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转折中的亲历(12)1982:大学的食堂

来源: 2014-10-06 18:10:13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褒贬不一。我们毕竟距离高层太远,真假内幕,虚实政治,难以分辨。但是,那个历史转折时期在我个人的生活中也非常重要,愿意将真实的记忆与大家分享。——

 文革结束好几年了。物质供应也渐渐丰富起来,可是想要吃好,常吃肉蛋奶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拿大学食堂来说吧,每天早晨不是大餷子粥就是高粱米粥就着咸菜。中午食堂会有炒菜,里面的肉又薄又少,肥瘦参半,只有和某个打菜的师傅有交情的同学,可能会多那么一两块肉。

饭票里大米票是粉红色的,特别显眼,每月供应只有2斤,一般只在中午才做。我因为是少数民族,优待多吃4斤大米。加上周日回家,饭量小,因此每天中午我总能吃上23两大米饭。在众多同学羡慕的目光中,我也不好意思自己这么“奢侈”,有时候就和要好的女同学分享,或者把大米票送给男同学。

油水少,第四节课就开始饿了。老师们都会提前十来分钟,让我们早点去吃饭,也有的老师讲得高兴,时间稍稍拖长,下面就开始抗议了。有的“啪啪”的把书合上,有的把椅子拖来拖去。上午没课的则早早等在食堂门口,远远望去乌泱泱一片。有个爱摄影的同学曾经拍了一张黑白照片:一大堆乱发蓬蓬的后脑勺,仰望着两扇破败却紧闭的大门。那景观,就像早年电影《乌鸦与麻雀》里,上海人挤在一起“轧黄金”的镜头!

7778级年纪大的同学比较多,带工资的也比较多(从兵团考上来的知青也有工资),所以男同学馋了会到学校周边小饭馆要个木须肉喝上二两改善一下。女生宿舍里则是煤油炉大米挂面加油盐酱醋,走廊里常常飘着饭菜的香气,好像这不是大学宿舍,倒像是普通百姓住的的筒子楼。

最吃亏的是插队知青,没有工资。特别是返乡的农村青年。我们有个家在农村的男同学,还有5个孩子。每天都是大家吃完饭他才去,买几个馒头或是米饭,几乎没有买过菜吃。

记得有一年同学聚会,有个在新华社工作的男同学问另外两个男同学:“我始终不明白,有一次晚自习出来,你们为什么打了我一顿?两个男生哈哈大笑,告诉他原委。

原来,这位新华同学晚自习时总在书包里装点饼干点心的当夜宵,一边看书一边吃,那两个男生正好坐在他前面,胃里觉得发空的时候就听见后面食品包装纸“刷拉刷拉”,饼干嚼得“嘎嘣嘎嘣”,两个人被刺激得更加饥饿难耐。胃火上升,演变成了怒火,终于爆发。就这么着下自习后把新华同学堵在楼梯转角处,揍了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