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工业数据出发,结合二战历史来看中国还需忍耐多久

本帖于 2015-05-28 06:50:18 时间, 由普通用户 Twinlight 编辑

 

 

先来看二战主要交战国的工业实力和国防科技实力
  

德尔·哈特在其《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中说,维持战争的权力到了二战时期已经从军事的领域转移到经济的领域,就像机器在战场上已经压倒人力一样,“在大战略的领域中,工业和经济也的确已经把军事从前台推到后台了。”他还说: “在外行人眼中看来,赳赳武夫所组成的行列还是威风凛凛的,但在近代战争科学家的眼里,他们不过是一种装在传动皮带上的玩偶而已。”

哈特的这些评语是恰当的。在冷兵器时代,战争的规模普遍是偏小的,不可能设想在那样的时代里爆发象两次世界大战这般广度和深度的全面战争,冷兵器时代军队的装备的质量和数量上都较少,制造难度小,消耗水平有限,因此作战对于国家工业能力的要求不高。到了热兵器时代,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武器装备的质量和数量都呈几何级数增加,制造的难度和消耗的资源都远非过去所能比拟,所以军队作战越来越依赖于国家的整体工业实力和经济实力。强大的工业也允许支撑规模越来越大的军队,我们看到,在冷兵器时代中,一支人数为十万的军队完全可以算得上是庞大的武装力量,但是到了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各主要交战国投入的军队规模都数以百万计,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军队(正规军)的规模曾超过1000万,这绝对是冷兵器世界所无法想象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6132298_1.html/ ]

在 大规模的机械化战争时代,要求从事战争的国家有能力迅速为其庞大的军队提供足够满足作战需要的武器装备和弹药,像二战这样全面的大战,作战物资和装备的消 耗量相当惊人,交战国必须拥有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而国防科技实力决定了军队武器装备的质量、性能和作战效率,进而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

战争说到底是国力的竞争,而国力大体上又包括诸如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政治生命力(国家凝聚力)、国民素质等项构成。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军事实力,在我看来,作为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军事实力大致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①军队的装备水平和部队的训练水平;

②作战理论的水平和指挥官掌握先进理论从事战争的能力;

③国家的国防工业实力和国防科技实力。

第③个因素为前两个因素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也就是说,国家的国防工业实力和国防科技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军事实力的基础性指标。


 

国防工业实力对比

整 体来看,美国的国防工业实力应当是主要交战国中最强大的。如前所述,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已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和经济大国,有数据显示,1940年时美国的 GDP即达到2000多亿美元,遥遥领先于其他工业大国。依托强大的经济,美国同时建立起了世界上生产能力最强也最具活力的工业体系(当然它还是最安全的 工业体系),根据蒂佩尔斯基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的数据,1940年美国钢产量达到2800万吨,居当时的世界之首。

但 是美国国防工业的强大在二战之前基本上没有引起其他世界列强的特别注意,这主要是由于在此之前,美国奉行“独善其身”式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基本上不参与 欧亚大陆上千头万绪的政治纷争,其军事力量总体上属于防御性,平时陆军的规模很小(据载,当时美国陆军只有可怜的10万人,编成4个步兵师、1个坦克师和 1个预备役师,只有300多辆过时的坦克),因此它没有什么机会向其他列强展示其强大的国防工业实力。通过世界贸易,欧洲人经常看到的是美国生产的品种繁 多的民用商品,美国在战前的国际形象颇具商业色彩。譬如在希特勒和戈林的眼里,美国兵不过是一群穿着军服的商人,他们只懂得做生意,却不会打仗。另外,地 理上与欧亚大陆的遥远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美洲以外的人们深入细致地了解和观察美国工业的真实状况。山本五十六曾有机会了解了这点,所以他才主张避免 和美国开战,当战事不可避免后,他又坚持速战速胜的海上战略,要在美国的工业实力还未充分调动起来之前就取得决定性胜利。突袭珍珠港的作战计划就是依托这 样的战略设想而提出并付诸实施的,其核心目的即为通过一次突然的猛烈袭击一次性解决掉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从而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解除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武 装,避免被美国拖入海上消耗战。

然而,当美国参战之后,它那潜藏着的巨大的工业能量被瞬间释放出来,从根本上改 变了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的整体力量对比。有这样一些数据可供参考:到1945年时,美国军事工业已经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余辆,二战期间美国共生 产8万多辆坦克,其中近半数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军用汽车的年生产能力更是达到百万辆的规模。海军装备方 面,1941-1945年,美国共建造了航空母舰(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 203艘;而同期的日本在海军装备上拼尽全力也只建造出航母15艘(也有17艘一说)、战列舰2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63艘、潜艇126艘。

美 国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不仅能够满足自身的战争需要,而且还被大量用来支援同盟国作战,对盟国的物质支援其实早在美国参战之前就开始了。我在《战史笔记》中 就曾经引述过苏德战争期间美英援助苏联的大量军用装备和物资(仅美国援苏的飞机就超过了13000架、汽车超过40万辆),这些物资(尤其是机械化装备) 为苏军取得对德作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当说,美国巨大而不受任何干扰的工业生产能力为同盟国服务是同盟国最终取胜的根本保证。

