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舌战群儒 (一) 儒有君子小人之别
《三国演义》第43回是《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演义为了显示诸葛亮的口才而写,史实上并无此事。但是,诸葛亮对孙权一番说辞,载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虽不如演义那般,却也相差不远。
诸葛亮跟随鲁肃来到江东,面见江东众谋士,诸葛亮和众人展开舌辩,驳得众人无话可答。诸葛亮用激将法使孙权坚定抗曹的决心,但孙权最终还是犹豫不决,只得将周瑜从柴桑取回商议对策。
汝阳程德枢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
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程德枢不能对。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
成语“皓首穷经” ,或“穷经皓首”,表示活到老,学到老。皓:白;首:头发;穷经:专心研究经书和古籍。指一直到年老头白之时,还在深入钻研经书和古籍。勤勉好学,至老不倦固然是好,但读死书,死读书,就会只剩下一个“穷”字。
孔明批判“小人之儒”,《惟务雕虫(小技),专工翰墨(义同“笔墨”,原指文辞),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扬雄(前53-后18),一作“杨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人。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在所著的《太玄》中,扬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根源的学说,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在社会伦理方面,批判老庄“绝仁弃义”的观点,重视儒家学说,认为“人之性的善恶混(两面),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事》)
孔明将扬雄归入“小人之儒”,主要因为扬雄屈身事莽。孔明认为王莽篡汉,属大逆不道。这种说法,可能会遭到胡适反对,因为胡适认为“王莽是社会主义皇帝”。
孔明提倡《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今天依然有其积极意义。
李贽(zhi)(1527~1602), 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以反对孔孟儒学著名。李贽总评,孔明舌战都是题目正大,所以压倒诸英。故知言语如何服人,定须辅理而行,方服得人也。江东诸公,正欲以言语取胜,所以终不能胜耳。
附:《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九年级语文)
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shān yí)大难(削平大乱),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suì)事(成就事业)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zhòu,帝王或贵族的子孙),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晋谒)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