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阴谋电影”《反击》炮制始末

来源: northfog 2013-06-11 10:28:52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1154 bytes)
“阴谋电影”《反击》炮制始末
  
孙闻浪/《文史博览》

  
  [转者按]本文反映了文革末期文艺领域的阶级斗争,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文中所谓反周,据多名梁效成员回忆,并无此事,请读者注意。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后,中央一号文件任命华国锋为代总理。
  
  2月25日,中央召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大军区负责人会议,传达毛泽东关于“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多次讲话,要求大家“转弯子”。3月3日,中央发出《关于学习<毛主席重要指示>的通知》,标志着运动升级至党内公开“批邓”阶段。“四人帮”为了“批邓”,在很短的时期里,拍摄了《决裂》、《春苗》、《欢腾的小凉河》等影片,其中以《反击》最受“四人帮”的关注。
  
  张春桥下令:要写与走资派斗争的作品
  
  1976年初,张春桥的心情是“喜怒相伴”。周恩来去世,邓小平又受到批判,他的劲敌已然散去,可谓一喜。1976年1月下旬,由毛泽东提名:华国锋出任国务院总理,主持中央工作。这给一直做着“总理梦”的张春桥一记闷棍。2月3日,他与江青碰头密谈,决定利用文艺作品作为工具来发动一场政治攻势,并叫来文化部的三个负责人:于会泳、刘庆棠、钱浩亮,指示他们搞“与走资派斗争的戏”,以便与“当前的斗争紧密结合”。张春桥叮嘱说:要理解这个任务的重要性,最迟不能超过今年国庆节上演!江青也下令:必须越快越好。3天后,张春桥再将于会泳等三人召来,要求“需要安排文艺界写与走资派作斗争的有深度、有广度的戏,这是当前斗争的需要”。2月16日,江青在给于会泳的批示中写道:“可以从《序曲》中选材改编成电影和戏。”江青下令:写同走资派斗争的电影,是阶级斗争的需要,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于是,这股“写与走资派斗争作品”的热浪迅速波及全国,成了文艺创作的主导潮流。很快,文化部紧锣密鼓,细致落实,但由于计划过于庞大导致动作迟缓,风头却让一个外行抢去了。他,就是迟群。迟群搞文艺革命,似乎有些先知先觉的天分。早在1974年底的“批林批孔”运动中,北京市委召开创作会议,布置了清华、北大(时称“两校”)写作教育革命和工人阶级登上上层建筑的电影剧本。1975年9月28日,正是“整顿工作”的高峰时期,迟群策划清华、北大成立剧本创作组。次年1月,创作组交给北影两个剧本。一个是教育革命题材剧本《占领》(上、下集),讲述一大学在“文革”中,工宣队进驻并占领了学校的故事。另一个写了工人阶级登上上层建筑的故事,名叫《火花》。北影认为《占领》上集有基础,下集和《火花》差强人意,未予答复。这些剧本就一直搁在那里。
  
  1976年2月下旬,上海市委书记马天水邀请迟群、谢静宜到京西宾馆一聚。到了以后,上海市委三把手徐景贤等人已在等候,不一会儿,江青、张春桥、于会泳、刘庆棠、钱浩亮、毛远新陆续抵达。这是一次主干力量比较齐全的“会议”,也是第一次密谋“阴谋电影”的策划会。
  
  剧本的修改工作正式开始
  
  3月1日,于会泳、刘庆棠、钱浩亮等人打着迟群的旗号,询问北影对剧本的意见。此时,恰逢文化部向北影布置了在年底前拍摄一部反映“与走资派作斗争”的影片的任务。厂方正在到处找剧本,有了迟群的催促,北影同意立即组织修改北大、清华创作组写成的《占领》。3月4日晚,北影党委研究决定,派红极一时的《决裂》摄制组担当此重任。但《决裂》导演李文化,却觉得《占领》剧本理论名词一大堆,像个活报剧,兴趣不大。厂领导宣读厂党委决定后,李文化已无可选择。厂党委也向他交待了“三路配合”的底:影片政治上由清华、北大负责,艺术上由文化部负责,生产上由北影厂党委负责!3月7日,北影厂得到通知:清华、北大两校师生成立一个12人剧本创作组,地点在北大,要求北影派人加入创作组,参加剧本改写工作。
  