在 轴心国的高级军事将领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山本五十六外,德国的隆美尔元帅也较早地意识到了美国工业能力对战争全局的影响。所以,他非常看重大西洋潜艇战的 成败(虽然他作为陆军将领对海战没有什么影响力),当大西洋潜艇战在1943年归于失败后,隆美尔开始感到战争的前途暗淡起来了。我们在《隆美尔战时文 件》中读到了他对于北非战争这样的一番总结:“决定北非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就是盟军的物质优势。事实上,自从美国人参战之后,我们对最后胜利的希望就已经 极其渺茫。假使我们的潜艇能控制大西洋,那么也许还有一线希望,因为即令美国人能够生产大量的战车、火炮和车辆,但仍须经过海运始能到达战场上。可是足以 决定战争前途的‘大西洋之战’,不久就因为我们潜艇损失数字惨重而宣告失败。这个事实就是一切胜负的主因:只要是美英运输舰队可以到达的地方,那么我们就 已经败定了。”


在 隆美尔看来,只要美国的强大工业力量能够在某个战场上发生作用,则对轴心国而言,这个战场便再也不会有最后胜利的机会了。战争的实际进程印证了隆美尔的看 法。美国的参战使同盟国对轴心国确立了真正不可动摇的压倒性的物质优势,这在消耗巨大、突出规模效应的二战中是决定性的因素。可惜的是在德国的最高决策层 里,并没有多少人具有隆美尔那样的战略眼光,更没有什么人看重过美国的军事工业实力。所以希特勒对于美国人登陆北非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担心,殊不知,随着 美英肃清北非,轴心国阵营的瓦解已近在眼前了。

 

德国在十九世纪末期超越英国成为欧洲头号的工业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

 

有 一组数据:1932-1938年,德国生铁产量由390万吨提高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增至2320万吨。1933-1936年,德国新建 300多家兵工厂,包括55家飞机厂、40家汽车和坦克厂、70家化工厂、15家造船厂和80家火炮厂。1940年8月2日,德军总参谋长凯特尔要求战时 经济与军备局制订装备180个陆军师的军备计划。到1941年2月,半年之内德国军火生产增加近60%,其中弹药增加100%,坦克增产25%,德国及其 占领区的钢产量达到3180万吨,整个西欧还有4876家工厂为德国生产军火。

 

但隐藏在“辉煌”数字背后的却是二战时期德国工业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首 先,德国工业缺乏足够的原料。后面探讨战争潜力问题时我们将看到,德国拥有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军工生产需要的很多原料德国都很紧缺,这影响到了军工产品 的数量和质量。譬如德国在战争后期生产的喷气式飞机的轮胎材料是人工合成的再生橡胶(因为缺乏天然橡胶来源),但这种人工产品满足不了高速喷气式飞机的起 降需要,在降落时经常发生爆胎的情况。

 

其次,德国严重缺乏石 油等燃料来让它的军工产品充分发挥作用。在严密科学的组织和施佩尔富有创意的领导之下,德国的军工生产在1944年底以前竟然可以维持在相当高的产量上, 前纳粹德国将军冯•梅林津在其所著的《坦克战》一书第二十三章中引述了纳粹德国军工部长施佩尔在向纽伦堡国际法庭作证时说的话:


 

“如 果用数字来说,[德国的]军工生产是很可观的。就拿1944年来说,我可以装备130个步兵师和40个装甲师。就是说,可以使200万人得到新的武器装 备。如果没有飞机轰炸,产量还可以提高30%。整个战争中,我们弹药生产的最高峰是在1944年8月,飞机产量的最高峰是1944年9月;火炮和新潜艇的 生产是在1944年12月。”

 

另据《三联生活周刊》所载《苏 德战争经济学》一文的数据,1944年7月德国武器生产量比1939年扩大5.3倍,飞机厂从1943年的80家增至550家,全年飞机产量39870 架,其中战斗机30511架,是1941年的6.6倍,坦克产量增长33.9%,达到2.7万辆,火炮增加50.3%,达到8.7万门。

 

也 就是说,如果单纯地考察军工生产的产量数字,那么在1944年冬季之前,德国还看不出有失败或崩溃的迹象。然而德国一直没有足够的燃料让这些可观的装备充 分投入到战场上,同盟国的战略轰炸以及境外燃料来源的丧失最终使得德国的军工生产在战争后期几乎失去了意义。从军工厂生产出来的成千上万架的飞机、数千辆 的坦克、为数众多的潜艇都只能如废铁一样摆在地面上或泊在港口里,因为没有燃料可供它们前往战场。

 

关于德国缺乏石油等原料的情况在后面探讨主要交战国自然资源的部分还将提到。

 

再 者,德国的战时工业生产无法像美国那样在完全不受干扰和破坏的环境中进行。诚如我在《战史笔记》中曾引用过的那样,施佩尔坦率地指出,自从1944年5月 以后,德国的燃料工厂已成了盟国空军集中攻击的目标。此后,德国失掉了90%的燃料,这才是真正的大灾难。施佩尔指出:

 

“敌人飞机的轰炸使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武器生产再多也无济于事,因为新式坦克和喷气飞机没有燃料是没有用的。”(见冯•梅林津所著《坦克战》第二十三章)


 

如 果我们比较一下轴心国和同盟国军工生产的总体环境,就会看出一个巨大的差别,德国和意大利的工业目标在战争中后期一直处于同盟国战略空军的打击范围之内, 经常要遭受持续不断地轰炸,这对军工生产和运输都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重大破坏;相反,主要是由于地理上的原因,美国本土依仗两个大洋的阻隔远离轴心国武装力 量的打击范围,其工业设施和生产活动不会受到丝毫的影响,可以长期处于满负荷的安全运转状态。同样,苏联广袤的纵深地区(如乌拉尔山脉以东)也不在纳粹德 军的打击半径之内,英国内地(西北部)的工业生产由于德国空军战斗机作战半径小而有幸免遭德国轰炸机轰炸,而且德国轰炸机本身的载弹量普遍不足,难以对英 国的工业设施造成毁灭性或实质性的破坏,英国的军工生产能力在战时基本上可以保证不遭到实质性的削弱,甚至还能够明显地得以提升。再加上同盟国占据着空中 优势,所以,同盟国的军工生产的主要部分处于非常安全的状态。安全环境的差异势必直接影响军工生产的效率和成本,而这点对于一场长期的全面战争来说极为关 键。

