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作家的相关文学作品

来源: wxcfgh85 2012-02-16 18:58:01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834 bytes)

节选自《香港洪帮》作者:巴图

1949年5月1日,杜月笙悄悄告别了留在上海的年届80 多岁的黄金荣,带上家小等搭乘一艘荷兰渣华公司的万吨级客轮“玉树云”,离沪赴港。在轮船上,杜月笙眼看着他熟悉的城市渐渐从眼中消失,不禁思绪万千:赌 输的水饼油条,踯蹰的老外婆,失落的同胞妹妹,苦难的早逝双亲,还有他奋斗了几十年的基业,一切的一切,都已逝去。想到这里,他的精神和那瘦骨鳞峋的身子 再也无力支撑,一齐垮了下去。这可忙坏了姚玉兰和孟小冬,在整个航行途中,她俩一起挤在杜月笙的头等客舱内,轮流伺侯这个落魄的闻人,好不容易熬到了香 港。
杜月笙在香港登陆,使一大批追随而至的上海青帮人物看到了希望,他们积极筹划,妄图在香港设坛立舵,重现昔日上海滩的荣光。只可惜,杜月笙老矣,大感力不从心。
到香港后,杜月笙的日子也不是特别的好过,一是他经济开始拮据,时时担心“坐吃山空”。二是他的威慑力已大大下降,再也比不得从前了,周围的朋友接二连 三地遇到麻烦。三是他自己身体越来越差,气喘病日益严重。为此,他还专门补办了与孟小冬的婚宴,第七次当新郎,借以冲冲喜,去掉一点晦气。但无奈“六月十 四岁在辛卯,天与地冲绝难度过”,一个有名的算命先生的话给他一个晴空霹雳,内外空虚的杜月笙再也经受不起任何“打击”了。
1951 年7 月28 日,恒社成员袁国栋来看望杜月笙,到吃晚饭时,杜月笙为表示亲热,特地将袁留下,陪他吃偎面。吃到一半,杜月笙突然感到不舒服,袁想搀扶他去卧室休息,杜月笙憋足劲,用了几次力,却无论如何站不起身,双腿软得像棉花。袁国栋见状,只好半抱半扶,将杜扶进卧室。这从未出现过的症状,使杜月笙意识到:他是病入 膏育的人了。他连连自语道:“不对了!不对了!这次不对了!”杜公馆上下为此忙成一团,到处打电话请医生来诊治。杜月笙本人也暗暗祈求上天保佑,为了使上 天的“反应”变成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以慰藉自己绝望的心灵,他于7 月29 日打电报给在台湾的大弟子陆京士,让他火速赶到香港,如陆能按时来,那病也许就有救了。8 月2 日,陆京士终于出现在望眼欲穿的杜月笙面前,杜像一个溺水之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伸出那双干瘪的手,紧紧拉住陆的手不放。但陆京士的到来并未使杜月笙 的身体好起来。一天,杜、陆、吴(开先)、杜维藩等人一块吃饭。一个佣人盛了碗饭,双手端给杜月笙,杜手籁籁地抖着去接,一不留神,“当啷”一声,碗掉到 地上,跌成了两片。这本是寻常小事,杜月笙的脸却刷地变白了。周围的人见状,急忙排解,有的说,“再添一碗来!”有的说:“没关系,碎碎(岁岁)平安!” 但杜月笙却再也无心吃饭,一头倒在床上,便再也没离开过这张病床。
几天后,杜月笙感到精神稍好了一点,便不得不开始安排后事了。他给各房妻妾 及子女规定了遗产分配比例,并写下了三份遗嘱,上面除了有杜本人签名外,还有证人钱新之、吴开先、顾嘉棠、陆京士、徐采丞等人签字。另外,他还吩咐,他死 后,一定要买口好棺材,入殓时要给他穿长袍马褂。杜最最关心的还是尸骨落葬地点。此时此刻,他似乎更感到漂落异乡的凄凉。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他希望有朝 一日能将他的尸骨运回上海,落葬在故乡高桥他出生的地方,或埋到他生身父母的身边。生虽未伴父母,死亦要相依。只是,他最后的这点希望直到现在还未能实 现。
