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指1949年至1987年間在台灣發生白色恐怖的歷史。
1949年5月19日,中華民國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發佈戒嚴令,同年12月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敗退到台灣。該戒嚴令則維持到1987年7月15日為止,總共長達38年。
戒嚴期間,當時立法院為了防止中國共產黨在台灣擴散、鞏固當權者統治地位以及完成國家建制的工程[1],通過了《懲治叛亂條例》以及《動員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擴充了解釋犯罪的構成要件,縱容情治單位機關介入所有人民的政治活動。國家公權力在長期戒嚴中受到濫用,人民的基本權利完全失去保障[2]。
根據法務部向立法院所提之一份報告[來源請求]的資料顯示,戒嚴時期,軍事法庭受理的政治案件29,407件,無辜受難者約14萬人。然而,據司法院透露,政治案件約6、7萬件,如以每案平均三人計算,受軍事審判的政治受難人,應當在20萬人以上[3],他們就是「白色恐怖」的犧牲者。(魏廷朝1997,2)
光是以1950年代的前五年為例,國民黨政府在台灣至少殺害了4000個至5000個,甚至於8000個以上的本省和外省的「匪諜」、知識份子、文化人、工人和農民,並將同樣數目的人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到無期徒刑。這就是一般所謂的「台灣五零年代白色恐怖」。一直要到1984年12月,最後兩個五零年代的政治終身監禁犯林書揚與李金木,在坐滿34年又7個月以上的牢後,才釋放出獄[4]。
1991年由於廢除《懲治叛亂條例》,以及1992年《中華民國刑法》第一百條的修正,終結了言論叛亂罪的法律依據,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視為臺灣白色恐怖的真正結束。
國會立法院於1998年制定《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
對於「白色恐怖」受難人數,白色恐怖基金會呈報行政院的數據,自1999年起至2007年6月底為止,申請補償的件數為八千五百件,已領補償金者為一萬三千人。白色恐怖基金會執行長倪子修表示,這些只是領取受難補償的人數,並非確切受難人數。
至2009年7月的白色恐怖基金會的確實統計,台灣在228事件後期到解嚴後兩年的白色恐怖共43年期間,因思想、言論涉及叛亂罪,被依動員戡亂時期檢肅條例逮捕受難者有8296人[5]。許多隻身來台的外省人也是白色恐怖的受害者,但他們可能沒有親人替他們追求平反,因此許多相關案情已經消失於歷史。
影響所及,現階段「白色恐怖」一詞常被媒體用以作為指涉「政府濫權」的代名詞。[6]
[编辑]相關案件
[编辑]1940年代
- 四六事件(1948年)
- 楊逵的「《和平宣言》事件」(1949年)
- 鍾浩東、蔣碧玉等人的基隆中學「《光明報》案」(1949年-1951年)
- 澎湖七一三事件:本事件受害者幾乎為山東人,又稱為「外省人的二二八事件」,為白色恐怖時代受害人數最多的單一事件[7]
- 中華民國海軍白色恐怖事件
[编辑]1950年代
- 1950年
- 謝瑞仁、林書揚等人的「麻豆案」(1950年)
- 鄧錫章、張伯哲等人的「台中案」(1950年)
- 林清良等人的「桃園案」(1950年)
- 黃紀男、廖史豪等人的「台灣再解放聯盟」案(1950年)
- 1950年1月:台北市工委會案
- 1950年1月:警察界鄭臣嚴案
- 1950年2月:郵電總支部案
- 1950年2月:吳石、朱諶之間諜案
- 1950年3月:汪聲和、李朋案
- 1950年4月:山地工委會簡吉案
- 1950年5月:鐵路支部案
- 1950年9月:台北電信局支部案
- 1950年9月:台北街頭支部案
- 1950年9月:李玉堂中將案
- 1950年11月:台灣青年自治同盟案
- 1950年11月:桃園街頭支部案
- 1950年11月:新竹市社會主義青年大同盟案
- 1950年3月:台中武裝工委會案
- 1950年6月:王臣濱案
- 1950年3月:台中市工委會案
- 1950年7月:王再興案
- 1950年4月:中部山地林祿山案
- 1950年5月:西螺台灣再解放聯盟案
- 1950年9月:朴子蔡瑞欽案
- 1950年10月:阿里山湯守仁案
- 1950年12月:江泰勇案
- 1950年5月:麻豆案
- 1950年10月:南化後掘基地李凱南案
- 1950年1月:新民主主義青年同盟案
- 1951年
- 李友邦的「台灣獨立革命黨案」(1951年)
- 1951年1月:陳力群案
- 1951年1月:松山傅慶華案
- 1951年2月:軍法處梁鍾濬案
- 1951年8月:台灣獨立黨案
- 1951年1月:龜山陳盛妙案
- 1951年7月:中壢姚錦案(又稱「客家中壢事件」)
- 1951年7月:大溪郭成案
- 1951年10月:桃園無線電台支部案
- 1951年5月:新竹市鐵路支部案
- 1951年8月:台灣獨立黨案
- 1951年2月:陸軍于成志案
- 1952年
- 黃溫恭的「臺灣省工委會燕巢支部案」(1952年)
- 呂赫若、鄭定國等人的石碇「鹿窟基地案」(1952年-1953年)
- 1952年1月:學術研究會案
- 1952年1月:台大支部案
- 1952年6月:林金木案
- 1952年8月:段澐中將案
- 1952年6月:五結宜蘭中興紙廠案
- 1952年2月:銅鑼黃逢開案
- 1952年6月:銅鑼徐金生案
- 1952年10月:苗栗油廠支部案
- 1952年7月:台灣人民同盟案
- 1952年2月:阿里山李瑞東案
- 1952年2月:阿里山支部案
- 1952年4月:番路台灣前鋒青年協會案
- 1952年1月:佳冬鄭團麟案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1960年
