金一的会面。

与以往认为的不同,  根据最新俄国档案披露, 金日成与斯大林在1949年3月的访苏中并没有任何关于武力统一朝鲜的意图。 斯大林建议金日成加强宣传, 争取民意。  面对38线上的冲突, 斯大林同意加强军事援助以平衡南韩的威胁。 同时要金日成向土共求援。 对于朝鲜统一问题, 斯大林不要向南方进攻。  当南韩进攻时, 通过反攻获得的统一才可以接受。

1949年5月, 土共已完成3大战役并刚刚渡过长江。  毛泽东与金一在北平会面。  金介绍了朝鲜的紧张局面和面临的威胁,  请求土共将林彪手下的朝鲜族部队移交北韩。 土共同意了这一请求, 但由于156师有作战任务, 所以先移交164和166师。  1949年7月20日, 全副武装的164师10821人和166师10320人进入朝鲜。  156师的移交我们以后还会交代清楚。  对于支援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  毛表示中国革命尚未完成, 暂时无能为力。 但在胜利后可以予以考虑。

1949年6月,  随着美军全部撤出朝鲜, 朝鲜局势很快发展到了遍布38线的小规模武装冲突。  1949年7月,  在土共朝鲜师入朝后, 金日成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便开始考虑先下手为强。

1949年8月5日, 美国《中美关系白皮书》发表,  美国表达了放弃国民政府的意愿。 其中不无离间土共与苏联关系的目的。 毛泽东以《别 了,司徒雷登》等五篇文章予以回应。 8月29日, 苏联试爆原子弹,  表面上拥有了与美国抗衡的核威慑力.

1949年9月3日, 金日成提出了夺取翁津半岛的计划以试探美国保卫南韩的决心, 被斯大林坚决制止。  这似乎是第一次金日成提出以主动军事进攻解决统一问题。 (还有待查证,欢迎拍砖)。  斯大林表示, 如果军事战争由北方挑起并转为持久战, 将会给美国介入的借口。

1949月10月, 土共建政后金日成要求土共支持金的进攻计划。  由于还有西藏,新疆,西南等大片领土等待收复, 土共感到很难回答, 便请苏联代为解释。  11月, 苏联答应土共请求并劝阻金日成。  1949月10月还发生了一件对韩战有很大影响的事件, 土共进攻金门失利, 全军覆没。 此事使毛泽东认识到虽然美国已放弃台湾, 但只凭借大陆的海空实力, 进攻台湾只是一句空话。 而增强海空实力, 只有获得苏联的支援。  最后这也成了土共决定是否出兵朝鲜的一个考量。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访苏, 开始交涉修改《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引起斯大林的不快.

综合1949年的朝鲜半岛的形势, 便有了以下结论:  1949年初, 南韩有统一的意愿, 但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实力,  美国驻军尚未撤离,  南韩受到极大的约束。 1949年后半年, 随着美军的撤离和北韩实力的快速增长(包括援朝的三个朝鲜族师),  南韩的目标便转成防御为主。  对于北韩, 由于自身虚弱的军力, 1949年前半年是高度紧张的半年, 受到了南韩和尚未撤离的美军的双重威胁。 当北韩的军力在下半年得到极大加强后, 北韩才开始有了对南方的憧憬。 其结果便是1950年韩战的爆发。

现在我们转回到援朝的三个朝鲜族师中最后一个156师移交朝鲜的问题。 1949年12 月, 林彪等致电中央军委, 讨论军中朝鲜族官兵的去留。  毛泽东转发给苏联, 然后苏联与1950年1月8日转发朝鲜, 询问意见。  金日成要求这批部队归朝。  这批包括156师在内的14000人的官兵最后编为一个师,  于4月18日到达朝鲜元山。  这个师连同1949年7月入朝的164, 166师的移交, 极大的加强了北韩的战力。 但是通过事件发生的顺序来分析, 做出三个师入朝决定的时间早于1949年底,  而在整个1949年,  无论斯大林还是毛泽东, 都没有支持金日成进攻南韩的意愿和动作。  所以在当时看来,  三个朝鲜族师的移交的目的是本着一种共同革命的道义和对兄弟党的支援,   而不是为了支持北韩进攻南韩。

5. 韩战的起源:1950年的事件   
1950年初的事件对韩战的爆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此时, 我们先来论述一下各方的环境及心态.