 

到了战争的末期,尤其是进入1945年之后,德国军工生 产体系在同盟国空军的狂轰滥炸和陆军的不断推进之中终于土崩瓦解,不再有能力支撑德军的作战。而同时期的同盟国军工生产却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也就是说, 和总的战争形势一样,德国的军工生产是一个逐渐被削弱直到最终垮台的过程,同盟国则是越打越强。

 

苏 联的工业体系在二战中也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众所周知,十月革命之后的苏联用了不太长的时间就把一战时虚弱的俄罗斯改造成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根据朱 可夫在其《战争回忆录》中提供的数据,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的钢产量为1830万吨。这个数字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仅次于美国和德国。

 

不 过很多人以为二战中苏联的工业都集中于西部地区,并且在1941年德军的悍然入侵中被大部占领和摧毁。实际上,斯大林早在二十年代后期起就开始了国家工业 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他早已经意识到在自己国土的东部纵深建立强大工业区的深远意义,当希特勒上台后,面对咄咄逼人的纳粹德国,这种工业重心调整的必要性就 显得更加突出。

 

关于苏联在1941年时的重工业布局,英国人艾伯特•西顿在《苏德战争1941-1945》的第三章里有过介绍:

 

“除 了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周围的大工业区以及乌克兰和顿涅次盆地上的大工业区外,在乌拉尔山脉和亚洲还有一些工业区。乌拉尔山脉的工业区是以彼尔姆、斯维尔德洛 夫斯克和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三点为中心向外发展,全长达数百英里。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的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托木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布拉茨克直到贝 加尔湖附近的伊尔库次克一带,都有大型联合企业。在靠近阿富汗和中国边境的阿什哈巴德、撒马尔罕、塔什干和阿拉木图等地也兴建了重工业。然而,西方世界在 1941年却不了解这些详情。苏联重工业的重心正在向东转移而且从1928年就开始了。


 

苏联元帅朱可夫在其《战争回忆录》中印证了西顿的记载:

 

“从 军事观点来看,党关于加速发展东部地区工业,建立机器制造、石油加工和化学等部门的第二套企业的方针,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在这里建设的高炉占全部新建高 炉的四分之三,在伏尔加河和乌拉尔之间建立了第二个巨大的石油基地,在外贝加尔、乌拉尔建立了冶金工厂,在中亚细亚建立了大型有色金属厂,在远东建立了重 工业,建立了汽车装配厂、制铝联合厂、轧管厂和水电站。战争期间,这些企业加上迁来的企业,把我国东部变成为保证抵抗和粉碎敌人的工业基地。”(见《朱可 夫元帅战争回忆录》(1983年版)第九章)

 

尽管表面上看, 苏联西部的工业在战前仍然支撑着国家的经济基础,但是东部工业区的存在为苏联提供了宝贵的战时工业储备,为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遭受重大挫败后继续抵抗德军 提供了后续的支撑力。当德军以闪电般的速度攻入苏联、苏联在三个月的时间内丢失了西部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相当于英法两国国土面积之和的两倍) 时,斯大林大大加速了重工业东迁的工作。工业东迁是苏联战时动员的重要措施,根据《三联生活周刊》所载《苏德战争经济学》一文的数据,到1941年下半年 苏联从西部搬迁了2593个工业企业的设备和大量物资。1942年5月,基本完成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企业的转移,第二阶段又疏散了斯大林 格勒和北高加索等南部地区企业。不少内迁企业平均不到两个月就在新址开始运转,有些甚至在中途或露天就部分开工。到1942年夏,苏联完成了国民经济战争 转轨,有1200家东迁的工厂和850家新建工厂投产,东部地区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40年的28.4%上升到70%。1944年,苏联飞机年产量达到 40300架,坦克28983辆,火炮122500门。

 

有数 据显示,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但其中有近7万辆在战争中被德军击毁)、82.5万多门火炮和迫击炮,苏联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英 美的外援及时补充了这些损失。飞机生产方面的数字我们在前面分析主要交战国的空军实力时已介绍过,数字超过13万架之多。平均计算,苏联在苏德战争期间平 均每年要生产出2.7辆坦克、近2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34250架飞机,还不包括数量更为巨大的军用车辆、轻装备、弹药等必要的军需物资,毫无疑问,这 个数据反映出了苏联非常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

 

但如果我们把 1944年苏德双方在陆军主战装备方面的产量(前面已列举)进行一番对比就会发现,两国的差距并不很明显,苏联方面的数量优势微弱,尤其是在坦克和飞机的 数字上更是接近。这一现象表明德国的战时工业生产能力绝不在苏联之下,何况苏联取得的生产成绩还是建立在德国根本无法企及的资源优势和安全环境的基础上。 但如前所述,德国生产出的装备由于燃料的匮乏和陷于瘫痪的交通无法大量运往战场发挥战斗力,而苏联则可以不受制约、最大限度地使用它的装备进行作战,这也 是为什么在苏德战争的中后期,苏军投入到战场上的装备数量总要远远超过德军的主要原因之一。

