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编造的故事说山东工业大学某流放的教授事后被军队找到

来源: abookl 2013-08-23 13:54:49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6133 bytes)

有个编造的故事说山东工业大学某流放的教授事后被军队找到


人家算了几下就可以了
 

ZT 珍宝岛事件后的秘闻---记火炮专家刘先志

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发生的战斗震惊了整个世界,前苏军以先进的坦克,横行霸道,我军的各种口径反坦克炮,都无法对这种T62坦克构成威胁。在几位老帅的干预下,研制新型穿甲弹、破甲弹的任务就落在了某军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肩上。但要求穿甲弹、破甲弹击穿不同厚度的钢板,初速应该是多少?炮弹接触钢板时瞬间产生的高温高压又应该是多少?科研人员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没有准确的数据,研究就无法进行下去。幸运的是得到了计算这个课题的一个方程式。这道方程式谁也不会解,我国刚刚研制的计算机更不可能输入解这种方程式的程序。

叶剑英元帅知悉后,他指出一定要加速研制出新型穿甲弹、破甲弹,并提出山东某大学一位名叫刘先志的火炮专家,可向他讨教。此时的刘先志,正被管制劳动,除了一大堆的历史问题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当年刘先志曾主持过希特勒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火炮设计。两位奉命到山东的军人知悉这一切后,不禁犯难:解这道方程式关系我军科研的动向,这可是绝密中的绝密啊!怎么办?两位军人商量许久,最后决定,只让刘先志解方程式,别的一字不漏。

第一次见面是在学校的菜园里,两名军人拿出了那个方程式说:“我们是搞教育的,碰到一个难题,希望你能帮助解出来。”刘先生老人扫了那个方程式两眼,闭目沉思了一会儿,问:“这方程式是干什么用的?”年长的军人说:“当然是教学用的。”“教学根本用不上这种东西,你们拿走吧!”老人冷冷地将纸片塞到他们手中,重新摸起了锄把。“你,你怎么这种态度?”老人冷瞟了他们一眼:“既然不相信我,还找我干什么?”

几天以后,两位军人又来了。这次他们穿着军装,拎着两兜营养品,背着校领导,直接摸进老人的家门。

两位军人满带歉意地说:“首长批评我们了,以前我们不知道……我们以为……”刘先志拦住说:“别说了,都是我不对,我怕你们不来了,那可要误了国家大事……瞧,我已经算出来了,你们需要的几个数据都在这里。”老人从床底下拿出一叠纸,纸上标满各种方程式和最后的数据。

年长的军人惊疑地问:“您真知道我们是干什么的?”“研究破甲弹、穿甲弹,打坦克用的。”刘先志说完,顽皮地挤了挤眼睛。

“简直神了,老先生,没有方程式,您怎么算出这些数的?”另一名军人叹服地说。老先生敲敲脑袋:“我这手脚不利索,可这儿还灵光。”不久,新研制的破甲弹和穿甲弹,把近25厘米厚的钢板打得弹痕累累、炸得坑坑洼洼。

前苏军高级军事会议上,被苏联“宇宙”号卫星拍摄的一摞照片,摊放在会议桌上。元帅、将军们依次看过照片后,都脸色阴沉,默然不语。崔可夫元帅捏着一张照片,仔细看了许久,才叹息着说:“我想到一个人,他叫刘先志。以前,我以为他死了;可现在,我敢说,他肯定还活着……”



ZT 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知名力学家

某年战场上,对方新型坦克横冲直闯。而我军研制新型穿甲弹、破甲弹需要一个关键数据,虽然得到了破解这个难题的方程式却无人能解。

我军元帅指点迷津:可向山东某大学的刘先志教授讨教。而此时刘先志正被管制劳动,参与重大国防科研课题,自然颇费周折,但最终问题迎刃而解。新研制的破甲弹和穿甲弹,把近25厘米厚的钢板打得千疮百孔。

对方高级军事会议上,由卫星拍摄的一摞照片摊放在桌上。元帅、将军们依次看过之后,都脸色阴沉,默然不语。元帅捏着一张照片,仔细看了许久才叹息着说:“我想到一个人,他叫刘先志。以前,我以为他死了;可现在,我敢说,他肯定还活着……”

20世纪90年代初,这篇文章还大同小异地被刊登在《读者文摘》及一些军事类的刊物中。文中所说的“山东某大学”,即山东工学院(后来的山东工业大学,现已并入山东大学),所提及的刘先志,是该校的著名教授,国际知名的力学家。自“文革”末期,关于刘先志的类似传闻虽经刘先志本人多次出面否认,至今仍不绝于耳,当然这些传闻大都与刘先志的学术水平与流体力学密不可分。至于这些传闻是确有其事,或另有隐情,笔者多方求证,仍不得而知。

但刘先志教授的确是颇具个性而又极富传奇色彩的人。他出生于农民家庭,幼年早慧,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曾提出改造石磨磨轴几何形状的建议,改造后的石磨使用效果良好,备受村民和行家的称赞。1934年,已经燕京大学毕业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资格,赴德国继续深造。

在哥廷根大学,刘先志师从著名科学大师、流体力学家普朗特(L.Prand t)教授,受其影响,刘先志对多种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他自修了机械制造等多门课程,掌握了德、英、法、俄四门外语,并参加了教学与科研实践,这为他以后在多学科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5年,刘先志发表了《理想液体在不等径管道里的自主振动》等三篇论文,引起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在柏林工业大学任研究员时,他提出“关于复变函数处理的一个方法”,由于巧妙新颖,计算简便,轰动了德国学术界,并被授予“计算方法和计算快速能手”称号。

1946年刘先志回国,先在上海市工务局任职,后为同济大学教授、教务长,江苏无锡开源机器制造厂设计部主任。1952年春,山东工学院副院长张协和力邀已是国家一级教授的刘先志先生到该校工作。在这里,刘先志度过了他的后半生。在这近40年的时间里,刘先志教授的科学研究涉及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60多篇高水平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文章。1953年,他在瑞士的《应用数学和物理》杂志发表《关于连通管内理想流体自振的部分理解》的论文,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德国的国际著名力学家舒勒(M·Schuler)在来信中写道:“这篇论文是有价值的,它比牛顿当年推出的一类似公式更为一般。”舒勒特别将论文的30份复印本,分别发给德国30个研究中心。

刘先志把热传导与固体力学综合起来进行的热弹性方面的研究,填补了国内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他在振动与平衡方法方面的研究备受国内外关注,其研究成果被大量地运用到生产领域。《中国科学家辞典》评价他“创立了三种平衡方案,各有千秋,堪称三项重要发明”。1978年,刘先志教授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提交的9篇论文均受到高度评价并获得个人奖。1987年其研究成果《机械振动和热应力的若干问题》受到国家教委奖励。该项基础理论研究解决了机械工业设计上的一些重大课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先后被瑞士、美国、前西德、波兰、苏联、日本等国部分采用。

刘先志教授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每完成一篇论文,总是反复琢磨、仔细推敲,从不轻易发表。他一生献身于科学,不论是在“文革”中受到错误批判时,还是在担任省政府、省政协的领导之后,都没有停止过科学研究。1990年5月20日,刘先志教授与世长辞,山东省委省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著名科学家周培源、钱学森、钱伟长及国外许多知名人士都发来唁电,沉痛悼念这位世界知名的力学大师。

 

所有跟帖: 

那时中国没有战术空军的概念,反坦克靠这东西 -borisg- 给 borisg 发送悄悄话 borisg 的博客首页 (163 bytes) () 08/23/2013 postreply 14:39:03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