对于1950年的美国,面对苏联极其同盟在欧洲越来越大的军事压力,  其政策的优先顺序是西欧, 中东, 日本, 然后才是中国.  美国的对苏政策, 就是避免主动挑起争端, 但如果争端由对方挑起, 则予以坚决回击.  因为如不回击, 将使所有盟国寒心乃至离心.

国民政府在大陆的失败将杜鲁门政府推上了风口浪尖,  受到了内外拮责.  在1949年发表中美关系白皮书卸责后, 杜鲁门于1950年1月5日在记者会中宣布美国无意介入国共内战.  这一表态, 给了土共占领台湾的希望.  1月12日, 艾奇逊在美国记者协会发表了他著名的演说, 为美国的中国政策在大陆的失败辩护.   同时宣布了为后世谨记的说辞 “美国在太平洋的防御半径, 远从阿留申群岛, 经过日本到琉球和菲律宾”。  其中没有提到南韩和台湾.  艾奇逊的演说是即兴之作,  并不是斟字琢句的国务院宣言.  而且有迹象表明,  艾奇逊的演说对象是苏联而非土共.  因为演说中提到苏联对于蒙古和中国东北的野心和美国最终会承认土共.  但外界的解读是, 国务卿没有提到的,必然是不重要的.   这一表态, 成为金日成后来劝说斯大林改变不主动进攻初衷的原因之一.

转到1950年的苏联,  1949年底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了苏联极大的压力.  为了疏缓这种压力,  需要制造另一个可以将压力从欧洲转移的热点.  疏缓压力的同时, 苏联本身要避免直接卷入争端, 引发大规模的欧战.  再有,斯大林是共产国际的实际领导者, 不能过于压制底下人的求战欲望, 以至于得到怯懦的评价.  最后, 即将签定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协议会产生两个影响. 一是苏联考虑到可能会失去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指旅顺大连,海参崴作为港口极易被封锁),  苏联必须寻找替代港口.  另一点是斯大林对于毛泽东成为铁托的疑虑, 害怕放弃中国东北权益后, 中国翻脸不任人.  使中国卷入对南韩及至于对美国的战争, 可以堵死土共的另一条路, 牢牢的绑上苏联的战车.  而1950年初金日成的请战, 简直是为斯大林达成上述目标而量身定做.  所以斯大林一改初衷,  开始大力支持金日成.  从韩战的结果上看,斯大林完美的达到了上述目标,  成为韩战的最大赢家.   与之有关的题外话就是随着韩战的进行, 斯大林在共产主义世界的威望达到顶峰. 但由于斯大林对于继承人的培养不够和对马林科夫的错误选择,  导致赫鲁嘵夫上台, 为中苏后来的决裂埋下伏笔.

下一个讨论的是金日成.  由于有远远强于南韩的实力, 1950年的金日成自信满满, 坚信可以统一朝鲜.  金日成游走与中苏之间, 以一方施压另一方,  获得了绝大的利益.  唯一阻碍其目标的是美军的介入.  但随着误判1月12日艾奇逊关于亚太地区防御圈的讲话,  金日成认为美国不会介入,  最后的障碍已经不复存在,  韩战已不可避免.  金日成对于土共的态度, 是一种我需要你的支援, 但不希望你过深介入的心情.  这种复杂心态的形成, 可能有对于北韩军中过于强势的有中国背景部队的担忧和历史上中朝间关系的警惕.

最后回到1950年的土共.  国共内战行将结束, 国内建设百废待兴, 废除以前不平等条约和夺取台湾也在议程之中.  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苏联的支持. 在此种情况下, 对于苏联的要求, 便不能置之不理.  其实从现实考虑, 土共不是不明白韩战对其的危害. 首先,韩战的爆发, 必然对夺取台湾造成困扰, 只是不好预估困扰的程度.  其次, 可能会丧失对美国的缓和机会, 造成经济国防外交上的巨大压力,  毕竟美国及其盟国是世界上的一股主要力量.  同时, 土共需要考虑对全球共产主义运动所负起的责任.  最终选择了支持.  现在看来对共产主义运动的责任似乎是很可笑的事, 但在那个时代, 对决策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观点, 就是毛泽东需要洗脱被认为是中国的铁托的嫌疑.  这一观点很难从公布的档案中找到佐证,  只能从当事人的回忆中分析, 不免有了主观的印象.  但想来这一观点也许起着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有了以上的分析, 让我们再随着1950年各个事件发展的顺序, 一步一步的回顾战争的到来.