 

英 国的情况较为特殊,它是老牌的西方工业列强,拥有较强的工业制造能力。但是在二战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的主要战场局限于海上和空中,因为它只需确保自 己在海上和空中的相对优势,就可以自保,因此其工业生产的重心自然倾向于海空装备方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1943年7月登陆意大利以前),英国对德作战 的陆上战场仅限于北非,而北非对德国来讲只是个很次要的战区,德国投入到这个战场上的兵力非常有限(大部分时间里只有4个不整齐的师),所以英军的陆上压 力较小,陆军装备的需求量不是特别大,其生产在三军装备生产计划中并不占有优先的位置。总的来讲,英国具有很强的工业生产能力,但是这种能力严重依赖于海 外资源的大量输入,在这方面,来自美国的援助和英帝国众多海外殖民地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日 本在二战中表现出来的工业生产能力只能算是中等水平,这须用比较的方式才能直观地体会到。譬如日本的飞机生产量只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略强。数据显示:日 本的车辆生产在顶峰时为1941年的47901辆,而美国在1943年的汽车生产量却达到了621502辆。1941-1945年,日本只生产了604门 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火炮和70至105毫米口径火炮6512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重炮7803门,其他中型口径火炮27082门。 1941-1942年,日本只生产了1065辆中型坦克(需要指出的是,二战中日本装备的主战坦克普遍轻薄,日本自己称为“中型坦克”的坦克实际上只相当 于其他主要交战国的轻型坦克,譬如日本在战争期间生产装备并投入实战使用的最重的坦克不过15吨重,而同期德美苏英等国的中型坦克全重都已超过30吨,而 像德国装备的“豹”式中型坦克全重甚至已经超过40吨)和1024辆轻型坦克,而美国却生产了24997辆中型坦克和4052辆轻型坦克。海军装备的生产 量对比前面已经介绍过。总体来看,日本的国防工业生产重心侧重于海军,其空军和陆军的装备生产能力相对较弱。

 

最 致命的是,日本比德国还缺乏资源,几乎所有的战略物资均要依靠进口。一旦日本失去制海权,其海外原料的输入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到了战争的后期,原料的输入 几乎完全断绝),这将直接影响到军工生产能否维持下去。日本的整体国防工业基础与美、英、德、苏相比本来就存在着差距,自然资源状况也不及上述四国,因此 战时的日本虽全力生产,也无力改变战场态势。当美国人掌握了太平洋战场上的绝对制海权和制空权后,日本的工业体系便在严酷的封锁和令人窒息的战略轰炸中不 可避免地走向崩溃。

 

意大利二战时的工业显得非常的脆弱,战争 的实际进程表明,它甚至没有能力满足本国军队的基本作战需要。尽管墨索里尼对外把意大利吹嘘得无比强大,但事实上,倘若没有德国有力的军事援助,意大利恐 怕早在1940年底其北非殖民地被英军轻易扫灭之时即已经崩溃了。我在《战史笔记》的第八部分中曾经引用过蒂佩尔斯基希的介绍:1940年意大利武装力量 的武器装备十分缺乏,且陈旧不堪,当时在亚平宁半岛、撒丁岛和西西里岛的59个两团制意大利师中,由于武器装备不足,只有20个师达到战时编制的70%, 另20个师只达到50%。如要进行总动员,一切都缺乏,陆军甚至无法让所有后备人员穿上鞋子。

 

整个战争期间,意大利的工业生产能力太小、财力不足,其武装力量不得不依靠德国的物资和装备的援助才能维持作战,因此我认为,意大利的国防工业实力在主要交战国中显然是最弱的。

国防科技实力对比

 

国防科技实力的直观体现就是军事装备的质量和性能,因此对主要交战国科技实力的比较只要观察一番它们在战争中的军事科技成就就可一目了然了。在这方面德国似应排在首位,我们只需列举一下二战时期德国取得的一些国防科技成就就可以说明问题了:


 

(Ⅰ) 陆军主战装备领域,德国先后生产出的“豹”式、“虎”式坦克在当时都属于具有领先设计理念和最强大攻击力的陆战装备。据说,库尔斯克会战之后,视察过德国 “虎”式坦克的苏军元帅朱可夫曾坦率地指出:“希特勒的确有理由认为他只靠这种坦克就可以赢得这次战役”。朱可夫看到的坦克准确地讲是“虎1”型,该坦克 全重超过了56吨,装备着威力巨大的88mm炮,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的对手,它那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在战争中“虎1”式坦克击毁了大量 的盟军坦克和其它装备,在对手心中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这种坦克曾创造了在3900米的距离上击毁苏军T-34坦克的纪录, 足见其攻击火力之凶悍。除了“虎1”,德国在战争后期还生产出了更加强大的“虎2”型坦克(又称“虎王”),“虎王”坦克全重竟然接近70吨,装备一门二 战期间德军坦克火炮中威力最大的KwK 43/L71型88mm加农炮,它能在2000米的距离上直接击穿美制M4“谢尔曼”坦克的主装甲,不仅是“谢尔曼”坦克,它几乎可以击穿二战中盟军所有 型号的坦克,但这种坦克产量太小。

 

