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几个近期最新的中国对于人类长期居住地下的准备的报道

本帖于 2016-05-01 14:56:24 时间, 由普通用户 Twinlight 编辑
未来地下农业发展的5大关键词、6大趋势
nctudi.com 来源:土流网 时间:2015-12-17 10:09:49
未来农业发展将越来越向室内发展,依靠人工给光、人工控制温度和湿度来精确控制作物生长环境,从而达到高得多的产量和质量。这对于将来人类长时间在地下居住十分必要。

  五大关键词

  一、空间:空间利用率是大田种植的3倍以上

  植物工厂中的水耕蔬菜种植在充满软水的培养架上,架子的摆放多采用立体叠加式,这样便能做到空间利用率的最大化。相比大田种植,植物工厂的空间利用率可以达到大田种植的3倍以上。

  二、病虫害:生长环境可控,可完全不喷农药

  大田种植或者大棚种植,湿度、温度都比较难以精准控制,病虫害的问题十分常见。而植物工厂中,蔬菜生长在一个完全可控的环境下,蔬菜的病虫害问题可以减少到很低水平,所以可以完全做到不喷洒农药。

  三、安全性:蔬菜亚硝酸盐含量更低

  按实际情况,植物工厂内可配备智能的控制系统,可以对室内种植环境中的温湿度、光照进行随时控制。每一层的栽培槽上都配有LED灯模仿太阳光的自然光谱,给蔬菜充足的光照,并且可以做到完全不喷洒农药、使用化肥。而大田种植中,整个种植环境,包括泥土与肥料都会含有亚硝酸盐,而水加LED光照种植的蔬菜可以避免这些因素。因此,跟普通蔬菜相比,植物工厂种植的蔬菜亚硝酸盐含量更低。

  四、产量:产量是大田蔬菜产量的25倍

  蔬菜的种植是在室内,不仅与外界包括酸雨等工业污染源隔绝,还可以避免季节气候天气等自然因素对蔬菜的影响,从而保证蔬菜的定量式生产。由于植物工厂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都是蔬菜最佳的临界值,所以蔬菜的生长周期可大大缩短。植物工厂的蔬菜比大田种植的生长时间缩短一倍。按全年计算,相同的单位面积,植物工厂的蔬菜产量是大田蔬菜产量的25倍。

  五、营养:蔬菜维生素含量比普通蔬菜高1至2倍

  植物工厂生产的蔬菜口感很脆,味道也很纯,不像泥土里长的蔬菜有一些杂味,尤其是生菜很适合生吃。此外,经过对比,植物工厂的蔬菜,维生素含量比普通蔬菜高出1至2倍不等,这也是它更有价值的地方。经过各种数据比对,这种蔬菜非常安全。在日本,这种蔬菜已经吃了很多年了。

  六大趋势

  一、从“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立体式”发展,即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合理组装,精细配套,组成各种类型的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优生产系统。利用高优生产系统,对蔬菜种植流程细分为暗房期、催芽期、育苗期、成菜期。这样可以大大节省空间与时间,蔬菜进入成菜期后只需14天左右并可采收。

  二、从分散经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传统的蔬菜种植分布较为零散,效率低下。水耕蔬菜采用封闭式的植物工厂,带动诸如运输、农机制造、维修服务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大农业的发展局面。

  三、从自然式农业向休闲化农业发展

  休闲化农业发展是一大趋势。把农场式农业生产改造成农业公园,集农业种植、绿化环境、观光旅游等为一体,劳动也将成为一项愉快的工作。

  四、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

  传统农业的种植,由于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的使用,从而导致水体污染、白色污染、土壤板结、害虫产生抗药性后再度猖獗等一系列恶性循环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记者了解到,水耕蔬菜的种植环境,能完全解决虫害、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土地、水源、空气污染等问题,是目前最具价值的生态农业。

  五、从机械化农业向“电脑自控化”管理方向发展

  未来农业发展的最高形式,应是高度的自动化和精确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已为我们开辟了发展方向。采用自动恒温系统、自动灌溉系统、自动空气循环系统、半自动采收系统的全环控制植物工厂是未来电脑自自控的载体,能够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最稳定的量产。

  六、生产组织与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我国未来农业的生产组织与服务,将紧跟世界发展趋势进行对接,从事水耕蔬菜种植的企业应及时疏通渠道,使各种农作物产量达到最高,生产成本降到最低,加工增值达到最大,销售价格和经济效益达到最高,使各方得到更大的实惠。

======================================================

 

中核等多家单位联合研究地下核电站

作者:未知 时间:2016-4-8 来源:互联网 阅读:1次

 

中核等多家单位联合研究地下核电站

是独辟蹊径的大胆创新,还是闭门造车的异想天开?中国核电專家们围绕地下核电站的构想分成两派。

在地下建设核电站,这看上去有些异想天开。但支持者认为,这种做法“能为中国未来的核电发展和拓展内陆核电厂址资源开辟一条新途径”。

《第一财经日报》从中国核工业集团(下称“中核”)官网26日发布的消息获悉,“核电站反应堆及带放射性的辅助厂房置于地下的可行性研究”已经通过中国工程院组织的结题验收。

在中核、中国工程院、环保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三峡集团、中广核和国家核电最近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有專家表示,该项目设计方案合理可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同类项目。他们为此建议,下一步申请国家立项,针对具体厂址深入开展地下核电站示范工程实验研究和前期工作。