1949年底到1950年伊始, 毛泽东赖在苏联不走并自我禁闭, 向斯大林施压来达到修改《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目的。

1月5日, 杜鲁门发表讲话表示放弃台湾。 不管主观上是何用意(由于中苏同盟的形成对美国不利,可能有分裂中苏的目的), 在客观上又一次向土共释出缓和的信号。

1月6日, 英国正式承认土共。 在美英的这些压力下, 斯大林同意修改条约。  新条约必然会极大的损害苏联在远东的利益, 斯大林此时肯定郁闷之极。

1月12日, 艾奇逊发表著名的防御圈讲话, 没有将南韩和台湾包括在内。  金正日得知后肯定仔细的学习了讲话的含义, 找到了一个可以重新说服斯大林进攻南韩的机会。

1月17日, 在一次有苏联驻朝鲜大使参加的酒会上, 金正日通过酒后吐真言的方式表达了对斯大林否决的不满, 想重新亲自向斯大林请示, 如果不行, 又提到了找毛泽东帮忙的想法。 当然, 这些醉话不久就会放在斯大林的案头。

1月20日,周恩来率代表团抵苏, 开始新的中苏条约谈判。

1月30日, 斯大林同意《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苏联放弃了所有的在中国东北的权益, 丧失了进出太平洋的不冻港旅顺。 在条约签订之后, 斯大林就第一次开始支持金日成的进攻计划。 以后的事件只是这一决定的执行罢了。

那么, 是什麽在1950年第一个月中改变了斯大林。 只能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站在斯大林的角度, 打不打韩战有什麽不同呢?  首先, 不打韩战, 现状将会维持下去, 苏联没有可能再次获得进出太平洋的不冻港。 北韩的元山港离38线太近, 易受攻击。  如果打,会有六种可能, 以下将讨论每种情况对苏联的影响:

   1. 北韩独自获胜或在中国介入下获得全胜: 苏联当然的获得朝鲜的港口而且获得世界上的声望。

   2. 北韩失败,退守38线且中国没有介入:  与现在没有区别,仅仅声望有些许损失。

   3. 北韩失败, 朝鲜全境陷于敌手且中国没有介入:  美军将出现在中朝边境,  中国将不得不求助于苏联, 苏军会常驻东北, 同时也会保 有旅顺港。
 
   4. 北韩失败, 朝鲜全境陷于敌手且中国介入:  在中国介入并失败的情况下美军出现在中朝边境,  中国将更加依赖于苏联, 苏联在华会获得更多的利益。

   5. 朝鲜全境陷落且美军攻入中国东北:  由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存在,  苏联将出兵中国东北.  未来中国的命运将操于他人之手.

   6. 北韩失败, 中国介入,  并守住38线:  这是韩战中实际发生的情况,  由于土共和美军直接交手, 土共向美国靠拢的路便会被彻底堵死, 成为苏联可靠的盟友。  支持这一判断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规定苏联不晚于1952年撤出东北,  但实际撤出时间是1954年,  而且是在斯大林死了以后,  由赫鲁晓夫访华示好时主动提出.  这说明中苏条约中有着不为人知的条款.  同时,  既然拿到了投名状,  苏联便开始放心大胆的扶持土共.