8 月16 日,国民党所谓“国民大会”秘书长洪兰友由台湾赶到香港杜公馆,代表蒋介石“慰问”杜月笙。此时的杜月笙已不省人事,洪兰友对着他耳边大呼小叫地说:“杜 先生,总统对你的病十分关怀,希望你早日康复。”这时,有个无意中摸到杜月笙脚的人,突然像触电般跳了起来:“哎,脚冰凉了!”“慰问”代表洪兰友,没有 使杜月笙康复,却变成了他的勾命者了。此时是下午四时五十分。杜月笙死后,尸体停放在香港万国殡仪馆。他的亲朋好友、党羽众徒按照他生前想睡好棺材的愿 望,给他寻觅了一口价值15000港币的楠木棺材。8 月19 日上午十时,杜月笙尸体正式入殓。之后便是出殡。出殡队伍的最前面是两个纸扎的高达一丈七尺的“开道神”,是用来给杜月笙在阴间道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的。随后是蒋介石的挽额:“义节聿昭”,再后是仪仗的汽车。棺材被送到香港东华医院义庄暂时停放。
1952 年11 月25 日,台湾成立了包括王宠惠、陈诚、何应钦、吴开先、郑介民、毛人凤等人在内的“杜月笙灵安厝委员会”,将杜月笙的棺材从东华医院义庄搬去台湾基隆,葬在台北县汐止镇大尖山麓之西。
青帮巨头杜月笙终于没能在香港安置好自己的难兄难弟,设坛立舵胎死腹中。
但其党徒并未死心,他们以李裁法为中心继续活动。
在南来的青帮人物中,除了杜月笙以外,就属李裁法的地位最高了,据说在青帮中,他与杜甚至是同一辈份。当杜率领一千人到达香港后,由于杜树大招风,一举 一动都受到香港当局的密切注意,不好出头露面,再加上他年事已高,虽有雄心壮志,亦在心态上难免消沉。此时李裁法则正值壮年,手段上也八面玲珑,异常圆 滑,且亦拥有一班基本人马,所以在杜仍然在世之时,李就大有独树一帜的野心。在杜撒手西归之后更是有恃无恐了。
他手头上的资本并不多,但却有办法在北角经营一处颇有规模的娱乐场所,还搞了香港战后第一次“选美”活动。此外,又把从鸦片中提炼出吗啡的技术带到了香港。明里经营娱乐业,暗地里却从事制毒贩毒的勾当。金钱来源充足,进行重建青帮的活动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1951 年初,李裁法准备在跑马地举行盛大的“开坛盛典”,并准备由台湾清来两位“大”字辈的“师叔”,作为开典时的贵客,并在中环当时最大的一家酒楼,订下了百桌酒席,以款待众多帮友及来客。
不料晴天霹雳,开坛前的几小时,突然接到警方通知:必须立即取消一切活动,否则警方将采取行动。这样,李裁法也感到无可奈何,所有与会者都感到很扫兴。 当时有人建议与警方对着干,但经过仔细研究,李裁法仍然认为自己初来乍到,还是不要过分暴露目标为上策。这样,开堂闹剧也就胎死腹中。
事后,李裁法等人仍不死心,准备取消开设香堂活动,将组织转入秘密状态。他为此命令十名得
得力助手在港九两地分头活动,宣传青帮的要旨,广泛收取门徒,企图以此扩大组织。但由于警方已对他们的活动有所注意,这十路人马的发展工作就变得比较困难。另外,香港民众对青帮在大陆的活动不甚了解,对之不感兴趣,因此,“传道”工作的进展就十分缓慢,没有多大成效。
此后,李裁法和他的得力帮手先后被警方勒令离开香港。李裁法则因在台北杀人而潜回香港,被香港警方发现后,又重新交给台湾方面,结果被判处无期徒刑。1978年冬,因为“行为良好”而获准假释,出狱后不久就去世。青帮在香港“设坛立舵”一事也就梦过无痕。

