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笔】朝鲜战争中各方的能力和意图

来源: 2018-04-29 18:34:02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判断交战对手的动向历来是军事决策的主要内容。孙子曰:能,示之不能;不能,示之能。孙子在这里提出了两个概念:能,即能力。示,则是展示,就是展示意图。孙子的意思是,如果你有能力做的,就要装作不想做、不能做,用现代语言就是把真实意图藏起来。如果你没有能力做,就要装作能够做到,现在的说法叫进行恐吓、威慑。两者都是战略欺骗。

正因为意图可以隐藏、伪装,所以对意图的判断成了一件难事,好像赌博。在判断对手的意图时,最可能犯的错误就是把事情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设想。这就是机会主义。而避免错误判断的办法就是考虑对手的实际能力,因为相对于随时可变的意图,能力是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的。基于对手的能力需要做更多的、扎扎实实的准备工作,毛泽东把这升级为一条原则。他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我们来看看朝鲜战争中各方的能力和意图是怎样影响战争进程的。

首先,金日成要统一南韩,认为美国不会干涉,或者来不及干涉。斯大林最初认为美国会干涉,所以不同意金日成开战。1950年1月,杜鲁门与艾奇逊(时任美国国务卿)分别发表美国外交政策讲话,把台湾和南朝鲜划出美国在远东的防御圈之外,于是斯大林认为美国不会干涉朝鲜内战,同意金日成开战。但是毛泽东并不相信美国的这一政策阐述,始终反对金日成开战,毛的判断基于美国有干涉的能力。由于反对不成,毛泽东先期在中朝边境布置预备队,准备需要时入朝参战。历史证明,这一步骤是参战的关键之举。彭德怀后来总结抗美援朝,说若不是先期布置的这支部队,朝鲜战争就无可挽救,因为等美军打到中朝边境,中国连阻击的部队都没有。即便如此,后勤还是没跟上。部分先期入朝的部队有的连棉衣都没穿上。

这里斯大林对美国的意图犯了一次重大的判断失误。美国曾经公开表示不考虑协助南韩和台湾的防务,但是5个月之后美国的意图改变了。美国改变意图的原因可以另作探讨。显然,以为美国的意图不会改变是幼稚和愚蠢的。而毛泽东则没有犯这一错误。毛泽东的判断更多地是基于美国的能力,而不是表面展现出来的意图。

7月,美军登陆南朝鲜。8月,北朝鲜军队与美军在普善陷入胶着状态。此时,北朝鲜军队后勤供应线拉长,朝鲜半岛东西两边的沿海成了北朝鲜军队暴露的侧翼。毛泽东向金日成建议,中国军队此时入朝,守卫东西海岸。毛泽东的建议被斯大林拒绝。斯大林想让朝鲜成为苏联的卫星国,不让中国染指。结果麦克阿瑟指挥美军在仁川登陆,一举切断北朝鲜军队的后勤供应线,导致北朝鲜全军覆没。

在这里还需要说一下美军仁川登陆的意图。美国上至总统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下至前线的将领,没有人意图在仁川登陆。只是在麦克阿瑟的坚持下,参谋长联席会议才勉强批准。所以这一意图具有非常大的突发性和偶然性,是难以预先准确判断的。但是,毛泽东据以判断的基础是美军具有发动大型登陆战的能力,并在诺曼底成功实施了这一能力。而仁川是一个从背后包抄北朝鲜军队的理想切入点。历史再次证明毛泽东的准确判断。

其实仁川的地势易守难攻。美国的大型登陆舰只有在涨潮时的两个小时内(记忆也许有误)能够靠近沙滩。所以防守部队最多只需守住两个小时,登陆进攻的美军就必须撤走。而防守仁川的北朝鲜军队只有数百人。7万登陆的美军如入无人之境,朝鲜战争的结局被麦克阿瑟不同于同辈的一人意图而改变。如果按照毛泽东的部署,今天不会有两个朝鲜。毛泽东是比斯大林更为高明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本来杜鲁门接到周恩来的警告,对美军是否要过三八线非常犹豫。对美军越过三八线设置了严格的条件,即:只有在确认三八线以北没有苏联或者中国的军队之后才能进入北朝鲜。麦克阿瑟挟仁川之胜,却对中国的参战意图做出了错误判断,认为中国军队既不敢、也错过了出兵的时机,在威克岛说服杜鲁门允许他越过三八线,结果导致美军与志愿军交战之初的一溃千里,断送了自己的军事生涯。注意,加上这次,朝鲜战争之前以及开战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杜鲁门的意图,也就是美国的意图至少改变了两次。

再往前看,张伯伦对希特勒战争意图的错误判断导致英军在开战之初被德军打了个措手不及,险些断送英伦三岛。

历史告诉后人,能够基于对手的能力做出正确判断的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基于对手意图来判断决策的都不过是机会主义赌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