- 1955年,孫立人兵變案,又稱郭廷亮匪諜案,牽連者約三百餘人。
- 1955年8月:大武陸軍范立志案
- 「任方旭、任顯群案」(1956年)
- 1956年7月:月員林江火社台獨案
- 1958年4月:林文安案
- 1958年4月:海軍台獨案
[编辑]1960年代
- 雷震、傅正等人的「雷震事件」(1960年)
- 黃紀男等人的「台灣民主獨立黨台灣地下工作委員會案」(1961年)
- 蘇東啟、詹益仁等人的「蘇東啟案」(1961年)
- 陳智雄等人的「同心會案」(1961年)
- 施明德等人的「亞細亞同盟案」(1962年)
- 彭明敏、謝聰敏、魏廷朝等人的「《台灣自救運動宣言》案」(1964年)
- 林水泉、顏尹謨、黃華、許曹德等人的「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案」(1967年)
- 陳泉福等人的「台灣大眾幸福黨案」(1967年)
- 李敖「妨礙公務」(1967年)
- 「崔小萍案」(1968年)
- 柏楊的「大力水手事件」(1968年)
- 許席圖等人的「統中會案」(1969年)
- 「陳中統案」(1969年)
- 李義平、高陣明等人的「山地青年團案」(1969年)
[编辑]1970年代
- 江炳興、鄭金河、陳良等人的「泰源監獄案」(1970年)
- 謝聰敏、魏廷朝、李敖等人的「花旗銀行爆炸案」(1971年)
- 台大哲學系事件(1972年)
- 鄭評等人的「台灣獨立革命軍案」(1974年)
- 呂文華等人的「台灣原住民獨立運動案」(1974年)
- 「白雅燦案」(1975年)
- 「中壢事件」(1977年)
- 「余登發案」(1979年)
- 黃信介、呂秀蓮、姚嘉文、施明德等人的「美麗島事件」(1979年-1980年)
- 「林宅血案」(1980年)
[编辑]1980年代
[编辑]1990年代
- 該案判決為有罪,此是台灣已經解嚴,而台灣民意也反對以國家暴力反台獨,而民意也逼迫立法院廢除各項限制言論自由的法令。
- 郭廷亮案(1991年)
[编辑]參考史料及研究書目
(按照作者姓氏拚音順序排列)
- 柏楊,1996,柏楊回憶錄,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 邱榮裕,nd,台灣客家典型的白色恐怖政治事件:1950年代桃園縣的「客家中壢事件」。台北: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引用於2005年5月10日:[1](該網頁已被刪除,請參考台灣客家典型的白色恐怖政治事件-1950年代桃園縣的「客家中壢事件」)。
- 黃徙,1992,台獨的社會真實與新聞真實。台北縣板橋市:稻香。
- 任育德,2003,從口述史看1950年代政治案件的女性受刑人,近代中國第154期。
- 柯旗化,2002,台灣監獄島:柯旗化回憶錄。高雄市:第一出版社。
- 藍博洲,1991,幌馬車之歌。台北:時報文化。
- 藍博洲,1993,白色恐怖。台北:揚智。
- 李筱峰, 台灣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類型, 新台灣新聞周刊, 2000/11/23
- 呂芳上計劃主持,1999a,戒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口述歷史:白色恐怖事件查訪(上)。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 呂芳上計劃主持,1999b,戒嚴時期台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口述歷史:白色恐怖事件查訪(下)。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 蘇慶軒,2008,<國家建制與白色恐怖:五○年代初期臺灣政治案件形成之原因>,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8a,台灣地區戒嚴時期五零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一):中外檔案。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8b,台灣地區戒嚴時期五零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二):個案資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8c,台灣地區戒嚴時期五零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三):個案資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8d,台灣地區戒嚴時期五零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四):個案資料。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8e,台灣地區戒嚴時期五零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五):附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王鼎鈞, 2009, 《文學江湖》(在台灣三十年來的人性鍛鍊,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四), 爾雅出版社
- 魏廷朝,1997,台灣人權報告書,1949-1995。台北:文英堂。
- 楊碧川,1997,台灣歷史詞典。台北:前衛。
- 朱德蘭,2001,崔小萍事件,南投:省文獻會。
- 朱德蘭主編,2001,戒嚴時期臺灣政治事件檔案、出版資料、報紙人名索引,南投:省文獻會。共2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