  迟群特别安排了“三级把关”:一、责成清华党委、北大党委两位领导,具体负责创作组日常工作;二、两校大批判组(笔名“梁效”)及时研究剧本方向路线;三、迟群、谢静宜随时听取前两级的汇报,在政治上把关审定。
  
  那段时间里,一大批类似的电影都处于酝酿之中。1976年2月,于会泳指令全国的所有电影制片厂,要立即拍摄“与走资派斗争的影片”。于是,各制片厂都纷纷调整了1976年的故事片题材规划,对正在创作的剧本、正在拍摄中的戏进行修改,增加写“与走资派作斗争”的内容。
  
  迟群说:《反击》是无产阶级的一个拳头!
  
  3月底,创作组在《占领》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较大改动。迟群看后觉得《占领》的名字缺乏斗争精神,缺乏力度,决定改名《反击》。迟群强调:《反击》是一枚重型炸弹,必须搞好。他着重强调了四点:一是剧本的主题是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怎么办?二是阐述老干部就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三是要揪出一层人———正在走的大小走资派,他们从中央到地方还掌握着很大部分权力;四是社会上的反革命分子依靠党内资产阶级就可公开夺权。
  
  迟群这些指令性观点,后来比较充分地体现在剧本完成稿中。迟群还将清华大学秘密据点私整的高层领导人的秘密材料,提供给《反击》作创作素材。他说:走资派就是反革命,可以判刑,还可以枪毙几个!
  
  到后来,剧本的一些台词怎样写,迟群也要亲加指点。增加了韩凌问儿子“理论基础学得怎么样”以及群众批评韩凌“说是生病,比上班还忙”等等一些影射攻击周恩来1972年搞教育整顿的情节,而王洪文在“四届人大”前私赴长沙,在毛泽东面前告周恩来的状时,正是用了影片中群众批评韩凌的相同语言!
  
  1976年4月5日,在天安门广场爆发了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的群众集会。4月8日,《人民日报》公布了中央的“两项决议”,即华国锋出任中共第一副主席、总理和撤销邓小平一切职务的决议。邓小平在全国被公开点名批判。4月中旬,剧本创作在要不要写“天安门事件”上发生争议,进度卡壳。4月23日,迟群到创作组“释难解疑”:“天安门事件一定要在影片上出现,是一条原则。因为是写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影片,不写天安门事件就写不清楚,故事不是在天安门,而在外地。”他还特地邀北京市公安局领导,来创作组和摄制组向创作人员谈“天安门事件内幕”。
  
  《反击》于1976年4月底脱稿。迟群看后兴奋地说:“我看《反击》比《决裂》好!是无产阶级一个拳头!‘五一’节那天,我一口气把本子看完了!”他下令立即投入拍摄,在10月1日上映。
  
  《反击》的拍摄及结局
  
  《反击》于1976年6月开机。迟群、谢静宜、于会泳对《反击》拍摄十分重视。于会泳说:“北有《反击》,南有《盛大》,要作两大政治战役来打。我真希望明天就看到你们的片子!”5月7日,《反击》摄制组组织演员到北大清华体验生活一周。
  
  为使演员尽快进入角色,迟群、谢静宜又单独召开一号、二号英雄人物的扮演者现身说法,表示要透露一些“高级政治生活”,还介绍了他们同老干部斗争的事迹,包括“考教授”、“送黄瓜”等等当年的得意之作。
  
