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的主旨是“和平萬歲” 《孫子兵法》,不但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兵書之一。既為兵書,所言又皆“兵法”,那應該就是

来源: Waterinn 2017-02-15 19:33:1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2643 bytes)
《孫子兵法》的主旨是“和平萬歲”

《孫子兵法》,不但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兵書之一。既為兵書,所言又皆“兵法”,那應該就是教人打仗,教人戰爭的書了?

可是我通讀《孫子兵法》十三篇之後,卻發現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它不但不是一部戰爭之書,恰恰相反,它是一部從頭到尾都是以和平為最高宗旨的和平之書。

先看開篇第一句:

“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這是教人用兵?教人打仗?教人戰爭嗎?非也。孫子明明是在說,不要輕易興兵,不要輕易打仗,不要輕易戰爭,因為興兵打仗和發動戰爭的後果太嚴重了,那是攸關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不可不考察明白,不可不慎重對待。這分明在說:要珍惜來之不易,難得奢望的和平。

我們再接著看一些耳孰能詳的經典名句: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百戰百勝,沒什麼值得驕傲和稱道的,不戰而能實現戰斗的目的,甚至實現連戰斗也達不到的目的,這才是值得稱道的。這是在鼓吹戰爭?教人戰斗嗎?非也,這分明是在倡導和平,鼓勵用和平的方法實現戰爭的目標,解決戰爭的問題,達到戰爭達不到的目的。這字面上雖在說戰爭,但實際上分明在說:要用和平的方法實現戰爭的目標。

再看: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

這難道不是在說,要文斗,不要武斗,要文明,不要粗暴,要斗智力,不要斗蠻力,要用腦筋,不要用肢體,這不是說君子動口,小人動手嗎?這不是提倡和平,反對暴力嗎?這不是鼓勵用和平的口舌戰,文墨戰,心理戰代替殺人的干戈戰,槍炮戰,兵馬戰嗎?這不是在說和平為上,戰爭為下嗎?

還有:

“師出十萬,日費千金。”

這是在討論戰爭後勤,意思是說打仗就是打錢,戰爭的成本和代價是非常昂貴的,對經濟和環境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給國家財政和人民稅收造成的負擔是十分承重的,不論打贏和打輸,都可能造成國家經濟的崩潰和政權的跨臺。所以,能和平解決的問題,能和平達到的目標,就堅決不要用戰爭實現。這种思想,不是“和平萬歲”,又是什麼?

最後我們看《火攻篇》裏這句最有名經典名言:

“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

這是說,戰爭與和平這樣重大的決定生死存亡的大事,是堅決不能讓情緒來支配決策的。什麼“沖冠一怒”,什麼“怒髮沖冠”,什麼“奇恥大辱”,什麼“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什麼“尊言”“面子”之類的主觀性理由,都應該排除在戰爭決策的依据之外。

不幸的是,歷史上絕大部分的戰爭,恰恰是因為一國之元首或三軍之主帥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在沖動的心情狀態下發動的。例子太多了,不勝枚舉。

如果這些因情緒沖動而發動的戰爭都不曾發生,而且將來也不再發生,那麼我敢說,世界上就基本不會有戰爭了。

為什麼呢?

孫子說,戰爭還是和平,決擇的依據和理由只能有一個,而且是唯一的依据和理由,那就是:

“有利則戰,不利則不戰。”

然而從經濟學上講,戰爭有得“利”的嗎?与戰爭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以及發動戰爭者所冒的風險相比,戰爭的贏利微乎其微。就算大獲全勝的戰爭,從長遠來說,仍然是得不償失的,虧本的。

《孫子兵法》的這一基本判斷可以從兩次世界大戰和美蘇兩霸的中東戰爭得到驗證:

第一次世界大戰,整個歐洲打了個稀巴爛,誰贏了?從軍事上說,協約國和同盟國一家贏了,另一家輸了,輸家向贏家割地賠款。可是長遠看,他們都是輸家,真正的贏家是最後幫忙打掃戰場的美利堅合眾國政府和中華民國的北洋政府。

德國的割地和巨額賠款,客觀上助推了納粹和希特勒的上臺,這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預備了火藥庫。

