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屠呦呦

来源: 2015-12-06 15:47:57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第一次见到屠呦呦是1988年在中医研究院。我和我的老师杨贵贞教授讨论中药抗艾滋病的课题。她说可以借鉴青蒿素抗疟疾的路子,并带我去见了屠呦呦 教授。两位老太太讨论的很热烈,我只是在个别地方插了几句言。特别好奇在当时特殊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下,一群非顶尖的科研人员为何取得重大性的原创成果?集 中力量,整合资源,协作攻关;任务导向,没有论文考评指标;利用中药优 势,承古融今……答案不一。但是,屠呦呦个人能力不能否认。“她是一个执着的人,业务基础好,获奖是名至实归。当时做青蒿素的时候她自己也没有把 握,但非要攻下来不可,亲自到海南岛疟区恶劣的环境里搞实验,经历了多次失败。无论外界环境重视不重视中医,她自己都坚持做下去。”

据她讲,青蒿的水提物,抗疟效果不明显。后来去问老中医,被讥讽 ‘不会读原文吗?’。屠呦呦正是从《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中受到启发,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屠呦呦意识到, 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水煎剂无效、95%乙醇提 取物效价仅30%—40%。1971年,屠呦呦本人的一个关键作用是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疟作用达95%—100%,这一方法的提出立即导致发 现青蒿的高效性。1971年10月4日,在经历了190次的失败后,屠呦呦终于获得了对动物体内疟原虫抑制率100%的青蒿中性提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