“豹”式坦克原是德国针对 苏军T-34坦克而设计的对抗性装备,但其性能已全面超越T-34,该坦克的设计非常先进,具有现代理念,制造工艺也十分精细,豹式还是最先安装主动红外 夜视仪的坦克,开创了坦克夜战设备的时代。“豹”式坦克被认为在性能上超越同时代盟军各型同类坦克。甚至它的敌人——苏军曾给“豹”式坦克以高度的评价, 把缴获的“豹”式坦克被作为一种奖励交给最好的坦克乘员使用。在1944年,为能更好利用缴获的“豹”式坦克,苏军还印制了俄语版的“豹”式坦克手册,分 发给驾驶它的坦克手。法军将缴获的“豹”式坦克一直使用到20世纪50年代,此外,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在战后使用过“豹”式坦克。“豹”式 坦克对未来战后西方坦克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世界兵器史上第一种现代主战坦克。当今德国国防军所装备的主战坦克命名为“豹II”坦克,这可以 视作是对二战时期德军“豹”式坦克的充分肯定。

 

基于“豹”式坦克,纳粹德国后来还发展出成功的变形车——“猎豹”坦克歼击车,该车成为“二战时期最优秀坦克歼击车”,火力堪与“虎2”坦克相比,装甲防护也超过了“虎1”式,再加上同豹式一样出色的机动性,成为德军最有力的反坦克武器。

 

德 军装甲兵器普遍具有制造精良、工艺精细的特点,这反映出德国在装甲武器装备的设计制造方面居于全球领先地位。但是这些性能出众的德国装甲战车存在着共同的 致命缺陷——生产成本过高、结构工艺复杂、维修保养困难,这就造成了它们无法进行大批量的生产,数量的严重不足,再加上投入战场的时间偏晚,使它们无法从 根本上扭转战局。尤其是对于资源稀缺的德国来讲,这些王牌装备的前述缺陷就显得更加致命。

 

(Ⅱ)海军装备领域,德国虽然没有时间和条件建设出一支强大的水面舰队,但是即使在其建成的屈指可数的几艘大型水面战舰身上,仍然可以看到德国军工展现出的一流制造工艺和技术水准。

 

以 “俾斯麦”号为例,这艘战争期间建成的战列舰引起了英国的极大恐慌,在我的《战史笔记》中可以读到,英国为了能击沉它,调集了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的众多“王 牌”战舰(包括航空母舰)对“俾斯麦”号展开了全力围追堵截,轮番攻击,付出了惨重代价之后才达到目的。仅仅为了一艘战舰,号称头号海上强国的英国何以要 不惜血本地加以打击呢?这恰恰说明了“俾斯麦”号的强大,据说,“俾斯麦”号的指挥官在出港时曾傲慢地声称:“英国海军没有一艘军舰能和我们匹敌,也没有 任何一艘大型军舰能够在我们的炮口下幸免!只要‘俾斯麦’号一旦出现在大西洋上,英国的运输就将中断,英国人将困死在孤岛上!”如此豪言当然有夸大之词, 但从实战中可以证实,“俾斯麦”号战列舰的确配得上“二战时期最精良的战舰”的称号,它做工精良、结构设计科学、火力强大、生存力强,体现了高超的造舰科 技。在著名的围歼“俾斯麦”号的海上战例中,英国曾引以为荣的巨大的“胡德”号竟然在几分钟之内就被“俾斯麦”号精准而凶狠的火力送入海底。另一艘英国战 列舰“威尔士亲王”号也身负重伤,不得不退出战斗。最终,英国皇家海军费了九年二虎之力,集中绝对优势的海空兵力才终于取胜,有记载说,“俾斯麦”号在失 去动力、被英国舰队围攻时中了七百多发炮弹都还没有沉没。可以设想,如果德国多几艘“俾斯麦”号的话,英国海军的制海权恐怕就岌岌可危了。


 

另 外,在潜艇的制造方面,德国生产的潜艇算得上是二战时期最优秀的潜艇了。它在大西洋上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以及在同盟国阵营中引发的恐惧和忧虑充分说明了 这点。而战争后期,德国生产的新式潜艇更有能力成为可以扭转战局的利器,只不过由于为时过晚和资源匮乏而未能发挥太大作用。

 

(Ⅲ) 空军装备领域,喷气式飞机的成功开发和使用让纳粹德国在空战装备的研发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关于这点,我已在前面分析主要交战国的空军实力时作过介绍。需 要补充的是,除了众所周知的Me-262,德国还曾生产出一种称为“乌鸦”的战斗机,其官方编号为Ta-183,1944年完成样机,是世界上第一架后掠 翼喷气式战斗机。它的机载武器为四门30mm机炮外加500公斤航空炸弹。飞机最大航程990公里、最大速度950公里、最大升限14000米(这些数据 都是当时的盟军飞机所无法企及的)。虽然“乌鸦”战斗机没有参加过实战并且貌不惊人,但它成了在5年后的朝鲜战场上名震天下的苏联米格15“比斯”型战斗 机的前身!

 

(Ⅳ)新式兵器领域,导弹武器的诞生也深深打上了德国印记,是德国科学家把人类战争带入了远程制导时代,V-1和V-2导弹分别成了现在为我们所熟悉的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的鼻祖,战后,这两种导弹又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发展各自导弹火箭武器的基础。

 

无论是导弹,还是喷气式作战飞机,都是绝对具有革命性的武器种类,直到六十余年后的今天,这两种兵器仍然是各国武装力量的核心装备。而战后两个超级大国(美苏)的导弹航天事业和喷气式飞机计划的发展也都是建立在对纳粹德国相关技术的直接吸收的基础之上。

 