第二次世界大戰,整個亞太和歐洲都被戰火燒成了焦土,不論勝者還是敗者,都付出了沉重的經濟,人口,環境和文明倒退的代價,實際上誰也沒有撈到戰爭的利益。唯一得“利”的,是孤悬外洋,漁利雙方,並未深度參戰(戰場漫延至本土),只在最後階段清掃戰場的美國加拿大等國。

二戰之後,美蘇爭霸,先後陷入中東戰爭泥淖。他們打了數十年,結果如何?蘇聯跨了,美國好像軍事上大獲全勝,但卻欠下了永遠還不清的巨額債務,作為國家和社會中流砥柱的中產階級痿縮乃至消失,整個國家就剩下兩大相互對立,相互仇視的敵對階級,即占人口极少數的富可敵國“精英”階級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赤貧的底層勞工和失業大軍。後者抗議前者“剪羊毛”“吸血鬼”,前者則蔑稱後者為“紅脖子”“盧梭Loser”“垃圾”“人渣”。這兩大互相對立的階級主導當今的美國政治,使美國走到了大規模疾風暴雨式的階級革命的前夜。為轉移這一不調和的社會危機,“精英”階級瘋狂叫囂要發動“對中國的全面戰爭”。一個曾經主宰全球,領導世界的超級大國,走到今天這步田地,豈不是离亡國不遠了?而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則是因為過去數十年來美國在中東戰場上的“數戰數勝”。

說起“屢戰屢勝”,我想起《貞觀政要》有一段君臣之間的對話:

問:“世界萬國,孰(誰)先亡?”

答曰:“美國先亡?”

問:“何也?”

答曰:“數戰數勝。數戰則民疲,數勝則主驕。以驕主禦疲民,不亡何待?”

這樣的情景,不正是美國今天的寫照嗎?恐怕還等不到戰勝中國,自己就先滅亡了。

這樣看來,過去數十年的中東戰爭,蘇美兩霸均未“得利”,真正“得利”的,恰恰是奉行“韬光养晦”和“悶聲發大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所以,戰爭,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不論勝負,不論輸贏,恐怕都是“無利”的,而真正的“有利”,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即以和平的方法達到戰爭的目的。

如此說來,《孫子兵法》裏“有利則戰,不利則不戰”這兩句話,說到底還是“和平為貴,不得已方戰”這樣的意思。

十三篇讀完,我的強烈感受,就是《孫子兵法》從頭至尾,主旨和中心都是“棄戰崇和”,“備武修文”,當然目標都只指向一個:勝利。

根據以上事實,我得出的結論是:

《孫子兵法》十三篇,其主旨一言以蔽之,就是“和平萬歲”。

所以,孫子如果活到現在,難道不應該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嗎?

我們華夏祖先,自古務農,而農業經濟之運行必須以和平安定為保障,戰亂之下無法從事農業生產,因此農業民族厭戰反戰,更愛和平,這是農業文明与商業文明之最大不同。戰亂之下,物价必此賤彼貴,靠戰爭發財之機會必更多,因此工商業文明為本之歐西民族更愛好戰爭和更具侵略基因。

看看我們的《孫子兵法》,連軍事理論和軍事學的兵書都在談和平,足見我們中華民族根本上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反對戰爭的民族,無侵略基因但是自衛基因頗強的民族。偉人之言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此之謂也。

這樣一個和平的民族,就算崛起於世界,屹立於東方,也不會威脅別的民族,更不會侵略別的民族。和平地与世界相處,平等地与別國交往,符合我們這個以農業文明為基因的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但是,如果我們受到威脅,我們受到侵略,連田地都种不成了,我們中華民族(有人蔑稱我們為“豬圈”國)的抵抗和反擊也是不惜一切代價的。歷史上發生的侵華戰爭和朱成虎將軍的言論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我們的和平的兵法共有兩句,第一句是“國雖大,好戰必亡”,無庸置疑,這是維護和平,反對戰爭的。但是,我們還有第二句,“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所以,我們必須建設我們的軍事力量,建立並維持我們的軍事威懾能力,毫無疑義,這同樣是為了和平。而且只有備戰,才能止戰,和平才會有希望。

好戰和忘戰,都不會有和平,這就是《孫子兵法》和《司馬穰苴兵法》的精髓所在。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歪读书,滥狂言。 -o88- 给 o88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2/17/2017 postreply 13:43:4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