但一些资深的核电專家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在地下建设核电站是一项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工程,这在“根本上是行不通的”。

靈感来自地下水电站

上述消息显示,以上项目是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下称“核动力院”)与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下称“长江设计院”)共同承担的。

过去两年,核动力院与长江设计院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60万千瓦级地下核电站总体技术方案,并针对该方案完成了厂址选择、厂房布局、地下洞室群稳定性、生态环境影響、全寿期安全性分析评价和经济性分析等可行性研究工作。

作为项目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原能源部副部长陆佑楣曾公开表示,地下核电站的构想可谓前卫,但并不是异想天开。

陆佑楣在2013年接受《第一财经日报》專访时说,可以“考虑改变核电站的布置形式,把反应堆置于地下(山体内),岩体可以增加一道抗辐射泄漏的屏障,我国有很多崇山峻岭,把核电站选在远离居民区的大山里,可增加内陆核电站的站址资源,这一设想正在积极的研究和可行性论证中”。

他表示,世界上拥有核电站的国家,之所以目前还没有地下核电站,是因为这些国家地广人稀。但在中国则不同,中国大约七成的领土都是山。

按照“核电站反应堆及带放射性的辅助厂房置于地下的可行性研究”的设想,可以把核电站的安全壳及其相伴的安全厂房放入山体内部,汽轮发电机放在地面。如果山体地质的条件足够好,甚至连汽轮发电机也能一齐放入山中。

这个假设的靈感源于水电。陆佑楣曾说:“现在水电站的厂房大部分置于地下,水电的单机容量很大,尺寸完全可以容纳第三代核电机组。”

他向本报表示,中国煤炭过度燃烧,必然要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有害废气和可吸入颗粒物,严重地影響了环境保护,对人类健康生存造成危害。在各种电力能源的结构中,应更多开发可再生能源及清洁的核电,增加这一部分电力的比重,把煤炭的消耗降下来。

基于这种考虑,他认为中国应该多利用清洁的核电。陆佑楣说,核能是高密度的能源,但中国核能的利用率太低了,而加快核电建设则具有改善国内电力结构、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项目的另一个主要发起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核反应堆及核电工程專家叶奇蓁此前对媒体说,地下也是一种资源,所以有了水核共建的想法。他表示,水核共建优势是水电站有水有电,并且可以省去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可以把核电作为基本负荷,水电作为调节负荷,从而实现优势互补。

太贵?不安全?

但和常规的地面核电站相比,地下核电站需要增加一定的成本。叶奇蓁说,“这也是專家们的分歧所在”。

陆佑楣表示,开建地下厂房必然会增加土建施工投入,值不值得把反应堆置于地下,关键要看投入会增加多少,所产生的综合效益能否弥补额外投入。他说,大量类似工程计算出的综合数據显示,地下洞室每立方米土建工程造价约在600元至1500元,仅占整体建设成本的3.6%。

不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核电專家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在地下建设核电站,其价格将是天价。“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说,“地下核电站太复杂了,这和常规的大型水电站有很大的区别。”经济性被视为建设核电站时遇到的首要杀手。

和常规的核电站一样,地下核电站亦将面临地震、岩石结构、地下水等诸多难题。

针对2012年9月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和核动力院编制的《大型地下核电厂建设可行性报告》,專家评审称,这是国内首次对大型地下核电厂建设进行的系统研究,现有的地下工程实践和技术水平完全可以满足地下核电建设的要求,地下核电因将核岛置于山体岩洞内,增加了山体岩洞屏障,提高了电厂抵御飞射物、恐怖袭击、台风、海啸等外部事件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放射性的辐射防护能力。

“从核电站的特点和安全性来说,我认为,(在地下建设核电站)很难得到国家核电主管部门的同意。”另一位受访的资深核电專家对《第一财经日报》说,“地下核电站现在还没有拿到正式的议程上来讨论呢。”

这两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核电專家均表示,目前,世界上其他拥有核电站的国家都没有做地下核电站的打算。“原因很简单,在地下建核电站不仅没有经济性,而且在安全性上很难得到保障。”一位核电專家表示,“美国曾经有过这样的打算,但最后还是放弃了。”

支持在地下建设核电站的人士认为,中国可以把高温气冷堆用以地下核电站的建设。高温气冷堆被视为一种具有良好安全特性的堆型。

《科技日报》曾在2013年年初报道说,中国首座地下核电站预计2017年发电。报道称,由中核与清华大学共同出资组建的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启动了装机容量较小的(6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建设。该项目曾计划于2014年开工。

但现在看来这已经不可能了。一位核电知情者在7月1日向本报表示,由于地下核电站的工程太过复杂,最后必定导致造价太高和存在各种安全隐患,使得在地下建设核电站的做法变得异常困难。

========================

中国全球最大最深地下高铁站投入运营

2015-09-30 11:05:00环球网王欢分享
 
参与

  【环球网综合报道】日本时事通信社9月30日报道称,位于中国天津滨海CBD(中心商务区)的于家堡新高铁站列车开始运行,将天津到北京的时间缩短到45分钟。

  报道称,于家堡是中国目前在全球最大最深的地下高铁站,每日约运行35班次高铁列车,到首都北京的高铁服务实现了每隔30分钟一班。于家堡站按最高标准设计,采用格子状的穹顶和钢筋构造,入口位于公园中。该车站占地8.6万平米,站内共装有1.6万支LED节能灯。(实习编译:王亚纯  审稿:王欢)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