(Ⅴ) 核武器开发领域,德国在战前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从某种角度上讲,世人实在应当感激希特勒,如果不是他愚蠢的反犹政策以及对核物理学的轻视,则纳粹肯定 会首先掌握原子弹技术。1938年,德国人就发现了核裂变,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德国将率先造出核武器。但是纳粹的反犹政策迫使许多出色的德国科学人才 离开德国,为其他国家(主要是美国)效力,其中就有大名鼎鼎、在科学史上占据显赫地位的“巨匠”爱因斯坦,这导致了纳粹本土缺乏核物理人才。再加上盟军对 纳粹核计划的破坏等原因,才终于没有让希特勒代表的邪恶世界第一个握有毁灭性的核武器。

 

(Ⅵ) 科技人才领域,德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出类拔萃的一批顶尖的科学家,包括冯•布劳恩在内的众多科学人才为德国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科技强国奠定了牢固的智力基 础。前面列举的那些国防工业成就无一不是德国科技人才的工作成果。德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优势也被同盟国充分注意到了,他们决定一有条件,就尽力掠取德国诱 人的科技成果和宝贵的科技人才。1945年初,一支美国突击队突入德国,俘获了德国第一流的火箭专家布劳恩等130名火箭高级技术人员及大量的V-2导 弹,这些人被运到美国,成了美国国防高科技领域的核心人才,并且确实为美国科技的突飞猛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苏联自然也不会甘居人后,它在战争末期也从德 国的导弹基地带走了数量庞大的实物和技术资料。


我 个人的感觉是,美国的国防科技实力在二战中除了原子弹计划(“曼哈顿工程”)外,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成就。但即使是美国人引以为荣的“曼哈顿工程”,也大量 地吸收了其他国家(尤其是来自欧洲国家)的科技人才,来自德国的爱因斯坦对于美国核开发计划的重要作用尽人皆知。总体而言,二战之前世界科技研究的中心还 是在欧洲,欧洲也是当时顶尖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区。

 

但无论如何,一个成功的“曼哈顿工程”已经足以将美国的科技地位提升到相当高的位置,毕竟,研制核武器本身就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和工业实力很具水准,因为核开发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小范围工程项目,它的成功有赖于许多相关工业和相关科技的有力支撑。

 

提 到英国在二战中的国防科技成就,人们很容易首先想起来的恐怕就是在不列颠战役期间大显神通的预警探测设备——雷达。的确,连英国人自己也承认,如果没有雷 达的有效运用,英国是打不赢不列颠战役的。当然,不仅在防空领域,在海战场和空中战场上也大量装备了雷达探测装置用于水面作战和反潜。雷达在战争史和兵器 史上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喷气式飞机和导弹,它同样是一件革命性的军事装备。雷达提供的远程实时探测、早期预警、目标识别、方位判断能力已成为部队作战所必 需的基本条件,雷达使人类第一次有可能摆脱生理视觉的局限来进行远程监测和目标信息采集,这种探测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的样式。直到今天,雷达仍然毫无 疑问是最基本的探测手段。

 

除了雷达,英国人开发出的另一种水 下目标探测装备也同样关键,那就是声纳。出于对一战中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给大英帝国造成的恐慌,协约国在1917年就成立了“协约国潜艇探测委员会”, 专门研究寻找对抗水中隐蔽的潜艇的技术对策,战后英国继续投入巨资研制,利用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物理特性开发潜艇探测装备。终于在30年代初期使声纳技术 达到实用阶段。到1935年,就已经有半数的英国舰只装上了声纳。这一技术为同盟国最终击败德国潜艇战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苏 联当然是工业大国,但也必须看到,二战期间,苏联在尖端国防科技领域和德美等强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它并没有制造出具有很高技术含量、在兵器史上具有革命 意义的武器装备。在战争中人们对于苏军印象最深的是它巨大的规模和顽强的战斗力,它在主战重装备方面唯一引起人们注意的莫过于T-34坦克了。但是这种坦 克在综合性能上与其他国家的同类坦克(如德军“豹”式坦克、美军M-4谢尔曼式坦克)相比并不占优。T-34坦克的特点在于机动性好、性能可靠、结构简 单、易于生产,全重也大大小于“豹”式,可以被大量的生产和投入使用,据统计,战争期间,苏联总共生产了超过50000辆的T-34,和美军M-4谢尔曼 式坦克一道,成为二战中产量最大的坦克。在东线,正是漫山遍野、如潮水般冲击的T-34坦克淹没了性能上远比它强大但数量有限的“豹”式和“虎”式坦克, 并最终淹没了孤傲的第三帝国。从某种程度上说,T-34坦克成了二战苏军的形象代表。

 

二战时期的日本谈不上是一个科技大国,它的最终失败根本上讲当然要归因于国力不济,但科技实力上的弱势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这点连日本的战争研究者也是认可的,日本战史专家杉之尾宜生在其所撰写的《二次大战日本战败的原因——从军备研发的观点》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


 

“大东亚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两国[指日美两国]在国力与军力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在物质力量上的差异。换言之,即是在科技力量的差异。这显然是从结果所呈现的事实,而且是无庸置疑的。”

 

但 是在文中,作者认为日本在军事科技运用上的落后并非是由于一流科技人才的缺乏,而是缺乏一个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科技人才智力成果的组织机制。在作者看来, 最能生动体现二战时日本与美国的国防科技落差的事例莫过于马里亚纳海战了。这场海战被美国人戏称为“马里亚纳猎火鸡大会”(也有译为“伟大的马里亚纳火鸡 射击”的),当时企图先发制人的日本机群意欲攻击被发现的美国舰队,却没有想到其行动早被美军新式雷达系统发现,于是,日机的“奇袭”变成了美军以逸待劳 的“屠杀”,让我们读一读杉之尾宜生先生对这场因科技落差而导致的空中“火鸡猎杀”的简要记载吧:

 

“九 月三十日,美军机动舰队的旗舰之一列星顿号(USS Lexington)的雷达,已经发现一架日军的大型战机位于前方两百公里左右并向前移动。这时的列星顿号航空母舰已装备了能侦察来袭敌军战机的各式雷达 系统,包括用来侦察来自水平方向敌机的SC雷达,侦察飞行中敌机的SM雷达,与防空大炮相连以击落敌机的马克二型(MARK II)雷达,以及用来寻找海上敌舰的SG雷达,并已准备攻击。根据雷达系统所提供的精准信息,450架的[美军]‘地狱猫’机队展开了出人意表的攻势,日 军战机也一架架地被击落。那些打在日军机舰的子弹都设有‘可变式定时引信’。

 

‘可变式定时引信’是一种能在15公里的范围内,使用雷达波以在目标物的近距离爆破的设备。由于这种设备,让日军失去了第一战机队的244架,以及第二战机队的82架飞机。换言之,总共326架战机之中,日军就损失了230架飞机,与395位飞行员。”

 

日军竟然没有意识到美军居然装备有那样强大的雷达探测系统,因为当时的日军舰队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作战方法训练的。这种传统训练仍旧依靠以人眼为基础、辅以光学望远设备来探测远距离目标。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不止一次地吃了雷达的大亏,但却无力在这方面追赶上美国的水平。

 

意大利的国防科技实力在二战中几乎没有任何展示。


 

综合分析,我对于二战各主要交战国的国防工业实力和国防科技实力由强到弱的排序是:

 

第一档次:德国。

 

第二档次:美国、英国。

 

第三档次:苏联、日本。

 

第四档次:意大利





==========================================================
德国之声网站2014年1月6日消息,德国经济研究机构IW日前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自1995年以来中国所占世界比重大幅提升,达到24.4%,超过了美国的19.9%。

而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近日在《人民日报》撰文:2014年,中国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仅仅增加值就在世界占比达到20.8%。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资料:目前中国工业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近年,中国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1847亿元,比1995年增长33倍,年均增长21.6%;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08%,比1995年提高1.51个百分点。

从2010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发电量、能源消费双双超越了美国。美国在这两个宝座上已经坐了100多年了,双双超越是多么伟大的成就!这是个标志性事件,比GDP超过日本的影响更为深远。中华帝国真的来临了!

一、工业产品数据:

1、 中国汽车产量2372.28万辆,销售量2349.19万辆,同比增长7.3%和6.9%。
超过世界总产量的25%;远远超越了美国创造的新车销售1750万辆的历史最高纪录。
2、船舶产量:造船完工量656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4.6%,占世界总量的为41.9%;
新接订单量752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90%,占世界总量的48.5%;
手持订单量19291.5万载重吨,占世界总量的40.8%;
其中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所占世界份额均比2009年有较大提升;
出口额首次突破400亿美元,同比增长42.07%。
3、工程机械产量: 590亿美元,同比增长20%,占世界总产量的43%(工程机械: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起重机、混凝土泵、叉车、压路机等)
4、计算机产量:2.46亿台,同比增长35%,占世界总产量的68%,份额比2009年提升8个点;
5、彩电产量:1.18亿台,同比增长19.5%,占世界总产量的50%,份额比2009年提升2个点;
6、 冰箱产量:7300万台,同比增长23%, 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份额比2009年提升5个点;
7、 空调产量:1.09亿台,同比增长35%,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份额比2009年提升10个点;
8、手机产量:9.98亿部,同比增长61%, 超过世界总产量的70%;份额比2009年暴增20个点;
9、洗衣机产量:6100万台,同比增长21%, 占世界总产量的44%,份额比2009年提升4个点;
10、微波炉产量:6800万台,同比增长12%, 占世界总产量的的70%;
11、数码相机产量;8200万台, 占世界总产量的65%;
12、数字电视机顶盒:1.5亿台,占世界总产量的73%;

二、基础工业数据:(2012)