综合以上种种,  无论任何情况, 斯大林都不会劣于他目前的处境。 从这里不难看出斯大林的枭雄本色。

1950年4月8日, 金日成访苏, 商讨南下的方案。 此时毛泽东还被蒙在鼓里。  斯大林对于进攻南韩有两个先决条件, 一个是确认美国不会干涉, 另一个是有土共的支持。  对于第一个条件, 由于前有艾奇逊的讲话, 后又金日成信誓旦旦的保证, 保证在美国干涉前结束战争, 斯大林选择同意。 对于第二个条件, 金日成5月13日亲自到北京说明, 土共也是第一次得到将对南韩进攻的消息。  土共就此向斯大林问询, 斯大林答复说进攻与否一切有土共和金日成协商决定, 将责任推给土共。  在此情况下, 土共被迫同意, 件否则将会被共产国际的口水淹死。  随后毛泽东问金日成需要什么支援, 金日成的答复是: 什么都不需要, 斯大林同志已经提供了一切。  金家如今的"白眼狼个性"在那个时代就已经表现出来了。

1950年6月25日, 韩战爆发。  第二天,  美国宣布第七舰队进驻台海, 保护台湾不被攻击。 在两个对等大国之间(可能美国当时并不这么认为),  此举已经等同宣战.  在周恩来对此愤怒的声明中, 土共和美国已成寇仇。  当后来美国越过38线, 克里斯廷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 此时任何事情已不能阻止中共出兵朝鲜(注1)。  让美国兵临鸭绿江,  对土共是不可接受的.  其主要原因不仅仅是美国的威胁(虽然说这是第一位的),  而且由于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存在,  美国兵临鸭绿江使苏联有了常驻东北的借口.   从本质上毛泽东从来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国家领导人,  也不是一个全心全意的共产党人,  而是一个民族主义者,  一个封建帝王.  从这个意义上考虑,  苏联常驻东北在他心中也是不可接受的.

1950年初韩战爆发, 中国最后被迫卷入战争,  斯大林的全部设想目标达到了。 美国终于为自己三心二意, 含混不清的政策付出了代价。

注1: 克里斯廷森的原话是: In conjunction with other available Chinese sources, the cables provide strong evidence that: Mao's decision to enter Korea in force was triggered by the American decision to send U.S.forces north of the 38th parallel; Mao attacked fully recognizing that the United State might respond by bombing Chinese cities; Mao did not intend to allow American troops to remain permanently behind a buffer in North Korea, regardless of the buffer's width; and once Chinese troops were dispatched to Korea, Mao's primary goal was the destruction or expulsion of all foreign force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预知后事如何, 请看下一篇。 题目待定: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这是今天无意中在旧文里看到的一篇,都忘记写过此文,大致写于十年前。 -部落战争- 给 部落战争 发送悄悄话 部落战争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7/2019 postreply 23:55:59

好文。谢分享。 -coolwin- 给 coolwin 发送悄悄话 coolwi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8/2019 postreply 00:42:33

+1 赞认真。 -军事调色板- 给 军事调色板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08/2019 postreply 03:24:39

49中共建政也是美中交流时机,美国,应拉拢和联系土共,那时土共最不需要的就是被孤立,并被定义到苏联阵营。 -军事调色板- 给 军事调色板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08/2019 postreply 03:31:30

那时候两大阵营那么鲜明,没可能拉拢中共。中国战争表现出色,得到了苏联大力扶持。坚持民族主义,挑战苏联绝对统治权以后才被孤立的。 -walkalong- 给 walkalong 发送悄悄话 walkalong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8/2019 postreply 06:13:36

常凯申也干预过美国大选 -iCall- 给 iCall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08/2019 postreply 08:09:28

很难设想常凯申有什么能力去左右美国的大选 -勿来三- 给 勿来三 发送悄悄话 勿来三 的博客首页 (54 bytes) () 01/08/2019 postreply 10:34:48

老ID再现江湖,欢迎归来!! -lovecorn- 给 lovecorn 发送悄悄话 lovecor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08/2019 postreply 08:45:54

所谓"历史上唯一的能使土共倒向美国的机会"根本不存在 -勿来三- 给 勿来三 发送悄悄话 勿来三 的博客首页 (574 bytes) () 01/08/2019 postreply 10:39:33

朱徳曾经开口向美国借一大笔钱,用来买武器 -勿来三- 给 勿来三 发送悄悄话 勿来三 的博客首页 (167 bytes) () 01/08/2019 postreply 12:09:33

当时一边倒的中国从苏联获得巨大的技术援助以奠定以后发展的基础。很难想象能从美国那里得到相等的收获。 -tianchengman- 给 tianchengman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08/2019 postreply 13:15:25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