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學与治國(一) 死水不扔石頭,就不會激起漣漪;思想不經碰撞,就不會綻出火花;一人獨思,不如眾人辨論;一人獨學,不如多人論戰。

来源: Waterinn 2018-03-18 12:06:2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516 bytes)

治學与治國(一)

死水不扔石頭,就不會激起漣漪;思想不經碰撞,就不會綻出火花;一人獨思,不如眾人辨論;一人獨學,不如多人論戰。

荀子曰:“吾嘗終日思矣,不如須叟之所學也。”故一人苦思冥想,不如多人集體學習。有人學問雖大,但不能教其子女;皇家地位雖高,公主王子們仍需進學校過集體生活,何哉?

孔子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故個人孤獨學習,不如擂臺公開辯論。

習武之理同之:硬功夫不是閉門修練練出來的,而是与人決斗打出來的;

治學之理同之:大學問不是閉門苦修修出來的,而是与人爭論辯出來的。

先秦諸子之所以至今光輝不減,光焰萬丈,正在於那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故治學之道,在於“民主”,在於“自由”。沒有民主和自由,學術就會變成宗教,科學就會變成迷信,知識精英就會變成神學家。

宗教是不容許信徒懷疑的,神學家是不容忍弟子挑戰的。

但是,科學之發展就在於突破和楊棄;學界權威就是立起來供後人挑戰的。無此,何談進步?

故韓愈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故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君子“不恥下問”。

毛主席之地位尊矣,然於學術界,則主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反對任何“學術權威”和“學界泰斗”,鼓勵後學之輩“破除權威”,“推翻泰斗”。在他老人家看來,學術一旦產生權威,就會走向反動;學界一旦出現泰斗,就會變身宗教。

故治學之道,只可有民主和自由,不可有權威和泰斗,否則,學界一旦出現教父,學術必定死亡,思想必定僵化,教條必定風行,學風必定沉悶。

隨之而來的後果:政治就會從開明走向黑暗,從進步走向反動,從絕大多數的人民民主走向一小撮精英階級的武斷和專制。

正是為了排除這种黑暗政治出現的可能,毛主席發動了“文化大革命”。

其目的,就是要破除科學界的迷信和權威,保持學術界的開放,民主和自由,實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以避免“罷黜百家,獨尊一門”的局面出現。

歷史經驗證明,治學,治的是純理論,“百家爭鳴”亂不了天下,但會爭出最佳治國理念和方案藍圖,所以必須搞群言堂,一言堂必然使學術走向宗教,理論走向教條;

然而治國則是理論付諸實踐,方案付諸施行的龐大社會工程,藍圖一經選定,則必須堅持一言堂,否則,各吹各打,各執一端,必然導致功難成而事難就,且後患無窮。

中國之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陷入千年戰亂,原因就是武王伐紂之後,在學術上搞一言堂(周禮),在政治上搞群言堂,沒有集中統一領導,大行分封制,以至數代之後,禮崩樂壞,群雄割据,而周天子弗能征……

到了戰國後期,思想領域一言堂崩潰,學術上群言堂興起,諸子百家爭鳴的結果,爭出了申商韓非之學說,秦始皇用之,中國才得以結束戰亂,天下一統。

秦始皇之所以成功,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他在學術上搞群言堂,在政治上搞一言強。

李斯的一篇《諫逐客疏》,茅焦的一篇罵娘話,兩次改變了秦始皇的國策;每一次決定大事,舉行政策辯論會,秦始皇都充分讓群臣發言,然後擇其優者而從之。一旦指導思想確定,便獨裁專斷,強力推行,所以秦國的崛起和統一決非偶然。

秦始皇的這套做法深得毛的肯定,所以他賦詩贊曰:

“祖龍雖死魂猶在”,
“百代皆行秦政法”。

毛主席把秦始皇的政治制度總結為“民主集中制”,或曰“人民民主專政”。

何謂“民主集中”?

就是學術上搞自由主義,“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以便廣納博采,擇優而從;政治上搞專制,以便“集中力量”干大事;

何謂“人民民主專政”?

就是決策階段搞群言堂,讓大家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誡”,充分發表意見,以便集思廣益, 最大限度避免犯錯誤;而在實施階段則搞一言堂,以便“只爭朝夕”早成事。

治學与治國有著不同的境界:治學之最高境界在“天下大亂”,而治國之最高境界,則在“天下大治”;沒有學術的“天下大亂”,就難有政治的“天下大治”;反之,只有政治的“天下大治”,才能保證學術的“天下大亂”。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