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爱谁?

来源: 2015-01-22 17:01:31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无爱的上海》,是唐颖九十年代初的长篇小说。国内版的原名为《美国来的妻子》。这名字够响亮,绝对吸引八、九十年代对美国无条件仰视的中国人,十分符合商业化市场化操作的规范。但是怎么听上去,还是觉得太直白,甚而有些粗俗。

名字难听,书写得还不错,当年便有轰动。余秋雨作序说,“若要从文学角度来透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上海生态和生态的演变,越过唐颖有点难。”

很惭愧,小说成功十年了,我才读它。不过,时隔20多年,不再受背景环境的直接影响,更多地感受了不是余秋雨说的时代变迁所带来的“上海生态和生态的演变”,而是那些永远不会因社会变革而褪色的真实的爱恨情仇。何况,我们这类小人物不必身在江海,心居魏阙;无需高瞻远瞩,深究内涵,只是对其间男女主人公情感的幽秘曲折更感兴趣

我一向认为,上海是女人的上海,优雅但是阴柔,精明细腻却脱不去婆婆妈妈。不是吗?就连上海的男人都被称为“上海女男”呢!

 男一号叫元明清,典型的上海女男。出身旧时的银行职员家庭,文革前,在温馨高雅的家庭氛围里,熏陶了善于享乐的生活方式,在改革蜕变的年代,他跟不上潮流也好,不愿随波逐流也好,总之,他失落了。妈妈在美国,妻子在美国,孩子在美国,可是他却无法适应“洋居”,只身回到上海独处,直至要和美国回来的妻子闹离婚。

与深爱的妻子隔断情缘,甚至交出孩子的抚养权,内心该是多么挣扎痛苦!即使如此,元明清还是维持优雅的风度,宽容,体贴地对待别人——特别是对女人。虽然这优雅里渗透着没落,宽容中隐含着颓丧。 

    与之成为鲜明对照的,是一群不安分的上海女人。从元明清的母亲,57岁毅然出走,移居国外;直到元明清的妻子王文君38岁苦读,留学美国,还有在上海的表妹裴晓玉,包括那个另类的米奴,都是不甘寂寞的一群。

    不安分的女人古今中外都有故事,可以搅得周天寒彻。没有变革的生活,她们受不了;生逢变革,则当之无愧弄潮儿。“作女”们,不仅仅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都市女性,农村妇女也是如此。九儿如此,金子如此,娜拉如此,安娜如此。古今如此,中外如此。

     作女们常常是从反叛丈夫、反叛家庭开始“作”起来的。奇妙的是,作女却特别招人爱。

    你看,那个石岚岚算是温顺安分、有教养的好女人吧?元明清明明知道娶妻就应该娶这样的人,可是偏偏难生爱意,偏偏刻骨铭心地想着不安分的、不善操持家务的汪文君。哪怕她做了老板的情人,哪怕她竟然跟陌生的黑小伙上床。

    就像书中说,“男人都嚷嚷要找一个善良女人,但他们却被有魅力的女人吸引。男人在爱情上没有是非。”

   其实女人也一样。汪文君一面恨铁不成钢地骂自己的丈夫元明清“窝囊废”,可在内心深处却百分百地依赖,无法摆脱。表妹裴晓玉,一边嘲讽上海男人“末代小开”,一边又无可救药地倒进了姐夫元明清——典型的上海女男的怀里。

   人在感情上无所谓是非。

   我读的是台湾再版书,名字改为《无爱的上海》,不仅读上去更有文学味道,也切合书中讲给我们的那些无奈的情感纠葛。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