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基地"成员披露:美国发动伊战是中了本?拉丹的圈套

来源: bluesky231 2018-12-13 13:01:16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7102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bluesky231 ] 在 2018-12-13 14:15:14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前"基地"成员披露:美国发动伊战是中了本•拉丹的圈套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1 2月8日报道,“基地”组织前化学武器专家艾蒙•迪安在“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的“揭秘”节目中说,该组织诱骗美国西方国家加入反恐战争,以便在中东推进自己的伊斯兰目标。
1997年加入“基地”组织、据称后来转为英国军情六处间谍的迪安说,这一诱骗行动始于智库“新美国世纪计划”。
冷战结束之初,老布什和克林顿的外交理念均与新保守派的“民主输出论”相去甚远,结果新保守主义在国内政治中的影响力一落千丈。为了能够继续影响政府决策,以威廉•克里斯托尔为首的新保守派于1997年6月成立名为“新美国世纪计划”的思想库。该思想库发表的《外交政策原则宣言》宣称,“新美国世纪计划”的宗旨是为21世纪的美国外交政策提出指导原则和战略构想,以支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由于克里斯托尔等人对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未能推翻萨达姆政权耿耿于怀,再加之伊拉克所具备的地缘及资源优势,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新美国世纪计划”逐渐形成和构划了一个以攻占伊拉克为突破口、进而将21世纪的美国打造成“新罗马帝国”的宏大蓝图。对此,该思想库在90年代一直大肆鼓吹保罗•沃尔福威茨等人的“倒萨”主张,并于1998年1月和5月先后公开致信时任总统克林顿,强烈要求克林顿总统尽快出兵攻打伊拉克,“使之成为民主灯塔并建立美国霸权”,但克林顿拒绝了这一提议。待到2001年共和党右翼代表小布什入主白宫后,沃尔福威茨、约翰•博尔顿等该思想库的成员以及切尼、拉姆斯菲尔德等该思想库的支持者,也随之进入布什政府担任要职。迪安说,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伊拉克战争和小布什政府的设计者”。其中,最热衷于进行伊拉克战争的切尼、拉姆斯菲尔德、沃尔福威茨结成了拍板决定布什政府外交政策的“三驾马车”。
迪安说,关键的谜题是该智库在2000年在其刊物上写的一句话:“此外,如果没有某种灾难性事件--比如新的珍珠港事件--的催化作用,转型的过程即使能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也很可能是漫长的。”
本•拉丹的副手抓住了这种观点。“他说:我们应该给他们制造一个珍珠港事件……那个后果恰恰是我们想要的……(美国)必须摧毁(伊拉克),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伊斯兰架构。”
“这就是他们的心态,挑动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帮他们干肮脏的勾当。”
因此,一年后,作为“新的珍珠港事件”的“9•11”事件发生了。“9•11”事件后,“新美国世纪计划”抓住这一天赐良机加速推进其所谋划多年的伊拉克战争计划:一方面,克里斯托尔、罗伯特•卡根等人展开舆论攻势,对公众进行战争动员,从而使得多数民众支持布什政府对伊拉克开战;另一方面,切尼、拉姆斯菲尔德和沃尔福威茨压制鲍威尔等人的反对声音,并捏造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与恐怖组织有联系的虚假情报,促使布什下定进攻伊拉克的决心,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开打。伊拉克战争是“新美国世纪计划”与布什政府内新老保守主义分子策划的一场蓄谋已久的战争,但其开始得到了本•拉丹恐怖组织的助推。因此,结果可想而知。13年过去了,恐怖主义对国际安全的威胁有增无减,也成为美国的阿喀琉斯之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显然尚未找到反恐良策,武力反恐难以摆脱“越反越恐”的魔咒。
首先,反恐战争无助于消除宗教极端主义。当前中东和非洲恐怖主义肆虐的背景是宗教极端主义的泛起。打着伊斯兰旗号的极端组织,从“基地”组织、“伊斯兰国”,到索马里伊斯兰青年党、尼日利亚“博科圣地”组织,多属“圣战萨拉菲”派。该派意识形态的激进性主要体现在“定叛”和“圣战”,即将其他派别穆斯林妄断为“卡费尔”(悖信者);对“近敌”(本国政权)和“远敌”(美国和以色列)发动“圣战”,恢复“哈里发国家”。“圣战者”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哪里有穆斯林“受压迫”,便出现在哪里,发动“游牧式圣战”。中东剧变为“圣战萨拉菲”派崛起提供了机遇,美国兰德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2010—2013年,“圣战萨拉菲”派极端组织的数量增长了58%。
其次,恐怖主义在中东的泛滥是“阿拉伯病”的症状。近代以来,阿拉伯世界饱受西方殖民主义欺凌,现代化进程屡受挫折。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发展迟滞,民生艰难,除石油外,几无与外部世界对接的渠道,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失败者”。阿拉伯世界本土宗教和文化与现代性遭遇后,发生激烈冲突,革新的努力总是受到政治威权和宗教保守势力羁绊,使阿拉伯世界成为百病缠身、羸弱不堪的“中东病夫”。
阿拉伯世界最近一次探寻发展之路的尝试,就是所谓的“阿拉伯之春”。然而,“革命”不仅没有给阿拉伯人民带来福祉,还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民族和教派构成复杂的“马赛克”式的“人造国家”,在剧变浪潮冲击下,政权弱化,社会碎片化。叙利亚、利比亚和也门等国坠入教派冲突、族群分裂的深渊。恐怖主义是“阿拉伯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只有解决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民族构建问题,才能彻底消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
美国对伊拉克始乱终弃,支持叙利亚反对派,是“伊斯兰国”武装崛起坐大的重要原因。令人不解的是,美国已经不是第一次吃这样的亏了,“基地”组织的崛起与今天的“伊斯兰国”如出一辙。可能真应了迪安的说法,美国式反恐注定只能像滚石头的西西弗斯那样,周而复始地在“越反越恐”的怪圈里打转。“伊斯兰国”尚未被打垮,将矛头对准美国的恐怖组织“呼罗珊集团”又浮出水面,便是例证。

 

所有跟帖: 

瞎扯,故事会 -大蜜蜂- 给 大蜜蜂 发送悄悄话 大蜜蜂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13/2018 postreply 13:45:00

谁说不会,对上听证会,记得那个流冷汗的局长吧…… -青松站- 给 青松站 发送悄悄话 青松站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13/2018 postreply 14:14:09

乔治·加納因為表現類似李奇嶶,所以給換下來了、之前曾承認情報工作失誤,被耍过一一一 -青松站- 给 青松站 发送悄悄话 青松站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2/13/2018 postreply 14:49:0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