  对于《反击》,文化部同样相当重视。5月初,于会泳召开部核心小组会议,把《反击》列为重点影片,由副部长刘庆棠负责抓剧本。完稿后,各部门全力以赴,指派文化部评论组(笔名初澜、江天)组成四人小组进驻北影,任务有两项:一、审看样片、向于会泳反映生产进度;二、将剧本创作和拍摄过程写成一个调查报告,此材料不必经北影厂党委,可直接送交文化部。6月初,《反击》内景戏开拍。迟群、谢静宜亲自到摄影棚观看拍摄,初审第一批样片。刘庆棠也亲自来摄影棚督阵。
  
  影片主要外景在河南。《反击》有意把黄河大学所在地的省委第一书记作为走资派来刻画。河南省委本来就担心,怕人牵强附会,岂料想摄制组中两校成员到处滋事,影片未拍完,他们就把剧本抄在大字报上,张贴在郑州大街上,并把影片的对话录音到处播放,制造混乱……
  
  《反击》在迟群、谢静宜的督促下,拍摄工作进度很快,甚至毛泽东逝世举国哀悼,影片拍摄工作也没停止。
  
  当时,《反击》已进入剪辑阶段,正当进行配音制作双片程序时,便遇上了毛泽东逝世。文化部要求摄制组“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悼念毛主席”,“力争早一天让影片与观众见面”。随着毛泽东的去世,对“四人帮”来说,把华国锋打下去,成了“阶级斗争的最新动向”。《反击》尚未出台,迟群又在动脑筋拍第二部《反击》。
  
  9月,他向《反击》创作组下达新的创作任务:“现在更清楚了,按既定方针办,跟走资派斗下去。电影不反映这个反映什么?这次可以搞得更充裕一些,更深一些,把《反击》的缺点弥补过来。”9月18日。清华大学政治部领导人对创作组吹风:“第二部《反击》电影要一直写到毛主席去世,对毛主席的遗志是继承还是背叛,一定要反映出来。”9月12日上午,刘庆棠邀迟群、谢静宜审查《反击》双片,三人表态,一致通过,国内外发行,决定在国庆期间上映,而且先在9月27日的《人民日报》上发布广告。9月23日晚,王洪文看了《反击》,肯定的同时有些顾虑:反革命的镜头太多了!
  
  文化部想在1976年国庆节上映《反击》,但此时,河南省委不断地向中央申诉,认为《反击》是影射河南的政治状况;由于摄制组的一些人参与了当地的“胡闹派”行动,已经造成河南部分地区局势紧张;倘若影片上映势必会造成全省大乱。
  
  当时主要矛盾已从“明批邓”转向“暗攻华(华国锋)”,“四人帮”不想节外生枝,树敌太多。张春桥向文化部下达指示:“能否避免不必要的反应,修改掉影片中太像河南的部分?”在诸多“与走资派斗争”影片中,《反击》确实不同凡响。与现实并行的时间背景,强烈戏剧化凸现的高层政治斗争,加上对“文革”后期诸多敏感性政治事件的直接对号,使它在当时的十多部同类电影中显得“出类拔萃”。
  
  9月26日,张春桥再次通知文化部:《反击》不是一般的写“文化大革命”的影片,对“反击右倾翻案风”有很大的作用,要慎重。不要急于“十一”上映,选择适当的时机再拿出去。
  
  10月4日,“四人帮”下令登载署名“梁效”的文章《永远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办》。当晚,迟群给创作组打气:现在很多人看了《反击》感到很害怕,心里没鬼,为什么怕啊?说明影片击中了他们的要害!只要一放映,走资派就有好戏看,不要急,早晚会放映的。
  
  1976年10月6日晚,中央抓捕了“四人帮”。迟群、谢静宜被隔离审查。没过多久,《反击》就作为第一批被点名的“阴谋影片”遭到批判

所有跟帖: 

还记的一个情节 -abookl- 给 abookl 发送悄悄话 (232 bytes) () 06/11/2013 postreply 10:40:30

梁效一干人为自己开脱,管用么。这片子赤裸裸的写的就是天安门事件。 -borisg- 给 borisg 发送悄悄话 borisg 的博客首页 (167 bytes) () 06/11/2013 postreply 10:49:3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