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代,我也曾手抄过两三本书……

来源: 2016-02-11 19:21:20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我的情况同南国铁树的不一样,父母都没有文化。不仅如此,周围的邻居也都是下层普通百姓。虽然地处特大都市的市中心,上只角中的上只角,但老式楼房中家家户户非常拥挤地比肩而居。三教九流应有尽有,就是没有老九,父母们都不会主动鼓励儿女勤奋读书。所以课余时间,孩子们都热衷于聚在一起玩耍。

       也许有一种叫做天性的东西在我胸中骚动,玩耍之余,我总感觉生活中缺少一些什么,好像有什么事情等着我去做而我并没有去做。有一天,我在邻居家里看到一本64开本的厚厚的《新华字典》,不禁爱不释手,于是常常借来长时间的翻阅。后来竟萌生要将整本字典抄下来的念头,而且真的这么去做了。我按照字典的体例、字体的大小比例、字迹的粗细不同,一字不落地一丝不苟地抄写。

       当我抄了很大一部分的时候,我那只有周末才回家的大哥有一次看到我在抄字典,就说抄这个有什么意思,要抄就要抄有点意义的东西。于是他就拿出一本自己珍藏的《唐代散文选注》让我抄,并要求我同时一定要背诵里面的文章。我说我连看都看不懂,背下来有什么用。他说现在感觉没用,但以后一定会大有用处。于是,我就一边抄写,一边背诵,一遍一遍地反反复复背诵,直至里面很多文章脑子想都不用想就能无比流畅地背下来。

       就这样,我喜欢上了文学,并想长大了以后当个文学家。我那时候的思维特别的单纯和幼稚,竟可笑地认为一个人只要想当个什么家,长大后就一定能当成。所以那时令我大惑不解的是,当文学家那么美妙,为什么其他孩子竟都没有这个念头。我的雄心因此不可遏止地膨胀了,不仅想当个文学家,还想当那时我所能想得到的其他各种各样的家。我将所有这些家的头衔写入我了的计划,打算以后一步一步地去实现,头衔之多堪比现在的那些爱显摆的人在自己的名片上所印的。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我大哥的藏书中有一本王力的《诗词格律》。阅读与消化这本书需要花很长时间,而且之后还需不断地回过头去翻阅它。我不想无限期地将我哥哥的藏书据为己有,而且当时也没有地方可以买到这本书,所以就将这本书抄了下来。这样,在我的一生中,一共抄写了两本半书。《新华字典》的抄本因后来没有什么用处早就给我自己搞丢了;《唐代散文选注》陪伴了我许多岁月,现在却不知所踪,再也找不到了;幸存下来的只有王力的《诗词格律》这个抄本了,由于其特殊性,可以说已经成为我最珍贵的所有品了。下面以照片为证:

 

这是现在唯一留下的一个手抄本

我将书中每一个字都抄了下来,格式也尽量按照原书

黑体字也一丝不苟地按照原书抄录

字写得很稚嫩

 

多余的话

       抄写书籍这种特殊的记忆,在那个年代生活过的不少网友可能都有。现在科技和文化发达了,抄写书籍这种事再也用不着去做了。现在不仅公开出版的书籍应有尽有,而且互联网上有着无数书籍可供在线阅读或全本下载。除了一些学术性强不怎么畅销的图书,本人基本不买书,只在电脑的收藏夹上收入了各个网上图书馆。

这是我近年来所收藏的数量非常有限的哲学、历史总论方面的书籍

 

       现在甚至做笔记的事也要比以前不知要方便多少倍。年幼的时候,总是看到我大哥在家里抄啊抄啊,后来这种事我自己也没少做。现在好了,我只需将网上整部书复制在文字处理软件上,然后一边阅读一边删除不想保留下来的部分,而所有被保留下来的部分就是读书笔记了。有些书网上没有,必须读印刷版的,我就用扫描笔做笔记。有些书是直排版,就无法扫描了,我只好老老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打。为了打字的方便,我特地买了一块书立板。但这最后一种情况很少碰到。

这是我大约花200美金买来的扫描笔

这是我大约花2美金买来的书立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