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激励了几代人的老歌 (图)

来源: 2006-06-25 20:17:49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红色音乐经典之《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故事片《上甘岭》插曲)乔羽词刘炽曲最朴实无华的语言,最真挚深沉的情感,加之优美动听的旋律,这首歌是中华儿女歌颂自己“美丽、英雄、强大”祖国的真实心声。 《我的祖国》这首歌是F大调,4/4拍,它由主部和副歌两部分组成,前奏和过门用的是副歌后两句的曲调。主部和副歌积肥三段歌词,主部先由女声合唱,反复时由女声领唱,曲调极其优美、婉转、亲切感人,前三个乐句拉得较宽,最后,一个乐句,把两句歌词连在一起,显得紧凑,推出一个小小的高潮,第一段歌词带有沉思的意境,表现志原军战士对祖国和故乡的怀念。接下去是副歌,由合唱队伴唱。它的曲调宏伟,壮丽,但又失轻快感,与主部形成对比,再经过小过门,第二段开始了,表现战士们在回忆,歌词仍然充满幸福感,但带有浪漫色彩,接下去又是副歌,但歌词略有变动;第三段词后半部分从回忆联系到现实。用比喻的手法,把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和保卫和平的意愿,十分强烈地表达了出来。这段副歌词是顺着前面的思路发展的。 刘炽(1921-1998)陕西西安人,从小随民间艺人学习鼓乐,15岁参加红军,在“人民剧社”当小演员,1939 年到“鲁艺”学习,1945年参加了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新中国成立后,刘炽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后来在中国煤矿文工团担任领导。刘炽写了500 多首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其中有10部歌剧、10部大合唱、10部电影音乐,其中较著名的有歌剧《白毛女》(合作)、《牧羊姑娘》(合作)、歌曲《新疆好》、影片《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影片《英雄儿女》插曲《风烟滚滚唱英雄》、舞蹈音乐《荷花舞》等。 乔羽(1927-)词作家,剧作家。 [相关报道]一条大河波浪宽---访歌曲《我的祖国》词作者、著名词作家乔羽 弹指一挥间。当年创作《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时才20多岁的小伙子如今已是74岁高龄了,但依然精神矍烁。10月23日下午,在北方主庄的一间小会客室里,著名词作家乔羽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这也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听到记者上述提问,乔老笑了,他操着很浓的山东口音说,“《我的祖国》的确是一首抒情歌曲。当时我是这样想的,影片是描写战斗的,如果歌曲再这样写,虽然符合影片的情节,但我总觉得有点‘靠’,就像舞台演出,红色背景、演员着红装一样,颜色太靠,没有反差、对比,效果不太好。我就琢磨难道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其实,我这是给自己出了个难题。因为当时我接受写歌任务时时间很紧,影片已经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我想走另外一个写作路子,可又想不出来,心里也很着急。一晃10多天过去了,还没写出个样子出来。这一天,我忽然想起了一件事:为创作《红孩子》的电影剧本,我去当时的中央苏区江西得经轮渡过长江。那是多么大的场在啊,整列全部运上轮渡,要两个小时才能到对岸。这过长江可不得了啊,给了我极其鲜明的印象。”说到这里,乔羽停了一下,“我老家济宁,接近黄河,属北方,说起来都笑话,你们绝对想不到----在那之彰,我还从未见过南方的水稻,我不知道稻子长在水里是什么样儿的。我种过庄稼的,小麦、高梁我都知道。但是第一次见到漫天遍野、一片碧绿的水稻,我非常震惊。长江上的帆与黄河上的帆也不一样。黄河是‘泥糊涂场 ’,我看见的长江水很清、帆很白。” “这时有3种感觉是我以前从未感受到的。第一是颜色:北方的色调是黄的,往南逐渐变绿,长江两岸绿得很好。我自小读过不知多少描写江南的诗文,但从未想到会有这么好,心里实在是高兴啊。第二是听觉:那时我年轻,才20多岁,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就像在不同的城市、乡村,生活产生的声音会不同,我发现长江两崖的天籁(自然的声音)也很不一样。第三是味觉;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味道,北方是北方的味儿,南方是南方的味儿。当时空气里的那种感觉太强烈了。于是我就想:我的感觉是鹇的。如果我把这种感受与出来,别人听了也会觉得新鲜的。那就写出来看看,这也是到了非交卷不可的时候了!” 就这样,足足憋了10多天后,他把歌词写出来了。但是否就能通过,他没有很充足的把握,“因为这首歌离上甘岭太远了表面上看也没有太强的政治性。”没想到沙蒙导演来了后,拿着稿子足足看了半个小时,一声不吭,最后一拍大腿:“行,就它了!”“但即使如此,我也不放心啊。摄制组里其他人会不会同意呢?”乔羽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又点了根烟,“一天无事,第二天沙导演拿着稿子又来了,我心想:‘坏了。’这时沙蒙就说了:‘为什么不写成‘万里长江波浪宽’或者‘长江万里波浪宽’,这不就更有气势吗?’我也很慎重其事地考虑,好久没吭声,不断琢磨:用‘万里长江’‘长江万里’也可以,气势也大。但长江虽长,在全国的范围内还算少数。没有见过长江的人也有很多。这样写可能会让那些不在长江边上的人从心理上产生距离,失去了亲切感。而且从对祖国的体会来说,不管你是哪里的人,家门口总会有一条河,河上发生的事情与生命息息相关,寄托着你的喜怒哀乐。只要一想起家,就会想起这条河。最后沙导演同意了我的看法……” 这首歌经过刘炽谱曲,又请郭兰英演唱,并在当时录音条件最好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间塌台当时就把它作为一般歌曲(非电影插曲)播了出去,没想到立刻就流行起来。后来到电影《上甘岭》播映时,很多人都会哼唱了。 写这首歌曲时是1956年,战争已经过去两年多了。乔羽说:“文学艺术创作不应该完全被时空限制住。我用很抒情的调子写这首歌曲,是为了表现在面对强敌、很严酷的战争面前,我们战士的镇定、乐观、从容,有广阔的胸襟。我想告诉人们:他们是在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下战斗的,他们能赢得这场战争不是仅凭血气之勇。” 夜色阑珊,采访即将结束,应我们的要求,乔老右手打着节拍,轻声唱起了这首歌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这歌声带着热泪,饱念含深情,在歌声中,乔老的那段话仿佛又响在耳边:“声愿军歌曲是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的作品。我认为,这类作品代表我们文学的方向,将来的文艺作品应该按照这个方向发展下去,因为中国在前进,在迈向新世纪时也会面临更大的挑战。我们应该有这种精神和思想境界,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进。” 选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