1、粗钢产量: 6.27亿吨, 同比增长9.3%,占世界总产量的44.3%,超过第2-第20名的总和;
2、 钢材产量: 7.98亿吨,同比增长14.9%
3、 水泥产量: 18.68亿吨, 同比增长15.53%,占世界总产量的60%;
4、 电解铝产量:1565万吨, 同比增长21.4%, 超过世界总产量的65%;
5、 精炼铜产量;457万吨, 同比增长10.6%,占世界总产量的24%;进口429万吨,消费当量达880万吨,超过世界总产量的50%;
6、 煤炭产量: 32.4亿吨, 同比增长8.9%, 占世界总产量的45%;
7、 原油产量: 2.02亿吨, 同比增长6.9%; 进口2.39亿吨,同比增长17.4%;表观消费量达4.39亿吨;
8、 乙烯产量: 1418.9万吨,同比增长31.7%,世界第二(美国第一);当量消费2400万吨,自给率约为59%;
9、 化肥产量: 6740.6万吨,同比增长5.6%, 占世界总产量的35%;
10、塑料产量: 5550万吨, 同比增长20.9%, 占世界总产量的20%;
11、化纤产量: 3090万吨 , 同比增长12.44%,占世界总产量的42.6%;
12、玻璃产量: 6.3亿重量箱,同比增长10.9%,超过世界总产量的50%
三、基础设施数据:
1、电力:新增装机容量9118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9.62亿千瓦(美国为10亿千瓦),同比增长10.07%;
2、发电量:42065亿度,同比增长13.2%,占世界总发电量的22%,首次超越美国(美国2010年约为41100亿度),跃居世界第一;
美国在这个位置上已经坐了100多年了,发电量超过美国是个里程碑的标志;
3、公路: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0.5万公里(含高速),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98.4万公里;
新增高速公路8258公里,总里程达到7.41万公里(美国9万公里);
4、铁路:投产新线4986公里,其中客运专线1554公里;
投产复线3747公里;
营业总里程达9.1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其中高速铁路8358公里。
5、能源:一次能源消费量为32.5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首次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这也是个里程碑的标志。
四、轻工产品及其他:
1、纱产量:2717万吨,同比增长17.5%,占世界份额的46%;
2、布产量:800亿米,同比增长6.2%
3、黄金产量:340.876吨,同比增长8.57%,世界第一;
从纱产量、布产量的增长率来分析,中国在世界纺织品的份额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五、2009年中国农业数据汇总
2009年世界总人口为67.8亿,中国人口占世界比例为21%。
从数据上看,中国的膳食比例应该是世界上最合理的。
1、粮食产量5.31亿吨,占世界份额的24%;
2、肉类产量7642万吨,占世界份额的28%(猪肉、牛肉、羊肉、禽肉);
3、禽蛋产量2741万吨,占世界份额的45%;
4、牛奶产量3518万吨,仅占世界份额的5%(差距很大);
5、水产品产量5120万吨,占世界份额的40%;
6、蔬菜产量5.7亿吨, 占世界份额的50%;
7、水果产量1.95亿吨,占世界份额的18%;
8、油料产量3100万吨,占世界份额的7.5%(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9、白糖产量1200万吨, 占世界份额的7%
六、工程机械产量: 590亿美元,同比增长20%,占世界总产量的43%(工程机械: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起重机、混凝土泵、叉车、压路机等)

如今的中国,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超过221种。工业产值已是世界第一,是美国的1.23倍,制造业产值是美国的1.4倍,

能自主生产所有军火,有世界前三的核武器,世界上能同时研制二型隐身战斗机的国家只有中美两国,有自己全球定位系统的国家只有中美俄三国,能生产 093/094,052D/054,J10/J11,ZTZ99G等一系列先进武器装备,能生产世界上最快的巨型机,能载人航天、太空对接,能蛟龙入海、 嫦娥奔月, 能生产世界上一半的钢铁、世界上一半的船舶,世界上25%的汽车。目前每年新装备的战斗机、军舰、坦克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2011年卫星发射数量超过美国,仅次于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位。所以说中国是名幅其实的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看看美国:奥巴马涉华言辞:2010年第一次国情咨文中他强调,中国拥有最快铁路列车和生产清洁能源产品的新工厂,并大声疾呼“不接受美国沦为第二名”,与中国竞争意味浓厚;
到了2011年,奥巴马的心态转为承认中国在某些领域的领先地位,颇有以“中国为榜样“,向中国学习的意味;
而这次奥巴马标榜对华贸易救济案的数量以及宣布成立针对中国的新机构,显现其对华贸易态度趋于强硬,并付诸实际行动。

与前几任总统相比,也能看出明显不同。过去,中国出现在美国总统国情咨文中经常是被“教训”、“教育”甚至“帮扶”对象,如1999年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就曾居高临下地说:“要帮助中国融入世界”,2008年小布什也声称要“帮助”中国更好地利用清洁能源!
但到了奥巴马时已无这样的高姿态,他甚至还担心美国落后于中国“沦为老二”,就连布什声称要帮助中国的清洁能源领域,奥巴马也一直担心落后于中国!

2013年中国机械工业(非汽车)主营业务收入十强企业名单

序号 企业名称 省市 主要产品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1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 农业、林业、地质、工程机械 23615932

2 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 内燃机,内燃机配件,汽车及配件 10036464

3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 起重、铲运、混凝土、挖掘机械 9302287

4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 上海市 电站设备,电梯,机床,机械设备 9257000

5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省 工程起重、混凝土、工程挖掘、路面机械 7575734

6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省 混凝土机械,挖掘铲运机械,起重机械 7224984

7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省 发电设备 4520599

8 盾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省 制冷配件,新能源 4362696

9 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 广西区 柴油机 3651764

10 新疆特变电工集团有限公司 新疆区 变压器,电抗器,电线电缆,硅棒 3533083

2013年中國GDP是9.46萬億美元,日本是4.89萬億美元。而中國工業產值佔國民生產總值的43.9%,日本工業產值佔國民生產總值的 27.5%,按照此比例和汇率计算:中國的工業產值是4.15萬億美元,日本的工業產值是1.344萬億美元。中國工業產值是日本的三倍。
然而,按購買力平價計算(舉個例:一雙筷子在日本的售價可能是中國的兩倍),2013年中國PPP是16.16萬億美元,日本是4.62萬億美元。按上述比例計算,中國的工業產值是7.09萬億美元,日本的工業產值是1.27萬億美元。中國工業產值是日本的5-6倍。

總括而言,中日實體經濟上,按匯率計算中國是日本的三倍,按真實購買力計算中國是日本的五至六倍。


======================

总体而言,中国的工业实力已经超过了美国,弱项主要是国防科技实力、能源和原材料独立。

中国应该尽快完成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实现能源和原材料供应无忧,尽快掌握先进的国防科技实力,保护本土不受美国轰炸,然后建立强大的远程投送能力。如果能实现以上两点,中国应该可以较为随心所欲的修改国际秩序。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