民国的三教九流

作者:苏智良

就在这时,李裁法有了一个良好的机遇。

1938年的一天,李在街头遇到国民党军统局香港区区长王新衡,王嘱咐李说:“沦陷后的香港秩序,你要尽力维持,我们陷在香港的人,也请设法救援。”

尚有爱国心的李裁法即发动他的青帮弟兄协助陈策将军维持治安。时香港五方杂处,包括日本特务、汪精卫集团的人物时常光顾。李裁法协助重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1941 年底,日军进攻香港,李裁法并没有同杜月笙等一道离开香港前往西南,而是仍在香港活动。日军占领后,宪兵队马上看中了有帮会背景的李裁法,要其担任侦缉队 长。李立即设法与重庆联系,戴笠指示其利用这一机会,与日军合作,暗中挽救抗日人士。于是,李裁法利用近水楼台的机会,遵奉重庆方面的指示,一连救出不少 日军指名逮捕的重要人物。如侍奉孙中山原配夫人卢太夫人脱险,掩护魏道明、杭州市长周象贤的双亲离港,引导陈策夫人、国民党港澳地区负责人沈哲臣等共一百 多人,平安撤离。

李裁法在香港的工作受到日军的怀疑,李希望返回内地,杜月笙希望他坚持到盟军反攻。但后来,日军决定逮捕李裁法,李在这时 才离港到沪,然后绕道赴渝。行抵西安时旅费不继,杜月笙立即汇给他二万大洋,使李裁法不胜感激。到重庆后,李受到审查并被捕,又是杜月笙四处营救,才保平 安。

抗战胜利后,李裁法返回香港,有着抗日英雄美誉的李已今昔迥异,他在香港北角开办的丽池花园游乐场,有餐馆、舞厅、游泳池、高尔夫球场 等,规模极大,美国《生活》杂志将丽池誉为远东规模最大的游乐场,李裁法也获得了“香港夜总会皇帝”的称号。此外,李还担任东方体育会主席、北角街坊福利 会副理事长、华侨子弟学校校董、孔圣会名誉会长、广东省政治参议等职。人们送了一个他十分得意的外号——“香港杜月笙”。

1949年5月1 日,杜月笙离沪到港定居。李裁法对恩人杜月笙一心图报,乐意效力。时上海的富商巨贾云集东方明珠,当地的粤菜根本不合“阿拉上海”的口味,于是,杜月笙将 上海德兴馆的一批大师傅召到香港,李裁法即在丽池设立沪菜部“德兴馆”,一时,上海客云集,每日客人满座,营业更加兴旺。

正在这兴旺之时, 杀出了一个程咬金。香港有一英籍犹太人查理经营舞厅有方,人称“香港舞厅大王”,与李裁法这个“夜总会皇帝”正好对头。他投资一千万元,针锋相对地也在北 角创办了天宫夜总会(Sky Room Night Club),有心与李一决高低。尤其是开幕那天,不惜蚀本,进行盛大宣传,于是,客人好新鲜,纷纷离开丽池而入天宫。是晚9时,李裁法看看空荡荡的大厅, 正在发愁之际,杜月笙拖着病体,亲自到丽池来捧场,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天宫里的客人一哄而散,回到丽池。从此,这里成为上海帮会三山五岳人物的大本营, 长盛不衰。而天宫一蹶不振,后来竟难以维持。

此后,李裁法又与杜月笙合作创办青山酒店,后来该饭店又成为九龙的一大名胜。李也投桃报李,唯 杜月笙之命是从。时有上海叉袋角豪富朱如山妻妾成群,逃到香港时也是招摇过市。香港《罗宾汉报》即刊出独家连载“朱门丑史”,一时港人尽知朱如山,而朱却 是杜月笙在沪的赌友,朱求救于杜,杜侦知《罗宾汉报》的社长徐镇南是李的徒弟,即委托李办理,经过李裁法的干涉,“朱门丑史”当然不见下文了。

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病死。正值壮年的李裁法接收了杜门的一些难兄难弟,并广揽徒众,以香港青帮第一人自居。接着,李又准备在跑马地举行盛大的青帮开坛盛事,并邀请台北的两位大字辈师父坐镇,还在中环最大的酒家订下一百桌酒席,以款待帮友嘉宾。

然而,就在开坛日的早晨,警方突然命令:取消一切活动,否则将逮捕青帮骨干。李无可奈何,公开壮大青帮的企图化作了泡影。

此后,李裁法将青帮组织转入秘密状态,派十名得力助手深入港九各社区,宣传青帮的要旨,发展下层民众入帮。同时,李将重心转移到了制毒贩毒方面。

原 来这时大陆各地的不少瘾君子云集于香港,而吗啡之类的毒品又相当缺乏,因此利润极大。李裁法遂将早年在沪制作吗啡的技术移至香港,设立吗啡工场。此后,青 洪帮纷纷设立毒品工厂,香港成为战后吗啡生产销售的基地,到60年代,这一技术经改良又生产毒性更大的海洛因,影响更广。

李裁法的毒品工厂 和贩毒网最终被警方破获,其本人被勒令离开香港。李只得到台北活动,因争夺地盘,卷入黑帮内争,终至酿成杀人命案,于是,李又潜回香港,依靠徒孙隐匿起 来,但是仍被警方侦悉逮捕,然后交给台湾方面。结果被判处无期徒刑。1978年冬,李裁法因“行为良好”而获准假释,时终究已风烛残年,出狱后不久,这个 昔日的“香港杜月笙”就一命呜呼了。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